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索加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7229发布日期:2022-11-18 18:32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拉索加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生产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拉索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拉索的加工分为打花以及压铸两个步骤,拉索完成打花步骤后需要人工移动至压铸装置进行压铸,加工效率低,不能满足快速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拉索加工系统,能够提升拉索的加工效率。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拉索加工系统,包括打花装置、压铸装置和第一夹持机构。其中,所述打花装置能够加工所述拉索以在所述拉索的端部形成拉头;所述压铸装置能够对所述拉头压铸;第一夹持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第三驱动件和第一夹持组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组件沿x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夹持组件沿z轴移动,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以夹持或松开拉索,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将所述拉索由所述打花装置移动至所述压铸装置。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索加工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打花装置将拉索加工完成后,第二驱动件驱动夹持组件下降至与拉索对应,第三驱动件驱动第一夹持组件夹持拉索,第二驱动件随后上升将拉索升起,第一驱动件将拉索移动至压铸装置,随后第一夹持机构将拉索下降并分离,使拉索能够进行后续加工,无需人工搬运拉索,提升了拉索的加工效率。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多个夹持组,多个所述夹持组沿 y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夹持组包括两个夹持件,两个所述夹持件能够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拉索或相互远离以松开所述拉索。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件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突出部之间限定出第二空隙,一侧的所述夹持件设置的突出部对应于另一侧所述夹持件设置的第二空隙。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打花装置包括固定组件、第一固定件、第二夹持组件、剪切组件和挤压组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所述拉索的第一端,所述固定组件能夹持所述拉索的第二端沿拉索轴向方向移动以拉紧所述拉索,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能够夹紧固定所述拉索,所述剪切组件能够将所述拉索剪切至设定长度,所述挤压组件将所述拉索的第一端挤压并抵接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以形成所述拉头。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剪切组件包括两个相向设置的剪切件,两个所述剪切件分设于所述拉索的两侧,两个所述剪切件能够相向移动以切除所述拉索至设定长度。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供料装置,所述供料装置包括供料件,所述供料件用于输出金属液,所述压铸装置包括模具组件和机架,所述模具组件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模具组件设置有型腔,所述模具组件与所述供料件之间能够相对移动,以使所述供料件与所述模具组件连接而向所述型腔输入金属液,以及,使所述供料件与所述模具组件在输入完成后相互分离。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具组件还设置有开口和第一通道,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模具组件的外表面并朝向于所述供料件,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型腔,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开口。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一通道段连通所述型腔和所述开口,沿金属液注入的方向,所述第一通道段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还包括第二通道段,所述第二通道段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二通道段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开口,所述第二通道段的截面积与所述第一通道段的最大截面积相等。
