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38740发布日期:2020-06-09 20:3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建筑装修材料则是决定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混凝土作为最常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更是重中之重。

现有的混凝土通常是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水、砂、石均匀混合而成,而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0-60年,且时下正在进行的中国新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住房在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拆除大量的旧建筑,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废旧混凝土。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大量的废旧混凝土使得建筑垃圾大量堆积,从而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还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仍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硅酸盐水泥25-30份;

水20-25份;

废旧混凝土颗粒20-30份;

粗集料50-60份;

细集料30-35份;

丙烯酸树脂3-5份;

刺梧桐胶0.5-1份;

绿原酸甲酯0.1-0.3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与绿原酸甲酯互相协同配合,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废旧混凝土颗粒与硅酸盐水泥、粗集料以及细集料的相容性,使得废旧混凝土颗粒更容易与新集料混合均匀,进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废旧混凝土的利用率,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环境,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绿色环保性能。

同时,废旧混凝土颗粒与新集料混合均匀还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混合形成的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使得制备所得的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更强,从而使得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不容易受到水的侵蚀,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另外,通过采用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与绿原酸甲酯的互相协同配合,还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建筑装修材料的防水性能,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水分侵蚀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保持建筑装修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的抗压强度,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以及绿原酸甲酯均为无毒无害物质,从而使得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不容易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绿色环保性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硅酸钠1-2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硅酸钠,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废旧混凝土颗粒与新集料的相容性,有利于废旧混凝土颗粒更好地与新集料混合均匀,使得制备所得的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更高,进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潮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蓝萼甲素0.05-0.1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蓝萼甲素,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与绿原酸甲酯的互相协同配合,从而有利于废旧混凝土颗粒更好地与新集料混合均匀,使得制备所得的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不容易出现泌水现象,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更高,进而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潮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石以质量份数比为1:3:6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粗集料的粒径以及控制不同粒径的粗集料间的用量比例,有利于建筑装修材料中的粗集料与细集料、废旧混凝土颗粒更好地堆积密集,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更高,进而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潮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粗集料为玄武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玄武岩作为粗集料,玄武岩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在受到压力时更加不容易开裂。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1:2:2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细集料的粒径以及控制不同粒径的细集料的用量比例,有利于细集料更好地与粗集料以及废旧混凝土颗粒堆积密集,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更高,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潮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废旧混凝土颗粒的粒径为0.5-3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废旧混凝土颗粒的粒径,有利于废旧混凝土颗粒更好地与粗集料以及细集料堆积密集,同时,还有利于废旧混凝土颗粒更好地与硅酸盐水泥、粗集料以及细集料相容,使得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不容易出现泌水现象,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潮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曼陀罗子0.5-1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曼陀罗子,有利于更好地填充建筑装修材料中的孔隙,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提高,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潮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黄原胶1-1.5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黄原胶,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废旧混凝土颗粒与粗集料以及细集料之间的相容性,从而使得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不容易出现泌水的情况,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进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潮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反应容器中加入硅酸盐水泥、水以及1/2量的废旧混凝土颗粒,搅拌均匀,形成初混合物;

s2、将粗集料、细集料以及剩余的1/2量的废旧混凝土颗粒混合均匀,形成石料;

s3、边搅拌边向初混合物中加入步骤s2混合形成的石料以及剩余组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先加入1/2量的废旧混凝土颗粒,再将剩余1/2量的废旧混凝土颗粒与粗集料以及细集料先混合均匀形成石料,最后再将剩余物质混合均匀,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废旧混凝土颗粒与粗集料以及细集料的相容性,使得制备所得的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不容易出现泌水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更好,进而使得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潮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采用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与绿原酸甲酯互相协同配合,使得废旧混凝土颗粒更容易与新集料混合均匀,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废旧混凝土的利用率,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绿色环保性能;

2.废旧混凝土颗粒与新集料混合均匀还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混合形成的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使得制备所得的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更强,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3.通过采用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与绿原酸甲酯的互相协同配合,还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建筑装修材料的防水性能,有利于更好地延长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4.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以及绿原酸甲酯均为无毒无害物质,使得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不容易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建筑装修材料的绿色环保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以下实施例中,硅酸盐水泥采用邯郸市峰峰志邦贸易有限公司的型号为p.o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以下实施例中,玄武岩采用赤峰市辉昂碎石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玄武岩。

以下实施例中,矿粉采用灵寿县胜明矿产品加工厂的矿粉。

以下实施例中,丙烯酸树脂采用天津科维津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丙烯酸树脂。

以下实施例中,刺梧桐胶采用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货号为j43541的刺梧桐胶。

以下实施例中,绿原酸甲酯采用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货号为b33150的绿原酸甲酯。

以下实施例中,硅酸钠采用岳阳市嘉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货号为yysjc2795的硅酸钠。

以下实施例中,蓝萼甲素采用成都普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货号为ps2315的蓝萼甲素。

以下实施例中,曼陀罗子采用亳州市奇弘堂药业有限公司的粒径为1-2mm的曼陀罗子。

以下实施例中,黄原胶采用珠海市泛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黄原胶。

实施例1

一种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200l搅拌釜中加入硅酸盐水泥27.5kg,以300r/min的转速进行搅拌,边搅拌边加入水25kg以及废旧混凝土颗粒12.5kg,搅拌均匀,形成初混合物。

s2、在砂石搅拌机中加入粗集料50kg、细集料35kg以及废旧混凝土颗粒12.5kg,搅拌混合均匀,形成石料。

s3、边搅拌边向初混合物中加入步骤s2混合形成的石料以及丙烯酸树脂3kg、刺梧桐胶1kg、绿原酸甲酯0.3kg,搅拌混合均匀,即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玄武岩以质量份数比为0.5:3.5:6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0.5:2.5:2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废旧混凝土颗粒的粒径为0.1-0.5mm。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加入的各组分的用量如下:

