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49162发布日期:2022-11-03 08:20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


背景技术:

2.模仁指的是用于模具中心部位的关键运作的精密零件。模仁一般结构极端复杂,加工难度非常大,造价很高,往往制造的人工支出大大超过材料的本身。对于模仁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模具的造价和模具的使用寿命。为了减少模具制造及生产成本,通过模架共用,模仁互换来加工不同的产品,但是现有的模架对模仁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
3.为此,中国专利cn217095621u公开了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该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能够用于针对各种光模块注塑产品时,只需要制作外形尺寸统一的独立模仁,无需再次制作模具的模架,实现模架共用,模仁互换,对模仁的保护效果好,节约模具制作及生产成本。
4.但是,该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在进行模仁互换时较为麻烦,更换效率低,特别是模仁较大时,通常需要使用起吊装置对模仁进行移动,对模仁的更换更为复杂,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通过机架、支撑机构和固定装置解决了传统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的模仁更换效率过低的问题。
6.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包括机架;机架上滑动安装有安装架;机架上固定安装有第二直线驱动器,第二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与安装架固定连接;安装架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直线驱动器和下模架,安装架上滑动安装有上模架,第一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与上模架固定连接;还包括支撑机构和固定装置;上模架和下模架上分别能拆卸的安装有上模仁和下模仁;支撑机构包括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机架上开设有第一滑轨,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滑动安装在第一滑轨上;固定装置设有两个,两个固定装置分别固定安装在上模架和下模架上。
7.优选的,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安装座、弧形卡块、第一弹性件和解锁组件;两个固定装置的第一安装座分别固定安装在上模架和下模架上;弧形卡块滑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座和弧形卡块固定连接;解锁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解锁组件与弧形卡块固定连接。
8.优选的,解锁组件包括弧形盖板、铰接座和连杆;弧形盖板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座上;铰接座设有两个,两个铰接座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座和弧形盖板上;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个铰接座上。
9.优选的,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一配合组件,第一配合组件包括挤压板、第二弹性件、限位块和滚轮,挤压板滑动安装在上支撑架上;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挤压板和上支撑
架固定连接;上支撑架上开设有第二滑轨,挤压板与第二滑轨滑动配合;限位块固定安装在挤压板上;滚轮转动安装在弧形盖板上。
10.优选的,还包括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导向块和第三弹性件;上支撑架上开设有凹槽;导向块滑动安装在凹槽内;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上支撑架和导向块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二配合组件;第二配合组件包括第一配合块、第二配合块和第四弹性件;第一配合块和第二配合块滑动安装在下支撑架上;第四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配合块和下支撑架固定连接;下支撑架上还固定安装有用于控制第二配合块滑动的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配合块和第二配合块传动连接。
12.优选的,传动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二固定轴和控制杆;第二安装座上开设有两个第一导向槽;第一配合块和第二配合块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轴,第一配合块和第二配合块上安装的第一固定轴分别与两个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第二固定轴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座上;控制杆套接在第二固定轴上;控制杆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导向槽,第一配合块和第二配合块上安装的第一固定轴分别与两个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
13.优选的,定位机构还包括旋转轴和支撑轮;旋转轴设有多个,多个旋转轴分别转动安装在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上;支撑轮设有多个且与旋转轴一一对应,支撑轮套接在旋转轴上。
14.优选的,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旋转驱动器、螺杆和连接板;旋转驱动器固定安装在机架上;螺杆转动安装在机架上,旋转驱动器的驱动端与螺杆固定连接,螺杆与上支撑架螺纹连接;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固定连接。
15.优选的,下支撑架上能拆卸的安装有第三安装座;第三安装座上固定安装有凸块;下支撑架上开设有对接槽;凸块与对接槽滑动配合。
