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有机菌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6532发布日期:2019-08-17 01:38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生物有机菌肥。



背景技术:

从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角度,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为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政府部门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无法达到预期的粮食产量,种植户可能会增加化肥使用量。如今生物有机菌肥的发明,改变我们国家农业肥料的新突破,符合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政策方针,是农业肥料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过生物、化学转化、反应后得到的生物有机菌肥。

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生物有机菌肥,包括生物肥、水溶肥、冲施液体肥;

其中生物肥含有:10亿菌,50份有机质;其中钙镁元素整体的质量份数为4%,硼锌锰硒整体质量份数为0.01~0.05%。生物肥的作用是提升生根抗病能力。

生物肥的制备方法:

a、取森林的土壤。

b、用十倍体积于步骤a的土壤的灭菌水,将二者混合;采用梯度稀释分离法制备土壤悬浮液后分别涂布于若干块块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培养,挑选一块单菌落最多的平板,统计平板上的菌落进行归类并统计数量。用排除法确定至少5株优势菌株。无菌水具体为利用过滤出来的纯净水经过高压灭菌得来的无菌水,浓度为100%。

c、将优势菌株采用革兰氏染色判断细菌的类别,利用pcr技术扩增16srdna鉴定菌株的种属。保存优势菌株。

d、将按菌株:生理盐水体积比为2:1混合后离心悬浮于灭菌生理盐水中,制得微生物菌剂;

水溶肥含有:氮磷钾元素的质量比例为1:1:1,钙镁元素的质量份数分别为1和0.5,锌锰硒整体质量份数为0.1:0.2:0.5。

冲施液体含有:氮磷钾元素的质量比例为1:1:1,钙镁元素的质量份数分别为为1和0.5,锌锰硒整体质量份数为0.1:0.2:0.5。

高氮水溶肥中氮、磷、钾比例为30:5:15,施用量为5kg/亩,高钾水溶肥中氮、磷、钾比例为30:5:15,为5kg/亩,高磷水溶肥为10kg/亩,微生物菌剂为5l/亩,钙、镁肥为1l/亩,锌、锰、硒肥为200ml/亩。

生物肥的施用方法为穴施或者开沟施,每穴或者每沟施用0.5~1.5kg。

本发明所述的菌肥将细菌和肥料融合到一起。因为菌肥一方面含有有机质、氮、磷、钾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有益微生物菌在土壤中繁殖,起到改良土壤、防治病害等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肥料在30~40℃高温作用下,经过发酵、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经过化学反应的一系列反应,积累起出一类有机物质。

生物有机菌肥的施用方式,生物菌肥主要靠菌群集聚才能发挥其作用,一定要穴施或开沟施,例如每穴可施用0.5~1.5kg,底肥不要冲施,否则会因水冲散菌群影响施肥效果。本发明所述的生物有机菌肥经过了系统优化,效果为一般肥料的二倍。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势:

1、使用范围广,能够应用于蔬菜大棚、日光温室、花卉养护、热带水果、水果棚区、大田作物、水田作物等土壤改良。能够用于植株缓苗期、生长期、坐果期、果实成熟期。

2、肥效长,养分不易流失,为农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能够提高植物吸收土壤肥料能力,促进植物新陈代谢。促进养分的释放、提高肥料利用率。

3、调节重复种植带来的土壤板结问题。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气、肥状况,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宽松柔和土壤、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生物有机菌肥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的发展、提高作物的活力。补给土壤养分同时激活土壤养分,补偿作物根际养分亏缺,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4、能够增强叶绿素、增强光合作用、激活生物潜能。能够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增产、增收、增效。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有效抑制病害的产生,提高植株抗病性。

5、能够降解植物自身农药残留,分解有害物质。具有抗旱、抗寒、抗倒伏、抗逆的作用。对缺素症具有恢复生机、起死回生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生物有机菌肥,包括生物肥、水溶肥、冲施液体肥;

其中生物肥含有:10亿菌,50份有机质;其中钙镁元素整体的质量份数为4%,硼锌锰硒整体质量份数为0.01~0.05%。生物肥的作用是提升生根抗病能力。

生物肥的制备方法:

a、取森林的土壤。

用十倍体积于步骤a的土壤的无菌水,将二者混合;采用梯度稀释分离法制备土壤悬浮液后分别涂布于若干块块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培养,挑选一块单菌落最多的平板,统计平板上的菌落进行归类并统计数量。用排除法确定至少5株优势菌株。

将优势菌株采用革兰氏染色判断细菌的类别,利用pcr技术扩增16srdna鉴定菌株的种属。保存优势菌株。

b、将按菌株:生理盐水体积比为2:1混合后离心悬浮于灭菌生理盐水中,制得微生物菌剂;