1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索加工系统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花装置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花装置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压铸装置和供料装置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压铸装置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压铸装置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压铸装置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料装置的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料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25.图10为图9实施例中供料件的剖视图;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压铸装置的示意图;
27.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模具的示意图;
28.图13为图12实施例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29.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模具的示意图;
30.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持装置的示意图;
31.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持件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
33.压铸装置100、上模具110、第二定位部111、第一定位槽112;
34.下模具120、第一定位部121、容置槽122、导向面123、第一空隙124、型腔125、第一容置腔126、第一通道127、第一通道段1271、第二通道段1272、第二通道1273、开口128、顶升件129;
35.支撑件130、第二定位槽131、机架140、定位部141、第四驱动件150;
36.供料装置200、第一气缸210、第二第二固定件220、连接件230、转动部231、活动件 240、供料件250、输料口251、第二容置腔252、第二通道253、主体部254、料嘴255;
37.第二夹持机构300、拉索400、拉索的第一端410、拉索的第二端420;
38.加热机构500、坩埚510、第三容置腔511、加热管520;
39.移载机构600、第五驱动件610、移动组件620、底座621、第一转动臂622、第二转动臂623、承载臂624、承载臂的第一端625、承载臂的第二端626;
40.打花装置700、固定组件710、第一固定件720、第二夹持组件730、剪切组件740、剪切件741、挤压件750;
41.第一夹持机构800、第一驱动件810、第二驱动件820、第三驱动件830、夹持组840、夹持件841、突出部842、夹持部843、第二空隙844;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45.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7.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是将拉索半成品加工制成拉索400,拉锁线半成品通常均包含钢绳和套在钢绳外的套管,钢绳的两端均突出于套管外,在生产时,需要将拉索半成品截成设定的长度,并进行打花和压铸的操作以加工成拉索400。
48.参照图1至图1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索400加工系统,包括打花装置700、压铸装置100和第一夹持机构800。其中,打花装置700能够加工拉索400以在拉索的第二端420形成拉头。压铸装置100能够对拉头压铸。第一夹持机构800包括第一驱动
件810、第二驱动件820、第三驱动件830和第一夹持组件850,第一驱动件810用于驱动第一夹持组件850沿x轴方向移动,第二驱动件820连接于第一驱动件810并能够驱动第一夹持组件850沿z轴移动,第三驱动件830连接于第二驱动件820,第三驱动件830能够驱动第一夹持组件850以夹持或松开拉索400,第一夹持机构800用于将拉索400由打花装置700 移动至压铸装置100。打花装置700将拉索400加工完成后,第二驱动件820驱动第一夹持组件850下降至与拉索400对应,第三驱动件830驱动第一夹持组件850夹持拉索400,第二驱动件820随后上升将拉索400升起,第一驱动件810将拉索400移动至压铸装置100,随后第一夹持机构800将拉索400下降并分离,使拉索400能够进行后续压铸步骤的加工,在由打花装置700移动至压铸装置100时无需人工搬运拉索400,提升了拉索400的加工效率。
49.参照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组件850包括多个夹持组840,多个夹持组840 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夹持组840包括两个配合使用的夹持件841。两个夹持件841能够移动相互远离松开拉索400或相互靠近夹持拉索400,多个夹持组840能够稳定夹持拉索400 从而在移动过程中避免拉索400与夹持组840松脱,并且可以保持拉索400的刚度,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发生形变。
50.参照图15和图16,进一步地,夹持件841设置有突出部842,突出部842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各突出部842之间限定出第二空隙844,夹持组840中的一侧的夹持件841设置的突出部842对应于另一侧夹持件841设置的第二空隙844,突出部842设置有夹持部843,夹持部843为开口朝向另一侧夹持件841的圆弧面。夹持组840两侧的夹持件841夹持时,各夹持部843能由不同方向固定拉索400,从而实现拉索400的夹持。
