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52033发布日期:2018-08-10 21:1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肥料,具体涉及一种水稻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肥料在提高水稻产量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我国肥量总量大,但肥料利用效率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传统的肥料中氮肥利用率为30-35,磷肥当季利用率8-20,钾肥利用率约50,大部分营养分随着渗漏和蒸发流失在空气和地下水中,不但浪费严重,30%以上的肥料成分因雨水冲刷进入土壤、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造成生态的严重失衡,每年花费在河道治理,土壤整治的费用己不容小觑。

水稻正常生长发育需要较多的营养元素,尤其对氮、磷、钾三种元素的需要量大,单纯依靠土壤供给,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施肥。氮肥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第一大营养元素,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施用过量,会适得其反。在水稻生长期施氮肥过多,会导致水稻植株营养生长茂盛,植株增高变软,造成水稻早期下部荫蔽,湿度和温度相对提高,通风不好,给病虫害提供条件;并且氮肥过多,水稻体内大量积累硝态氮引起中毒,下部叶片枯死早,根易老化,无效分桑的茎杆就会倒伏,带来严重减产,因此氮肥的用量需严格控制。目前常采用分次多次的方式施用化肥,以保证水稻充足的养分供给,但是费工费时费力,成本投入较多,随着氮、磷、钾施用量增加,大量营养元素相对富集,不但造成利用率下降,而且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随着大量营养元素过剩,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己不能满足需求,水稻微量元素缺乏症也日益增多,目前虽研制出多种有机肥,但其养分易挥发、流失,肥效快,不持久,并较易产生病虫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有机肥的养分易挥发、流失,肥效快、不持久,并较易产生病虫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水稻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养分均衡、肥料利用率高,能有效避免水稻生长前期氮肥过剩、中期氮肥肥效不足对水稻生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能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

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份比为6:4;

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

玉米秸秆粉30-45份;

麦饭石粉10-15份;

硼砂3-5份;

胶冻样芽孢杆菌1-2份;

哈茨木霉菌0.3-5份;

酵母菌1-1.5份;

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

硫酸铵7-10份;

硝酸钾5-8份;

磷酸钾镁3-5份;

氯化铵6-10份;

纳米碳酸钙4-6份;

纳米活性硅4-6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

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份比为6:4;

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各组分组成:

玉米秸秆粉40份;

麦饭石粉13份;

硼砂4份;

胶冻样芽孢杆菌1.5份;

哈茨木霉菌2.5份;

酵母菌1.25份;

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

硫酸铵8.5份;

硝酸钾6.5份;

磷酸钾镁4份;

氯化铵8份;

纳米碳酸钙5份;

纳米活性硅5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

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比为6:4;

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

玉米秸秆粉34份;

麦饭石粉12份;

硼砂5份;

胶冻样芽孢杆菌1.2份;

哈茨木霉菌2份;

酵母菌1.4份;

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

硫酸铵9.5份;

硝酸钾6份;

磷酸钾镁3.5份;

氯化铵9.4份;

纳米碳酸钙5.4份;

纳米活性硅5.4份。

一种水稻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玉米秸秆烘干经粉碎机粉碎,过10目筛子即可,留作备用;

步骤2、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步骤1制备的玉米秸秆粉,放入发酵池中,再按照重量配比称取麦饭石粉、硼砂、胶冻样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及酵母菌,与玉米秸秆粉充分混匀后加水,保证湿度为75%;

步骤3、将步骤2制作好的材料在发酵池中发酵30天,得到第一混合料;

步骤4、按照重量配比称取硫酸铵、硝酸钾、磷酸钾镁、氯化铵、纳米碳酸钙及纳米活性硅粉碎后,放入搅拌器中搅拌混合均匀,再经造粒,并在60-80℃温度下烘干,冷却,得到第二混合料;

步骤5、将步骤3中发酵好的第一混合料与步骤4中制备好的第二混合料进行二次搅拌,所用第一混合料与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混匀后即可制成所述的水稻专用肥。

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的有益效果是:

1、施用简单,作为基肥施入,本发明采用硫酸铵、硝酸钾、磷酸钾镁肥与氯化铵复合物复配,氮磷钾配比合理,一次施加不需后期追施氮肥,减少水稻追肥次数,省工省时;

2、肥料营养均衡,水稻前期不徒长,有效分蘖多,中后期不脱肥,籽粒空壳少,确保了水稻前中期养分的供应、配合水稻所需中微量元素,更有利于水稻生长;

