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曜变建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2082发布日期:2020-10-17 02:29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陶瓷器具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霞光曜变建盏。



背景技术:

建盏,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称为建盏,繁荣于北宋晚期与南宋早、中期,为宋时皇室御用茶具。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釉面上,浮现出大小不同的油滴结晶,而油滴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五彩缤纷,灿烂相映,似有眩目之晕彩变幻,如彩虹一般瑰丽无比,曜变建盏属建盏中之最上品。

建盏的主要的制作流程为胚泥制备、拉坯造型、烘干施釉和高温烧制,曜变建盏在生产时,需要在建盏表面施加釉料,在高温下釉料中的铁元素结晶形成“曜变”类的聚集,从而得到精美的外观,但是由于其生产难度较高,并且废品率高,因此,如何烧制曜变建盏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难度较低,生产成品率较高的霞光曜变建盏。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包括胎体和釉料,所述胎体包括黄黏土、高岭土和氧化铁,所述釉料包括天然釉矿石、油柴灰、荔枝木灰和草木灰。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所述胎体中各组分的添加比例为:

黄黏土40~50%;

氧化铁1~4%;

高岭土余量。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所述釉料中各组分的添加比例为:

天然釉矿石30~40%;

油柴灰5~9%;

荔枝木灰5~9%;

草木灰余量。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胎体原料粉碎混合:将黄黏土和高岭土进行筛分,并将筛出的颗粒较大的原料进行粉碎处理,直至全部可以过200目筛,并将其混合均匀;

s2、淘洗:将混合后的胎体原料加入至水中进行反复的搅拌混合,并静置,分层后将上层清水淘出,并重复上述步骤3~5次,对胎体原料进行淘洗;

s3、配料:将氧化铁加入淘洗后的原料中,并混合均匀;

s4、腐陈:将混合均匀后的原料分切成小块,并在阴凉处进行腐陈处理,使其中的水分大部分蒸发出来;

s5、练泥:将腐陈处理后的泥料进行反复揉捏,充分排尽胎体原料的气体,并将泥料揉捏均匀后放置;

s6、拉坯修坯:将揉捏后的泥料进行手工拉坯,按需得到建盏毛坯,并对其边角进行修补;

s7、干燥:将上述得到的毛坯加入至速烧炉进行干燥处理,使其中的水分充分蒸发;

s8、釉料准备:将天然釉矿石进行加水研磨,得到浆液,并将油柴灰和荔枝木灰筛入至浆液中,最后加入草木灰,混合均匀后得到釉料;

s9、上釉:将干燥后的毛坯浸入至釉料中进行上釉处理,浸泡30s以上,浸泡完成后取出放置晾干,直至其表面釉料不发生脱落为止;

s10、焙烧:将上釉后的毛坯放入之焙烧窑中,对毛坯进行高温焙烧处理,当焙烧窑中的温度达到1350~1400℃时,不再加热,维持温度3~6h,向炉中投加油柴,间隔5min投加一次,每次投加30~80g;

s11、一次还原处理:完成上述处理后,迅速停止加热,并向焙烧炉中通入冷空气,使焙烧炉中的温度迅速降低,待温度降低至1135~1190℃时,维持30~60min;

s12、二次还原处理:向炉中投加油柴,间隔5min投加一次,每次投加30~80g,完成上述处理后,迅速停止加热,并向焙烧炉中通入冷空气,使焙烧炉中的温度迅速降低;

s13、出窑:降温后将得到的霞光曜变建盏出窑,冷却至室温后即可进行存放或使用。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其中所使用的油柴灰来自焙烧处理过程中添加的油柴燃烧产生的灰烬,并通过筛分粉碎得到的。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其中所使用的荔枝木灰由荔枝木燃烧得到的灰烬经过筛分粉碎得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其胎体由黄黏土和高岭土组成,黄黏土烧结后质地坚硬,其中加入了高岭土可以增加胎体的塑性,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添加氧化铁的方式增加胎体中的铁元素含量,而无需添加过多的黄黏土,从而可以在保持黄黏土和高岭土添加比例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胎体中的铁元素的含量,并且由于高岭土与黄黏土的比例与普通的建盏使用比例相似,因此其烧制成功率也较高,其中丰富的铁元素是霞光曜变建盏表面釉面斑纹形成的基础,并且釉料具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有效的附着在胎体表面,在后续的焙烧过程中,有利于铁元素结晶形成“曜变”,在建盏的烧结过程中,经过两次还原处理,在两个节点处快速降低窑炉内的温度,是本申请的“霞光曜变”的烧制技术的关键,在整个烧制过程中,还原反应使釉料在建盏表面聚成群落的斑核,并具有随光线变化的彩晕霞光,并且由于油滴与基釉的收缩率不同,因此形成油滴外圈的光晕,由于釉料中添加了荔枝木灰,其中含有钛元素,可以提升釉面的多彩,最后在建盏内外表面形成七彩结晶釉面,并且油滴呈现黑核带光圈,得到霞光曜变建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包括胎体和釉料,其中胎体中各组分的添加比例为:

