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清理的打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93681发布日期:2023-03-24 21:02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清理的打磨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打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便于清理的打磨机。


背景技术:

2.机械加工是指通过一种机械设备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按加工方式上的差别可分为切削加工和压力加工。
3.目前在打磨机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打磨中,零件打磨中会产生较多的尘屑以及打磨碎屑,尘屑漂浮在空气中,影响周围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且打磨的碎屑不便于工作者进行收集清理,影响使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便于清理的打磨机。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便于清理的打磨机用于解决目前在打磨机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打磨中,零件打磨中会产生较多的尘屑以及打磨碎屑,尘屑漂浮在空气中,影响周围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且打磨的碎屑不便于工作者进行收集清理,影响使用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便于清理的打磨机,包括防护壳、放置座、支撑腿、打磨台、液压缸、打磨电机、打磨盘、夹持接料机构以及吸尘机构;其中所述防护壳底侧固定连接有放置座,所述放置座底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防护壳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打磨台,所述打磨台顶侧设置有固定连接在防护壳顶侧表面的液压缸,所述液压缸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打磨电机,所述打磨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打磨盘;
6.所述夹持接料机构包括电动推杆、夹板、通孔以及接料抽屉,所述电动推杆固定连接在防护壳侧表面,所述电动推杆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夹板,所述打磨台顶侧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底端设置有滑动连接在打磨台正侧表面的接料抽屉。
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腿数目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腿位于放置座底侧表面四个拐角位置处。
8.进一步地,所述通孔数目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通孔在打磨台顶侧表面均匀分布,所述打磨台内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斜块,所述斜块底端与接料抽屉顶端表面滑动贴合。
9.进一步地,所述夹板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夹板平行放置,所述夹板底侧与打磨台顶侧表面滑动贴合。
10.进一步地,所述吸尘机构包括吸尘器、吸尘管、鹅颈管以及吸尘嘴,所述吸尘器固定连接在防护壳顶侧表面,所述吸尘器输入端固定连通有吸尘管,所述吸尘管末端固定连通有鹅颈管,所述鹅颈管末端固定连通有吸尘嘴。
11.进一步地,所述吸尘管末端贯穿防护壳左侧表面,所述吸尘管末端与鹅颈管末端固定连通。
12.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解决了目前在打磨机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打磨中,零件打磨中会产生较多的尘屑以及打磨碎屑,尘屑漂浮在空气中,影响周围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且打磨的碎屑不便于工作者进行收集清理,影响使用的问题,电动推杆推动固定连接的夹板移动,通过夹板将机械零件放置在打磨台顶侧表面,提高机械零件的加持稳定,保障机械零件的打磨效果,且打磨产生的碎屑落在打磨台表面后,通过通孔注入接料抽屉中,便于清理收集,吸尘器通过吸尘管、鹅颈管以及吸嘴将打磨产生的灰尘气体吸收,改善周围空气质量,保障周围工作者的健康,实用性价值较高。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斜块与打磨台内腔连接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防护壳;2、放置座;3、支撑腿;4、打磨台;401、通孔;5、接料抽屉;6、斜块;7、电动推杆;8、夹板;9、液压缸;10、打磨电机;11、打磨盘;12、吸尘器;13、吸尘管;14、鹅颈管;15、吸尘嘴。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0.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1.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2.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
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打磨机进行介绍。
25.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便于清理的打磨机,包括防护壳1、放置座2、支撑腿3、打磨台4、液压缸9、打磨电机10、打磨盘11、夹持接料机构以及吸尘机构;其中所述防护壳1底侧固定连接有放置座2,所述放置座2底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3,所述防护壳1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打磨台4,所述打磨台4顶侧设置有固定连接在防护壳1顶侧表面的液压缸9,所述液压缸9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打磨电机10,所述打磨电机10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打磨盘11,将机械零件放置在打磨台4顶侧表面,启动电动推杆7,电动推杆7推动固定连接的夹板8移动,通过夹板8将机械零件放置在打磨台4顶侧表面,提高机械零件的加持稳定,通过启动液压缸9,液压缸9推动固定连接的打磨电机10移动,打磨电机10驱动输出端连接的打磨盘11转动,便于对机械零件顶侧表面进行打磨,打磨产生的碎屑落在打磨台4表面后,通过通孔401注入接料抽屉5中,便于清理收集;
26.所述夹持接料机构包括电动推杆7、夹板8、通孔401以及接料抽屉5,所述电动推杆7固定连接在防护壳1侧表面,所述电动推杆7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夹板8,所述打磨台4顶侧表面开设有通孔401,所述通孔401底端设置有滑动连接在打磨台4正侧表面的接料抽屉5。
27.所述支撑腿3数目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腿3位于放置座2底侧表面四个拐角位置处,便于放置座2的放置稳定,所述通孔401数目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通孔401在打磨台4顶侧表面均匀分布,所述打磨台4内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顶端内壁固定连接有斜块6,所述斜块6底端与接料抽屉5顶端表面滑动贴合,所述夹板8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夹板8平行放置,所述夹板8底侧与打磨台4顶侧表面滑动贴合,便于夹持固定。
28.所述吸尘机构包括吸尘器12、吸尘管13、鹅颈管14以及吸尘嘴15,所述吸尘器12固定连接在防护壳1顶侧表面,所述吸尘器12输入端固定连通有吸尘管13,所述吸尘管13末端固定连通有鹅颈管14,所述鹅颈管14末端固定连通有吸尘嘴15,所述吸尘管13末端贯穿防护壳1左侧表面,所述吸尘管13末端与鹅颈管14末端固定连通,通过启动吸尘器12,吸尘器12通过吸尘管13、鹅颈管14以及吸嘴将打磨产生的灰尘气体吸收,改善周围空气质量,保障周围工作者的健康。
29.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本技术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在使用时均外接连通电源和控制开关,将机械零件放置在打磨台4顶侧表面,启动电动推杆7,电动推杆7推动固定连接的夹板8移动,通过夹板8将机械零件放置在打磨台4顶侧表面,提高机械零件的加持稳定,通过启动液压缸9,液压缸9推动固定连接的打磨电机10移动,打磨电机10驱动输出端连接的打磨盘11转动,便于对机械零件顶侧表面进行打磨,打磨产生的碎屑落在打磨台4表面后,通过通孔401注入接料抽屉5中,便于清理收集,同时通过启动吸尘器12,吸尘器12通过吸尘管13、鹅颈管14以及吸嘴将打磨产生的灰尘气体吸收,改善周围空气质量,保障周围工作者的健康。
30.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1.1.该种便于清理的打磨机设计新颖、结构简单,电动推杆推动固定连接的夹板移
动,通过夹板将机械零件放置在打磨台顶侧表面,提高机械零件的加持稳定,保障机械零件的打磨效果,且打磨产生的碎屑落在打磨台表面后,通过通孔注入接料抽屉中,便于清理收集。
32.2.吸尘器通过吸尘管、鹅颈管以及吸嘴将打磨产生的灰尘气体吸收,改善周围空气质量,保障周围工作者的健康,实用性价值较高。
33.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技术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3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