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改良剂、制备方法及其用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616222发布日期:2021-06-25 16:0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壤改良剂、制备方法及其用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土壤改良剂、制备方法及其用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由于化学肥料的施用方法、习惯以及施用量不当,造成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差、土壤的肥力逐年降低、土壤板结及酸化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土壤板结会使得土壤的吸水、吸氧以及吸附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大降低,从而使得作物根系发育不良,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提出一种改善土壤板结的改良剂,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改良剂,该土壤改良剂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能够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而且该土壤改良剂还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使用价值较高。
4.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述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以此方法可简单、快速地制备出该土壤改良剂,而且该方法操作性强,易实现自动化生产。
5.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述土壤改良剂的用法,此用法不仅能够大大降低有机肥的施用量,还能使得土壤具有较好的肥力,从而使得植物健康生长。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以下原料:玻璃50

100份和餐余垃圾200

300份。
8.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将玻璃粉碎,制成玻璃粉末,然后将玻璃粉末烧制,制得第一烧结物;将餐余垃圾脱水后,粉碎,烧制,制得第二烧结物;将腐殖酸、第一烧结物和第二烧结物混合,制得混合物,将混合物烧制,得到土壤改良剂。
9.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的用法,该用法为将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且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的混合比例为(0.8

1.2):1。
10.本发明实施例的土壤改良剂、制备方法及其用法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本发明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其主要通过玻璃和餐余垃圾烧结混合制成,且当其施用与土壤中时,不仅能够有效地锁住水分,还能增强土壤的透气性能,从而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具体地,由于玻璃经粉碎研磨等预处理后,进行高温烧结,玻璃本身的开孔率大幅度增加,且孔结构较为致密,因此,高温烧结后的玻璃能够有效地将水锁在致密的孔结构中,从而起到较好的保水效果和透气效果,进而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利于植物生长。而原料中的餐余垃圾经烧结后为呈碱性的生物炭,不仅能够进一步地提升该土壤改良剂的吸附和锁水效果,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而且,本发明选用废弃玻璃和餐余垃圾作为主要制作原料,一方面能够使得废物资源再利用,起到节约
资源和能源的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合理地将废弃资源转化为新型产品,经济效益较高。
12.另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以此方法可以制备出改良效果较好的土壤改良剂,制作周期较短,原料成本较低,且操作性强,易于实现智能自动化生产,实用性较强。除此之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的用法,即为将前述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混合施用,且该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的混合比例为(0.3

0.8):1。如此,不仅能够节约有机肥的施用量,降低肥力的投入成本,还能有效避免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的添加比例不协调,从而更加利于植物根部的健康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13.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1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15.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以下原料:玻璃50

