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籽油提纯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0701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籽油提纯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植物油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籽油提纯工艺。



背景技术:

茶叶籽油的提取方法主要冷榨法、热榨法和浸出法;冷榨法、热榨法均属于压榨法,压榨法是茶叶籽油提取的常用工艺,其中冷榨法在低于60℃的环境下进行加工,营养成分保留最为完整,但价格昂贵;而热榨法可最大效率的提取茶叶籽油,因此是准常用的提取工艺。

在热榨法工艺中,榨油机是最常用的机械设备,榨油机是借助于机械外力的作用,将油脂从茶叶籽中挤压出来的机器。采用压榨法加工茶叶籽油时,所榨出的茶叶籽油中含有大量油渣等颗粒杂质,因此压榨完成后需要对所获得茶叶籽油进行去渣、提纯。现有的提纯方法主要是对其进行沉淀,经过沉淀后油渣等杂质沉降到容器底部,然后再将上部的油液倾倒出,则可获得较为清澈的油液。

但在现有的提纯过程中,沉降到底部的油渣等杂质之间具有间隙,且油渣对油液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分离出的油渣中仍含有大量的茶叶籽油,这些茶叶籽油与油渣一起被作为废料,导致大量的茶叶籽油被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一种可以减少茶叶籽油被浪费的茶叶籽油提纯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茶叶籽油提纯工艺茶叶籽油提纯采用提纯装置进行提纯,提纯装置包括沉淀部和蒸馏部,所述沉淀部包括沉淀筒体、设于沉淀筒体内的搅拌器和位于沉淀筒体下方的废料槽,沉淀筒体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沉淀筒体的底部设有与沉淀筒体连通的排料管,所述沉淀筒体上固定有虹吸管,虹吸管呈u形,且虹吸管的弯折段位于上端,虹吸管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位于沉淀筒体内,第一开口位于第二开口上方,第二开口处设有第二截止阀;所述虹吸管的弯折段连接有排气管,排气管的上端高于沉淀筒体的进料口,且排气管上设有排气阀;所述第一开口处设有浮子,浮子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平衡弹簧,平衡弹簧一端与浮子固定,平衡弹簧另一端与沉淀筒体侧壁固定,所述排料管上设有开关阀和第一截止阀,且浮子向下移动可关闭第一截止阀;所述蒸馏部包括蒸馏筒体和加热件,所述第二开口与蒸馏筒连通。

茶叶籽油提纯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关闭开关阀和第二截止阀,打开排气阀;

(2)投料:分别向沉淀筒体内加入茶叶籽油和水,加入的茶叶籽油和水的体积比为1:1,且所加入的茶叶籽油的体积大于沉淀筒体内浮子以下的体积,所述加入的菜籽油和水的总体积大于沉淀筒体内虹吸管弯折段以下的体积;

(3)搅拌:打开搅拌器,搅拌30-40min后关闭搅拌器;

(4)沉降:将沉淀筒体内的茶叶籽油和水的混合液体静置2-3h;

(5)分离:关闭排气阀,打开开关阀,待沉淀筒体内的液面不再降低时,打开第二截止阀;

(6)蒸馏:打开加热件,对蒸馏筒体加热1-2h,并将加热温度控制在100-110℃。

本方案茶叶籽油提纯工艺的原理在于:

茶叶籽油提纯时,将茶叶籽油和水加入沉淀筒体内进行搅拌,从而可使茶叶籽油和水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合,同时茶叶籽油内的杂质也与水混合。但由于茶叶籽油、水和杂质均不相溶,因此经过长时间静置后,茶叶籽油、水和杂质会出现分层现象;其中茶叶籽油密度最小将位于最上层,杂质密度最大将位于最大层,而水则位于茶叶籽油和杂质之间。

由于茶叶籽油和水的体积比为1:1,而所加入的茶叶籽油的体积大于沉淀筒体内浮子以下的体积,即在沉淀筒体内仅加入茶叶籽油时,茶叶籽油将淹没浮子。因此在完成沉降步骤后,浮子将被水淹没;由于水的密度比茶叶籽油的密度大,因此浮子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茶叶籽油中受到的浮力,则在开关阀和第一截止阀同时打开时,沉淀筒体内位于下层的杂质和水将逐渐排出,茶叶籽油也会随之下移;则浮子将从水中进入茶叶籽油中,当浮子进入茶叶籽油中后,浮子将向下移动,从而将第一截止阀关闭,则水和茶叶籽油的分界面处将不再下移。