黄黏土40%;

氧化铁4%;

高岭土余量。

其中釉料中各组分的添加比例为:

天然釉矿石30%;

油柴灰9%;

荔枝木灰9%;

草木灰余量。

油柴灰来自焙烧处理过程中添加的油柴燃烧产生的灰烬,并通过筛分粉碎得到的。

荔枝木灰由荔枝木燃烧得到的灰烬经过筛分粉碎得到。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胎体原料粉碎混合:将黄黏土和高岭土进行筛分,并将筛出的颗粒较大的原料进行粉碎处理,直至全部可以过200目筛,并将其混合均匀;

s2、淘洗:将混合后的胎体原料加入至水中进行反复的搅拌混合,并静置,分层后将上层清水淘出,并重复上述步骤3~5次,对胎体原料进行淘洗;

s3、配料:将氧化铁加入淘洗后的原料中,并混合均匀;

s4、腐陈:将混合均匀后的原料分切成小块,并在阴凉处进行腐陈处理,使其中的水分大部分蒸发出来;

s5、练泥:将腐陈处理后的泥料进行反复揉捏,充分排尽胎体原料的气体,并将泥料揉捏均匀后放置;

s6、拉坯修坯:将揉捏后的泥料进行手工拉坯,按需得到建盏毛坯,并对其边角进行修补;

s7、干燥:将上述得到的毛坯加入至速烧炉进行干燥处理,使其中的水分充分蒸发;

s8、釉料准备:将天然釉矿石进行加水研磨,得到浆液,并将油柴灰和荔枝木灰筛入至浆液中,最后加入草木灰,混合均匀后得到釉料;

s9、上釉:将干燥后的毛坯浸入至釉料中进行上釉处理,浸泡30s以上,浸泡完成后取出放置晾干,直至其表面釉料不发生脱落为止;

s10、焙烧:将上釉后的毛坯放入之焙烧窑中,对毛坯进行高温焙烧处理,当焙烧窑中的温度达到1350~1400℃时,不再加热,维持温度3~6h,向炉中投加油柴,间隔5min投加一次,每次投加30~80g;

s11、一次还原处理:完成上述处理后,迅速停止加热,并向焙烧炉中通入冷空气,使焙烧炉中的温度迅速降低,待温度降低至1135~1190℃时,维持30~60min;

s12、二次还原处理:向炉中投加油柴,间隔5min投加一次,每次投加30~80g,完成上述处理后,迅速停止加热,并向焙烧炉中通入冷空气,使焙烧炉中的温度迅速降低;

s13、出窑:降温后将得到的霞光曜变建盏出窑,冷却至室温后即可进行存放或使用。

本实施例得到的霞光曜变建盏,其胎体由黄黏土和高岭土组成,黄黏土烧结后质地坚硬,其中加入了高岭土可以增加胎体的塑性,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添加氧化铁的方式增加胎体中的铁元素含量,而无需添加过多的黄黏土,从而可以在保持黄黏土和高岭土添加比例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胎体中的铁元素的含量,并且由于高岭土与黄黏土的比例与普通的建盏使用比例相似,因此其烧制成功率也较高,本实施例的成品率在90%以上,其中丰富的铁元素是霞光曜变建盏表面釉面斑纹形成的基础,并且釉料具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有效的附着在胎体表面,在后续的焙烧过程中,有利于铁元素结晶形成“曜变”,在建盏的烧结过程中,经过两次还原处理,在两个节点处快速降低窑炉内的温度,是本实施例的“霞光曜变”的烧制技术的关键,在整个烧制过程中,还原反应使釉料在建盏表面聚成群落的斑核,并具有随光线变化的彩晕霞光,并且由于油滴与基釉的收缩率不同,因此形成油滴外圈的光晕,由于釉料中添加了荔枝木灰,其中含有钛元素,可以提升釉面的多彩,最后在建盏内外表面形成七彩结晶釉面,并且油滴呈现黑核带光圈,得到霞光曜变建盏。