51.参照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打花装置700包括固定组件710、第一固定件720、第二夹持组件730、剪切组件740和挤压件750,第一固定件720固定拉索的第一端410,固定组件710能夹持拉索的第二端420沿拉索400轴向方向移动以拉紧拉索400,固定组件710 包括两个相向设置的第三固定件711,两个第三固定件711相向移动夹紧拉索400后,沿拉索400轴向方向移动以拉紧拉索400,随后第二夹持组件730夹紧固定拉索400,剪切组件 740能够将拉索400剪切至设定长度,挤压件750将拉索400的第一端挤压并抵接于第二夹持组件730以形成拉头,随后第二夹持组件730松开拉索400,固定组件710恢复原位后,两个第一固定件720相互远离将拉索400松开,随后第一夹持机构800将拉索400转运至压铸装置100。其中,打花装置中的各个组件均是由气缸驱动,以实现各自的功能。
52.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剪切组件740包括两个相向设置的剪切件741,两个剪切件 741分设于拉索400的两侧,两个剪切件741能够相向移动以切除拉索400的一部分,由于拉索400绷紧后进行剪切,剪切拉索400的长度可控,使裁切后的拉索400的整体长度符合标准拉索400的长度。
53.参照图4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压铸装置100包括机架140、第四驱动件150和模具组件。供料装置包括供料件250,供料件250用于输出金属液。模具组件连接于机架140,模具组件包括上模具110和下模具120,第四驱动件150连接于上模具110并能驱动上模具110 扣合于下模具120形成型腔125,型腔125用于接受供料件250输送的金属液。压铸机系统还包括移载机构,移载机构包括第五驱动件610和移动组件620,机架140安装于移动组件 620上,第五驱动件610能够驱动移动组件620移动以使开口128与供料件250连接或分离。
54.具体地,拉索400放入下模具120后,第四驱动件150驱动上模具110压合于下模具
120 使拉索的第二端420处于型腔125中,第五驱动件610驱动移动组件620带动机架140移动使开口128与供料件250结合,供料件250向型腔125注入金属液完成后,第五驱动件610 驱动移动组件620带动机架140移动使开口128与供料件250分离,避免金属液与供料件250 固结导致难以分离的同时,能够避免由于供料件250的温度较高导致金属液与供料件250接触时不易冷却凝固,开口128与供料件250分离后可加速型腔125中的金属液的冷却成型过程,从而能够在保证拉索400压铸加工质量的同时,提升拉索400的生产速度。
55.参照图4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组件620包括底座621、第一转动臂622、第二转动臂623和承载臂624,机架140安装于承载臂624上,第一转动臂622的一端和第二转动臂623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于底座621,沿底座621的延伸方向,第一转动臂622和第二转动臂623间隔设置,第一转动臂622的另一端连接于承载臂的第一端625,第二转动臂623 的另一端连接于承载臂的第二端626,第五驱动件610能够驱动第一转动臂622转动。
56.可以理解的是,底座621、第一转动臂622、第二转动臂623和承载臂624形成四杆机构,且承载臂624水平设置,第五驱动件610驱动第一转动臂622以底座621的连接处为转动中心转动时,第二转动臂623会同步转动而带动承载臂624移动,承载臂624能够在移动中始终保持水平而避免压铸机构在移动的过程中倾斜,使上模具110与下模具120拼接形成的开口128能够准确对接于供料件250。
57.参照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模具120还设置有开口128和第一通道127,第一通道127的一端连通于型腔125,第一通道127的另一端连通于开口128。供料件250能够连接于开口128并向型腔125注入金属液,金属液经由第一通道127流入型腔125并充满型腔 125和第一通道127。供料件250与开口128分离后,部分未凝固的金属液会由开口128流出,由于第一通道127的设置,第一通道127中容置的金属液的一部分由开口128流出。金属液的粘度较大,第一通道127中金属液的流出不会导致型腔125中金属液的流动,能够使型腔 125中金属液的体积不减少,从而保证拉索400压铸成型的质量。
58.进一步地,第一通道127包括第一通道段1271和第二通道段1272,第一通道段1271连通型腔和第二通道段1272,第二通道段1272连通开口128,由金属液流动的方向,第一通道段1271的截面积(本技术中的截面积均指由垂直于金属液流动方向的平面截取对应对象而形成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型腔125的形状随模具组件的形状变化,在此以球头为例,型腔 125用于生成拉索400的球头,第一通道127用于生成拉索400的料柄,型腔125与第一通道127的接触面积小,从而能够保证型腔125中金属液凝结成型的质量,此外,能够方便后续工序中第一通道127中的金属液冷却成型形成的料柄易与型腔125中金属液凝结成型形成的球头分离,从而保证球头的质量。
59.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27远离型腔12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道1273,第二通道1273相对第一通道127弯折设置,第二通道1273用于减缓金属液的流速。金属液进入由第二通道1273经第一通道127后进入型腔125,金属液在第二通道1273与第一通道 127的连接处会滞留导致灌输时的流速下降。金属液的流速减缓后能够平稳填充型腔125及第一通道127,避免在型腔125填充的过程由于流速过快导致气体混入从而影响球头成型的质量。
60.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压铸装置100还包括顶升件129,下模具120还设置有若干第一容置腔126,顶升件129容置于第一容置腔126并能沿z轴方向上下移动,若干第一容
置腔126设置于第一通道127和/或容置槽122的下方。金属液冷却成型后,上模具110与下模具120分离而使拉索400露出,顶升件129沿z轴方向向上移动将拉索400顶出使拉索400 与下模具120分离,便于加工完成的拉索400移出加工区域,使拉索400的连续加工成为可能。
