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卉种植肥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35781发布日期:2018-07-13 19:17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种植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卉种植肥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肥料是提供一种或几种以上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我国生产的复混肥料,主要是由氮、磷、钾等化学肥料复混而成,缺点是长期使用后,不仅会使农作物的病虫害的状况加剧,还会造成杂草横生、环境污染严重,使栽培农作物的土壤生态失调,造成土壤板结等现象,形成农业的了恶性循环,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利用生活肥料生产的肥料,虽然富含有机质,但是养分含量较低,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对养分的全面需求,效果缓慢、不显著,另外畜禽粪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不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花卉同其他植物一样,肥料不足或肥料过剩都会对花卉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市场上的花卉使用的肥料,均为化学合成,成分简单、效果单一,其肥效快,但是不持久,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保水保肥性差。

综上所述,因此需要一种更好的花卉肥料,来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花卉种植肥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的肥料营养丰富,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花卉植物的抗逆性,促进花卉生长,保持色泽艳丽。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花卉种植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a、将秸秆置于阳光下晒干,研磨粉碎至过300-500目筛,再加入捣碎的新鲜芭蕉叶混合均匀,导入萃取仪中,添加80-90℃热水,进行超声萃取20-30min,过滤取滤液,得到材料一;

b、向材料一中添加酶解植物碎料、堆肥提取液和中药提取物,导入反应釜中,置于50-60℃下搅拌混合20-30min,得到材料二;

c、向材料二中加入抗坏血酸维c、壳聚糖、油菜素甾醇、添加剂和发酵渣,进行均质处理1-2h,得到材料三;

d、向材料三中加入海泡石、淤泥和营养液,置于50-60℃下高速搅拌30-40min,分散均匀后,置于70-85℃下干燥1-2h,再导入模具中,加压、造粒,即可得到成品。

优选的,所述步骤b的酶解植物碎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红薯藤、甜菜渣、食用菌渣、西瓜皮和竹笋壳混合粉碎至过80-100目筛,再加入蒸馏水和复合酶,充分混合后,置于39-45℃下酶解3-5h,即可得到酶解植物碎料。

优选的,所述复合酶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脂肪酶、木聚糖酶、植酸酶和半乳糖苷酶混合而成。

优选的,所述步骤b的堆肥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牛粪、木薯渣、草木灰和糖渣堆置密封发酵20-24天,再兑水搅拌均匀,在有氧条件下,浸提2-3天,用双层纱布过滤2-3次,再用定性滤纸过滤取滤液,即可得到堆肥提取液。

优选的,所述步骤b的中药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将生姜、青蒿、除虫菊和大蒜混合粉碎至过100-120目筛,再加入乙醇溶液,回流4-6h,过滤取滤液,旋转蒸发,即可得到中药提取物。

优选的,所述步骤c的添加剂为茉莉酸、水杨酸和吲哚乙酸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步骤c的发酵渣为发酵白酒渣、发酵啤酒渣、发酵果酒渣、发酵醋渣和发酵酵素渣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优选的,所述步骤d的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稻糠、金针菇菌渣和山芋混合沤制发酵20-25天,再加入碳酸一铵和硫酸亚铁混合,在55-60℃下加热并搅拌20-25min,即可得到营养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制备的肥料营养丰富,配比科学,营养元素全面,主要采用各种植物原料、生物残渣等,经生物酶解和多种微生物发酵,可有效分解原料中的大分子物质,释放营养元素,供给花卉所需的营养物质,肥效快而持久,促进开花,缓解土壤板结,易于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还可抑制病原微生物,增加抗逆性,保持花卉色泽艳丽。

本发明中的堆肥提取液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可增强花卉的抗逆性,配合中药提取物的使用,还可预防细菌病毒和虫害,诱导花卉产生抗逆性,抵抗不良因素造成的伤害。

本发明采用油菜素甾醇、壳聚糖等共同螯合,经吸收后能增强花卉根系细胞壁的渗透性和吸收能力,从而提高花卉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花卉种植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a、将秸秆置于阳光下晒干,研磨粉碎至过300目筛,再加入捣碎的新鲜芭蕉叶混合均匀,导入萃取仪中,添加80℃热水,进行超声萃取30min,过滤取滤液,得到材料一;

b、向材料一中添加酶解植物碎料、堆肥提取液和中药提取物,导入反应釜中,置于60℃下搅拌混合20min,得到材料二;

c、向材料二中加入抗坏血酸维c、壳聚糖、油菜素甾醇、添加剂和发酵渣,进行均质处理2h,得到材料三;

d、向材料三中加入海泡石、淤泥和营养液,置于60℃下高速搅拌30min,分散均匀后,置于70℃下干燥2h,再导入模具中,加压、造粒,即可得到成品。

步骤b的酶解植物碎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红薯藤、甜菜渣、食用菌渣、西瓜皮和竹笋壳混合粉碎至过100目筛,再加入蒸馏水和复合酶,充分混合后,置于39℃下酶解3h,即可得到酶解植物碎料。