16.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机架、支撑机构和固定装置实现了快速更换模仁的功能,达到提高模仁更换效率的效果,解决了传统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的模仁更换效率过低的问题。
17.2、本技术通过第一安装座、弧形卡块、第一弹性件和解锁组件实现了固定模仁的功能,达到快速固定模仁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拆装模仁的效率。
18.3、本技术通过弧形盖板、铰接座、连杆和第一配合组件实现了随着上支撑架和上模架的相对移动自动驱动弧形盖板转动的功能,达到自动解除固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中上模架和下模架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的侧视图;图4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中上模架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中第一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中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中上支撑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是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中下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中下支撑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是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中安装架的立体示意图。
20.图中标号为:1-机架;11-安装架;12-上模架;13-下模架;14-第一直线驱动器;15-第二直线驱动器;16-上模仁;17-下模仁;2-支撑机构;21-第一滑轨;22-上支撑架;23-下支撑架;231-第三安装座;232-凸块;233-对接槽;24-第一配合组件;241-挤压板;242-第二弹性件;243-第二滑轨;244-限位块;245-滚轮;25-第二配合组件;251-第一配合块;252-第二配合块;253-第四弹性件;26-传动组件;261-第二安装座;262-第一导向槽;263-第二导向槽;264-第一固定轴;265-第二固定轴;266-控制杆;3-固定装置;31-第一安装座;32-弧形卡块;33-第一弹性件;34-解锁组件;341-弧形盖板;342-铰接座;343-连杆;4-定位机构;41-凹槽;42-导向块;43-第三弹性件;44-旋转轴;45-支撑轮;5-驱动装置;51-旋转驱动器;52-螺杆;53-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2.参照图1-图13:一种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包括机架1;机架1上滑动安装有安装架11;机架1上固定安装有第二直线驱动器15,第二直线驱动器15的驱动端与安装架11固定连接;安装架11上固定安装有第一直线驱动器14和下模架13,安装架11上滑动安装有上模架12,第一直线驱动器14的驱动端与上模架12固定连接;还包括支撑机构2和固定装置3;上模架12和下模架13上分别能拆卸的安装有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支撑机构2包括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机架1上开设有第一滑轨21,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滑动安装在第一滑轨21上;固定装置3设有两个,两个固定支撑分别固定安装在上模架12和下模架13上。
23.本技术通过机架1、支撑机构2和固定装置3实现了快速更换模仁的功能,达到提高模仁更换效率的效果,解决了传统压铸模具通用互换模架的模仁更换效率过低的问题;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和第二直线驱动器15优选为液压杆,第一直线驱动器14和第二直线驱动器15与控制器电连接;操作人员在需要更换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时,先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第二直线驱动器15,第二直线驱动器15收到信号后驱动上模架12向上移动,使上模架12与下模架13分离,接着手动将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沿第一滑轨21分别推动至上模架和下模架处,接着手动解除固定装置3的固定,使得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分别落到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上,然后再滑动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接着再取出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通过滑动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可以轻松移动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从而避免重量较大的模仁移动过为困难的问题。
24.固定装置3包括第一安装座31、弧形卡块32、第一弹性件33和解锁组件34;两个固定装置3的第一安装座31分别固定安装在上模架12和下模架13上;弧形卡块32滑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座31上;第一弹性件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座31和弧形卡块32固定连接;解锁组件34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座31上,解锁组件34与弧形卡块32固定连接。