100份和餐余垃圾200

300份。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玻璃作为制作原料之一,并将其研制成粉末,经过高温焙烧后制成一种具有多孔的无机材料,且该材料的孔结构较为致密,能够有效吸水储水,不仅能够为较为干旱的土壤持续提供水分供给,还能大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水效果较好。而且,由于高温焙烧后的玻璃粉末粒径较小,玻璃粒子之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力较强,粒子间的间隙同样具有较好的吸水和储水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土壤板结,不透气的问题。另外,高温焙烧后玻璃(即为第一烧结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钠以及氧化钾等无机成分,与土壤所含的无机成分较为相似,而且,因废弃玻璃的成分中不含有重金属,不会使得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毒害作用,环保性较好。由此可见,第一烧结物的成分对土壤无害,还能起到较好的吸水储水效果,是一种较好的环保保水材料。当将第一烧结物施用于土壤中时,第一烧结物能够使得土壤中径流的水分和渗入土壤深层的水分部分留存于土壤表层,从而为土壤表层中的植物根系提供水分供给,保证植株根部的健康生长发育。在此还需注意的是,由于烧结后的玻璃具有多孔结构,因此其能使得土壤结构较为蓬松通气,土壤中氧含量增加,促进植物根部呼吸,使得植物生长得更好。
16.而且,本发明实施例选择餐余垃圾作为另一主要制作原料。具体地,餐余垃圾是指家庭饮食、餐饮行业以及食品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而且目前我国餐余垃圾的年产量已达5000万吨以上。餐余垃圾的通常处置方式为填埋和焚烧,其中填埋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如若该渗滤液的防渗措施不当,则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危害较大,同样,填埋会占用土地资源,资源化效果较差。因此,将餐余垃圾转化为一种可以再次利用的土壤改良剂,不仅能够缓解餐余垃圾后期处置的压力,还能将其合理的资源化再利用,环保效果较强。由于餐余垃圾主要来源于食物,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蛋白质以及脂类等物质,由此可见,餐余垃圾中有机质的含量高,营养丰富,较为适合被转化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当将其焙烧转化制作为生物炭时,其有机质含量仍然很高,具体为有机质含量大于
60%,由此可见,经过焙烧后的餐余垃圾可被作为一种碳源来源丰富的土壤改良剂材料。
17.基于以上,本发明实施例选择将玻璃和餐余垃圾作为本发明提出的土壤改良剂的原料,其中,玻璃作为多孔基质的原料,在具有较好的吸水储水效果同时,还能大大提升土壤的透气效果,是改善土壤板结的主要物质。而焙烧后的餐余垃圾一方面可以协同玻璃,共同构成一种孔结构致密的吸水储水改良材料,使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较高,具体为63%以上,另一方面还能为植株提供其所需的营养元素,改良土壤的效果较好。而且,由于餐余垃圾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玻璃和餐余垃圾共同配合形成的土壤改良剂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总有机碳的含量,与土壤的生物兼容性较好,长期使用可有效改善土壤碳汇和土壤肥力。而且,该土壤改良剂的比表面积较大、阳离子交换量较高,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板结现象。另外,焙烧后的玻璃和餐余垃圾能够与土壤共同形成土壤团聚粒,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该土壤改良剂的保水效果,还能有效防止土壤因肥力丧失逐渐沙化的现象,从而起到防止土壤流失的效果,使用价值较高。在此需注意的是,由于餐余垃圾焙烧后制成的生物炭含有丰富的碳酸盐和其他有机官能团,因此,该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改善酸性土壤的性质。具体为,碳酸盐和有机官能团可与酸性土壤中的氢离子发生静电作用等缔合反应,从而降低土壤的酸性强度,起到改善酸性土壤的效果。在此还需注意的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改良剂能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易利用的碳源和氮源,从而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进而使得植物生长健康,长期维系一个健康且良好的微生物

土壤

植物系统,利于该微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18.本发明实施例中,土壤改良剂的原料还可添加按重量份数计的5

15份腐殖酸。具体地,腐殖酸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大分子有机物质,通常是由动植物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形成的复杂有机物,化学结构较为复杂,且带有丰富的羧基官能团。例如,水体底泥中含有丰富的腐殖酸。当将腐殖酸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原料之一时,其能够提升该土壤改良剂的生物相容性,而且腐殖酸本身的吸附能力较强,可以进一步提升该土壤改良剂的吸附能力,不仅在吸水储水方面有增益效果,还可与土壤中粒径较小的粉砂和粘粒相互作用团聚为大直径颗粒,防止土壤流失的效果较好,适用区域较广。例如,该土壤改良剂可用于干旱地区,土壤流失严重地区以及土壤呈酸性的地区,适用范围较广。
19.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玻璃50

100份、餐余垃圾200

300份以及腐殖酸5

15份。由于餐余垃圾在烧结过程中重量会降低30

50%左右,因此餐余垃圾的重量份数较高,并且以此配比能够保证该土壤改良剂中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较为丰富,吸附能力较强,生物相容性较高,施用效果较好。
20.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前述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21.首先,将废弃玻璃粉碎研磨至粒径为1mm

2mm的玻璃粉末,然后将玻璃粉末在700℃

850℃的条件下烧制20min

40min,制得第一烧结物。经粉碎研磨后的玻璃粉末,烧结过程中可以受热更为均匀,而且该粒径与土壤中粗砂粒径的范围较为吻合,更适合施用于土壤中。当玻璃粉末的粒径较大时,一方面其受热不均匀,尤其是玻璃粒子中心位置的烧结程度相对于边缘位置较低,从而使得玻璃粉末的开孔率和孔数量较少,吸水储水能力较差。而当玻璃粉末的粒径较小时,不仅研磨成本较高,性价比较低,而且该粉末在烧结设备中以附着在设备的腔室内壁,维护设备的成本较高。另外,玻璃粉末在700℃

