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备专用培养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6652发布日期:2018-07-11 01:1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设备专用培养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大量的需要接种培养皿的样本量不断的增加,实验室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全自动的微生物接种设备不断的被提上日程,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培养皿,本专利提出了一种设备可以可靠使用的培养皿结构。

目前常见的手工接种的培养皿在接种过程中都是依靠人工开关培养皿盖,接种完成后堆积成堆后放入培养箱,但是受限于手工培养皿的外形结构,接种完成的培养皿一次性只能堆积5个左右,同时手工培养皿由于培养皿盖和本体之间的间隙较小,接种完成后关需要一定的操作熟练度,否则需要二次操作才能盖盖成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专用培养皿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设备专用培养皿结构,由培养皿体和培养皿盖组成,培养皿体底部设置有环形的限位筋,限位筋截面边缘为圆弧状,整体高度尺寸在1mm,培养皿盖子内部阵列设置3组通气筋,通气筋和培养皿体的环形边缘配合,培养皿盖子内部阵列设置3组导向筋,导向筋和培养皿体环形边缘间隙在1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培养皿盖子内部阵列设置3组导向筋,导向筋呈倒角形状,倒角角度大于45°。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培养皿盖子顶部内部有一圈凹下去的限位筋,限位筋的高度小于培养皿体上凸起的限位筋的高度,高度尺寸在0.8mm,且限位筋边缘过渡都使用倒圆角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培养皿盖子顶部限位筋的环形直径尺寸大于培养皿本体底部限位筋的环形直径,批量堆积使用过程中限位筋落入到限位筋的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培养皿可以大批量堆积且可以不借助外力保证整堆培养皿的稳定性。

2、培养皿盖子内部的导向筋可以降低开合培养皿盖子的难度,设备使用时可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

3、培养皿盖子和培养皿本体限位筋均使用倒圆角结构,在实际设备使用时大大的减小了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批量堆积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培养皿体、2-培养皿盖、3-限位筋、4-通气筋、5-导向筋、6-限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设备专用培养皿结构,由培养皿体1和培养皿盖2组成;所述培养皿体1底部设置有环形的限位筋3,限位筋3截面边缘为圆弧状,整体高度尺寸在1mm上下。

所述培养皿盖子2内部阵列设置3组通气筋4,通气筋4和培养皿体1的环形边缘配合,保证培养皿体1内部空间和空气环境相通;所述培养皿盖子2内部阵列设置3组导向筋5,导向筋5和培养皿体1环形边缘间隙在1mm左右。

所述培养皿盖子2内部阵列设置3组导向筋5,导向筋呈倒角形状,倒角角度大于45°,在培养皿盖子2合上培养皿体1,在一定的同心度偏差范围内可以通过导向筋将培养皿盖子2导向性的合上培养皿体1,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大大的降低了设备开合培养皿盖子2的精度,提高了开合培养皿盖子2的可靠性。

所述培养皿盖子2顶部内部有一圈凹下去的限位筋6,限位筋6的高度小于培养皿体1上凸起的限位筋3的高度,高度尺寸在0.8mm上下,且限位筋边缘过渡都使用倒圆角结构。

所述培养皿盖子2顶部限位筋6的环形直径尺寸大于培养皿本体1底部限位筋3的环形直径,在批量堆积使用过程中限位筋3落入到限位筋6的内侧,借助此结构大于15个培养皿堆积成堆时能够保证整堆的稳定性,可以保证设备在不借助外在的限位结构即可对培养皿进行大批量的堆积收集。

所述培养皿本体1内部导向结构可以改变设计的形势,目的在于开合培养皿盖子2时对培养皿本体1外缘进行导向,降低开合难度。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