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臭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34295发布日期:2020-03-31 17:21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臭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具有很多款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o3)的装置,臭氧易于分解无法储存,需现场制取现场使用,所以凡是能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器。但大多数臭氧发生器的体积都很大,并且多是外接交流电提供工作电压,使用不方便,携带与搬运也不方便,占据的空间也比较大。

因此,针对于现有技术,如何设计开发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的便携式臭氧发生器,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臭氧发生器,本装置通过合理设计内部结构,组装方便、降低成本。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臭氧发生器,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放电组件和电池组件,所述放电组件包括:插装在环形电晕槽内的阳极电极片、环形盘状阴极电极盖以及带有高压器件的主板,电极盖正对电极片盖在电晕槽上,电极盖上密布有透气孔,电极片所处的电晕槽和电极盖围成了电离空气释放臭氧的电晕空间。

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以及用于装入电池的电池上、下盖,电池上盖具有底壁和圆周侧壁,电池上盖侧壁上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环状上盖台,上盖台再向下弯折形成有盖折边,由盖折边、上盖台以及电池上盖外侧壁围成开口朝下的所述电晕槽;所述电极盖的外环边上设有盖外边,盖外边固定遮盖在盖折边外圆周上。

所述电晕槽的内环一侧再次设有同向开口的环状内夹槽,内夹槽的环内侧壁上凹陷形成有贯通电池上盖侧壁的缺口插槽;所述电极盖的内环边上设有盖内边,盖内边上凸出设置有缺口卡勾,盖内边插入内夹槽内,缺口卡勾对应插固在缺口插槽内。

所述上盖台上竖立有凸出的第二插槽,第二插槽贯通至内夹槽,盖内边上凸出设置有导电壁,导电壁整个插固在第二插槽内,导电壁引线连接主板。

所述上盖台上设置有长条形第一插槽,第一插槽贯通至电晕槽,电极片插固在第一插槽内,使电极片一端伸入到电晕槽内,电极片引线连接主板。

所述电极片呈竖立板状,电极片的底边向下延伸形成有间隔开的放电体,放电体的横截面宽度从连接顶端到底端逐渐变小,最终底端呈尖角形状,放电体的尖端到电极盖之间的距离控制在0.3-4mm之间。

所述主板固定安装在电池上盖的上盖台上,壳体内围绕着主板具有散热空间。

所述电池下盖具有底壁和圆周侧壁,电池上盖的底壁插装固定在电池下盖的侧壁顶部,电池下盖的侧壁上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对着电晕槽的下盖台,下盖台与电晕槽之间留有挥发间隙。

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上壳从上方套固在电池上盖的盖折边外圆周上,下壳从下方套固在电池下盖的下盖台外圆周上。

所述下盖台上开设通气孔,臭氧从透气孔扩散出去,散热空间的空气补给电晕空间,外部空气再通过通气孔回流到壳体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器体积小巧、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低。

本发明设计有环形电晕槽和盖在电晕槽上的电极盖,电晕槽内设置有电极片,电极盖作为阴极,电极片作为阳极,两者之间的空间为电晕空间,电晕空间环形围绕在壳体中部,工作时产生电弧释放能量,电晕空间内的空气被电离产生臭氧。

本发明的电极片上设置有很薄的放电体,放电体的顶端为尖角,有利于集中所有电量冲击,放电体越薄阻值越小,越容易释放高压电,而且这种成型弯折的形状比较容易加工,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其中: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池上盖结构图一;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池上盖结构图二;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极片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电机盖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较佳实施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设计的一种结构简单的便携式臭氧发生器,其主要包括:壳体以及装在壳体内的放电组件和电池组件,下面具体描述各构件及连接关系。

电池组件包括:电池21、电池上盖22以及电池下盖23,电池21竖立固定安装在电池上下盖内。

请参见图4至图5,电池上盖22具有由底壁和圆周侧壁所围成的盖体结构,在电池上盖22的底壁上由下至上凸出形成有电池上套24,电池上套24的顶部开有引线孔241,为了加固结构,在电池上套24与电池上盖22的内侧壁之间垂直连接有加强肋242,用于稳固电池上套24。

电池上盖22的侧壁上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圈环状上盖台26,上盖台26边缘再向下弯折形成有盖折边27。由盖折边27、上盖台26以及电池上盖22的外侧壁围成一个开口朝下的环状电晕槽221,在电晕槽221的内环一侧再次开有口朝下的环状内夹槽222,内夹槽222与电晕槽221开口方向一致,且两者为同心环槽,在内夹槽222环内侧壁的两对称位置上凹陷形成有缺口插槽223,缺口插槽223向上贯通电池上盖22的侧壁。在上盖台26上对称设置有长条形第一插槽224,第一插槽224上下贯通至电晕槽221内,紧挨着第一插槽22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柱孔225。在上盖台26上还竖立有凸出的第二插槽226,第二插槽226向下贯通至内夹槽222内,在第二插槽226的槽壁上垂直开设有第二螺孔227。在上盖台26上还设置有相对独立的第三螺柱孔228,在盖折边27的外圆周上还开设有第四螺孔229。