850℃条件下烧结
20min

40min,获得的第一烧结物的孔结构较为致密和稳定,开孔率较高,吸水率较高。当温度超过850℃时,第一烧结物的吸水率显著下降,保水效果较差。而当温度低于700℃时,第一烧结物的开孔率较低,烧结程度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使得其吸水效果较差。在烧结玻璃粉末前,还可将发泡剂和改性剂与玻璃粉末混匀,然后进行烧结,如此可有效提升第一烧结物的开孔率和孔数量,从而提升该土壤改良剂的保水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中,发泡剂选用为碳酸钙,改性剂选用为碳酸钠,且发泡剂与玻璃粉末的质量比例为0.03

0.06,改性剂与玻璃粉末的质量比例为0.01

0.02。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烧结前,需要对设备进行阶段性升温,以保证烧结过程中的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性。
22.其次,将餐余垃圾脱水,使得餐余垃圾的含水率为15

20%,然后对其进行预处理,如切断、粉碎等操作,使得餐余垃圾的体积较小,利于后续的烘干和烧结操作。脱水后,将餐余垃圾在100℃

150℃的条件下烧制1h

2h,制得第二烧结物。经过1h

2h的烧制后,餐余垃圾中的含水率大大降低,不仅使得该土壤改良剂的质量较轻,便于运输,而且还能将餐余垃圾中的部分结合水除去,有利于后续的碳化烧结。当温度较低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除餐余垃圾中的水分,制作周期较长,时间成本较高。而当温度较高时,由于餐余垃圾中的水分含量较高,水分蒸发易对烧结设备带来危害,例如,当水分蒸发至炉体内壁上时,炉体内壁由于温度较高,从而将会造成炉体内壁开裂的情况,对炉体危害较大,维护设备的成本较高。因此,餐余垃圾经过低温烧制后,可以除去大部分水分的同时,还能将其他部分杂质烧掉,从而保证土壤改良剂的品质。
23.然后,将腐殖酸、第一烧结物和第二烧结物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物,并将该混合物在450℃

550℃的条件下烧制2h

4h,制得土壤改良剂。如此,一方面可以使得三种原料紧密结合,相互作用,形成孔隙数量较多的多孔轻质材料,另一方面还能使得第二烧结物碳化为生物炭,从而使得该土壤改良剂的吸附作用较强,吸水和储水能力较强,实用性较好。而且,经烧制后的混合物除吸附能力较强外,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如此使得该土壤改良剂与土壤的同化时间较短,适应土壤

微生物

植物微型生态系统的时间较短,环保效果较好。当温度过高时,其中的腐殖酸和第二烧结物中的有机质含量损失较大,而当烧结温度较低时,第二烧结物和腐殖酸的孔结构较少,吸附效果较差,而且,第二烧结物中的有机质不能转化为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营养效果较差的同时,生物相容性亦降低,使用效果较差。为提升该土壤改良剂的适用性,可将该土壤改良剂研磨为粒径大小不同的粒子,以适用不同土壤的具体情况。具体地,将该土壤改良剂研磨至粒径为2μm

10μm的大小,该粒径与粉砂粒径范围较为一致,有利于附着粒径更小的土壤粘粒,从而团聚形成颗粒较大的土壤离子,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当然,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亦可将该土壤改良剂研磨至粒径更小的粒子。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该土壤改良剂中第一烧结物和第二烧结物的制备顺序并不做具体限定。
24.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前述土壤改良剂的用法。即为,将前述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且该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的质量混合比例为(0.3

0.8):1。由于该土壤改良剂的质地较轻,因此当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质量相同时,土壤改良剂的体积较大,占用体积较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更大,如此将抑制有机肥的作用,施用效果较差。因此,以此质量比例混合后,施加在土壤中,不仅可以保证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能够较为充分的发挥,还能保证有机肥的利用率较高,实用性较强。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将土壤改良
剂和有机肥混合后装入开设有网口的分装袋中,并将其埋在土壤表层中,使其发挥作用。同样,还可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分层埋放多个含有土壤改良剂的分装袋,且相邻分装袋以土壤间隔,从而使其达到较好的吸水储水效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该分装袋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去除,并向其中补充有机肥或是其他营养元素,再次使用,达到重复利用的效果。再者,鉴于第一烧结物的生物降解性较差,使用者可在一段时间后,将分装袋取出,并回收第一烧结物,重复利用,不仅环保性更强,而且成本更低。另外,还可将一定比例的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与黄腐酸钾混合施用,如此,不仅可以提升土壤的肥力,使得土壤养分补给充足,而且还能活化土壤,减少土壤内因养分被过度吸收而引起的重茬病害。具体地,矿物型的黄腐酸钾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质活性钾肥,能够替代硫酸钾或氯化钾等无机物质,环保性较强的同时,生态相容性较好,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使用价值较高。当将其与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混合施用时,不仅能够进一步地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还能起到较好的抗病效果,利于植物生长,例如,抗倒伏能力较强。由此可见,矿物型的黄腐酸钾能够与土壤改良剂共同改善土壤性质,具有较好增益效果。
25.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26.实施例1
27.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原料:玻璃50g和餐余垃圾200g。
28.本实施例提供的土壤改良剂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29.将玻璃粉碎,制成粒径为1mm