3、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中玉米秸秆粉、麦饭石粉、硼砂、纳米碳酸钙、纳米活性硅,含有大量空隙结构,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空间,并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板结状况,减少肥料流失,大大地提高了养分利用率。

4、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中添加胶冻样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菌剂可活化养分,提高养分利用率。

5、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可改良种植地土壤结构,与习惯施肥相比,施用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在养分用量相同时,可使水稻最高增达产1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

6、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还能够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

7、本发明提供的水稻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配方合理,所得肥料营养更全面、均衡,使用效果好,而且可长期高效地向水稻供应养分,花费人工较少,可节省劳动力,肥料具有更高的利用率,可有效减少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玉米秸秆粉30-45份;麦饭石粉10-15份;硼砂3-5份;胶冻样芽孢杆菌1-2份;哈茨木霉菌0.3-5份;酵母菌1-1.5份;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硫酸铵7-10份;硝酸钾5-8份;磷酸钾镁3-5份;氯化铵6-10份;纳米碳酸钙4-6份;纳米活性硅4-6份。

优选所述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玉米秸秆粉40份;麦饭石粉13份;硼砂4份;胶冻样芽孢杆菌1.5份;哈茨木霉菌2.5份;酵母菌1.25份;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硫酸铵8.5份;硝酸钾6.5份;磷酸钾镁4份;氯化铵8份;纳米碳酸钙5份;纳米活性硅5份。

优选所述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玉米秸秆粉34份;麦饭石粉12份;硼砂5份;胶冻样芽孢杆菌1.2份;哈茨木霉菌2份;酵母菌1.4份;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硫酸铵9.5份;硝酸钾6份;磷酸钾镁3.5份;氯化铵9.4份;纳米碳酸钙5.4份;纳米活性硅5.4份。

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养分均衡、肥料利用率高,能有效避免水稻生长前期氮肥过剩、中期氮肥肥效不足对水稻生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能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稻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玉米秸秆烘干经粉碎机粉碎,过10目筛子即可,留作备用;

步骤2、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步骤1制备的玉米秸秆粉,放入发酵池中,再按照重量配比称取麦饭石粉、硼砂、胶冻样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及酵母菌,与玉米秸秆粉充分混匀后加水,保证湿度为75%;

步骤3、将步骤2制作好的材料在发酵池中发酵30天,得到第一混合料;

步骤4、按照重量配比称取硫酸铵、硝酸钾、磷酸钾镁、氯化铵、纳米碳酸钙及纳米活性硅粉碎后,放入搅拌器中搅拌混合均匀,再经造粒,并在60-80℃温度下烘干,冷却,得到第二混合料;

步骤5、将步骤3中发酵好的第一混合料与步骤4中制备好的第二混合料进行二次搅拌,所用第一混合料与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混匀后即可制成所述的水稻专用肥。

以下实施例所用原料均购买于吉林省博大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玉米秸秆粉30份;麦饭石粉10份;硼砂3份;胶冻样芽孢杆菌1份;哈茨木霉菌0.3份;酵母菌1份;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硫酸铵7份;硝酸钾5份;磷酸钾镁3份;氯化铵6份;纳米碳酸钙4份;纳米活性硅4份。

步骤1、将玉米秸秆烘干经粉碎机粉碎,过10目筛子即可,留作备用;

步骤2、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步骤1制备的玉米秸秆粉,放入发酵池中,再按照重量配比称取麦饭石粉、硼砂、胶冻样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及酵母菌,与玉米秸秆粉充分混匀后加水,保证湿度为75%;

步骤3、将步骤2制作好的材料在发酵池中发酵30天,得到第一混合料;

步骤4、按照重量配比称取硫酸铵、硝酸钾、磷酸钾镁、氯化铵、纳米碳酸钙及纳米活性硅粉碎后,放入搅拌器中搅拌混合均匀,再经造粒,并在60-80℃温度下烘干,冷却,得到第二混合料;

步骤5、将步骤3中发酵好的第一混合料与步骤4中制备好的第二混合料进行二次搅拌,混匀后即可制成所述的水稻专用肥。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玉米秸秆粉45份;麦饭石粉15份;硼砂5份;胶冻样芽孢杆菌2份;哈茨木霉菌5份;酵母菌1.5份;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硫酸铵10份;硝酸钾8份;磷酸钾镁5份;氯化铵10份;纳米碳酸钙6份;纳米活性硅6份。

