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54773阅读:11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用油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油茶籽油俗称茶油,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茶油营养丰富,含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93%,其中油酸82%,亚油酸11%)、山茶甙、茶多酚、皂甙、鞣质,及富含抗氧化剂和具有消炎功效的角鲨烯,角鲨烯与黄酮类物质,对抗癌有着极佳的作用。茶油还富含维生素E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被医学家和营养学家誉为“生命之花”的锌元素,含量是大豆油的10倍,此外,茶油中所含氨基酸的种类是所有食用油中最多,其脂肪酸含量、比例与橄榄油极为相似,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称号,甚至有些营养成分的指标还要高于橄榄油。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作物,目前我国油茶栽培面积6000万亩,年产茶油18~20万吨,相当于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的l%~1.8%,发展油茶产业对于我国食用油安全和人们身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油茶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物理压榨法的生产工艺要求原料要精选,油料经去杂、去石后进行破碎、蒸炒和挤压,让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机榨过程中添加炒籽,经榨机榨制后,采用高科技过滤提纯技术而制成的。物理压榨法能充分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保留各种营养成分,色、香、味齐全,无任何添加剂,不含溶剂残留和含皂量,是一种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绿色无污染的提取手段加工工艺。通常,利用物理冷压榨生产茶油的制备工艺中都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茶油油渣高含油及高粘度,无法给压榨机榨膛带来压力,极易导致压榨机滑膛现象,进而难以形成料饼,无法高效的榨出油茶籽油,而且压榨后的茶饼含油率普遍较高,一般大于12质量%;

2、因为油茶籽仁颗粒较光滑,油渣很难与油茶籽仁混合均匀或粘附茶仁表面,致使压榨机内部挤压系统压力不稳定,变化大,不易控制。且茶油油渣会附粘在压榨机输送系统中,长久易结块,滋生细菌,影响食品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采用相对低温物理压榨的方法,工艺简单,能耗低,出油量高,同时有效地保留了山茶油的有效活性成分,所制得的茶籽油颜色浅,品质高,营养保留全面,保留了茶油的固有香味,解决了茶油油渣高含油及高粘度,榨油率低和茶油油渣易结块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85-95℃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0-7℃的低温环境下贮存3-15天,剥壳,取山茶籽果仁,控制山茶籽果仁的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将长纤维加入碎油茶籽仁中,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10-30℃之间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依次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一定量稀碱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0-20℃并静置12-24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一定的真空度和温度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得到油茶籽油,控制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40-60℃,加入一定量的脱色剂,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5-10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在本发明中,作为进一步说明,步骤(2)中所述的长纤维为纤维素纤维、石棉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涤纶纤维和尼龙纤维中一种或多种。

在本发明中,作为进一步说明,步骤(2)中所述的长纤维为的直径为0.1-1mm,长度为3-9cm。

在本发明中,作为进一步说明,步骤(2)中所述的长纤维与碎油茶籽仁的质量比为0.05-0.1:1。

在本发明中,作为进一步说明,步骤(3)中所述的榨油机为螺旋榨油机。

在本发明中,作为进一步说明,步骤(5)中所述的稀碱溶液为质量分数为2-4%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或质量分数为3-6%的碳酸钠水溶液。

在本发明中,作为进一步说明,步骤(6)中所述的真空度条件为负0.08-0.01MPa,温度条件为50-65℃。

在本发明中,作为进一步说明,步骤(7)中所述脱色剂为活性白土、活性炭、硅藻土和MCM-48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多种;脱色剂和碎油茶籽仁的质量比为0.05-0.15:1。

部分原料的功效介绍如下:

纤维素纤维采用一种高寒地区特殊植物物种为原料,经一系列独特的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而成的,本身具有天然的亲水性和高强高模的特点,因其属植物细胞自然分裂生长非人工制作而成,使表面具有很强的握裹力。在后续加工中,采用了特殊的无极材料把纤维制成片状单体,方便于纤维的运输和投放。片状单体在水的浸泡和搅拌机摩擦力的作用下,极易分散为纤维单丝,从而起到抗裂效果,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冻融性及抗渗性。

