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高低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3786发布日期:2020-05-12 18:3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高低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氧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高低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制氧机是制取氧气的一类机器,它的原理是利用空气分离技术。其采用分子筛的吸附性能,通过物理原理,以大排量无油压缩机为动力,把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进行分离,最终得到高浓度的氧气。长期处于平原的人在急速进入高原时,会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体力衰弱等高原病。但急性高原病可以随人体各种机能对缺氧的适应逐渐缓解和自愈,也可通过海拔高度的阶梯式停留上升而逐渐适应,并减轻发病率。如果在正常情况下,经飞机或火车等交通工具急进高海拔地区,在高海拔地区模拟低海拔地区的富氧环境,在该环境下休息或进行适应性训练,也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并且可以缓解和治疗已发生的急性高原病。但是,在高原地区设置富氧帐篷,仅能满足日常高原室内生活所需,不能满足平原地区提前适应和高原室外生活适应所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高低氧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携式高低氧发生器,包括制氧机,所述制氧机置于箱体内,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可拆卸的背带结构,所述制氧机包括依次连通的过滤装置、空气压缩机、冷凝器、分子筛容器;所述分子筛容器内的分子筛为吸附氧气的分子筛,所述冷凝器通过第六阀门与分子筛容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分子筛容器的另一端与三通阀的一输出端连接,且所述三通阀的另两输出端分别与与储氧罐、储氮罐连通且该两输出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所述储氮罐、储氧罐分别通过第三阀门、第四阀门与混气罐连接,所述混气罐上还设置有空气进气通道和出气管,所述混气罐内设置有氧气浓度监测器,所述储氮罐、储氧罐与混气罐的连通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空气进气通道上设置有第三流量调节阀。本方案的制氧机采用便携式设备,通过背带结构实现携带,空气经过滤、压缩、冷凝后进行氧气的吸附,高浓度的氮气或者氧气与空气混合后输出,以制造富氧或者负氧,满足平原地区提前负氧适应或者高原地区室外富氧适应需要。通过氧气浓度监测器对氧含量进行检测,混气罐直接将人体供气的氧气浓度调节到合适的值后输出,通过流量调节阀即可调节供氧速度,以便于根据使用者自身情况进行调节。

作为优选,所述背带结构包括横向背带和两条竖向背带,两条竖向背带一端设置在横向背带上,两条竖向背带的另一端和横向背带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箱体可拆式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箱体的中部上方、中部的下方分别设置有2个用于与竖向背带、横向背带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指的中部是指设备本体高度的中部,中部上方可以是设备本体的侧面,也可以是设备本体的顶部;中部下方可以是设备本体的侧面,也可以是设备本体的底部。现有的背带结构其仅适用于单一背法,譬如:双肩背、单肩挎,不适于室外环境多变的携带需求。本方案采用一条横向背带、两条竖向背带,两条竖向背带的一端设置的横向背带上,通过对第一连接结构与设备的连接选择,可实现多种佩戴方式。譬如,要实现双肩背,则先将两条竖向背带的第一连接结构与设备相连,背上后将横向背带的第一连接结构与设备相连即可,采用该种方式还可实现某些设备的车载固定;要实现斜跨,仅需将两条竖向背带的第一连接结构与设备相连即可;若要实现腰挎,仅需将横向背带的第一连接结构与设备相连即可。采用本方案的结构,其不仅结构简单,且可实现多种佩戴方式,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所述横向背带的两端、竖向背带的两端均设置有粘连结构。横向背带和竖向背带均有一定长度,在选择佩戴方式时,有些方式导致横向背带或者竖向背带处于活动状态,极易对使用者造成不便,比如,在选择腰挎时,竖向背带处于活动状态,其晃动会给使用者带来麻烦,尤其是有一定质量的第一连接结构的晃动,会行进过程中会敲打使用者,使用者体验感不佳,采用粘连结构,减小横向背带和竖向背带的活动长度,避免第一连接结构的晃动,提高用户体验。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混气罐输出气体的质量,混气罐的空气进气通道通过第五阀门与过滤装置的出气端连通。空气作为混气罐输出气体的重要来源,其质量关系到混气罐的输出质量,空气中气体经过滤后,可吸附杂质、灰尘等,提高输出气体质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制氧机采用便携式设备,通过背带结构实现携带,空气经过滤、压缩、冷凝后进行氧气或者氮气的吸附,高浓度的氮气或者氧气与氧气氧气混合后输出,以制造富氧或者负氧,满足平原地区提前负氧适应或者高原地区室外富氧适应需要。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