电池下盖23具有由底壁和圆周侧壁所围成的盖体结构,在电池下盖23的底壁上凸出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电池下套25,电池下盖23的侧壁上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一圈环状下盖台28。

电池上、下盖的组装,将电池上盖22的底壁插装固定在电池下盖23的侧壁顶部内,使电晕槽221与下盖台28相互对应,且两者之间留有一定高度的挥发间隙29,内部的电池上套24和电池下套25也相互对应,电池21即装入由电池上、下套所组成的电池仓内,电池仓设置在整个装置的中间,不仅使整个产品的体积更小,又可以防止电池上盖和电池下盖歪斜。

壳体呈鹅蛋形结构,壳体包括:上下对应的上壳11和下壳12,上壳11内装放电组件,上壳11的底部从上方套固在电池上盖的盖折边27外圆周上,下壳12的顶部从下方套固在电池下盖的下盖台28外圆周上,下壳12的底端呈平底面,用于安放本装置。

在下壳12上开设有按键孔121和电源槽122,按键孔121上装有按键钮13,按键钮13连接着主板33。电源槽122内设有充电插口,充电插口内装有充电板14,充电板14连接着主板33,在电源槽122上还盖有防尘盖15。

在下壳12的内底部凸出形成有立柱123,立柱123的顶部穿过电池下盖23的底壁并相抵接电池上盖22的底壁,使用螺钉从电池上盖22的底壁插入,锁紧在立柱123内,将电池组件与下壳12固定连接。

上壳11内围绕着电池上套24的空间为散热空间16,防止高压器件34工作时释放的热量太大,而使上壳发烫。

放电组件包括:电极片31、电极盖32以及主板33。主板33的中部开口,主板33从上方套入电池上套24,主板33上打入螺钉并固定锁紧在电池上盖的第三螺柱孔228内,从而将主板固定安装。在主板33上设置有高压器件34。主板33通过引线孔241穿导线连接电池21,主板33的安装位置好处在于,使其与电池连接使用的导线最短,降低使用成本。

请参见图6,电极片31呈竖立板状,电极片31的底边继续向下延伸形成有间隔开的多个放电体311,放电体311的横截面宽度从连接顶端到底端逐渐变小,最终底端呈尖角形状,放电体很薄,厚度在0.03-3mm之间。电极片31的顶边中部弯折延伸形成有连接片312,连接片312上开孔。电极片31整个插入第一插槽224内,使底边的放电体311伸入到电晕槽221内、顶边的连接片312对准在第一螺柱孔225上,使用螺钉从连接片开孔插入,锁紧在第一螺柱孔225内,从而将电极片固定安装。电极片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以提供电离空气产生的臭氧浓度。

请参见图7,电极盖32呈环形盘状结构,电极盖32上均匀分布有密集的透气孔321,电极盖32的外环边上围有一圈盖外边322,盖外边322上开有安装孔326,对应的,电极盖32的内环边上围有一圈盖内边323,盖内边323上凸出设置有导电壁324和缺口卡勾325,导电壁324的顶端开孔。电极盖32从下方罩在电晕槽221上,盖外边322遮盖在盖折边27外圆周上,使用螺钉从安装孔326插入,锁紧在盖折边27的第四螺孔229内,盖内边323插入内夹槽222内,缺口卡勾325向上凸出插入缺口插槽223,导电壁324整个插入竖立的第二插槽226内,使用螺钉从第二螺孔227插入,穿过并锁紧导电壁的开口,从而将电极盖32固定安装。

放电体311的尖端到电极盖32之间的距离控制在0.3-4mm之间,电极片31通过其连接片开孔引线连接至主板33,作为阳极,电极盖32通过其导电壁开孔引线连接至主板33,作为阴极,放电体所处的电晕槽和电极盖所围成的空间称为电晕空间35,电晕空间35的电磁线最集中,电场强度也最大,最容易产生臭氧,臭氧通过透气孔321扩散出去。当高压器件工作后,给电极片加上高压,会使放电体附近产生空气局部放电,即电晕放电;当电压再加高时,电晕放电更加强烈,致使间隙内发生刷状放电,而后就出现了电弧放电,此时带电的放电体尖端所处附近空气中的电场强度会变得很高,因此离子被吸向电极片时获得很大的加速度,这些离子与空气发生碰撞,将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大量的臭氧。

电池上盖22与主板33所围成的空间为隔热空间36,用于阻止主板上的热量传输至下壳,从而影响散热空间16的压强,降低臭氧扩散速率。

电池下盖的下盖台28上均匀开设通气孔281,臭氧从透气孔321扩散出去,散热空间16的空气补给电晕空间35,为了能够形成循环的气流通道,利于臭氧排气流通,外部空气会再通过通气孔281回流到壳体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