2mm玻璃粉末,然后将玻璃粉末烧制,制得第一烧结物,其烧结温度为700℃,烧结时间为20min。然后,将餐余垃圾脱水后,粉碎,烧制,制得第二烧结物,且烧结温度为100℃,烧结时间为1h。最后,将第一烧结物和第二烧结物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物,并将混合物在450℃的条件下烧制2h,得到所述土壤改良剂。
30.实施例2
31.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原料:玻璃100g、餐余垃圾300g以及腐殖酸15g。
32.本实施例提供的土壤改良剂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33.将玻璃粉碎,制成粒径为1mm

2mm玻璃粉末,然后将玻璃粉末烧制,制得第一烧结物,其烧结温度为850℃,烧结时间为40min。然后,将餐余垃圾脱水后,粉碎,烧制,制得第二烧结物,且烧结温度为150℃,烧结时间为2h。最后,将腐殖酸、第一烧结物和第二烧结物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物,并将混合物在550℃的条件下烧制4h,得到所述土壤改良剂。
34.实施例3
35.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原料:玻璃80g、餐余垃圾250g以及腐殖酸10g。
36.本实施例提供的土壤改良剂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37.将玻璃粉碎,制成粒径为1mm

2mm玻璃粉末,然后将玻璃粉末烧制,制得第一烧结物,其烧结温度为800℃,烧结时间为30min。然后,将餐余垃圾脱水后,粉碎,烧制,制得第二烧结物,且烧结温度为120℃,烧结时间为1.5h。最后,将腐殖酸、第一烧结物和第二烧结物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物,并将混合物在500℃的条件下烧制3h,得到所述土壤改良剂。
38.实施例4
39.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原料:玻璃60g、餐余垃圾220g以及腐殖酸8g。
40.本实施例提供的土壤改良剂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41.将玻璃粉碎,制成粒径为1mm

2mm玻璃粉末,然后将玻璃粉末烧制,制得第一烧结物,其烧结温度为750℃,烧结时间为25min。然后,将餐余垃圾脱水后,粉碎,烧制,制得第二烧结物,且烧结温度为110℃,烧结时间为1.2h。最后,将腐殖酸、第一烧结物和第二烧结物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物,并将混合物在480℃的条件下烧制2.5h,得到所述土壤改良剂。
42.实施例5
43.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原料:玻璃70g、餐余垃圾280g以及腐殖酸12g。
44.本实施例提供的土壤改良剂可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45.将玻璃粉碎,制成粒径为1mm

2mm玻璃粉末,然后将玻璃粉末烧制,制得第一烧结物,其烧结温度为820℃,烧结时间为35min。然后,将餐余垃圾脱水后,粉碎,烧制,制得第二烧结物,且烧结温度为130℃,烧结时间为1.8h。最后,将腐殖酸、第一烧结物和第二烧结物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物,并将混合物在520℃的条件下烧制3.5h,得到所述土壤改良剂。
46.效果例1
47.将玻璃粉末按照实施例3中第一烧结物的制备方法进行烧制,制得的产品记作对比例1,将餐余垃圾安装实施例3中第二烧结物和混合物的制备方法进行烧制,制得的产品记作对比例2(原料仅为餐余垃圾),并将实施例3中的原料添加10

1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至烧制后的混合物中,制得的产品记作对比例3。对比例1

3与本发明实施例1

5进行效果对比,对比效果见表1。而且,产品相关参数见表2。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产品采用相同的施用方法与有机肥混合,然后进行施用,产品与有机肥的质量比例为0.5:1,且有机肥选用市售的生物有机肥,具体购自正定县绿源有机肥厂。另外,每亩产品的用量为250g。在此还需注意的是,施用地位于甘肃省白银市。
48.表1施用后土壤的参数对比
[0049][0050]
表2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质地的影响
[0051]
产品粘粒占比%粉粒占比%砂粒占比%土壤类型实施例19.653.237.2粉土实施例29.552.837.7粉土实施例39.451.738.9粉土实施例49.452.937.7粉土实施例59.553.137.4粉土对比例19.453.437.2粉土对比例29.654.336.1粉土对比例39.250.540.3粉土空白9.654.535.9粉土
[0052]
由表1可知,与空白组(未添加产品)对比,实施例1

