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17538阅读:来源:国知局
率(厘米/万吨)=已熔损数值+已通铁量,即可测得主沟前段10的实际磨损数据,根据实际磨损数据,计算出缓冲区域需要的相关数值,从而设计缓冲区域11的尺寸。
[0043]当然也可以仅将主沟前段10落液点50处的尺寸设置为略大于主沟中段20以及主沟后段30的宽度,也同样可以为落液点50处的高温渣铁溶液提供有力的缓冲作用。
[0044]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熔炉的主沟结构示意图,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种高炉的主沟结构缓冲区域11的弧形结构与其前端和/或后端的主沟主体100的侧壁40之间采用圆滑过渡连接的方式,形成过渡段12和过渡段13,这样的设置,使高温渣铁溶液在落液点50处汇聚后,在流线型依次连接的过渡段12、缓冲区域11的弧形结构以及过渡段13的导向作用下,将渣铁溶液对主沟前段侧壁40的冲击力进行有效分解及抵消,而使其变为近稳流状态,从而可以更好地减缓高温渣铁溶液在落液点50处对主沟前段10的冲击磨损情况。
[0045]进一步地,请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熔炉的主沟结构示意图,其在第二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基础上,其在主沟主体100中设置了多个缓冲区域11,当然多个缓冲区域11可以分别设置在主沟前段10或者主沟中段20或者主沟后段30上,用于进一步减缓主沟主体100内渣铁溶液的流速,在减缓其对主沟前段10的磨损的同时更利于后续的渣铁分离过程的进行。
[0046]请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熔炉的主沟结构示意图,其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种熔炉的主沟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其在缓冲区域11的外周侧设置有加厚衬层14,并且加厚衬层14与缓冲区域11处侧壁40之间的最薄壁厚大于主沟中段20和主沟后段30的壁厚。采用该加厚衬层14的设置以对缓冲区域11的整体结构进一步加固,增加缓冲区域11的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其可磨损消耗的区域,以使主沟前段10和主沟中段20以及主沟后段30的磨损情况基本同步,节省浇注料,简化维修过程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0047]请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熔炉的主沟结构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由于处于主沟结构中的高温渣铁溶液的液面不会到达侧壁40的顶面,所以将主沟前段10的侧壁40为向外倾斜的斜面,其与底部60构成倒等腰梯形,以保证侧壁40下部与其上部的磨损效率同步,避免侧壁40的下部被严重磨损后需要单独多次维修操作给出铁工作带来不便。当然该侧壁40的结构还可以应用到另外几种熔炉的主沟结构中。
[0048]请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熔炉的主沟结构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熔炉的主沟结构的侧壁40结构不同之处在于,主沟前段10的侧壁40为向外凹的弧形面41,并且弧形面41的最宽点靠近于渣铁溶液液面所在位置,由于高温渣铁溶液的液面对于侧壁40的冲击力最强,通过这样设置可以通过弧形面41的导流作用更好地抵消高温渣铁溶液形成的环流对侧壁40的冲击作用,从而减弱其对主沟前段10处侧壁40的磨损情况。当然该弧形面41可以仅设置在主沟前段10的侧壁40处,也可以设置在主沟主体100的整个侧壁40上。当然该侧壁40的结构还可以应用到另外几种熔炉的主沟结构中。
[0049]进一步地,主沟前段的侧壁40和底部60还可以设置为形成如图8中所示的圆弧面,进一步使渣铁溶液在主沟前段10处将对侧壁40和底部60的冲击力瞬间被导流,并沿圆弧面被抵消,降低侧壁40和底部60的毁损速率。当然本实用新型的侧壁40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侧壁40还可以为其他可以对渣铁溶液形成的冲击力进行抵消的结构。并且该圆弧面可以仅设置在主沟前段10的侧壁40和底部60处,也可以设置在主沟主体100的整个侧壁40和底部60处。当然该侧壁40的结构还可以应用到另外几种熔炉的主沟结构中。
[0050]请参见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熔炉的主沟结构的一种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示,在主沟前段10的底部60处设置有由平滑过渡的凸部61和凹部62组成的缓冲结构,为落液点50处的高温渣铁溶液提供底部的缓冲作用,使其可以快速转化为近稳流状态。进一步地使落点处50的高温渣铁溶液的流向与凸部61和凹部62之间的连线相切,这样使得落液点50处的渣铁溶液形成的冲击力顺延凸部61和凹部62之间的连线的轮廓流下,避免其直接垂直接触落液点50形成过强的冲击力而对落液点50造成较大磨损。
[0051]进一步地,主沟主体100底部60还设置有坡度,其坡度值在0.5%至1.5%之间,以便于控制渣铁溶液在主沟结构中的流速,利于渣铁分离。而且主沟主体100的整体结构还可以设置为从外到里依次由钢模层、砖层和浇注层三层或者其他有利于结构稳定的层式结构组成,进一步增强其结构的稳定性减小磨损,节省材料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当然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高温渣铁溶液同高温渣液。