步骤1、将玉米秸秆烘干经粉碎机粉碎,过10目筛子即可,留作备用;

步骤2、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步骤1制备的玉米秸秆粉,放入发酵池中,再按照重量配比称取麦饭石粉、硼砂、胶冻样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及酵母菌,与玉米秸秆粉充分混匀后加水,保证湿度为75%;

步骤3、将步骤2制作好的材料在发酵池中发酵30天,得到第一混合料;

步骤4、按照重量配比称取硫酸铵、硝酸钾、磷酸钾镁、氯化铵、纳米碳酸钙及纳米活性硅粉碎后,放入搅拌器中搅拌混合均匀,再经造粒,并在60-80℃温度下烘干,冷却,得到第二混合料;

步骤5、将步骤3中发酵好的第一混合料与步骤4中制备好的第二混合料进行二次搅拌,混匀后即可制成所述的水稻专用肥。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玉米秸秆粉40份;麦饭石粉13份;硼砂4份;胶冻样芽孢杆菌1.5份;哈茨木霉菌2.5份;酵母菌1.25份;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硫酸铵8.5份;硝酸钾6.5份;磷酸钾镁4份;氯化铵8份;纳米碳酸钙5份;纳米活性硅5份。

步骤1、将玉米秸秆烘干经粉碎机粉碎,过10目筛子即可,留作备用;

步骤2、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步骤1制备的玉米秸秆粉,放入发酵池中,再按照重量配比称取麦饭石粉、硼砂、胶冻样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及酵母菌,与玉米秸秆粉充分混匀后加水,保证湿度为75%;

步骤3、将步骤2制作好的材料在发酵池中发酵30天,得到第一混合料;

步骤4、按照重量配比称取硫酸铵、硝酸钾、磷酸钾镁、氯化铵、纳米碳酸钙及纳米活性硅粉碎后,放入搅拌器中搅拌混合均匀,再经造粒,并在60-80℃温度下烘干,冷却,得到第二混合料;

步骤5、将步骤3中发酵好的第一混合料与步骤4中制备好的第二混合料进行二次搅拌,混匀后即可制成所述的水稻专用肥。

实施例4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专用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组成:所述第一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的重量配比为6:4;所述第一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玉米秸秆粉34份;麦饭石粉12份;硼砂5份;胶冻样芽孢杆菌1.2份;哈茨木霉菌2份;酵母菌1.4份;所述第二混合料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硫酸铵9.5份;硝酸钾6份;磷酸钾镁3.5份;氯化铵9.4份;纳米碳酸钙5.4份;纳米活性硅5.4份。

步骤1、将玉米秸秆烘干经粉碎机粉碎,过10目筛子即可,留作备用;

步骤2、按照重量配比称取步骤1制备的玉米秸秆粉,放入发酵池中,再按照重量配比称取麦饭石粉、硼砂、胶冻样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及酵母菌,与玉米秸秆粉充分混匀后加水,保证湿度为75%;

步骤3、将步骤2制作好的材料在发酵池中发酵30天,得到第一混合料;

步骤4、按照重量配比称取硫酸铵、硝酸钾、磷酸钾镁、氯化铵、纳米碳酸钙及纳米活性硅粉碎后,放入搅拌器中搅拌混合均匀,再经造粒,并在60-80℃温度下烘干,冷却,得到第二混合料;

步骤5、将步骤3中发酵好的第一混合料与步骤4中制备好的第二混合料进行二次搅拌,混匀后即可制成所述的水稻专用肥。

试验例

1、实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88。

实验区药剂为:实施例1-4制备的水稻专用肥。

2、实验方法

试验于2016年在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进行,分为5区进行,其中4区为实验区,分别记为实验1区、实验2区、实验3区、实验4区,还有对照区,每个区的长为6m,宽为3m,试验采取随机区排列。其中实验1-4区使用实施例1-4制备的水稻专用肥,作为基肥施入,用量为25公斤/亩。对照区不施肥。所有区其它农艺措施一致。

3、试验结果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施用本发明实施例1-4制备的水稻专用肥后,有效穗数、株高、穗位数、结实率和产量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增产最高达10%以上。这说明施用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正是由于本发明的水稻专用肥养分均衡、肥料利用率高,能有效避免水稻生长前期氮肥过剩、中期氮肥肥效不足对水稻生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并能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进而使其增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