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8553发布日期:2018-10-12 22:52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一种出料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²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微机械剥离法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常见的粉体生产的方法为机械剥离法、氧化还原法、sic外延生长法,薄膜生产方法为化学气相沉积法。

例如申请号cn201720483437.4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生产的自动出料机构,包括反应容器,所述反应容器的底部设置有平台,所述反应容器的一侧设置有出料门,所述出料门内设置有出料摆动机构,用于将反应容器内的石墨烯运送出所述反应容器。本申请提供一种石墨烯生产的自动出料机构,通过将托盘设置为往复运动,可以将反应容器内制作好的石墨烯掺入托盘内,由托盘带动带出反应容器内。本发明人发现,上述一种石墨烯生产的自动出料机构发明专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其中托盘与反应容器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使得石墨烯会掉落在间隙之间,造成浪费,本装置是靠托盘将石墨烯排出,由于托盘的承载能力有限,造成出料速度慢,效率低。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以期达到更具有实用价值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首要目的是解决技术问题:本申请为了克服现有的石墨烯出料存在对出料慢、且效率低的缺点,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出料快、且效率高的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包括有反应容器本体、往复电机、转轴、第一转板、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二转板、螺杆和托盘;往复电机固接于反应容器本体内底部,转轴底部与往复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转板为圆形转板,且固接于转轴顶部;第一支杆、第二支杆均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一转板顶部,且分别位于第一转板同一条直径方向的两端部;第二转板与第一转板对应配合,且固接于第一支杆、第二支杆顶部;第一转板、第二转板、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共同构成中空的旋转部,第二转板上开有螺纹孔;螺杆与螺纹孔螺接,且贯穿螺纹孔向所述旋转部内部延伸;托盘与反应容器本体内壁滑动连接,且固接于螺杆顶部;反应容器本体一侧部开有第一出料口,另一侧部开有第二出料口。

优选地,托盘为倒v形。

优选地,托盘顶部开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

优选地,该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还包括有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第一斜板固接于反应容器本体内一侧部,第二斜板固接于反应容器本体另内一侧部;第一斜板位于第一出料口下方,第二斜板位于第二出料口下方。

优选地,该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还包括有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第一挡块与第一出料口插装连接,第二挡块与第二出料口插装连接。

优选地,该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还包括有防尘网;反应容器本体一侧部开有多个通孔,防尘网固接于通孔内。

优选地,该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还包括有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固接于第一挡块一侧部,第二把手固接于第二挡块一侧部。

本申请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申请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申请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第一出料口与第二出料口的配合,能加快对石墨烯的排出,通过螺杆与螺纹孔配合,能有效的控制螺杆上升和下降,通过托盘与反应容器本体内壁配合,便于石墨烯的排出,达到了石墨烯排出速度快、效率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托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出料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第四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第五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第六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第七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反应容器本体,2-往复电机,3-转轴,4-第一转板,5-第一支杆,6-第二支杆,7-第二转板,8-螺纹孔,9-螺杆,10-托盘,11-第一出料口,12-第二出料口,13-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15-第一斜板,16-第二斜板,17-第一挡块,18-第二挡块,19-通孔,20-防尘网,21-第一把手,22-第二把手。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附图,一种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如图1-10所示,包括有反应容器本体1、往复电机2、转轴3、第一转板4、第一支杆5、第二支杆6、第二转板7、螺杆9和托盘10;往复电机2固接于反应容器本体1内底部,转轴3底部与往复电机2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转板4为圆形转板,且固接于转轴3顶部;第一支杆5、第二支杆6均沿竖直方向固接于第一转板4顶部,且分别位于第一转板4同一条直径方向的两端部;第二转板7与第一转板4对应配合,且固接于第一支杆5、第二支杆6顶部;第一转板4、第二转板7、第一支杆5及第二支杆6共同构成中空的旋转部,第二转板7上开有螺纹孔8;螺杆9与螺纹孔8螺接,且贯穿螺纹孔8向所述旋转部内部延伸;托盘10与反应容器本体1内壁滑动连接,且固接于螺杆9顶部;反应容器本体1一侧部开有第一出料口11,另一侧部开有第二出料口12。

石墨烯生产车间的流水线持续将生产石墨烯的原料输送至反应容器本体1中,托盘10向上顶起充当反应容器本体1底部承载板,使得反应容器本体1内部的原料能进行充分反应。

启动往复电机2工作,能够驱动转轴3及第一转板4逆时针转动,第一转板4带动第一支杆5、第二支杆6和第二转板7逆时针转动,由于螺杆9与螺纹孔8的螺纹配合,故能迫使螺杆9及托盘10沿反应容器本体1下降,反应容器本体1中的石墨烯便可通过第一出料口11、第二出料口12排出。反应容器本体1内的石墨烯排出完成后,再启动往复电机2工作,驱动转轴3及第一转板4顺时针转动,第一转板4带动第一支杆5、第二支杆6和第二转板7顺时针转动,由于螺杆9与螺纹孔8的螺纹配合,故能控制螺杆9及托盘10沿反应容器本体1上升,继续充当反应容器本体1的底面,承载石墨烯,配合出料机构出料工作的进行。以此,托盘10在反应容器本体1循环上升或下降,完成石墨烯的出料工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类似于实施例1,进一步的,托盘10为倒v形;倒v形的托盘10中间凸起,能加快石墨烯的排出,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类似于实施例1,进一步的,托盘10顶部开有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因此落在托盘10上的石墨烯汇集在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中,防止石墨烯堆积于托盘10顶部四周,防止石墨烯的浪费。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类似于实施例1,进一步的,该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还包括有第一斜板15和第二斜板16;第一斜板15固接于反应容器本体1内一侧部,第二斜板16固接于反应容器本体1另内一侧部;第一斜板15位于第一出料口11下方,第二斜板16位于第二出料口12下方;第一斜板15、第二斜板16能防止托盘10下降时,石墨烯通过第一出料口11、第二出料口12排出反应容器本体1内部时掉落于反应容器本体1内部,造成浪费。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类似于实施例1,进一步的,该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还包括有第一挡块17和第二挡块18;第一挡块17与第一出料口11插装连接,第二挡块18与第二出料口12插装连接;通过第一挡块17能将第一出料口11堵住,通过第二挡块18能将第二出料口12堵住,能防止反应容器不使用时,灰尘进入反应容器本体1内部,对往复电机2造成损坏,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类似于实施例1,进一步的,该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还包括有防尘网20;反应容器本体1一侧部开有多个通孔19,防尘网20固接于通孔19内;通过多个通孔19能将往复电机2运作时产生的热量排出,通过防尘网20能防止灰尘进入。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类似于实施例1,进一步的,该用于石墨烯生产的出料机构还包括有第一把手21和第二把手22;第一把手21固接于第一挡块17一侧部,第二把手22固接于第二挡块18一侧部;通过第一把手21便于拿取第一挡块17,通过第二把手22便于拿取第二挡块18。

本申请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申请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申请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显然,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