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5448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氧化碳发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室大棚种植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很好散发热量的二氧化碳发生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对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温室气体中最常见的就是CO2,它对于人类来说是废气,但对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将CO2应用到农业生产的设施栽培中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设施栽培中因二氧化碳的不足已经成为限制设施栽培作物生长发育最不易控制的主导因素,因此,如何调控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使之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目的,已成为农业设施栽培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公开专利:CN201436282U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发生器,该二氧化碳发生器火嘴喷头呈等边三角形排列设置,可确保全体火嘴喷头安全点火的可靠性,火嘴喷头上设有与其连通的斜孔,在火嘴喷头工作时可产生负压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保证天然气、甲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通过手柄可控制调节火嘴喷头燃烧天然气、甲烷的个数,以调节纯度高的二氧化碳的气体浓度。不过该专利文献没有设置散热装置,且圆柱形进气管的散热面积小,无法让温度在传导到重要配件时降到最低,从而降低配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二氧化碳发生器缺少散热装置,采用圆柱形管道作为进气管不能有效的将热量散发出去,导致温度在传导到重要配件时依然很高,降低配件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二氧化碳发生器,包括机体外壳及设置在机体外壳内的燃烧组件,所述燃烧组件包括减压阀、进气管、炉嘴座、固定设置在炉嘴座上的炉嘴喷头组件、对应炉嘴喷头组件的打火装置,所述机体外壳上设置有供燃烧气体进入的进气管接头,减压阀的进气端和进气管接头连接,减压阀的出气端和进气管一端连接,进气管的另一端和炉嘴座连接,燃烧气体从进气管接头进入,经减压阀和进气管流入炉嘴座上的炉嘴喷头组件中,所述进气管呈环绕形。

进一步的,所述减压阀和进气管之间连接设置有电磁阀,电磁阀外接控制单元控制进气管打开或关闭。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磁阀、进气管、炉嘴座和炉嘴喷头组件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彼此之间一一对应,减压阀出气端连接电磁阀进气端,电磁阀出气端连接进气管一端,进气管另一端通过炉嘴座与炉嘴喷头组件连接,形成多个进气通道。

更进一步的,所述多个电磁阀中的其中一个为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气端和其它电磁阀的进气端连接,第一电磁阀关闭对应所有进气管关闭,第一电磁阀打开对应第一进气管打开,第一电磁阀和其它电磁阀中任一个电磁阀打开,则与之对应的进气管打开。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电磁阀导热连接至散热装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为散热铝块或铜块,在散热铝块或铜块上开有供第一电磁阀出气端、第一进气管一端和其它电磁阀进气端接入的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上贴附有加速散热装置散热的散热鳍片。

更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鳍片的鳍片形状为方形、波浪形、圆柱形或圆弧形。

更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均为环绕形的螺旋金属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体外壳内固定设置有风冷散热器,风冷散热器的出风口对应炉嘴座,给所述炉嘴座散热。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气管用环绕形螺旋金属管代替圆柱金属管、增大散热面积,在电磁阀上导热连接有散热铝块或铜块,在散热铝块或铜块上贴附设置散热片,这使得炉嘴座上因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很好的被散发出去,热量不会传导到重要配件上,从而增长配件的使用寿命、增加产品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主视图(部分剖掉机体外壳)。

图2为本实施例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氧化碳发生器,包括机体外壳1及设置在机体外壳1内的燃烧组件2,所述机体外壳1上开设有供空气流通的空气入口10及空气出口11,所述燃烧组件2包括对燃烧气体(本实施例中,为天然气)进行减压的减压阀25、进气管20、炉嘴座21、固定设置在炉嘴座21上的炉嘴喷头组件22、对应炉嘴喷头组件22并给炉嘴喷头组件22点火的打火装置23,所述机体外壳1上固定设置有供燃烧气体进入的进气管接头24,减压阀25的进气端和进气管接头24连接,减压阀25的出气端和进气管20一端连接,进气管20的另一端和炉嘴座21连接,燃烧气体从进气管接头24进入,经减压阀25和进气管20流入炉嘴座21上的炉嘴喷头组件22中,所述进气管20呈环绕形。所述打火装置23由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在机体外壳1上的电源装置40驱动打火。

