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形成玻璃带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89880发布日期:2023-10-21 20:16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用于形成玻璃带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用于形成玻璃的设备,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形成玻璃带的设备。


背景技术:

1、早期的可折叠智能型手机与其他电子装置包括含有塑料基板的显示器。塑料基板能够反复弯折或折叠而不会经历弹性变形,但其表面容易划伤或损伤,而使塑料基板的暴露表面的外观变得难看。此外,已知塑料基板具有相对高的热膨胀系数(“cte”),需要具有足够强度以承受反复弯折及折叠的较厚塑料基板。然而,较厚塑料基板会增加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并且会干扰显示器的灵敏度。

2、另一方面,玻璃带最近被用于制造可折叠/可弯折电子装置的显示器。相较于塑料,玻璃带具有相对较低的cte,因此可以形成比塑料更薄的显示基板,同时仍然能够实现相当的属性。此外,玻璃带可以更耐划伤及其他此类损伤,并且外观更加光滑。然而,玻璃带的属性及结构对于制造参数(例如,温度)的波动是敏感的,必须将其维持在目标值的较小公差内。为了维持这样的制造参数,用于制造玻璃带的设备需要定期维护,且停机时间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1、以下描述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案,应理解任何实施例可以单独使用或彼此组合使用。

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于形成玻璃带的设备可包括拉伸堆叠,所述拉伸堆叠包括包围内部区域的壁,所述内部区域包括入口及位于所述入口下游的出口。所述拉伸堆叠可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内部区域内的至少一个拉引台。所述至少一个拉引台的各拉引台可包括第一对辊与第二对拉引辊,所述第一对辊被配置为夹持所述玻璃带的第一外边缘,以及所述第二对拉引辊被配置为夹持所述玻璃带的第二外边缘。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可从缩回位置至延伸位置移动,以增加所述拉伸堆叠的高度。所述支撑构件可在所述延伸位置与所述缩回位置间移动,以降低所述拉伸堆叠的高度。所述支撑构件可包括端部部分。

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设备可还包括轨道,所述轨道接收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端部部分,以定义所述拉伸堆叠的横向行进路径。

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端部部分包括轮。

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端部部分包括空气轴承。

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横向锁定件,所述横向锁定件包括突出部和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突出部的凹部。

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种方法可包括将玻璃带沿向下方向移动通过所述拉伸堆叠的内部区域,而所述拉伸堆叠被支撑于支撑表面上,且同时所述拉伸堆叠的所述内部区域的入口被对齐以接收所述玻璃带。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沿相对于所述支撑表面的水平方向移动所述拉伸堆叠,以使所述内部区域的所述入口不被对齐以接收所述玻璃带。

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移动所述拉伸堆叠之后,所述方法可包括继续沿垂直向下方向移动所述玻璃带,而不通过所述拉伸堆叠的所述内部区域。

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水平方向可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撑表面安装的轨道所定义。

1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拉伸堆叠沿水平方向移动时,所述拉伸堆叠可悬浮在气垫上。

1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拉伸堆叠沿水平方向移动之前,沿垂直向上方向提起所述拉伸堆叠。

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提起所述拉伸堆叠解锁所述拉伸堆叠,以允许所述拉伸堆叠沿水平方向的移动。

1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拉伸堆叠沿水平方向移动之前,所述方法可还包括解锁所述拉伸堆叠,以允许所述拉伸堆叠沿水平方向的移动。

1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于形成玻璃带的设备可包括拉伸堆叠,所述拉伸堆叠包括包围内部区域的壁,所述内部区域包括入口及位于所述入口下游的出口。所述拉伸堆叠可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内部区域内的至少一个拉引台。所述至少一个拉引台的各拉引台可包括第一对辊与第二对拉引辊,所述第一对辊被配置为夹持所述玻璃带的第一外边缘,以及所述第二对拉引辊被配置为夹持所述玻璃带的第二外边缘。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围所述拉伸堆叠的下游部分和所述内部区域的出口。所述壳体可定义外部区域,所述外部区域被定位于所述拉伸堆叠的所述壁的外侧及所述拉伸堆叠的所述下游部分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壳体可包括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被配置以校正从所述外部区域通过所述通风口到所述壳体的外侧和所述拉伸堆叠的外侧的位置的气流。

1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通风口可以是可调节的,以调节穿过所述通风口的气流。

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被配置为引导第一数量的输入气流通过所述出口并进入所述内部区域,以及引导第二数量的所述输入气流进入所述外部区域。