硅酸盐水泥25kg;水22.5kg;废旧混凝土颗粒30kg;粗集料55kg;细集料30kg;丙烯酸树脂4kg;刺梧桐胶0.75kg;绿原酸甲酯0.2kg。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加入的各组分的用量如下:

硅酸盐水泥30kg;水20kg;废旧混凝土颗粒20kg;粗集料60kg;细集料32.5kg;丙烯酸树脂5kg;刺梧桐胶0.5kg;绿原酸甲酯0.1kg。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加入的各组分的用量如下:

硅酸盐水泥27kg;水21kg;废旧混凝土颗粒22kg;粗集料58kg;细集料34kg;丙烯酸树脂4.5kg;刺梧桐胶0.9kg;绿原酸甲酯0.15kg。

实施例5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硅酸钠1kg。

实施例6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硅酸钠2kg。

实施例7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蓝萼甲素0.05kg。

实施例8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蓝萼甲素0.1kg。

实施例9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玄武岩以质量份数比为2:2:6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玄武岩以质量份数比为1:2:7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玄武岩以质量份数比为1:4:5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玄武岩以质量份数比为2:3:5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玄武岩以质量份数比为0.5:3:6.5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玄武岩以质量份数比为1:3:6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1.5:1.5:2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6

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1:3:1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7

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1:1:3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8

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0.5:2:2.5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2:2:1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20

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1:2:2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实施例21

与实施例20的区别在于:废旧混凝土颗粒的粒径为3-4mm。

实施例22

与实施例20的区别在于:废旧混凝土颗粒的粒径为0.5-3mm。

实施例23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曼陀罗子0.5kg。

实施例24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曼陀罗子1kg。

实施例25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黄原胶1kg。

实施例26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黄原胶1.5kg。

实施例27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还加入了硅酸钠1.5kg、蓝萼甲素0.1kg、曼陀罗子0.75kg以及黄原胶1.5kg。

在本实施例中,粗集料由粒径分别为3-5mm、5-9mm、9-15mm的玄武岩以质量份数比为1:3:6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细集料由粒径分别为0-0.3mm、0.3-1mm、1-1.8mm的矿粉以质量份数比为1:2:2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废旧混凝土的粒径为0.5-3mm。

实施例28

与实施例27的区别在于:

步骤s3中还加入的各组分的用量如下:

硅酸钠1kg;蓝萼甲素0.05kg;曼陀罗子1kg;黄原胶1.25kg。

实施例29

与实施例27的区别在于:

步骤s3中还加入的各组分的用量如下:

硅酸钠2kg;蓝萼甲素0.07kg;曼陀罗子0.5kg;黄原胶1kg。

实施例30

与实施例27的区别在于:

步骤s3中还加入的各组分的用量如下:

硅酸钠1.3kg;蓝萼甲素0.09kg;曼陀罗子0.9kg;黄原胶1.1kg。

比较例1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未加入组分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以及绿原酸甲酯。

比较例2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未加入组分丙烯酸树脂。

比较例3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未加入组分刺梧桐胶。

比较例4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未加入组分绿原酸甲酯。

实验1

根据t0528-94《混凝土抗渗性试验方法》检测以上实施例以及比较例制备所得的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等级。

实验2

根据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的抗压强度试验检测以上实施例以及比较例制备所得的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28d抗压强度(mpa),再将检测试样置于25℃的清水中浸泡7天,再重新检测试样的抗压强度(mpa),并计算试样在泡水前后的抗压强度的变化率(%),抗压强度的变化率的计算方式为:变化率=[(泡水前的抗压强度-泡水后的抗压强度)/泡水前的抗压强度]×100%。

以上实验的检测数据见表1。

表1

根据表1中实施例4-6的数据对比可得,通过加入硅酸钠,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还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防水性能,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根据表1中实施例4与实施例7-8的数据对比可得,通过加入蓝萼甲素,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与绿原酸甲酯的互相协同配合,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废旧混凝土颗粒与新集料以及硅酸盐水泥的相容性,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更高,进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水分侵蚀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根据表1中实施例4与实施例9-22的数据对比可得,通过控制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中的粗集料以及细集料的粒径,并控制粗集料以及细集料不同粒径的成分的用量比例,同时,通过控制废旧混凝土颗粒的粒径,有利于粗集料、细集料以及废旧混凝土颗粒更好地互相堆积密集,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更高,进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防水性能,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水分侵蚀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根据表1中实施例4与实施例23-24的数据对比可得,通过加入曼陀罗子,有利于更好地填补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中的孔隙,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提高,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同时,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防水性能更好,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水分侵蚀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根据表1中实施例25-26的数据对比可得,通过加入黄原胶,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废旧混凝土颗粒与新集料的相容性,从而有利于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中的集料堆积更加密集,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进而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压强度更加不容易受到水分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延长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

根据表1中实施例4与比较例1-4的数据对比可得,只有当丙烯酸树脂、刺梧桐胶与绿原酸甲酯互相协同配合时,才能更好地提高废旧混凝土颗粒与新集料的相容性,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密实度,使得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更好,缺少了任一组分,均容易对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抗渗性能以及抗压强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容易对绿色环保型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