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钢化玻璃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钢化玻璃,属于安全玻璃,是一种预应力玻璃,为提高玻璃的强度,通常使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在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玻璃承受外力时首先抵消表层应力,从而提高了承载能力,增强玻璃自身抗风压性,寒暑性,冲击性等。钢化玻璃的按照制备工艺的区别,可大体分为物理钢化玻璃和化学钢化玻璃。物理钢化玻璃又称为淬火钢化玻璃。它是将普通平板玻璃在加热炉中加热到钢化温度,即接近玻璃的软化温度时,通过自身的形变消除内部应力,然后将玻璃移出加热炉,再用多头喷嘴将高压冷空气吹向玻璃的两面,使其迅速且均匀地冷却至室温,即可制得钢化玻璃。这种玻璃处于内部受拉,外部受压的应力状态,一旦局部发生破损,便会发生应力释放,玻璃被破碎成无数小块,这些小的碎片没有尖锐棱角,不易伤人。钢化玻璃具有诸多优点。第一,安全性,当玻璃受外力破坏时,碎片会成类似蜂窝状的钝角碎小颗粒,不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第二,高强度,同等厚度的钢化玻璃抗冲击强度是普通玻璃的3~5倍,抗弯强度是普通玻璃的3~5倍。第三,热稳定性钢化玻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承受的温差是普通玻璃的3倍,可承受300℃的温差变化。但是,钢化玻璃也具有其自身的缺点,除了具有一定自爆概率之外,钢化玻璃的表面会存在凹凸不平的现象(风斑),有轻微的厚度变薄。这主要是钢化玻璃在制备过程中,尤其是物理钢化玻璃,因为玻璃在热熔软化后,在经过强风力使其快速冷却,使其玻璃内部晶体间隙变小,压力变大,所以玻璃在钢化后要比在钢化前要薄,而且由于强风力作用,使得钢化玻璃出现风斑,这也是钢化玻璃较为不利的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加工得到的钢化玻璃表面平整度较高,并且能够极大程度降低钢化玻璃的自爆率。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先将待加工的平板玻璃置于玻璃钢化炉中,使玻璃的温度在200~240秒之间逐渐升温至180℃;然后对玻璃进行阶段加热,具体为:
第一阶段:以8~10℃/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60~300℃,保持该温度2-3分钟;
第二阶段:以12~14℃/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380~420℃,保持该温度1-2分钟;
第三阶段:以42~45℃/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00~620℃,保持该温度6-10分钟;
经过阶段加热的玻璃迅速置于风栅进行快速冷却,使玻璃温度在12~14秒内降至340℃;然后再将冷却以后的玻璃在20~22分钟内升温至480~520℃,保持该温度20~30分钟;接着经过自然冷却、亚硫酸钠溶液浸洗和烘干制得钢化玻璃。
作为本发明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阶段加热中第一阶段具体为:以8℃/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80℃,保持该温度2分钟。
作为本发明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阶段加热中第二阶段具体为:以12℃/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400℃,保持该温度1分钟。
作为本发明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阶段加热中第三阶段具体为:以42℃/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20℃,保持该温度10分钟。
作为本发明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亚硫酸钠溶液浸洗的具体操作为:将经过自然冷却的玻璃浸入pH值在0.5~1.0之间的亚硫酸钠溶液中,浸泡30~50分钟,然后将玻璃转移至清水池内进行清洗。
作为本发明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烘干的具体操作为:将玻璃进行热风烘干,且热风温度控制在80~100℃之间。
有益效果