石棉纤维是天然纤维状的硅质矿物的泛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建材防火板的硅酸盐类矿物纤维,也是唯一的天然矿物纤维。岩石受动力变质条件产生。石棉纤维是指蛇纹岩及角闪石系的无机矿物纤维,基本成分是水合硅酸镁。石棉纤维的特点是耐热、不燃、耐水、耐酸、耐化学腐蚀。石棉纤维的类型有30余种,但工业上使用最多的有3种,即温石棉、青石棉、铁石棉。

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优点是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但缺点是性脆,耐磨性较差。它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造成的,其单丝的直径为几个微米到二十几米个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1/5,每束纤维原丝都由数百根甚至上千根单丝组成。玻璃纤维通常用作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电绝缘材料和绝热保温材料,电路基板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芳纶纤维是芳纶一种,是间对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绝缘、抗老化、生命周期长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防弹制品、建材、特种防护服装、电子设备等领域。

涤纶纤维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我国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它是以精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纤维。

尼龙纤维学名为聚酰胺(polyamide)纤维,其原为杜邦公司所生产之聚己二酰己二胺之商品名,即一般通称为尼龙六六(Nylon 66)。聚酰胺纤维是第一个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商业化之合成纤维制品,其为在1937年由美国杜邦公司卡罗瑟斯(Caarothers)研究发明聚六甲基己二酰胺(即尼龙六六酰),因而开启了合成纤维的第一页,其至今仍是聚酰胺纤维的代表。

活性白土是用粘土(主要是膨润土)为原料,经无机酸化处理,再经水漂洗、干燥制成的吸附剂,外观为乳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无毒,吸附性能很强,能吸附有色物质、有机物质。在空气中易吸潮,放置过久会降低吸附性能。使用时宜加热复活,但是,加热至300摄氏度以上便开始失去结晶水,使结构发生变化,影响褪色效果。活性白土不溶于水、有机溶剂和各种油类中,几乎完全溶于热烧碱和盐酸中,在水及油中膨润极小。

活性炭是黑色粉末状或块状、颗粒状、蜂窝状的无定形碳,也有排列规整的晶体碳。活性炭中除碳元素外,还包含两类掺和物:一类是化学结合的元素,主要是氧和氢,这些元素是由于未完全炭化而残留在炭中,或者在活化过程中,外来的非碳元素与活性炭表面化学结合,如用水蒸气活化时,活性炭表面被氧化或水蒸气氧化;另一类掺和物是灰分,它是活性炭的无机部分;灰分在活性碳中易造成二次污染。

硅藻土是一种硅质岩石,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日本、丹麦、法国、罗马尼亚等国。是一种生物成因的硅质沉积岩,它主要由古代硅藻的遗骸所组成。其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矿物成分为蛋白石及其变种。我国硅藻土储量3.2亿吨,远景储量达20多亿吨,主要集中在华东及东北地区,但优质土仅集中于吉林长白山地区,其他矿床大多数为3-4级土,由于杂质含量高,不能直接深加工利用。

MCM-48分子筛属于M41S系列介孔分子筛,具有约2.6nm左右的均一孔径及两套相互独立的三维螺旋孔道网络结构。主要成分为SiO2/Al2O3,具有良好的长程有序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在选择性催化、大分子吸附分离、纳米团簇的组装等方面都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可作为吸附剂、催化材料和主体材料来合成新型的电子迁移光敏剂、半导体材料、碳纤维、非线性光学材料以及量子团簇等。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榨油过程中加入长纤维,长纤维和油茶籽仁相混合、压榨,提高了油渣的力学性能,降低了油渣的粘度,增加压榨机的压力,提高油茶籽油出油率。

2.本发明采用过的压榨方法可在更短的时间形成油饼,缩短油茶籽的压榨时间,一方面提高榨油的速度,另一方面减少了油茶籽在压榨过程中的化学转化,提高油的品质。

3.本发明采用的压榨方法通过长纤维与油茶籽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更加结实的油饼,减少油渣在压榨机内部的残留,降低油渣的霉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95℃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4℃的低温环境贮存3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5g直径为0.2mm,长度为7cm的纤维素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12℃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5℃并静置24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8MPa,60℃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60℃,加入0.5g活性炭,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10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7.2%。

实施例2: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85℃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4℃的低温环境贮存5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3g直径为0.1mm,长度为9cm的纤维素纤维和3g直径为0.2mm,长度为8cm的尼龙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30℃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6%的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15℃并静置22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85MPa,55℃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60℃,加入1g硅藻土和0.5g活性白土,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5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8.28%。

