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63557发布日期:2023-12-30 07:15阅读:34来源:国知局
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


背景技术:

1、模具是一种用于制造零件或产品的工具。它通常由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具有所需零件形状的空腔或凹凸结构。模具可用于注塑、压铸、挤出、冲压和热弯等各种制造工艺。

2、举例而言,热弯制造工艺是在制造手机玻璃后盖常用到的工艺,其大致流程为,将2d平面玻璃放入模具之中,通过热弯设备高温热压,得到3d曲面形状的玻璃产品。

3、发明人发现,在模具受力集中的区域,模具容易产生磨损,降低了模具的使用寿命。以热弯制造工艺为例,目前,为了提高手机的外观美观度,部分手机的玻璃后盖具有“火山口”结构,即玻璃后盖具有凸起结构,为了形成凸起结构,模具需要在型腔之中对应设置凸起和凹槽,在热弯成型时,凸起和凹槽合拢挤压,导致这部分区域受力较为集中,并且受到的作用力也较大,进而导致凸起和凹槽容易发生磨损,降低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第一半模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沿第一方向,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相对设置,第一模体、第二模体和第二半模配合以形成型腔,第一模体面向第二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部,第二半模面向第一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部,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设置于型腔之中,第一凸部在第一凹部的投影在第一凹部内或者与第一凹部重合。

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体背向第二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部,沿第一方向,第二凸部在第一凸部的投影位于第一凸部内或者与第一凸部重合。

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体面向第二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凸部,第一凸部设置于第三凸部,第二模体面向第二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凸部,第二半模面向第一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部,第三凸部、第四凸部和第二凹部配合以形成型腔。

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部的边缘与第二半模之间通过第一弧面过渡。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部的边缘与第二半模之间通过第一弧面过渡,第一凸部的边缘与第一模体之间通过第二弧面过渡。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的过压厚度为m,满足,0.005mm<m<0.015mm。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的过压厚度为l,满足,0<l<0.02mm。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模设置有导向部,第二半模对应导向部设置有导向槽,或,第二半模设置有导向部,第一半模对应导向部设置有导向槽。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槽沿第一方向贯穿第一半模或第二半模,导向槽沿第二方向贯穿第一半模或第二半模,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分别设置有导向部或导向槽,第二半模对应设置有导向槽或导向部。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半模为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的分体式结构,首先,对于模具受力较为集中的部分,在磨损之后可以单独进行更换,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其次,在使用时,可以针对不同的设计预制多种结构不同的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通过多种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选择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的第一半模,进而型腔的形状发生改变,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模具能够适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节省了模具制造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再有,坯料形成凸起结构时,坯料所需的挤压力更大,而坯料其他部分所需的挤压力则更小,因此,可以对第一模体施加更大的压力以使坯料形成凸起结构,而对不需要形成凸起结构的第二模体施加较小的压力保证坯料的其他部分能够成型,提高了产品质量。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体(21)背向所述第二半模(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部(212),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凸部(212)在所述第一凸部(211)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凸部(211)内或者与所述第一凸部(211)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体(21)面向所述第二半模(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凸部(213),所述第一凸部(211)设置于所述第三凸部(213),所述第二模体(22)面向所述第二半模(1)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凸部(221),所述第二半模(1)面向所述第一半模(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部(112),所述第三凸部(213)、第四凸部(221)和所述第二凹部(112)配合以形成所述型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11)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半模(1)之间通过第一弧面(111)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11)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半模(1)之间通过第一弧面(111)过渡,所述第一凸部(211)的边缘与所述第一模体(21)之间通过第二弧面(2111)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面(111)和所述第二弧面(2111)的过压厚度为m,满足,0.005mm<m<0.0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模(2)和所述第二半模(1)的过压厚度为l,满足,0<l<0.02mm。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模(2)设置有导向部(23),所述第二半模(1)对应所述导向部(23)设置有导向槽(12),或,所述第二半模(1)设置有导向部(23),所述第一半模(2)对应所述导向部(23)设置有导向槽(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12)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半模(2)或第二半模(1),所述导向槽(12)沿第二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半模(2)或所述第二半模(1),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体(21)和所述第二模体(22)分别设置有所述导向部(23)或所述导向槽(12),所述第二半模(1)对应设置有所述导向槽(12)或所述导向部(23)。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具,涉及模具领域。该模具包括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第一半模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沿第一方向,第一半模和第二半模相对设置,第一模体、第二模体和第二半模配合以形成型腔,第一模体面向第二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部,第二半模面向第一半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部,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设置于型腔之中,第一凸部在第一凹部的投影在第一凹部内或者与第一凹部重合。第一半模为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的分体式结构,对第一半模的磨损部分可以单独进行更换,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李赫然,冯豫海,马文琳,黄林华,展贵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曲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