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颗粒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23238发布日期:2019-01-05 10:08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肥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生物颗粒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由于耕作土壤在作物生长季内能提供给作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元素有限,因而,通过施肥为作物提供适量的矿质养分元素是保障农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施入农田的肥料数以千万吨。

化学肥料对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和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化肥的低利用率和由此带来的高环境风险一直是困扰全球的重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肥料利用率、遏止环境污染的方法和途径,最近20年则主要是通过改变养分释放特性、改善肥料功能等来达到上述目的。一是通过肥料养分释放模式改性,提高肥效,减少污染;二是通过有机无机肥料复合化,提高肥效,减少污染;三是通过发展配方肥与改善肥料功能,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尤其是对有机无机肥料复合化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此外,由于人类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有益菌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肥力退化,如果一年比一年多地施放化肥农药就不会有好收成。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颗粒肥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微生物菌粉3~8份、可溶性钾盐和/或硫酸盐矿物7~15份以及凝固剂3~5份。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可溶性钾盐和/或硫酸盐矿物研磨成粉状,混入微生物菌粉以及凝固剂,加水呈糊状,混匀,造粒后干燥即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缓慢释放肥效,增强土壤养分移动能力,刺激植物生长;

2、给作物持续提供中微量元素,改善作物品质,增糖促上色,增加农作物产量;

3、硫菌结合,抑制和杀灭土壤病菌,增强作物蛋白质合成,减少土传病害发生;

4、有益活菌,固氮溶磷解钾,增加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利用,促进作物生长;

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ph值,增强作物抗旱抗冻,保持土壤水分等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颗粒肥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微生物菌粉3~8份、可溶性钾盐和/或硫酸盐矿物7~15份以及凝固剂3~5份。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微生物菌粉4~7份、可溶性钾盐和/或硫酸盐矿物9~13份以及凝固剂3.5~4.5份。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按重量份计,包括:

微生物菌粉5份、可溶性钾盐和/或硫酸盐矿物11份以及凝固剂4份。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所述微生物菌粉中按活菌数计≥2×109cfu/g;

还可以选择3×109cfu/g、4×109cfu/g、5×109cfu/g、6×109cfu/g、7×109cfu/g、8×109cfu/g、9×109cfu/g、1×1010cfu/g等。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所述微生物菌粉中的微生物选自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淡紫拟青霉、弗氏链霉菌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按活菌数的份数计,所述微生物菌粉由以下菌组成:

枯草芽孢杆菌2~5份、地衣芽孢杆菌2~5份、解淀粉芽孢杆菌2~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1~3份、哈茨木霉1~3份、淡紫拟青霉1~3份、弗氏链霉菌4~8份;

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以及弗氏链霉菌均具有良好的活化土壤养分作用以及抗多种耕作障碍性能。

淡紫拟青霉能够灭杀土壤重的寄生虫,对土传害的控制有重要作用。

侧孢短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除具有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外,还可以同时抑制多种杂菌的生长,申请人发现,这三种均的抑菌作用可以为、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以及弗氏链霉菌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更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按活菌数的份数计,所述微生物菌粉由以下菌组成:

枯草芽孢杆菌3份、地衣芽孢杆菌3份、解淀粉芽孢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哈茨木霉2份、淡紫拟青霉2份、弗氏链霉菌6份。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所述凝固剂为液体硅胶。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所述可溶性钾盐和/或硫酸盐矿物为杂卤石。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可溶性钾盐和/或硫酸盐矿物研磨成粉状,混入微生物菌粉以及凝固剂,加水呈糊状,混匀,造粒后干燥即得。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所述造粒在低于60℃下进行;

可选的,所述造粒的温度为0℃~50℃;还可以选择4℃~40℃,或6℃、10℃、20℃、30℃。

本发明所采用凝固剂为液体硅胶,在凝固时多会放热,硅胶的吸附热常使温度升高,因而需设法加以冷却。

较低的温度可以避免微生物在凝固、造粒时死亡。

优选的,如上所述的微生物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所述造粒具体为将所述微生物颗粒肥料制备为0.3cm~1cm高、0.3cm-0.5cm直径的圆柱状颗粒。

