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25434发布日期:2024-02-20 20:08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压铸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1、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主要利用高压将金属熔液压入形状复杂的压铸模具内,并直至金属熔液在压铸模具冷却成型。目前,压铸模具在开模后,通过弹簧的恢复力,使顶出柱能自动的将压铸件从模腔内顶出,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15544811u所公开的一种便于拿取铸件的压铸模具,但由于模具内顶出柱和顶出孔在发生磨损后,模具内的顶出孔无法更换或修复,进而导致顶出柱和顶出孔在发生磨损后,压铸模具则无法继续使用,从而导致压铸的模具的使用寿命较短,同时,由于顶出柱对压铸件的顶出力无法调节,进而在压铸不同材料的压铸件时,常常会因顶出力过大而导致压铸件上产生压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目前,由于模具内顶出柱和顶出孔在发生磨损后,模具内的顶出孔无法更换或修复,进而导致顶出柱和顶出孔在发生磨损后,压铸模具则无法继续使用,从而导致压铸的模具的使用寿命较短,同时,由于顶出柱对压铸件的顶出力无法调节,进而在压铸不同材料的压铸件时,常常会因顶出力过大而导致压铸件上产生压痕,而提出的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底部贴合设置有下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底部开设有上模腔,所述上模具的上表面开设有注料孔,所述注料孔与上模腔相互连通,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开设有下模腔,所述下模具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架,所述上模具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按压柱,所述下模具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板,所述第一u形板的内壁和升降支架的上表面与按压柱的表面接触,所述升降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板,所述第二u形板的正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和升降支架的上表面均贴合设置有顶出柱,所述顶出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的上表面与第二u形板的内壁接触,所述下模具的底部开设有顶出孔,所述顶出孔与下模腔相互连通,所述顶出孔的内壁和顶出柱的表面均贴合设置有隔离筒,所述下模具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内壁与隔离筒的表面接触,所述隔离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下模具的底部和固定支架的上表面接触。

4、优选的,所述升降支架包括升降板,所述按压柱的底部和顶出柱的底部均与升降板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升降板的上表面与第二u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的内壁贴合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上表面与下模具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上表面和下模具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立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与升降板的上表面接触。

5、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圆孔的内壁与隔离筒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横板的上表面与第二限位环的底部接触,所述第一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表面贴合设置有空心块,所述下模具的前后两侧均与空心块的表面固定连接。

6、优选的,所述升降板与下模具之间最大距离大于顶出柱的高度。

7、优选的,所述第一横板与下模具之间最大距离大于隔离筒的高度。

8、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推杆,所述液压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三圆孔,所述第三圆孔的内壁和弹簧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圆筒。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顶出孔内设置隔离筒,使顶出孔的内壁不会被磨损,同时,通过固定支架和第二限位环的配合,使隔离筒与下模具之间能拆装,并且,当隔离筒与下模具分离后,顶出柱能与升降支架分离,进而使使用者能对磨损后的隔离筒和顶出柱进行更换,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该压铸模具的使用寿命。

11、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压推杆、第二横板、第三圆孔和圆筒的配合,使使用者能根据压铸件的材料,调节底板与升降板接触时,弹簧对升降板的拉力,进而使顶出柱对压铸件的推力可根据压铸件的材料进行调节,从而防止因顶出力过大而导致压铸件上产生压痕。



技术特征:

1.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包括上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的底部贴合设置有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1)的底部开设有上模腔(3),所述上模具(1)的上表面开设有注料孔(4),所述注料孔(4)与上模腔(3)相互连通,所述下模具(2)的上表面开设有下模腔(5),所述下模具(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架(6),所述上模具(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按压柱(7),所述下模具(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板(8),所述第一u形板(8)的内壁和升降支架(6)的上表面与按压柱(7)的表面接触,所述升降支架(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板(9),所述第二u形板(9)的正面开设有凹槽(10),所述凹槽(10)的内壁和升降支架(6)的上表面均贴合设置有顶出柱(11),所述顶出柱(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12),所述第一限位环(12)的上表面与第二u形板(9)的内壁接触,所述下模具(2)的底部开设有顶出孔(13),所述顶出孔(13)与下模腔(5)相互连通,所述顶出孔(13)的内壁和顶出柱(11)的表面均贴合设置有隔离筒(14),所述下模具(2)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支架(15),所述固定支架(15)的内壁与隔离筒(14)的表面接触,所述隔离筒(1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16),所述第二限位环(16)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下模具(2)的底部和固定支架(15)的上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架(6)包括升降板(61),所述按压柱(7)的底部和顶出柱(11)的底部均与升降板(61)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升降板(61)的上表面与第二u形板(9)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6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圆孔(62),所述第一圆孔(62)的内壁贴合设置有立柱(63),所述立柱(63)的上表面与下模具(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61)的上表面和下模具(2)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64),所述立柱(6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65),所述底板(65)的上表面与升降板(61)的上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15)包括第一横板(151),所述第一横板(151)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圆孔(152),所述第二圆孔(152)的内壁与隔离筒(14)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横板(151)的上表面与第二限位环(16)的底部接触,所述第一横板(1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螺母(153),所述螺母(153)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栓(154),所述螺栓(154)的表面贴合设置有空心块(155),所述下模具(2)的前后两侧均与空心块(155)的表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61)与下模具(2)之间最大距离大于顶出柱(11)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板(151)与下模具(2)之间最大距离大于隔离筒(14)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2)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推杆(17),所述液压推杆(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板(18),所述第二横板(18)的内部开设有第三圆孔(19),所述第三圆孔(19)的内壁和弹簧(64)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圆筒(20)。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压铸模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压铸件可自动顶出的压铸模具,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底部贴合设置有下模具,上模具的底部开设有上模腔,上模具的上表面开设有注料孔,注料孔与上模腔相互连通,下模具的上表面开设有下模腔,下模具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架,上模具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按压柱。本技术通过在顶出孔内设置隔离筒,使顶出孔的内壁不会被磨损,同时,通过固定支架和第二限位环的配合,使隔离筒与下模具之间能拆装,并且,当隔离筒与下模具分离后,顶出柱能与升降支架分离,进而使使用者能对磨损后的隔离筒和顶出柱进行更换,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该压铸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江宏,李欣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百基恒力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5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