一、由于在玻璃钢化过程中,如果玻璃升温过快,容易受热不均,一方面,会导致玻璃表面不平整,玻璃产品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在玻璃急速冷却形成预应力过程中,还容易产生自爆,本发明的加工工艺中,在玻璃加热之前先进行了预加热,并且加热阶段分为260~300℃、380~420℃和600~620℃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加热速率均不相同,通过上述加热过程的控制,避免了钢化玻璃瞬间遭遇较大温差而出现翘曲,并且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使玻璃原片能够受热均匀,进而使得玻璃整体变形不扭曲,保证了钢化玻璃产品的平整度;
二、本发明的钢化玻璃加工工艺中,对迅速冷却后的玻璃又进行了二次加热,这是由于玻璃钢化加热时,玻璃内部的硫化镍杂质都处于高温态的α-NiS相。随后,玻璃进入风栅急冷,玻璃中的硫化镍发生相变转变成低温态β-NiS,用于本发明采用的是迅速冷却,因此,玻璃内部来不及转变成低温态β-NiS而以高温态硫化镍α相被“冻结”在玻璃中,快速急冷使玻璃得以钢化,形成外压内张的应力统一平衡体,在已经钢化了的玻璃中硫化镍相变低速持续地进行着,体积不断膨胀扩张,对其周围玻璃的作用力随之增大。钢化玻璃板芯本身就是张应力层,位于张应力层内的硫化镍发生相变时体积膨胀也形成张应力,这两种张应力叠加在一起,足以引发钢化玻璃的破裂即自爆,对冷却后的玻璃进行二次加热可以使玻璃内部被“冻结”的高温态硫化镍逐渐“解冻”,进而避免自爆现象的发生;
三、本发明的钢化玻璃加工工艺中,对钢化后的玻璃进行了浸洗处理,将玻璃浸入亚硫酸钠溶液中,在浸泡过程中,玻璃表面残留的硫化镍杂质会被逐渐溶解在亚硫酸钠溶液中,进一步减少玻璃自爆的几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先将待加工的平板玻璃置于玻璃钢化炉中,使玻璃的温度在200秒内逐渐升温至180℃;然后对玻璃进行阶段加热,具体为:
第一阶段:以8℃/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300℃,保持该温度2分钟;
第二阶段:以12℃/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420℃,保持该温度2分钟;
第三阶段:以42℃/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20℃,保持该温度10分钟;
经过阶段加热的玻璃迅速置于风栅进行快速冷却,使玻璃温度在12秒内降至340℃;然后再将冷却以后的玻璃在22分钟内升温至520℃,保持该温度20分钟;接着经过自然冷却、亚硫酸钠溶液浸洗和烘干制得钢化玻璃。
实施例2
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先将待加工的平板玻璃置于玻璃钢化炉中,使玻璃的温度在240秒间逐渐升温至180℃;然后对玻璃进行阶段加热,具体为:
第一阶段:以8℃/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280℃,保持该温度2分钟;
第二阶段:以12℃/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400℃,保持该温度1分钟;
第三阶段:以42~45℃/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00~620℃,保持该温度10分钟;
经过阶段加热的玻璃迅速置于风栅进行快速冷却,使玻璃温度在14秒内降至340℃;然后再将冷却以后的玻璃在20分钟内升温至480~520℃,保持该温度30分钟;接着经过自然冷却、亚硫酸钠溶液浸洗和烘干制得钢化玻璃。
实施例3
一种高平整度钢化玻璃的加工工艺,先将待加工的平板玻璃置于玻璃钢化炉中,使玻璃的温度在220秒之间逐渐升温至180℃;然后对玻璃进行阶段加热,具体为:
第一阶段:以9℃/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300℃,保持该温度2-3分钟;
第二阶段:以13℃/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380℃,保持该温度1-2分钟;
第三阶段:以44℃/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10℃,保持该温度6-10分钟;
经过阶段加热的玻璃迅速置于风栅进行快速冷却,使玻璃温度在14秒内降至340℃;然后再将冷却以后的玻璃在22分钟内升温至500℃,保持该温度25分钟;接着经过自然冷却、亚硫酸钠溶液浸洗和烘干制得钢化玻璃。
钢化玻璃检测数据
将普通钢化玻璃与实施例1-3钢化玻璃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
由上可知,本发明的方法得到的钢化玻璃,相对于传统生产方法的钢化玻璃,表面压应力更大,即强度就更高,即钢化玻璃的钢化程度更好;应力层深度更小,表面压应力的自然消退时间更长,而传统方法得到的钢化玻璃的应力层深度 较大,当超出一定范围时容易发生自爆;翘曲度更小,钢化玻璃表面更加平整、光滑。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