除非另有限定,本发明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所公开的实施方案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虽然与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材料类似或等同的方法和材料可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实践或测试中,但下文仍然描述了合适的方法和材料。本发明提及的所有出版物、专利申请、专利以及其他参考文献通过引用全部内容结合于本文中。在冲突的情况下,本说明书(包括定义)将起支配作用。此外,材料、方法以及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旨在限制。实施方式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详细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变得明显。

为了促进理解本文描述的实施方式这一目的,将参考某些实施方式,并且将使用特定语言来描述这些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目的,而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含天然矿物质的微生物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杂卤石7kg粉碎,研磨成粉状;

2.混入微生物菌粉3kg;

所述微生物菌粉中菌的配比为:

枯草芽孢杆菌2份、地衣芽孢杆菌5份、解淀粉芽孢杆菌2份、侧孢短芽孢杆菌3份、哈茨木霉1份、淡紫拟青霉3份、弗氏链霉菌4份。

3.混入液体硅胶3kg;

4.加水呈糊状,混匀;

5.在低于60℃造粒为0.3cm~1cm高、0.3cm-0.5cm直径的圆柱状颗粒,烘干即得。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含天然矿物质的微生物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杂卤石15kg粉碎,研磨成粉状;

2.混入微生物菌粉8kg;

所述微生物菌粉中菌的配比为:

枯草芽孢杆菌5份、地衣芽孢杆菌2份、解淀粉芽孢杆菌5份、侧孢短芽孢杆菌1份、哈茨木霉3份、淡紫拟青霉1份、弗氏链霉菌8份。

3.混入液体硅胶8kg;

4.加水呈糊状,混匀;

5.在低于60℃造粒为0.3cm~1cm高、0.3cm-0.5cm直径的圆柱状颗粒,烘干即得。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含天然矿物质的微生物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杂卤石13kg粉碎,研磨成粉状;

2.混入微生物菌粉4kg;

所述微生物菌粉中菌的配比为:

枯草芽孢杆菌4份、地衣芽孢杆菌3份、解淀粉芽孢杆菌2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哈茨木霉3份、淡紫拟青霉1份、弗氏链霉菌5份。

3.混入液体硅胶4kg;

4.加水呈糊状,混匀;

5.在低于60℃造粒为0.3cm~1cm高、0.3cm-0.5cm直径的圆柱状颗粒,烘干即得。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含天然矿物质的微生物颗粒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杂卤石11kg粉碎,研磨成粉状;

2.混入微生物菌粉5kg;

所述微生物菌粉中菌的配比为:

枯草芽孢杆菌3份、地衣芽孢杆菌3份、解淀粉芽孢杆菌3份、侧孢短芽孢杆菌2份、哈茨木霉2份、淡紫拟青霉2份、弗氏链霉菌6份。

3.混入液体硅胶6kg;

4.加水呈糊状,混匀;

5.在低于60℃造粒为0.3cm~1cm高、0.3cm-0.5cm直径的圆柱状颗粒,烘干即得。

对比例1

实施方式同实施例4,区别仅在于,将其中的哈茨木霉替换为等量的放线菌。

对比例2

实施方式同实施例4,区别仅在于,将其中的枯草芽孢杆菌替换为等量的蜡样芽胞杆菌。

实验例1

将本发明实施例4中提供的微生物颗粒肥料与对比例1、2的效果做比较,各种肥料的施用方法为:基肥每亩25公斤。其中,所用稻种为镇稻16号。

施肥2个月后,待土样中微生物群落稳定后,检测土样中的微生物活菌数,检测方法为提取土样中总dna,并对其中的所有16s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以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和数量。

具体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所述实验结果可知,在对比例1和对比例2中,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弗氏链霉菌三种目标菌种的含量均比实施例4中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毛霉菌、链孢霉、酵母菌等杂菌的数量却明显提升,此外paracoccusdenitrificans和pseudomonasstutzeri两种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这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菌搭配能较好地抑制杂菌生长,并更为快速地形成优势菌群。

表1

在水稻收获后,检测微生物颗粒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列表格所示:

表2施用不同肥料对水稻产量(每亩)及其构成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等量施肥的前提下,施用本申请制备的肥料,水稻产量与对比例组相比有显著提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