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油淬炉盖体锁紧程度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0946发布日期:2022-12-13 22:13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油淬炉盖体锁紧程度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油淬炉技术领域,具体讲是指一种真空油淬炉盖体锁紧程度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2.淬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真空油淬炉是一种对金属件进行淬火的设备,其一般包括炉体与盖体,盖体一端通过框架与炉体的外壳体铰接,待盖体翻转至与炉体同轴心之后,盖体相对框架发生转动,以螺旋的方式进一步向炉体方向移动从而封闭炉体。现有的真空淬火炉中,盖体翻转至与炉体同轴心后的转动过程中,需要人为地凭经验去根据盖体转过的角度判断盖体是否已与炉体锁紧,如此导致常常出现启动真空油淬炉后才发现盖体与炉体并未锁紧的情况,从而大大影响了加工效率。目前,生产加工过程中,常常在盖体上设置一个抵接部,在外壳上亦设置一个抵接部,并且两个抵接部处于待盖体转动至两个抵接部相抵以后盖体与炉体即锁紧的位置,但是由于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情况较为复杂,可能出现当两个抵接部相抵后盖体仍未锁紧的情况,或是当两个抵接部相抵时,盖体过紧而损坏的情况,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调节真空油淬炉盖体锁紧程度的调节机构,避免出现盖体未锁紧或锁得过紧的情况。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真空油淬炉盖体锁紧程度调节机构,包括盖体与外壳体,盖体上且靠近外壳体的一端端面上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设有通孔,通孔内滑动插接有导杆,第一连接部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导杆与第一连接部固定的第一固定螺栓,导杆与通孔的轴线均与外壳体同轴心,外壳体外周壁上设有抵接块,抵接块位于盖体旋紧时导杆的移动路径上,导杆上设有用于与抵接块相抵的第一抵接面,抵接块上设有用于与导杆相抵的第二抵接面,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均沿外壳体径向设置。
5.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真空油淬炉盖体锁紧程度调节机构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滑动调节导杆在通孔内的相对位置来增大或减小导杆与抵接块相抵时盖体转过的角度,并由第一固定螺栓固定导杆,从而灵活调节盖体的锁紧程度,避免出现盖体未锁紧或锁得过紧的情况,提高了实用性;此外,导杆与通孔的轴线均与外壳体同轴心,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均沿外壳体径向设置,使得无论导杆滑动至相对于通孔的哪个位置,第一抵接面与第二抵接面均能进行充分的面接触,提高稳定性。
6.作为改进,外壳体外周壁上设有滑槽,滑槽沿外壳体轴向设置,抵接块包括抵接本体与两个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抵接块上下两端并使得抵接块呈t型,抵接
块滑动设于滑槽内,每个第二连接部上均螺纹连接有用于将抵接块与外壳体固定的第二固定螺栓;采用此种结构,抵接块可沿滑槽改变轴向位置,从而更大范围的调节盖体的松紧程度。
7.作为改进,外壳体外周壁上沿轴向设有第一刻度,第一刻度与滑槽相邻设置;采用此种结构,通过读取抵接块所处位置所对应的第一刻度读数,便于记录不同加工情况下盖体所需的锁紧程度所对应的抵接块位置。
8.作为改进,盖体上且靠近外壳体的一端端面上沿周向设有第二刻度,第二刻度的刻度线均沿外壳体径向设置,第二刻度与导杆相邻设置;采用此种结构,通过读取导杆所处位置所对应的第二刻度读数,便于记录不同加工情况下盖体所需的锁紧程度所对应的导杆位置。