水溶肥含有:氮磷钾元素的质量比例为1:1:1,钙镁元素的质量份数分别为1和0.5,锌锰硒整体质量份数为0.1:0.2:0.5。

冲施液体含有:氮磷钾元素的质量比例为1:1:1,钙镁元素的质量份数分别为为1和0.5,锌锰硒整体质量份数为0.1:0.2:0.5。

高氮水溶肥中氮、磷、钾比例为30:5:15,施用量为5kg/亩,高钾水溶肥中氮、磷、钾比例为30:5:15,为5kg/亩,高磷水溶肥为10kg/亩,微生物菌剂为5l/亩,钙、镁肥为1l/亩,锌、锰、硒肥为200ml/亩。

生物肥的施用方法为穴施或者开沟施,每穴或者每沟施用0.5~1.5kg。

本实施例所述的菌肥将细菌和肥料融合到一起。因为菌肥一方面含有有机质、氮、磷、钾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有益微生物菌在土壤中繁殖,起到改良土壤、防治病害等作用。

本实施例所述的肥料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经过化学反应的一系列反应,积累起出一类有机物质。

生物有机菌肥的施用方式,生物菌肥主要靠菌群集聚才能发挥其作用,一定要穴施或开沟施,例如每穴可施用0.5~1.5kg,底肥不要冲施,否则会因水冲散菌群影响施肥效果。本实施例所述的生物有机菌肥经过了系统优化,优化肥力所起到的作用,效果为一般肥料的二倍。

本实施例具有下述优势:

1、使用范围广,能够应用于蔬菜大棚、日光温室、花卉养护、热带水果、水果棚区、大田作物、水田作物等土壤改良。能够用于植株缓苗期、生长期、坐果期、果实成熟期。

2、肥效长,养分不易流失,为农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能够提高植物吸收土壤肥料能力,促进植物新陈代谢。促进养分的释放、提高肥料利用率。

3、调节重复种植带来的土壤板结问题。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气、肥状况,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宽松柔和土壤、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生物有机菌肥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的发展、提高作物的活力。补给土壤养分同时激活土壤养分,补偿作物根际养分亏缺,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4、能够增强叶绿素、增强光合作用、激活生物潜能。能够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增产、增收、增效。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有效抑制病害的产生,提高植株抗病性。

能够降解植物自身农药残留,分解有害物质。具有抗旱、抗寒、抗倒伏、抗逆的作用。对缺素症具有恢复生机、起死回生的作用。

实施例2

根系施用肥料对比情况。选取20株小番茄生长期根系不发达的植株做对比试验。

选取10株根系不发达小番茄植株,施入生物有机菌肥500g,10天后进行观察。观察后发现根系萌生出新的比较密的根须。陆续生长,最后长为发达的根系。

选取另外10株根系不发达情况相同的小番茄植株,施用普通肥料500g,10天后进行观察,观察后发现根系没有萌发出新根须,保持原样。变化缓慢、萌发新根迟缓。

实施例3

以苹果树为例,枝叶喷施对比情况。选取同一株苹果树做对比试验。

在苹果树的一侧喷施生物有机菌肥液体肥,喷施1000倍液量子有机肥液肥,喷完15天后进行观察。观察为:喷施生物有机菌肥的叶子叶绿素增强,叶片有光泽,长势茂盛并有新叶、新枝舒展快。

在苹果树的另一侧喷施普通液体肥,喷施1000倍液普通液体肥,喷完15天后进行观察。观察结果为:喷施普通肥的叶子叶绿素没有变化,变化比较缓慢,叶片无光泽,长势一般新叶、新枝舒展慢。

实施例4

植株长势对比情况。选择四垄小番茄植株做对比试验。

选取两垄小番茄植株,每垄施入生物有机菌肥1000g,20天后进行观察。观察结果为:施入量子有机肥的小番茄植株有明显变化,植株长势健壮,叶色转绿,抗性增强,叶片增厚。

选取另外两垄小番茄植株,每垄施入一般肥料1000g,20天后进行观察。观察结果为:施入一般肥料的小番茄植株没有明显变化,植株长势变化慢,叶色一般,抗性和叶片没有明显变化。

实施例5

以小番茄为例,果实长势对比情况、产量对比分析。

施入生物有机菌肥的小番茄植株,果实情况为:坐果率高、结果穗多、果实均匀、果个大、口感佳、果品色泽好、产量高,产量为10000~12000斤/亩。

施入普通肥的小番茄植株,果实情况为:坐果率低、果实穗少、果实不均匀、果个一般,口感甜度差、果品色泽一般,产量较低,产量为7000~8000斤/亩。

实施例5

利用生物有机菌肥中微生物的特定功能,分解发酵城市生活垃圾及农牧业废弃物,制成微生物肥料。本实施例能够加快发酵过程,缩短堆肥周期,同时还提高堆肥质量及成熟度。另外还有将生物有机菌肥作为土壤净化剂使用。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施入本发明所有的生物有机菌肥,无论在土壤方面、植株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使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生物肥,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对植株增产、增收、增效的改观不可小觑。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