[005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53]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沟前段的落液点位置相应设置缓冲区域,为从出液口流出落到主沟主体上的高温渣液提供缓冲力,更快地使其接近稳流状态,防止高温渣液形成的过强冲击力对主沟前段造成的较快的毁损率,消除了传统主沟后段大修前需对主沟前段进行多次修补而造成的浪费浇注料的问题,延长了主沟结构的整体使用寿命。
[0054]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缓冲区域设置为弧形结构,并将其与前段和/或后端的主沟主体的侧壁之间圆滑过渡连接,通过流线型设计对落液点处的高温渣液进行导流,分担抵消其产生的冲击力,减缓高温渣液产生的环流冲击主沟前段,从而进一步降低对主沟前段的磨损率,避免在对主沟后段大修之前需要频繁的对主沟前段进行修补。并且可设置多个缓冲区域减缓高温渣液的流动速度,更利于渣液分离,并使主沟主体内贮存一定量的液体,减缓其氧化。
[0055]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主沟主体的侧壁设置为弧形面,并且弧形面的最宽点平齐于渣铁溶液液面所在位置,从而通过弧形面的导流作用更好地抵消高温渣铁溶液形成的环流对侧壁的冲击作用,从而减弱其对侧壁的磨损情况。
[0056]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主沟主体的底部设置为由凸部和凹部平滑过度连接的缓冲结构,为落液点处的高温渣铁溶液提供底部的缓冲作用,使其可以快速转化为近稳流状态。进一步地将落点处的高温渣铁溶液的流向与凸部和凹部之间的连线相切,使得落液点处的渣铁溶液形成的冲击力顺延凸部和凹部之间的连线的轮廓流下,避免其直接垂直接触落液点形成过强的冲击力而对落液点造成较大磨损。
[0057]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59]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用于盛接并输送从熔炉的出液口流出的高温渣液,其包括主沟主体(100),所述主沟主体(100)包括依次连接的主沟前段(10)、主沟中段(20)、主沟后段(30);所述高温渣液落到所述主沟前段(10)的落液点(50)处,被所述主沟中段(20)和所述主沟后段(30)进行输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沟前段(10)的落液点(50)处设置有用于为落到所述主沟前段(10)上的所述高温渣液提供缓冲作用的缓冲区域(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域(11)的内部轮廓为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域(11)的内部轮廓为半圆弧、椭圆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域(11)与其前端和/或其后端的所述主沟主体(100)的侧壁之间圆滑过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域(11)的外周设置加厚衬层(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沟主体(100)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缓冲区域(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沟主体(100)的侧壁(40)设置为向外凹的弧形面(4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沟主体(100)的底部(60)设置有由平滑过渡的凸部¢1)和凹部¢2)组成的缓冲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液点(50)处的高温渣液的流向与所述凸部(61)和凹部(62)之间的连线相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沟主体(100)的主沟前段(10)、所述主沟中段(20)以及所述主沟后段(30)采用预制件连接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熔炉的主沟结构,用于盛接并输送从熔炉的出液口流出的高温渣液,其包括主沟主体,所述主沟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主沟前段、主沟中段、主沟后段;所述高温渣液落到所述主沟前段的落液点处,被所述主沟中段和所述主沟后段进行输送;所述主沟前段的落液点处设置有用于为所述高温渣液提供缓冲作用的缓冲区域,该区域通过改变铁沟形状以适应高温渣液的流动状态,从而减小高温渣液对铁沟的冲击力,减缓铁沟耐火材料的损毁,提高主沟结构的使用寿命,节省对人工及材料的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IPC分类】C21B7-14
【公开号】CN204325395
【申请号】CN201420769220
【发明人】李洪会, 唐勋海, 徐自伟, 张君博, 范咏莲, 邱海龙, 张雯文, 郑江, 郑期波, 刘兴平, 李晓伟, 王永利, 张正富, 沈岩林, 徐炎慧, 刘刚, 忻展华, 余杰, 岳光峰, 常海青
【申请人】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纽维逊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