由于浮子设于第一开口处,当浮子进入茶叶籽油内后,第一开口也将进入茶叶籽油内。另外在向沉淀筒体内加入茶叶籽油和水时,由于茶叶籽油和水的混合液的液面高于虹吸管的弯折段,且此时排气阀打开,第二截止阀关闭,因此虹吸管从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段完全被混合液填充,则关闭排气阀,打开第二截止阀,虹吸管内将形成虹吸现象,虹吸管可将第一开口上方的液体全部排出。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差能造成的,即利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液柱压力差,可使液体上升再流到低处。

由于在分离步骤中,打开开关阀后,当浮子进入茶叶籽油中后,第一截止阀关闭,第一开口也进入茶叶籽油内,且第一开口位于水和茶叶籽油的交界处,所以此时打开第二截止阀,茶叶籽油将完全排入蒸馏筒体内。

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方案通过利用茶叶籽油、水和杂质的密度不同,且茶叶籽油的密度最小,杂质的密度最大,而水的密度介于茶叶籽油和杂质之间,因此经过沉降分层后,水可将茶叶籽油和杂质分隔开,从而避免杂质中还浸有部分茶叶籽油,而无法将杂质和茶叶籽油完全分离。

(二)水和茶叶籽油混合后,茶叶籽油中携带有部分水分,而茶叶籽油和水的沸点不同,且水的沸点较低,因此通过低温蒸馏即可将水分排出,完成对茶叶籽油的提纯。

(三)本方案利用水和茶叶籽油的密度不同,则浮子在水和茶叶籽油内受到的浮力不同,因此当浮子从水中进入茶叶籽油中时,在平衡弹簧的作用下,浮子将向下移动,并将第一截止阀关闭,从而可对水和茶叶籽油的分界面进行定位,即可将位于最上层的茶叶籽油充分排出,且操作也比较方便。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浮子下部设有按压式开关,所述第一截止阀为电磁阀,所述按压式开关与第一截止阀电连接。通过按压式开关与第一截止阀电连接,可使第一截止阀的关闭速度更快,且结构也更简单。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在投料步骤中,先向沉淀筒体内加入茶叶籽油,再向沉淀筒体内加入水;则水将位于茶叶籽油的上方,在搅拌步骤中,由于水的密度更大,因此水将向下流动,所以更有利于混合茶叶籽油和水。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沉淀筒体上刻有油液定量线和水液定量线;在投料步骤中,茶叶籽油的液面至油液定量线时,停止加入茶叶籽油,水的液面至水液定量线时,停止加入水。通过设置油液定量线和水液定量线,更便于对茶叶籽油和水进行定量。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沉淀筒体的底部为下端较小的锥形,排料管与沉淀筒体底部的最低处连接。从而在水的冲刷作用下,有利于将杂质排入废料槽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茶叶籽油提纯工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茶叶籽油提纯工艺实施例二中浮子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沉淀筒体10、排料管11、开关阀12、第一截止阀13、浮子14、平衡弹簧15、第三截止阀16、排气管30、排气阀31、虹吸管20、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第二截止阀23、滑座40、第一连通块41、第二连通块42、导通块43、滑杆44。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茶叶籽油提纯工艺通过使用提纯装置进行提纯。提纯装置包括沉淀部和蒸馏部;沉淀部包括沉淀筒体10、设于沉淀筒体10内的搅拌器和位于沉淀筒体10下方的废料槽。沉淀筒体10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沉淀筒体10的底部设有排料管11和排料阀,打开排料阀可直接将沉淀筒体10内的液体排出;另外,沉淀筒体10的底部呈下端较小的锥形,而排料管11连接在沉淀筒体10底部的最低处。

沉淀筒体10上固定有虹吸管20,虹吸管20呈u形,虹吸管20的上端为弯折段,虹吸管20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虹吸管20的中部设有第三开口,第一开口21位于沉淀筒体10内,第三开口与沉淀筒体10连通,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和第三开口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二开口22处设有第二截止阀23,第三开口处设有第三截止阀16。

虹吸管20的弯折段连接有排气管30,排气管30的上端高于沉淀筒体10的进料口,且排气管30上设有排气阀31。第一开口21处设有浮子14,浮子14上端和下端均设有平衡弹簧15,平衡弹簧15一端与浮子14固定,在沉淀筒体10的侧壁上焊接有安装板,浮子14和第一开口21均位于两安装板之间,且平衡弹簧15的另一端分别与两安装板固定。排料管11上设有开关阀12和第一截止阀13,第一截止阀13为电磁阀,且浮子14下部设有按压开关,按压开关与电磁阀电连接,当浮子14下移时,按压开关将于下方的安装板挤压,从而按压开关将控制第一截止阀13关闭。