图1为箱体和背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3为背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便携式高低氧发生器,包括制氧机,所述制氧机置于箱体1内,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可拆卸的背带结构,所述制氧机包括依次连通的过滤装置21、空气压缩机22、冷凝器23、分子筛容器24;所述分子筛容器24内的分子筛为吸附氧气的分子筛,所述冷凝器23通过第六阀门36与分子筛容器24的一端连通,所述分子筛容器24的另一端与三通阀的一输出端连接,且所述三通阀的另两输出端分别与与储氧罐27、储氮罐26连通且该两输出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31、第二阀门32,所述储氮罐26、储氧罐27分别通过第三阀门33、第四阀门34与混气罐28连接,所述混气罐28上还设置有空气进气通道和出气管,所述混气罐28内设置有氧气浓度监测器,所述储氮罐26、储氧罐27与混气罐28的连通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流量调节阀41、第二流量调节阀42,所述空气进气通道上设置有第三流量调节阀43。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设备,其制造高低氧以制造富氧或负氧输出,通过在混气罐28的出气管外接吸气罩以提供气源,其原理是:

分子筛为吸附氧气的分子筛,加压吸附时,第六阀门、第二阀门32开启,第一阀门31关闭,分子筛容器输出氮气至储氮罐26存储。吸附一段时间后,第六阀门、第一阀门31开启,第二阀门32关闭,释放压力后,被吸附的氧气解析释放,沿通道输出至储氧罐27存储。制造富氧时:开启第四阀门34,关闭第三阀门,空气进气通道进入的空气与储氧罐输出的氧气混合,制造富氧气体输出,以满足高原富氧适应需要。。制造负氧时,开启第三阀门,关闭第四阀门34,氮气与空气混合制造负氧供人使用,以满足平原负氧适应需要。

实施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原理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即如图1所示,背带结构包括横向背带51和两条竖向背带52,两条竖向背带52一端设置在横向背带51上,两条竖向背带52的另一端和横向背带1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箱体1可拆式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61,所述箱体1的中部上方、中部的下方分别设置有2个用于与竖向背带52、横向背带51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62。

采用本实施例的背带结构,其不仅适于人体的双肩背、斜跨等携带方式,也可用于车载,即将上述4个第一连接结构61、第二连接结构62连接,如双肩背式,即可挎在车辆的椅背上,且结构稳定,相比于现有书包的双肩背结构,其不易掉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即如图3所示,横向背带51的两端、竖向背带52的两端均设置有粘连结构53。粘连结构可采用尼龙搭扣的结构,为了减小尼龙搭扣的数量,可在横向背带的两端设置绒面/钩面,在竖向背带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的一端采用同样的设置,在另一端设置钩面/绒面。为了便于随人们的携带方式调整背带结构,如图3所示,横向背带可设置成两根,且中间采用长度可调结构实现连接。

混气罐28的空气进气通道通过第五阀门35与过滤装置21的出气端连通。

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六阀门均可采用单向门,即第六阀门仅允许气体从冷凝器23一侧向另一侧通行,第二阀门仅允许气体从分子筛容器向储氮罐26一侧通行;第一阀门允许气体从分子筛容器向储氧罐27一侧通行,第四阀门仅允许气体从储氧罐27向混气罐28一侧通行;第三阀门仅允许气体从储氮罐26向混气罐28一侧通行;第五阀门仅允许气体从过滤装置21向混气罐28一侧通行,以避免气体反向流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