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543764发布日期:2022-09-17 00:3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植物营养液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植物营养液一般为多元复合营养,呈水状,浓度不及固体肥料高,并且杂质少,易于植物吸收,营养液一般情况下每7到10天使用一次每次3到5滴所以最好是按比例用清水稀释后向叶片喷施,这样更加利于植物吸收营养。
3.现有的营养液是在营养液中添加微生物菌达到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的,但是,微生物菌在繁殖生存时需要养分,微生物菌多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后转换的有机物作为生存需要的营养物,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后产生的有机物的量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无法对微生物菌提供过多的有机物,无法保障微生物局的生长需求,从而无法有效的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微生物菌在繁殖生存时需要养分,微生物菌多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后转换的有机物作为生存需要的营养物,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后产生的有机物的量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无法对微生物菌提供过多的有机物,无法保障微生物局的生长需求,从而无法有效的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该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s1:将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混合调质,直至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获得溶剂a,再按比例添加稳定剂,直至稳定剂与溶剂a完全融合,获得混合液a;
7.s2:将添加剂与去离子水进行混合,直至添加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在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去除杂质,获得溶剂b;
8.s3:将混合液a与溶剂b相混合,使得混合液a与溶剂b完全混合在一起,并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获得植物营养液,并对其进行罐装保存。
9.优选的,所述添加剂、抗病菌剂以及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1-3:1。
10.优选的,所述添加剂是由钛、镁、硼和钙组成,其中钛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5-40%,镁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25%,硼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25%,钙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25%。
11.优选的,所述抗病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混合而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30-40%,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巨大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蜡样芽胞杆
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胶质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
12.优选的,所述稳定剂是由蛋白稳定剂和微生物促进剂混合而成,其中蛋白稳定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50-60%,微生物促进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40-50%。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通过钛、镁、硼和钙混合而成的添加剂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的量,通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提供微生物营养,再通过微生物帮助植物抵抗病原,有效的提高了植物的抗病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5.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通过钛、镁、硼和钙混合而成的添加剂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的量,通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提供微生物营养,再通过微生物帮助植物抵抗病原,有效的提高了植物的抗病能力,该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6.s1:将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混合调质,直至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获得溶剂a,再按比例添加稳定剂,直至稳定剂与溶剂a完全融合,获得混合液a,;
17.s2:将添加剂与去离子水进行混合,直至添加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在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去除杂质,获得溶剂b;
18.s3:将混合液a与溶剂b相混合,使得混合液a与溶剂b完全混合在一起,并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获得植物营养液,并对其进行罐装保存;
19.其中添加剂、抗病菌剂以及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1-3:1,添加剂是由钛、镁、硼和钙组成,其中钛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5-40%,镁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25%,硼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25%,钙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25%,抗病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混合而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30-40%,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巨大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蜡样芽胞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胶质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15%,稳定剂是由蛋白稳定剂和微生物促进剂混合而成,其中蛋白稳定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50-60%,微生物促进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40-50%。
20.实施例1
21.该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2.s1:将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混合调质,直至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获得溶剂a,再按比例添加稳定剂,直至稳定剂与溶剂a完全融合,获得混合液a,;
23.s2:将添加剂与去离子水进行混合,直至添加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在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去除杂质,获得溶剂b;
24.s3:将混合液a与溶剂b相混合,使得混合液a与溶剂b完全混合在一起,并经过纳米
过滤筛进行过滤,获得植物营养液,并对其进行罐装保存;
25.其中添加剂、抗病菌剂以及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2:1,添加剂是由钛、镁、硼和钙组成,其中钛占添加剂总质量的30%,镁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3%,硼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1%,钙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抗病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混合而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37%,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巨大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蜡样芽胞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胶质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稳定剂是由蛋白稳定剂和微生物促进剂混合而成,其中蛋白稳定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55%,微生物促进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47%。
26.实施例2
27.该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8.s1:将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混合调质,直至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获得溶剂a,再按比例添加稳定剂,直至稳定剂与溶剂a完全融合,获得混合液a,;
29.s2:将添加剂与去离子水进行混合,直至添加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在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去除杂质,获得溶剂b;
30.s3:将混合液a与溶剂b相混合,使得混合液a与溶剂b完全混合在一起,并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获得植物营养液,并对其进行罐装保存;
31.其中添加剂、抗病菌剂以及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3:1,添加剂是由钛、镁、硼和钙组成,其中钛占添加剂总质量的35%,镁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硼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0%,钙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4%,抗病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混合而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34%,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巨大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蜡样芽胞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胶质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稳定剂是由蛋白稳定剂和微生物促进剂混合而成,其中蛋白稳定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60%,微生物促进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50%。
32.实施例3
33.该提高抗病能力的植物营养液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4.s1:将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混合调质,直至抗病菌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获得溶剂a,再按比例添加稳定剂,直至稳定剂与溶剂a完全融合,获得混合液a,;
35.s2:将添加剂与去离子水进行混合,直至添加剂与去离子水完全混合在一起,在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去除杂质,获得溶剂b;
36.s3:将混合液a与溶剂b相混合,使得混合液a与溶剂b完全混合在一起,并经过纳米过滤筛进行过滤,获得植物营养液,并对其进行罐装保存;
37.其中添加剂、抗病菌剂以及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3:1,添加剂是由钛、镁、硼和钙组成,其中钛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5%,镁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5%,硼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5%,钙占添加剂总质量的25%,抗病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胶质芽孢杆菌混合而成,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占抗
病菌剂总质量的40%,侧孢短小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巨大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4%,蜡样芽胞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胶质芽孢杆菌占抗病菌剂总质量的15%,稳定剂是由蛋白稳定剂和微生物促进剂混合而成,其中蛋白稳定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60%,微生物促进剂占稳定剂总质量的45%。
38.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发明所披露的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