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产生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73864阅读:来源:国知局
2取一和前述中心轴垂直的截面,此截面是环形截面。在本实施例中,圆形截面的面积可以大于或等于环形截面的面积,以促进气体缓冲和气体分布的效果。
[0095]图1虽然绘示了第一灯管保护套106和第二灯管保护套122的一种可能态样,但这只是多种可能中的一种而已。只要第一灯管保护套的实体结构能够提供进气缓冲空间,且又能让气体均匀地流入气体反应空间,就能满足本发明的目的。以下举例说明数种其他的可能态样。
[0096]图2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绘示的一种臭氧产生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2A着重绘示了第一灯管保护套以及其附近的构件,亦即,仅绘出反应腔体102、其第一端面102a和侧壁102c、紫外光源104、进气口 102d以及第一灯管保护套206。
[0097]图2A和图1所绘示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图2A中的第一灯管保护套206紧贴着第一端面102a和反应腔体102的侧壁102c。尽管如此,仍可以通过结构上的设计,使进气缓冲空间和进气通道得以实现,兹说明如下。
[0098]图2B和图2C分别是图2A的第一灯管保护套206的上视图和透视图。
[0099]请参照图2A、图2B和图2C,在此例中,第一灯管保护套206上形成有多个沟槽200,该些沟槽200自第一灯管保护套206的底部起始,放射状地延伸至其套体。虽然图中绘示了八道沟槽,但是沟槽的数量其实没有特别限制。在第一灯管保护套206底部的沟槽200会和第一端面102a共同形成进气缓冲空间210,在其套体上的沟槽200和反应腔体102的侧壁102c构成多条进气通道212。当气体由进气口 102d通入反应腔体102时,气体流入进气缓冲空间210,再经由进气通道212流入气体反应空间。每一沟槽200的深度可以相同或互不相同,且也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气体可以通过即可,例如可以小于1mm。
[0100]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绘示的另一种臭氧产生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3B和图3C分别是图3A的第一灯管保护套的上视图和透视图。
[0101]请参照图3A、图3B和图3C,在此例中,第一灯管保护套207的底部形成有多个沟槽201。沟槽201自第一灯管保护套207底部的中心向外放射,延伸至底部的边缘,从而提供进气缓冲空间。在第一灯管保护套207的套体中形成有多个贯穿孔203。每一贯穿孔203和其中一条沟槽201相连通。当气体由进气口 102d通入反应腔体102时,气体先流入进气缓冲空间,再经由该些贯穿孔203流入气体反应空间。
[0102]图4A绘示了另一种臭氧产生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4B和图4C分别是图4A的灯管保护套的上视图和透视图。
[0103]请参照图4A、图4B和图4C,在此例中,第一灯管保护套217的底部上设置有间隔构件219。间隔构件219抵靠在腔体102的第一端面102a上,由此,进气缓冲空间形成在第一灯管保护套217的底部和第一端面102a之间。换言之,在此例中,进气缓冲空间的长度是由间隔构件219的高度决定的。和图3A到图3C所绘的例子相同的是,在第一灯管保护套217的套体中也形成有多个贯穿孔203。每一贯穿孔203均和进气缓冲空间相连通。当气体由进气口 102d通入反应腔体102时,气体先流入进气缓冲空间,再经由该些贯穿孔203流入气体反应空间。
[0104]请再参照图1,图1绘示的是臭氧产生装置的整体构造,如同前文描述过的,臭氧产生装置可以是由多个零件组装而成的。为此,图5A和图6给出了另外两种实施例,其细节和图1所绘的可能有些许差异,然而,让气体先进入进气缓冲空间再进入气体反应空间的效果是一样的。
[0105]图5A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绘示的臭氧产生装置的零件分解图。由此图可说明本发明装置的拆解与组装的便利性。