25.本技术通过第一安装座31、弧形卡块32、第一弹性件33和解锁组件34实现了固定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功能,达到快速固定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拆装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效率;操作人员在需要拆卸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时,先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第一直线驱动器14和第二直线驱动器15,通过第一直线驱动器14和第二直线驱动器15的配合驱动上模架12和下模架13分离,接着手动推动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使得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分别移动至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下方,然后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第二直线驱动器15,第二直线驱动器15收到信号后驱动上模架12向下移动,接着通过解锁组件34克服第一弹性件33的弹力驱动弧形卡块32移动,使得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失去弧形卡块32的固定,使得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分别与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抵紧连接,接着控制器再次送信号给第二直线驱动器15,第二直线驱动器15收到信号后驱动安装架11向上移动,使得上模架12和下模架13分别与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分离,接着滑动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带动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同时移动,快速拆下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拆卸完成后,将新的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分别摆放到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然后推动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接着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第一直线驱动器14和第二直线驱动器15,第一直线驱动器14收到信号后驱动上模架12移动,调整上模架12和下模架13之
间的间距,第二直线驱动器15收到信号后驱动安装架11向下移动,同时第一直线驱动器14驱动上模架12向上移动,上模仁16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弧形卡块32,当上模仁16安装到上模架12的预定位置后,随着上模架12向上移动,弧形卡块32在第一弹性件33的弹力作用下滑出第一安装座31,将上模仁16固定,随着第二直线驱动器15驱动安装架11向下移动,下模仁17挤压弧形卡块32而卡入下模架13,完成模仁的更换。
26.解锁组件34包括弧形盖板341、铰接座342和连杆343;弧形盖板341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座31上;铰接座342设有两个,两个铰接座342分别固定安装在弧形卡块32和弧形盖板341上;连杆343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个铰接座342上。
27.本技术通过弧形盖板341、铰接座342和连杆343实现了控制弧形卡块32滑动的功能;操作人员在拆卸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时,先将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滑动至安装架11处,接着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第一直线驱动器14,第一直线驱动器14驱动安装架11向下滑动,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挤压弧形盖板341,使得弧形盖板341旋转,弧形盖板341带动安装在其上的铰接座342同步移动,并通过铰接座342拉动连杆343,连杆343拉动弧形卡块32移动,从而解除对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固定,再通过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承托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完成对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拆卸。
28.支撑机构2还包括第一配合组件24,第一配合组件24包括挤压板241、第二弹性件242、限位块244和滚轮245,挤压板241滑动安装在上支撑架22上;第二弹性件242的两端分别与挤压板241和上支撑架22固定连接;上支撑架22上开设有第二滑轨243,挤压板241与第二滑轨243滑动配合;限位块244固定安装在挤压板241上;滚轮245转动安装在弧形盖板341上。
29.本技术通过挤压板241、第二弹性件242、第二滑轨243、限位块244和滚轮245实现了随着上支撑架22和上模架12的相对移动驱动弧形盖板341转动的功能,达到自动解除固定的效果;在第二直线驱动器15驱动安装架11向下移动时,上模架12和上支撑架22逐渐靠近,随着上模架12的下移,挤压板241与弧形盖板341上的滚轮245接触,从而挤压弧形盖板341,使得弧形盖板341发生转动,带动弧形卡块32移动,解除对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固定。
30.还包括定位机构4,定位机构4包括导向块42和第三弹性件43;上支撑架22上开设有凹槽41;导向块42滑动安装在凹槽41内;第三弹性件43的两端分别与上支撑架22和导向块42固定连接。
31.本技术通过凹槽41、导向块42和第三弹性件43实现了自动定位上模仁16位置的功能,进一步提高更换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效率;操作人员在拆卸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时,通过解锁组件34和第一配合组件24完成对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解锁,此时导向块42受到上模架12的挤压而收缩在上支撑架22内,避免导向块42对上模架12和上支撑架22的配合造成阻碍,随着上模架12回到原来位置,上模仁16承托在上支撑架22上,导向块42在第三弹性件43的弹力作用下弹出凹槽41,上模仁16在导向块42的导向作用下保持原有位置,防止上模仁16随着上支撑架22的滑动而发生歪斜,导致上模仁16受损。