61.参照图8至图10,供料装置200还包括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包括第一气缸210和供料组件,供料组件包括活动件240和供料件250,供料件250具有第二容置腔252和输料口251,第二容置腔252能够连通于型腔125,活动件240连接于第一气缸210,活动件240的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容置腔252。第二容置腔252具有第一设定位置和第二设定位置,第一气缸210 能够驱动活动件240在第一设定位置与第二设定位置之间移动以向型腔125输送金属液。
62.参照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料件250设置有输料口251和第二通道253,输料口251用于向第二容置腔252输料,第二通道253连通第二容置腔252和型腔125,第二通道253设置于输料口251的下方。第二通道253具有初始位置,当活动件240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容置腔252的体积最大且金属液能够由输料口251进入第二容置腔252。第四驱动件150驱动活动件240移动而压缩第二容置腔252时,活动件240的侧壁会封闭输料口251,使金属液仅能够由第二通道253流出第二容置腔252,流入型腔125的金属液的量更加精准。第二容置腔252中的金属液较少时,第四驱动件150能够驱动活动件240恢复第一设定位置使金属液重新充满第二容置腔252。
63.参照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压铸机系统还包括第二固定件220,供料组件还包括连接件 230,连接件230设置有转动部231,转动部231转动连接于第二固定件220第一气缸210和活动件240连接于连接件230的转动部231的两侧,第一气缸210能够驱动连接件230以第二固定件220为转动中心转动。第一气缸210驱动连接件230转动能够带动活动件240移动以改变第二容置腔252的体积。第一气缸210通过连接件230间接驱动活动件240相对于供料件250移动,能够远离活动件240所处的高温环境,从而提升第一气缸210的工作寿命。
64.参照图7、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料件250包括有主体部254和料嘴255,第二通道253贯穿主体部254和料嘴255并在料嘴255处连通外部空间,机架140设置有定位部141,定位部141能够抵接于主体部254的端部以使料嘴255连接于模具组件。机架140 抵接于料嘴255,能够使料嘴255在输料时不发生偏移,从而能够向第一通道127及型腔125 稳定输料。
65.参照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模具120设置有容置槽122和多个第一定位部 121,容置槽122用于容置拉索400,第一定位部121设置于下模具120朝向上模具110的表面,多个第一定位部121分设于容置槽122的两侧,第一定位部121设置有导向面123,设置于容置槽122不同侧边的第一定位部121的导向面123相向设置。导向面123具有导向作用,当拉索400放置的过程中,其放置位置出现偏差时,拉索400能够沿导向面123滑入容置槽122,使拉索的第二端420能够位于上下模具120压合后的型腔125之中,从而保证压铸过程的精确性。
66.参照图12至图14,进一步地,第一定位部121之间具有第一空隙124,上模具110具有第二定位部111,第二定位部111对应于第一空隙124,拉索400由导向面123引导滑落后进入第一空隙124并定位于容置槽122,第二定位部111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12,第一定位槽112 能够拼合于容置槽122形成定位孔,当上模具110与下模具120拼合后,定位孔能够压紧拉索400使拉索400在压铸过程中位置固定,保证了压铸过程的准确性。此外,第二定位部111 与
第一定位部121拼合能够进一步隔绝型腔125,避免在压铸过程中金属液由型腔125外溢而对操作人员造成危险。
67.参照图4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压铸装置100还包括支撑件130,支撑件130连接于机架140,支撑件130设置有第二定位槽131,支撑件130用于支撑拉索400远离型腔125 的一端,使拉索的第二端420在上模具110与下模具120压合之前的姿态保持水平,从而使拉索的第二端420在压铸后能够形成正确的形状。同时,第二定位槽131能够限定拉索400 在x轴方向的移动,使拉索400的位置保持确定。
68.参照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压铸系统还包括第二夹持机构300,第二夹持机构300连接于机架140,第二夹持机构300的结构与第一夹持机构80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夹持机构300沿y轴方向将压铸完成的拉索400夹持并脱离下模具120后,沿x轴方向移动即可将拉索400移出上模具110与下模具120的作用范围,便于第一夹持机构将下一拉索400 运输至压铸装置100进行加工。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夹持机构300能够对接一下工位进行后续加工,或者,与收集装置对接以收集拉索400。
69.参照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料装置200还包括加热机构500,加热机构500包括坩埚 510和加热管520,加热管520连接于坩埚510,坩埚510具有第三容置腔511,加热机构500 用于加热金属使其液化并储存于第三容置腔511,加热机构500能够使第三容置腔511中的金属始终保持液化状态,供料件250的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三容置腔511中,输料口251连通第二容置腔252和第三容置腔511,使金属液能够由输料口251进入第二容置腔252,从而向型腔125持续供料。具体地,加热管520环绕于坩埚510的外壁及插入第三容置腔511,设置于第三容置腔511内的加热管520用于加热金属使金属液化,环绕于坩埚510外壁的加热管520用于加热坩埚510的锅壁,从而能够保证坩埚510内的金属液的恒温性。
7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