沉淀筒体10的侧壁向前有由玻璃制成的观察窗,且在观察窗上设有油液定量线和水液定量线;水液定量线处所表示的体积为油液定量线表示的体积的两倍,且油液定量线位于浮子14上方,油液定量线与浮子14之间的竖直距离为30cm;水液定量线位于虹吸管20的弯折段上方,水液定量线与虹吸管20的弯折段之间的竖直距离为20cm。

蒸馏部包括蒸馏筒体和加热件,第二开口22与蒸馏筒连通。加热件包括电磁加热器及调温器,调温器可对蒸馏筒体内的温度进行调节,以严格控制蒸馏温度。

提纯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由于茶叶籽油、水和杂质均不相溶,且密度不同,将茶叶籽油和水再沉淀筒体10内混合后并静置一段时间,茶叶籽油、水和杂质会出现分层现象;其中茶叶籽油密度最小将位于最上层,杂质密度最大将位于最下层,而水则位于茶叶籽油和杂质之间。

通过对茶叶籽油和水的体积进行控制,时茶叶籽油和水分层后,浮子14和第一开口21位于水中,由于水的密度比茶叶籽油的密度大,因此浮子14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茶叶籽油中受到的浮力,则第一截止阀13和开关阀12打开后,沉淀筒体10内位于下层的杂质和水将逐渐排出,茶叶籽油也会随之下移;则浮子14将从水中进入茶叶籽油中,当浮子14进入茶叶籽油中后,浮子14将向下移动,从而将第一截止阀13关闭,则水和茶叶籽油的分界面处将不再下移。由于浮子14设于第一开口21处,当浮子14进入茶叶籽油内后,第一开口21也将进入茶叶籽油内。

在向沉淀筒体10内加入茶叶籽油和水时,且同时打开排气阀31和第三截止阀16,并关闭第二截止阀23,使茶叶籽油和水的混合液的液面高于虹吸管20的弯折段,虹吸管20从第一开口21至第二开口22段完全被混合液填充,且通过设置的第三开口,可使混合液更容易进入虹吸管20内。另外,由于设置了第三开口,虹吸管20内的混合液分层后,水可从第三开口进入沉淀筒体10内,以此可以减少进入蒸馏筒体内的水。关闭排气阀31和第三截止阀16,打开第二截止阀23,虹吸管20内将形成虹吸现象,虹吸管20可将第一开口21上方的液体全部排出。

当浮子14进入茶叶籽油中后,第一截止阀13将关闭,且第一开口21位于水和茶叶籽油的交界处,所以此时打开第二截止阀23,茶叶籽油将完全排入蒸馏筒体内。

茶叶籽油提纯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关闭开关阀12和第二截止阀23,打开排气阀31和第三截至阀;

(2)投料:先向沉淀筒体10内加入茶叶籽油,茶叶籽油的液面至油液定量线时,停止加入茶叶籽油;再向沉淀筒体10内加入水,水的液面至水液定量线时,停止加入水;

(3)搅拌:打开搅拌器,搅拌30min后关闭搅拌器;

(4)沉降:将沉淀筒体10内的茶叶籽油和水的混合液体静置2h;

(5)分离:关闭排气阀31和第三截止阀16,打开开关阀12,待沉淀筒体10内的液面不再降低时,打开第二截止阀23;

(6)蒸馏:打开加热件,对蒸馏筒体加热1.5h,并将加热温度控制在110℃。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中以控制机构代替按压开关,如图2所示,控制机构包括固定在安装板上的滑座40和与滑座40滑动连接的滑杆44,且滑杆44的一端与浮子14固定。滑座40上设有相对的第一连通块41和第二连通块42,第一连通块41和第二连通块42与第一截止阀13电连接。滑杆44上设有可与第一连通块41和第二连通块42接触到导通块43;当导通块43与第一连通块41和第二连通块42接触,第一截止阀13通电并关闭。

在实施例二中,只有当浮子14处于茶叶籽油中时,导通块43才会与第一连通块41和第二连通块42接触。当浮子14处于水中时,浮子14上浮,导通块43位于第一连通块41和第二连通块42上方;当浮子14既不处于水中,也不处于茶叶籽油中时,浮子14所处的位置最低,此时,导通块43位于第一连通块41和第二连通块42下方。

在实施例二中,当茶叶籽油完全排入蒸馏筒体内后,浮子14将滑到最低处,第一截止阀13再次打开,从而水和杂质完全排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