9.作为改进,导杆上设有两个环形的突出部,突出部均与导杆同轴设置且第一连接部位于两个突出部之间,突出部外径大于通孔;采用此种结构,防止导杆从通孔中脱出。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杆与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13.附图标记:1、盖体;2、外壳体;3、第一连接部;4、通孔;5、导杆;500、第一抵接面;6、第一固定螺栓;7、抵接块;700、第二抵接面;71、抵接本体;72、第二连接部;8、滑槽;9、第二固定螺栓;10、第一刻度;11、第二刻度;12、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真空油淬炉盖体锁紧程度调节机构作详细说明。
15.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真空油淬炉盖体锁紧程度调节机构,包括盖体1与外壳体2,盖体1上且靠近外壳体2的一端端面上设有第一连接部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盖体1上且靠近外壳体2的一端即当盖体1与炉体锁紧时,盖体1上更靠近炉体底部的一端;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3上设有通孔4,通孔4内滑动插接有导杆5,第一连接部3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导杆5与第一连接部3固定的第一固定螺栓6,通过转动第一固定螺栓6使其与导杆5相抵之后即可将导杆5与第一连接部3固定;导杆5与通孔4的轴线均与外壳体2同轴心,外壳体2外周壁上设有抵接块7,抵接块7位于盖体1旋紧时导杆5的移动路径上,导杆5上设有用于与抵接块7相抵的第一抵接面500,抵接块7上设有用于与导杆5相抵的第二抵接面700,第一抵接面500和第二抵接面700均沿外壳体2径向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抵接块7位于外壳体2的左端,导杆5亦位于盖体1的左端,盖体1旋紧的方向为如图1所示中的逆时针方向,故第一抵接面500为导杆5的下端,第二抵接面700为抵接块7的上端。
16.本实用新型通过滑动调节导杆5在通孔4内的相对位置来增大或减小导杆5与抵接块7相抵时盖体1转过的角度,从而灵活调节盖体1的锁紧程度,避免出现盖体1未锁紧或锁得过紧的情况,提高了实用性;例如当出现导杆5与抵接块7相抵后,盖体1仍未锁紧的情况时,将导杆5往顺时针方向转动一段距离,由此使得导杆5与抵接块7相抵时盖体1所需转动的角度更大,使得盖体1与炉体锁紧;此外,导杆5与通孔4的轴线均与外壳体2同轴心,第一
抵接面500和第二抵接面700均沿外壳体2径向设置,使得无论导杆5滑动至相对于通孔4的哪个位置,第一抵接面500与第二抵接面700均能进行充分的面接触,提高稳定性。另外,盖体1上且靠近外壳体2的一端端面上沿周向设有第二刻度11,第二刻度11的刻度线均沿外壳体2径向设置,第二刻度11与导杆5相邻设置,如图1所示,第二刻度11位于第一连接部3的逆时针方向的下方,通过读取导杆5所处位置所对应的第二刻度11读数,便于记录不同加工情况下盖体1所需的锁紧程度所对应的导杆5位置;而导杆5上设有两个环形的突出部12,突出部12均与导杆5同轴设置且第一连接部3位于两个突出部12之间,即突出部12的轴线亦与外壳体2同轴心,突出部12外径大于通孔4,突出部12优选位于靠近导杆5的两端。
17.如图1所示,外壳体2外周壁上设有滑槽8,滑槽8沿外壳体2轴向设置,抵接块7包括抵接本体71与两个第二连接部72,两个第二连接部72分别连接抵接块7上下两端并使得抵接块7呈t型,抵接块7滑动设于滑槽8内,即抵接块7上的两个第二连接部72滑动内嵌于滑槽8内,第二抵接面700位于抵接本体71上,每个第二连接部72上均螺纹连接有用于将抵接块7与外壳体2固定的第二固定螺栓9,抵接块7可沿滑槽8改变轴向位置,从而更大范围的调节盖体1的松紧程度,抵接块7越靠右,则盖体1需要转动更大的角度才能使导杆5与抵接块7相抵。外壳体2外周壁上沿轴向设有第一刻度10,第一刻度10与滑槽8相邻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刻度10位于滑槽8上边沿处,通过读取抵接块7所处位置所对应的第一刻度10读数,便于记录不同加工情况下盖体1所需的锁紧程度所对应的抵接块7的位置。
1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一种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