5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重量含水率,具有较好的吸水储水效果,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还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效果较高。而且,施用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土壤改良剂后,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可见土壤的透气性显著增大,土壤的蓬松度增强,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和植物根部
的生长和代谢,能够长期维持土壤微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效果较好。另外,由于土壤改良剂中添加了适量的腐殖酸和餐余垃圾生物炭,因此,施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增加,有机质增加,且此有机质能够提供足够的碳源,效果较好。又因土壤改良剂中生物炭呈碱性,因此,土壤的ph值发生了些许变化,即为ph值增大,由此可见,该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改善酸性土壤的酸度值。除此之外,实施例1

5制备的土壤改良剂产品与对比例1

3对比可得,当土壤施用实施例1

5所制备的产品后,土壤的重量含水率、总有机质含量以及孔隙度均优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表明复合玻璃和餐余垃圾生物炭后的效果优于单独材料(仅玻璃或仅餐余垃圾生物炭)的效果。另外,对比例3的效果较其他产品更优,可见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钠原料亦可使得土壤改良剂的效果更好,具体表现为吸水储水效果好,并可使得土壤的透气性较好,适合施用与具有板结问题的土壤中,实用性较强。
[0053]
由表2可见,施用产品后的土壤,砂粒占比量增大,表明土壤改良剂中的微粒能够与土壤粒子团聚为粒径更大的粒子,且更大粒子间的间隙能够锁住水分,提升吸水储水效果,效果更好。
[0054]
效果例2
[0055]
将实施例3制备的土壤改良剂分别以如下用法施用,施用效果见表3。方法具体如下:
[0056]
方法1:将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且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的质量混合比例为0.3:1。并将其埋放至土壤表层中,深度为10cm。每亩土地施用土壤改良剂的质量为250g。
[0057]
方法2:将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且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的质量混合比例为0.8:1。并将其埋放至土壤表层中,深度为10cm。每亩土地施用土壤改良剂的质量为250g。
[0058]
方法3:将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且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的质量混合比例为0.8:1。并将其等量装至3个分装袋中,然后将3个分装袋分别埋放至土壤表层深度为20cm、10cm和5cm的位置。每亩土地施用土壤改良剂的质量为250g。
[0059]
表3不同用法的施用效果
[0060]
方法重量含水率总有机碳(g/kg)容重(g/cm3)孔隙度%ph方法120.5%93.81.2353.16.75方法225.4%108.91.1758.27.12方法329.4%117.81.0663.77.34空白13.4%88.21.3349.95.66
[0061]
由表3可见,不同的施用方法,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地,实施例6

8中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的比例分别为0.3:1、0.8:1和0.8:1。由于实施例7中土壤改良剂的添加量较高,因此其效果较好。而实施例8中采用了分层埋放土壤改良剂的方式进行施用,可见其吸水储水效果更好,土壤的透气效果更好。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例8中土壤改良剂的利用率较实施例7和实施例6较大,从而使得实施例8的土壤改良剂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效果较好,由此亦可见,施用方法合理的重要性。
[0062]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其主要通过玻璃和餐余垃圾烧结混合制成,且当其施用与土壤中时,不仅能够有效地锁住水分,还能增强土壤的透气性能,从而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具体地,由于玻璃经粉碎研磨等预处理后,进行高温烧结,玻璃本身的开孔率大幅度增加,且孔结构较为致密,因此,高温烧结后的玻璃能够有效地将水锁在致
密的孔结构中,从而起到较好的保水效果和透气效果,进而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利于植物生长。而原料中的餐余垃圾经烧结后为呈碱性的生物炭,不仅能够进一步地提升该土壤改良剂的吸附和锁水效果,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另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以此方法可以制备出改良效果较好的土壤改良剂,制作周期较短,原料成本较低,且操作性强,易于实现智能自动化生产,实用性较强。除此之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土壤改良剂的用法,即为将前述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混合施用,且该土壤改良剂与有机肥的混合比例为(0.3

0.8):1。如此,不仅能够节约有机肥的施用量,降低肥力的投入成本,还能有效避免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的添加比例不协调,从而更加利于植物根部的健康生长。
[0063]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