复合酶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脂肪酶、木聚糖酶、植酸酶和半乳糖苷酶混合而成。

步骤b的堆肥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牛粪、木薯渣、草木灰和糖渣堆置密封发酵24天,再兑水搅拌均匀,在有氧条件下,浸提2天,用双层纱布过滤3次,再用定性滤纸过滤取滤液,即可得到堆肥提取液。

步骤b的中药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将生姜、青蒿、除虫菊和大蒜混合粉碎至过120目筛,再加入乙醇溶液,回流4h,过滤取滤液,旋转蒸发,即可得到中药提取物。

步骤c的添加剂为茉莉酸、水杨酸和吲哚乙酸的混合物。

步骤c的发酵渣为发酵啤酒渣、发酵果酒渣、发酵醋渣和发酵酵素渣的混合。

步骤d的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稻糠、金针菇菌渣和山芋混合沤制发酵25天,再加入碳酸一铵和硫酸亚铁混合,在60℃下加热并搅拌20min,即可得到营养液。

实施例2

一种花卉种植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a、将秸秆置于阳光下晒干,研磨粉碎至过300目筛,再加入捣碎的新鲜芭蕉叶混合均匀,导入萃取仪中,添加80℃热水,进行超声萃取20min,过滤取滤液,得到材料一;

b、向材料一中添加酶解植物碎料、堆肥提取液和中药提取物,导入反应釜中,置于50℃下搅拌混合20min,得到材料二;

c、向材料二中加入抗坏血酸维c、壳聚糖、油菜素甾醇、添加剂和发酵渣,进行均质处理1-2h,得到材料三;

d、向材料三中加入海泡石、淤泥和营养液,置于50℃下高速搅拌30min,分散均匀后,置于70℃下干燥1h,再导入模具中,加压、造粒,即可得到成品。

步骤b的酶解植物碎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红薯藤、甜菜渣、食用菌渣、西瓜皮和竹笋壳混合粉碎至过80目筛,再加入蒸馏水和复合酶,充分混合后,置于39℃下酶解3h,即可得到酶解植物碎料。

复合酶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脂肪酶、木聚糖酶、植酸酶和半乳糖苷酶混合而成。

步骤b的堆肥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牛粪、木薯渣、草木灰和糖渣堆置密封发酵20天,再兑水搅拌均匀,在有氧条件下,浸提2天,用双层纱布过滤2次,再用定性滤纸过滤取滤液,即可得到堆肥提取液。

步骤b的中药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将生姜、青蒿、除虫菊和大蒜混合粉碎至过100目筛,再加入乙醇溶液,回流4h,过滤取滤液,旋转蒸发,即可得到中药提取物。

步骤c的添加剂为茉莉酸、水杨酸和吲哚乙酸的混合物。

步骤c的发酵渣为发酵白酒渣、发酵啤酒渣、发酵醋渣和发酵酵素渣的混合。

步骤d的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稻糠、金针菇菌渣和山芋混合沤制发酵20天,再加入碳酸一铵和硫酸亚铁混合,在60℃下加热并搅拌20min,即可得到营养液。

实施例3

一种花卉种植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a、将秸秆置于阳光下晒干,研磨粉碎至过500目筛,再加入捣碎的新鲜芭蕉叶混合均匀,导入萃取仪中,添加90℃热水,进行超声萃取30min,过滤取滤液,得到材料一;

b、向材料一中添加酶解植物碎料、堆肥提取液和中药提取物,导入反应釜中,置于60℃下搅拌混合30min,得到材料二;

c、向材料二中加入抗坏血酸维c、壳聚糖、油菜素甾醇、添加剂和发酵渣,进行均质处理2h,得到材料三;

d、向材料三中加入海泡石、淤泥和营养液,置于60℃下高速搅拌40min,分散均匀后,置于85℃下干燥2h,再导入模具中,加压、造粒,即可得到成品。

步骤b的酶解植物碎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红薯藤、甜菜渣、食用菌渣、西瓜皮和竹笋壳混合粉碎至过100目筛,再加入蒸馏水和复合酶,充分混合后,置于45℃下酶解5h,即可得到酶解植物碎料。

复合酶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脂肪酶、木聚糖酶、植酸酶和半乳糖苷酶混合而成。

步骤b的堆肥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牛粪、木薯渣、草木灰和糖渣堆置密封发酵24天,再兑水搅拌均匀,在有氧条件下,浸提3天,用双层纱布过滤3次,再用定性滤纸过滤取滤液,即可得到堆肥提取液。

步骤b的中药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将生姜、青蒿、除虫菊和大蒜混合粉碎至过120目筛,再加入乙醇溶液,回流6h,过滤取滤液,旋转蒸发,即可得到中药提取物。

步骤c的添加剂为茉莉酸、水杨酸和吲哚乙酸的混合物。

步骤c的发酵渣为发酵白酒渣、发酵果酒渣、发酵醋渣和发酵酵素渣的混合。

步骤d的营养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稻糠、金针菇菌渣和山芋混合沤制发酵25天,再加入碳酸一铵和硫酸亚铁混合,在60℃下加热并搅拌25min,即可得到营养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