[0106]请参照图5A,臭氧产生装置的零件包括第一端盖302a、第二端盖302b、腔体外壳302c、紫外光源304、第一灯管保护套306和第二灯管保护套322。如图的虚线线框所示,许多构件具有相互对应的螺纹,因此适合以螺纹结合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例如,第一端盖302a、第二端盖302b和腔体外壳302c就可以结合在一起以构成反应腔体。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灯管保护套306和腔体外壳302c之间有数个球形的支撑件303,用以定位第一灯管保护套306。这和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灯管保护套106的定位方式是不同的。当然,球形的支撑件303彼此之间是有间隔的,因此不会影响气体从进气之处流入反应腔体的中心处。有关此点,还可以参照图5B,其呈现的是沿着反应腔体的轴向观察第一灯管保护套306及其邻近构件所得的侧向剖面图。虽然图5A绘示了以螺纹将对应的组件结合起来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然也可以使用任意的其他已知手段来结合臭氧产生装置的零件。
[0107]图6是另一种由零件组装而成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和图5A不同的是,图6绘示的是组装完成以后的臭氧产生装置。
[0108]请参照图6,臭氧产生装置600的基本构件包括第一端盖602a、第二端盖602b、腔体外壳602c、紫外光源104 (和图1所绘的相同)、第一灯管保护套606和第二灯管保护套622。第一端盖602a、腔体外壳602c和第一灯管保护套606是以金属(例如铝)制成的,且第一端盖602a和腔体外壳602c通过第一灯管保护套606和紫外光源104的外电极118电连接,使外电极118接地。为了激发氙气进而产生紫外光,紫外光源104的内电极120和外电极118之间通常要有很高的跨压,因此,内电极120和外电极118之间必须保持电性绝缘。为此,以绝缘材料制成第二端盖602b,绝缘材料的例子可以是采用一般的工程塑胶,例如:铁氟龙(PTFE)或聚醚醚酮(poly (ether-ether-ketone) ;PEEK)。
[0109]至于第二灯管保护套622,则是采用PEEK等工程塑胶来达到绝缘的效果,然而塑胶的加工性可能没有金属那么优秀。为此,将第二灯管保护套622设计为由组件622a、组件622b和组件622c结合起来的构件。在和紫外光源104接触的部分,第二灯管保护套622的套体的厚度应该要薄一些,因此使用较利于加工的金属材料制作组件622a。在和第二端盖602b接合的部分,由于型态较为复杂,也是用利于加工的金属材料制作组件622c。两者之间则以PEEK塑胶材料制作的组件622b区隔开来,以确保绝缘效果。此外,在第二灯管保护套622和第二端盖602b的接合处还可以设置有气密构件623 (如0_ring),以免气体由该处逸出,另外第二灯管保护套622也可全部由金属材质制成,只要在内电极120与保护套622之间加入一绝缘层625即可。
[0110]请再参照图1,图1中所绘示的紫外光源104是单一灯管的准分子灯。如同前文已经提过的,本发明的紫外光源104不限于此。即使紫外光源104是准分子灯,其也不限于图1所绘示者。例如,紫外光源104可以是双层管的准分子灯,如图7所示。
[0111]图7是根据第四实施例所绘示的臭氧产生装置的示意图,其中臭氧产生装置大致和图1所绘示的相同,两者的差异之处仅在于紫外光源的构造。
[0112]参照图7,紫外光源404包括外管416、内管415、外电极418和内电极420。内管415位于外管416内,其中放电气体114 (例如Xe)填充在外管416以及内管415之间。夕卜电极418配置于外管416的外壁上。内电极420配置于内管415的内壁上。作为一种准分子灯,紫外光源404的运作原理和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差异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内电极120必须要穿入灯管116(如图1),才能激发放电气体114。因此在内电极120穿入灯管116处通常必须要进行封合金属(电极材料)和陶瓷(灯管材料)的步骤,平添制作工艺的困难。在本实施例的这种双层管的结构中,内电极420不需要穿过灯管,只是配置在内管415的内壁上,可以省去金属和陶瓷封合的步骤。
[0113]〈实验〉
[0114]下文将参照实验例,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虽然描述了以下实验,但是在不逾越本发明范畴的情况下,可适当地改变所用材料、其量及比率、处理细节以及处理流程等等。因此,不应根据下文所述的实验对本发明作出限制性的解释。
[0115]图8A呈现了比较例1、比较例2和实验例I的三种臭氧产生装置在工作时,产生的臭氧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图8A所示的实验均是在气体流速18L/min的条件下进行。
[0116]比较例I是传统的以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