1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校正输入气流的方法可包括引导第一数量的所述输入气流通过所述出口并进入所述内部区域。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流动所述第一数量的所述输入气流沿从所述出口朝向所述入口的方向上通过所述拉伸堆叠的内部区域。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引导第二数量的所述输入气流进入所述外部区域。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所述第二数量的所述输入气流从所述外部区域流动通过所述通风口。

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调节所述通风口,以调节通过所述通风口的所述第二数量的输入气流的流速。

1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通过将从所述拉伸堆叠的下游部分的热量传递至流动通过所述外部区域的所述第二数量的所述输入气流,以冷却所述拉伸堆叠的下游部分。

2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挡板可将所述第一数量的所述输入气体引导通过所述出口,且进一步将所述第二数量的所述输入气体引导进入所述外部区域。

2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于形成玻璃带的拉伸堆叠可包括壁,所述壁包围内部区域,所述内部区域包括入口和位于所述入口下游的出口。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所述内部区域内的至少一个拉引台。所述至少一个拉引台的各拉引台可包括第一对辊与第二对拉引辊,所述第一对辊被配置为夹持所述玻璃带的第一外边缘,以及所述第二对拉引辊被配置为夹持所述玻璃带的第二外边缘的第二对拉引辊。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所述壁安装的第一闸门,以用于沿相对于所述壁的第一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闸门可包括第一端部边缘,所述第一端部边缘包括横向设置于第一横向边缘与第二横向边缘之间的第一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一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可从所述第一横向边缘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突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可从所述第二横向边缘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突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闸门可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闸门的内部腔室内的第一列导管。所述第一列导管的各导管的出口可面向所述第一中心边缘板的内表面。所述设备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所述壁安装的第二闸门,以用于沿相对于所述壁的第二延伸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闸门可包括第二端部边缘,所述第二端部边缘包括横向设置在第三横向边缘与第四横向边缘之间的第二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二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可从所述第三横向边缘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突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可从所述第四横向边缘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突出第四距离。所述第二闸门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闸门的内部腔室内的第二列导管。所述第二列导管的各导管的出口可面向所述第二中心边缘板的内表面。所述入口的宽度可被定义于所述第一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之间。

2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横向边缘与所述第三横向边缘之间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的距离为从所述入口的宽度的约两倍至所述入口的所述宽度的约十倍。

2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横向边缘与所述第四横向边缘之间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的距离为从所述入口的宽度的约两倍至所述入口的所述宽度的约十倍。

2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利用所述拉伸堆叠校正玻璃带的温度的方法可包括通过将热量辐射穿过所述第一横向边缘与所述第三横向边缘之间的第一横向空间,以冷却所述玻璃带的第一外边缘。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通过将热量辐射穿过所述第二横向边缘与所述第四横向边缘之间的第二横向空间,以冷却所述玻璃带的第二外边缘。

2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玻璃带可沿从所述入口朝向所述出口的行进方向在所述内部区域内行进,而所述第一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外边缘通过所述第一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之间。

2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通过将来自所述玻璃带的宽度的热量辐射至所述第一中心边缘板和所述第二中心边缘板,以冷却定位于所述第一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中心边缘板的外表面之间的所述玻璃带的宽度。

2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可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列导管中的至少一个导管的出口排放气体,以使来自所述第一中心边缘板的热量进行对流,以及从所述第二列导管中的至少一个导管的出口排放气体,以使来自所述第二中心边缘板的热量进行对流。

2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可包括改变被容纳在所述第一列导管中的至少两个导管中的气体的流速之间的差,以调整跨越所述玻璃带的宽度的厚度分布曲线。

2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冷却所述第一外边缘可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横向空间将热量辐射至第一流体冷却元件,且所述冷却所述第二外边缘通过所述第二横向空间将热量辐射至第二流体冷却元件。

3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调整所述入口的宽度,以使所述第一横向边缘与所述第三横向边缘之间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的距离为从所述入口的宽度的两倍至所述入口的宽度的十倍。

3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可包括调整所述入口的宽度,以提供从所述入口的宽度的约两倍至所述入口的宽度的约十倍的所述第二横向边缘与所述第四横向边缘之间的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的距离。

32、本文公开的附加性实施方案将于如下具体实施方案中加以阐述。以上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两者给出旨在提供用于理解本技术实施方案的性质和特征的概观或框架的实施方案。包括的附图提供了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的理解,且被结合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案,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其原理和操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