实施例2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包括胎体和釉料,其中胎体中各组分的添加比例为:

黄黏土50%;

氧化铁3%;

高岭土余量。

其中釉料中各组分的添加比例为:

天然釉矿石35%;

油柴灰7%;

荔枝木灰7%;

草木灰余量。

油柴灰来自焙烧处理过程中添加的油柴燃烧产生的灰烬,并通过筛分粉碎得到的。

荔枝木灰由荔枝木燃烧得到的灰烬经过筛分粉碎得到。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胎体原料粉碎混合:将黄黏土和高岭土进行筛分,并将筛出的颗粒较大的原料进行粉碎处理,直至全部可以过200目筛,并将其混合均匀;

s2、淘洗:将混合后的胎体原料加入至水中进行反复的搅拌混合,并静置,分层后将上层清水淘出,并重复上述步骤3~5次,对胎体原料进行淘洗;

s3、配料:将氧化铁加入淘洗后的原料中,并混合均匀;

s4、腐陈:将混合均匀后的原料分切成小块,并在阴凉处进行腐陈处理,使其中的水分大部分蒸发出来;

s5、练泥:将腐陈处理后的泥料进行反复揉捏,充分排尽胎体原料的气体,并将泥料揉捏均匀后放置;

s6、拉坯修坯:将揉捏后的泥料进行手工拉坯,按需得到建盏毛坯,并对其边角进行修补;

s7、干燥:将上述得到的毛坯加入至速烧炉进行干燥处理,使其中的水分充分蒸发;

s8、釉料准备:将天然釉矿石进行加水研磨,得到浆液,并将油柴灰和荔枝木灰筛入至浆液中,最后加入草木灰,混合均匀后得到釉料;

s9、上釉:将干燥后的毛坯浸入至釉料中进行上釉处理,浸泡30s以上,浸泡完成后取出放置晾干,直至其表面釉料不发生脱落为止;

s10、焙烧:将上釉后的毛坯放入之焙烧窑中,对毛坯进行高温焙烧处理,当焙烧窑中的温度达到1350~1400℃时,不再加热,维持温度3~6h,向炉中投加油柴,间隔5min投加一次,每次投加30~80g;

s11、一次还原处理:完成上述处理后,迅速停止加热,并向焙烧炉中通入冷空气,使焙烧炉中的温度迅速降低,待温度降低至1135~1190℃时,维持30~60min;

s12、二次还原处理:向炉中投加油柴,间隔5min投加一次,每次投加30~80g,完成上述处理后,迅速停止加热,并向焙烧炉中通入冷空气,使焙烧炉中的温度迅速降低;

s13、出窑:降温后将得到的霞光曜变建盏出窑,冷却至室温后即可进行存放或使用。

本实施例得到的霞光曜变建盏,其胎体由黄黏土和高岭土组成,黄黏土烧结后质地坚硬,其中加入了高岭土可以增加胎体的塑性,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添加氧化铁的方式增加胎体中的铁元素含量,而无需添加过多的黄黏土,从而可以在保持黄黏土和高岭土添加比例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胎体中的铁元素的含量,并且由于高岭土与黄黏土的比例与普通的建盏使用比例相似,因此其烧制成功率也较高,本实施例的成品率在90%以上,其中丰富的铁元素是霞光曜变建盏表面釉面斑纹形成的基础,并且釉料具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有效的附着在胎体表面,在后续的焙烧过程中,有利于铁元素结晶形成“曜变”,在建盏的烧结过程中,经过两次还原处理,在两个节点处快速降低窑炉内的温度,是本实施例的“霞光曜变”的烧制技术的关键,在整个烧制过程中,还原反应使釉料在建盏表面聚成群落的斑核,并具有随光线变化的彩晕霞光,并且由于油滴与基釉的收缩率不同,因此形成油滴外圈的光晕,由于釉料中添加了荔枝木灰,其中含有钛元素,可以提升釉面的多彩,最后在建盏内外表面形成七彩结晶釉面,并且油滴呈现黑核带光圈,得到霞光曜变建盏。