实施例3: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92℃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4℃的低温环境贮存6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2g直径为0.5mm,长度为6cm的芳纶纤维、3g直径为0.1mm,长度为9cm的石棉纤维和3g直径为0.4mm,长度为6cm的涤纶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25℃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15℃并静置20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9MPa,65℃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40℃,加入0.9g活性白土和0.1g活性炭,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8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9.2%。

实施例4: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90℃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6℃的低温环境贮存8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2g直径为0.2mm,长度为7cm的玻璃纤维和4g直径为1mm,长度为8cm的尼龙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10℃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16℃并静置12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95MPa,50℃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55℃,加入1g的MCM-48分子筛,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10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11.2%。

实施例5: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85℃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2℃的低温环境贮存10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5g直径为0.4mm,长度为8cm的纤维素纤维和3g直径为0.5mm,长度为6cm的石棉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20℃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18℃并静置15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8MPa,50℃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50℃,加入0.3g活性炭和0.6gMCM-48分子筛,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8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8.15%。

实施例6: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95℃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7℃的低温环境贮存11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4g直径为0.2mm,长度为7cm的涤纶纤维和3g直径为0.1mm,长度为3cm的玻璃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25℃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15℃并静置18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9MPa,55℃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40℃,加入0.6g活性白土和0.6g硅藻土,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7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9.62%。

实施例7: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95℃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4℃的低温环境贮存12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6g直径为0.7mm,长度为6cm的纤维素纤维、2g直径为0.1mm,长度为9cm的石棉纤维和1g直径为1mm,长度为3cm的玻璃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10℃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5℃并静置20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8MPa,60℃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60℃,加入1g的活性炭和0.2gMCM-48分子筛,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9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8.4%。

实施例8: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87℃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3℃的低温环境贮存13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5g直径为0.2mm,长度为6cm的芳纶纤维、3g直径为0.3mm,长度为4cm的涤纶纤维和3g直径为0.5mm,长度为7cm的尼龙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25℃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15℃并静置24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9MPa,45℃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45℃,加入0.2g的活性炭、0.2g活性白土和0.3g硅藻土,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10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7.8%。

实施例9:

一种油茶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油茶籽的前处理:将新鲜采摘的油茶球果自然晾晒至山茶籽果皮裂开后去除果皮,在温度为92℃下烘干去皮的山茶籽;经3℃的低温环境贮存15天,剥壳,取出山茶籽果仁,使山茶籽果仁中含壳量≤0.5%,最后将油茶籽仁粉碎,过10目筛,得到碎油茶籽仁;

(2)混合:取碎油茶籽仁100g,加入10g直径为0.4mm,长度为6cm的纤维素纤维,通过捏合机混合均匀,得到油茶籽混合物;

(3)冷压榨:将油茶籽混合物投入榨油机内,在20℃的低温下榨油,得到冷榨毛油;

(4)过滤:将冷榨毛油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得到油茶籽冷榨油;

(5)低温水洗:将油茶籽冷榨油里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碳酸钠水溶液,调节pH值为7.0,随后降温至20℃并静置24h,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油皂,得到油茶籽粗油;

(6)蒸馏脱水:将油茶籽粗油在负0.01MPa,50℃条件下减压脱水干燥处理,至油茶籽油的水分含量≤1%;

(7)脱色吸附:将油茶籽油加热至60℃,加入0.6g的硅藻土和0.4gMCM-48分子筛,在150r/min的转速条件下搅拌10min,静置自然冷却后过滤,得到澄清的成品油茶籽油。

经计算,所得茶油油渣中的含油率为7.96%。

对比例1:

步骤与实施例9基本相同,不同点是没有混合加入10g直径为0.4mm,长度为6cm的纤维素纤维。

将对比例1和实施例1-9所制得的油品进行酸价和过氧化值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表1的结果表明:酸价越低,说明油品中的游离脂肪量含量越低,油品的品质越高;酸价从低到高排列:实施例1<实施例9<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3<实施4<实施例8<实施例6<实施例5<对比例1;

过氧化值越低,说明油品中油脂的腐败程度越低,油品的质量也就越高;过氧化值从低到高排列: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4=实施例7<实施例3=实施例6=实施例9<实施例8<实施5<对比例1。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