32.支撑机构2还包括第二配合组件25;第二配合组件25包括第一配合块251、第二配合块252和第四弹性件253;第一配合块251和第二配合块252滑动安装在下支撑架23上;第四弹性件25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配合块252和下支撑架23固定连接;下支撑架23上还固定安
装有用于控制第二配合块252滑动的传动组件26,传动组件2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配合块251和第二配合块252传动连接。
33.本技术通过第一配合块251、第二配合块252、第四弹性件253和传动组件26实现了限制下模仁17位置的功能,同时更方便的完成下模仁17的拆卸;操作人员拆卸下模仁17时,先通过第二直线驱动器15驱动安装架11向下移动,随着下模架13和下支撑架23的靠近,第二配合块252受到下模架13的挤压克服第四弹性件253的弹力向下滑动,同时通过传动组件26的传动作用,第二配合块252向下移动时驱动第一配合块251向上滑动,从而挤压弧形卡块32,解除对下模仁17的固定,然后第二直线驱动器15驱动安装架11向上移动,随着下模架13和下支撑架23的远离,第一配合块251失去下模架13的限制,第二配合块252在第四弹性件253的弹力驱动下向上移动,完成对下模仁17位置的限定,避免下模仁17出现歪斜的情况。
34.传动组件26包括第二安装座261、第二固定轴265和控制杆266;第二安装座261上开设有两个第一导向槽262;第一配合块251和第二配合块252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轴264,第一配合块251和第二配合块252上安装的第一固定轴264分别与两个第一导向槽262滑动配合;第二固定轴265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座261上;控制杆266套接在第二固定轴265上;控制杆266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导向槽263,第一配合块251和第二配合块252上安装的第一固定轴264分别与两个第二导向槽263滑动配合。
35.本技术通过第二安装座261、第一导向槽262、第二导向槽263、第一固定轴264、第二固定轴265和控制杆266实现了控制第一配合块251和第二配合块252滑动的功能;操作人员拆卸下模仁17时,先通过第二直线驱动器15驱动安装架11向下移动,随着下模架13和下支撑架23的靠近,下模架13挤压第二配合块252克服第四弹性件253的弹力向下移动,第二配合块252上安装的第一固定轴264沿第一导向槽262滑动,同时通过第二配合块252上安装的第一固定轴264与第二导向槽263的配合驱动控制杆266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配合块251上安装的第一固定轴264与第二导向槽263的配合带动第一配合块251向上移动,挤压弧形卡块32,解除对下模仁17的固定,完成对下模仁17的拆卸;拆卸完成后下模架13在第二直线驱动器15的驱动下与下支撑架23远离,第二配合块252在第四弹性件253的弹力驱动下向上滑动,同时,通过控制杆266的传动下驱动第一配合块251向下滑动,达到限制下模仁17移动的效果。
36.定位机构4还包括旋转轴44和支撑轮45;旋转轴44设有多个,多个旋转轴44分别转动安装在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上;支撑轮45设有多个且与旋转轴44一一对应,支撑轮45套接在旋转轴44上。
37.本技术通过旋转轴44和支撑轮45实现了提高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在支撑机构2上移动便携性的功能;操作人员将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分别摆放到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上后,需要调整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位置,以便于将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顺利安装到上模架12和下模架13上;为此设计了旋转轴44和支撑轮45,操作人员在移动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时,通过支撑轮45的旋转,利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得操作人员能够用更小的力驱动模仁滑动,从而更方便的调整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位置,同时,通过导向块42和第二配合组件25进一步稳定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位置,避免由于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过重时,导向块42和第二配合组件25无法移动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情况。
38.还包括驱动装置5,驱动装置5包括旋转驱动器51、螺杆52和连接板53;旋转驱动器51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螺杆52转动安装在机架1上,旋转驱动器51的驱动端与螺杆52固定连接,螺杆52与上支撑架22螺纹连接;连接板53的两端分别与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固定连接。
39.本技术通过旋转驱动器51、螺杆52和连接板53实现了驱动上支撑架22和下支撑架23移动的功能;所述旋转驱动器51优选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操作人员在拆装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时,通过控制器发送信号给旋转驱动器51,旋转驱动器51收到信号后驱动螺杆52旋转,螺杆52驱动与其螺纹连接的上支撑架22滑动,上支撑架22通过连接板53带动下支撑架23移动,进一步提高上模仁16和下模仁17的拆装便携度。
40.下支撑架23上能拆卸的安装有第三安装座231;第三安装座231上固定安装有凸块232;下支撑架23上开设有对接槽233;凸块232与对接槽233滑动配合。
41.本技术通过第三安装座231、凸块232和对接槽233实现了快速拆装第二配合组件25的功能;在安装下模仁17时,为了避免第二配合组件25对安装造成阻碍,操作人员先将第三安装座231从下安装架11上拆下;在拆卸下模仁17时,操作人员再将第三安装座231安装到下支撑架23上,通过凸块232与对接槽233的配合,可以快速且准确的将第三安装座231安装到下支撑架23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下模仁17的拆装稳定性。
42.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