实施例3

本发明的霞光曜变建盏,包括胎体和釉料,其中胎体中各组分的添加比例为:

黄黏土45%;

氧化铁4%;

高岭土余量。

其中釉料中各组分的添加比例为:

天然釉矿石40%;

油柴灰5%;

荔枝木灰5%;

草木灰余量。

油柴灰来自焙烧处理过程中添加的油柴燃烧产生的灰烬,并通过筛分粉碎得到的。

荔枝木灰由荔枝木燃烧得到的灰烬经过筛分粉碎得到。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胎体原料粉碎混合:将黄黏土和高岭土进行筛分,并将筛出的颗粒较大的原料进行粉碎处理,直至全部可以过200目筛,并将其混合均匀;

s2、淘洗:将混合后的胎体原料加入至水中进行反复的搅拌混合,并静置,分层后将上层清水淘出,并重复上述步骤3~5次,对胎体原料进行淘洗;

s3、配料:将氧化铁加入淘洗后的原料中,并混合均匀;

s4、腐陈:将混合均匀后的原料分切成小块,并在阴凉处进行腐陈处理,使其中的水分大部分蒸发出来;

s5、练泥:将腐陈处理后的泥料进行反复揉捏,充分排尽胎体原料的气体,并将泥料揉捏均匀后放置;

s6、拉坯修坯:将揉捏后的泥料进行手工拉坯,按需得到建盏毛坯,并对其边角进行修补;

s7、干燥:将上述得到的毛坯加入至速烧炉进行干燥处理,使其中的水分充分蒸发;

s8、釉料准备:将天然釉矿石进行加水研磨,得到浆液,并将油柴灰和荔枝木灰筛入至浆液中,最后加入草木灰,混合均匀后得到釉料;

s9、上釉:将干燥后的毛坯浸入至釉料中进行上釉处理,浸泡30s以上,浸泡完成后取出放置晾干,直至其表面釉料不发生脱落为止;

s10、焙烧:将上釉后的毛坯放入之焙烧窑中,对毛坯进行高温焙烧处理,当焙烧窑中的温度达到1350~1400℃时,不再加热,维持温度3~6h,向炉中投加油柴,间隔5min投加一次,每次投加30~80g;

s11、一次还原处理:完成上述处理后,迅速停止加热,并向焙烧炉中通入冷空气,使焙烧炉中的温度迅速降低,待温度降低至1135~1190℃时,维持30~60min;

s12、二次还原处理:向炉中投加油柴,间隔5min投加一次,每次投加30~80g,完成上述处理后,迅速停止加热,并向焙烧炉中通入冷空气,使焙烧炉中的温度迅速降低;

s13、出窑:降温后将得到的霞光曜变建盏出窑,冷却至室温后即可进行存放或使用。

本实施例得到的霞光曜变建盏,其胎体由黄黏土和高岭土组成,黄黏土烧结后质地坚硬,其中加入了高岭土可以增加胎体的塑性,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添加氧化铁的方式增加胎体中的铁元素含量,而无需添加过多的黄黏土,从而可以在保持黄黏土和高岭土添加比例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胎体中的铁元素的含量,并且由于高岭土与黄黏土的比例与普通的建盏使用比例相似,因此其烧制成功率也较高,本实施例的成品率在90%以上,其中丰富的铁元素是霞光曜变建盏表面釉面斑纹形成的基础,并且釉料具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有效的附着在胎体表面,在后续的焙烧过程中,有利于铁元素结晶形成“曜变”,在建盏的烧结过程中,经过两次还原处理,在两个节点处快速降低窑炉内的温度,是本实施例的“霞光曜变”的烧制技术的关键,在整个烧制过程中,还原反应使釉料在建盏表面聚成群落的斑核,并具有随光线变化的彩晕霞光,并且由于油滴与基釉的收缩率不同,因此形成油滴外圈的光晕,由于釉料中添加了荔枝木灰,其中含有钛元素,可以提升釉面的多彩,最后在建盏内外表面形成七彩结晶釉面,并且油滴呈现黑核带光圈,得到霞光曜变建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