本实施例中,所述炉嘴喷头组件22固定设置在炉嘴座21端具有一进气口,该进气口通过中空的炉嘴座21和进气管20的出气口连接,让燃烧气体从进气管20流入炉嘴喷头组件22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减压阀25和进气管20之间连接设置有电磁阀28,电磁阀28外接控制单元(图中未示意)控制进气管20打开或关闭。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阀28、进气管20、炉嘴座21和炉嘴喷头组件22的数量均为多个(本实施例中为3个,但不局限于3个)且彼此之间一一对应,减压阀25出气端连接电磁阀28进气端,电磁阀28出气端连接进气管20一端,进气管20另一端通过炉嘴座21与炉嘴喷头组件22(本实施例中,炉嘴喷头组件中喷头的数量为10个)连接,形成3个进气通道。

所述3个电磁阀28包括第一电磁阀283、第二电磁阀281和第三电磁阀282,所述第一电磁阀283的出气端和第二电磁阀281、第三电磁阀282的进气端连接,第一电磁阀283关闭对应所有进气管关闭,第一电磁阀283开启则第一进气管203打开,在此基础上第二电磁阀281或第三电磁阀282中任一个电磁阀打开,则与之对应的进气管打开。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装置27,所述第一电磁阀283、第二电磁阀281和第三电磁阀282导热连接至散热装置27。减压阀25出气端连接第一电磁阀283的进气端,第一电磁阀283的出气端、第一进气管203的进气端、第二电磁阀281的进气端和第三电磁阀282的进气端均与散热装置27连接,第二电磁阀281的出气端和第三电磁阀282的出气端分别与第二进气管201、第三进气管202的进气口连接。第一进气管203、第二进气管201和第三进气管202的出气端分别和第一炉嘴座(图中未示意)上的第一炉嘴喷头组件(图中未示意)、第二炉嘴座(图中未示意)上的第二炉嘴喷头组件(图中未示意)、第三炉嘴座21上的第三炉嘴喷头组件22连接,形成3个进气通道。第一炉嘴座、第二炉嘴座和第三炉嘴座21上相邻的各炉嘴喷头等距离间隔排列设置在打火装置23旁,同时将第一炉嘴座、第二炉嘴座和第三炉嘴座21上靠近打火装置23的喷头打火点燃。本实施例中仅列举了散热装置27连接设置于第一电磁阀283和其它电磁阀之间这一例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第一电磁阀283和其它电磁阀出气端均连接至散热装置中或第一电磁阀283和其它电磁阀进气端均连接至散热装置中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联想到的常规连接手段。

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27为一铝块或铜块,在铝块或铜块上开有四个个供第一进气管203、第一电磁阀283、第二电磁阀281和第三电磁阀282接入的孔。所述散热装置27通过钣金支座271与固定设置在机体外壳1内的支承板29固定连接,且所述炉嘴座21均固定设置在该支承板29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203、第二进气管201和第三进气管202均为环绕形的螺旋金属管(本实施例中为铜管、铝管或不锈钢管),用环绕形的螺旋金属管代替圆柱形管,散热面积增加。

本实施例中,所述铝块或铜块上贴附有加速散热装置27散热的散热鳍片26。所述散热鳍片26的鳍片形状为方形、波浪形、圆柱形或圆弧形。本实施例中仅列举了散热鳍片26为方形这一例子,波浪形、圆柱形和圆弧形的散热鳍片26在本实施例中未示意。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体外壳1内固定设置有风冷散热器(图中未示意),风冷散热器(本实施例中为风扇)的出风口对应炉嘴座21,给所述炉嘴座21散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入口10的位置低于燃烧组件2的位置,所述空气出口11的位置高于燃烧组件2的位置,燃烧组件2通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出热量,通过烟囱效应气流从位于下方的空气入口10进入并经位于上方的空气出口11流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入口10设置在机体外壳1的底部,底部与地面之间通过支撑架30支撑。

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283关闭,则所有进气通道关闭,天然气无法进入。第一电磁阀283打开,天然气则可通过第一进气管道203流入第一炉嘴喷头组件中,如果此时第二电磁阀281或第三电磁阀282打开,则对应第二电磁阀281或第三电磁阀282的进气管道打开,天然气也可从相应的进气管道流入第二炉嘴喷头组件或第三炉嘴喷头组件22中。

本实用新型进气管20用螺旋金属管代替圆柱金属管,增大散热面积,在电磁阀28之间连接设置散热铝块或铜块、散热铝块或铜块上贴附设置散热鳍片26,使得炉嘴座21处传递到铝块或铜块上的热量很好的被散发出去,热量不会传导到重要配件上,从而增长配件的使用寿命、增加产品的安全系数。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