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压榨牡丹籽油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74355发布日期:2018-09-29 05:12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牡丹产品深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压榨牡丹籽油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牡丹籽油于2011年获批准一种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属ω-3系列)含量超过38%。油用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牡丹籽油因其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医疗保健等功能性作用,被称为植物油中的珍品。随着绿色食品走近人们的生活,以牡丹籽油为代表的高级功能性食用油正逐渐进入老百姓的餐桌,在上海、北京等市场上,牡丹籽油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目前牡丹籽生产作业主要由农户采摘后,进行堆积、太阳晒裂、人工剥壳选籽、自然干籽,这种处理方法花费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而且遇阴雨天气容易霉烂,严重影响牡丹籽出油率和油脂品质;在传统压榨过程中会破坏天然活性成分,不利于油料的综合利用。由于牡丹籽油作为新兴植物油品种,现有生产工艺制备周期长,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和产品高品质的要求。随着牡丹籽油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许多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面临大批新鲜牡丹籽集中采购后的处理问题,特别是在场地和人力有限条件下,如何进一步缩短处理时间,提高效率,保证牡丹籽出油率和油品品质,显得十分紧迫。人们亟待一种工业化、现代化的牡丹籽油加工制取工艺,以适应市场需求,解决企业规模化快速大批量加工牡丹籽的困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牡丹籽油的规模化加工和现有技术中上述的缺陷,提供一种牡丹籽油的冷榨制取方法,该方法处理时间短、能耗低、节省人力,有利于牡丹籽油的出油率和品质的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温压榨牡丹籽油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采收的新鲜牡丹籽进行机械脱荚处理,得到牡丹籽和牡丹果荚的混合物;

(2)将牡丹籽和牡丹果荚的混合物进行初步去杂和精选,得到较纯净的牡丹籽;

(3)将脱完荚的牡丹籽进行第一次干燥;

(4)将干燥后的牡丹籽进行除杂降尘;

(5)将纯净的牡丹籽进行二次干燥;

(6)将干燥后的牡丹籽进行分级并进行脱壳处理,得到籽、壳分离混合物;

(7)将籽、壳分离混合物料进行筛选,得到纯净的牡丹籽仁;

(8)将纯净的牡丹籽均匀置于螺旋式榨油机进行榨油;

(9)脱酸和水化脱胶:将过滤后的毛油置入碱炼罐进行碱炼水化;

(10)脱色:通过吸附脱色,采用白土作为脱色剂,利用真空机械搅拌脱色工艺进行脱色;

(11)脱臭:通过蒸汽进行脱臭处理,脱臭的温度为160-170℃,真空度为100%,从而得到高品质的牡丹油;

其中,在步骤(9)中,将清毛油泵入锅内,搅拌均匀,使用循环加热使油温逐渐升至70-80℃,同时进行快速搅拌,转速为60转/分,根据毛油的酸值将计量好的碱液均匀喷洒入油中,继续快速搅拌,转速为60转/分,使其与油充分混合,至油与皂粒呈明显分离、易于沉淀时,静置3—4小时,然后用高于油温10℃左右的热水进行洗涤,以除尽油中残存的杂质,当油温降至60℃放出油脚;

通过以上步骤制得的牡丹籽油具备以下参数:折光指数为1.4732,相对密度为0.9312,碘值为183g/100g,皂化值为192mg/g,脂肪酸组成中亚麻酸为45.0%、亚油酸为25.0%、油酸为22.5%,水分及挥发物为0.02%,不溶性杂质为0.02%,酸值为1.2mg/g,过氧化值为2.3mmol/kg,没有溶剂残留,未检出砷、铅、黄曲霉毒素b1、苯并(a)芘、bha、和bht。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牡丹籽进行机械脱荚处理的过程是:将采收的新鲜牡丹果荚进入牡丹籽脱荚机内进行脱荚处理,实现牡丹籽与牡丹果荚分离。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牡丹籽的去杂和精选,是将第(1)步中得到的牡丹籽与果荚等的混合物通过振动式精选机将牡丹籽果荚及其他杂物去除,得到较纯净的牡丹籽。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牡丹籽的烘干,是将步骤(2)中所述牡丹籽先进入烘干塔,采用热风干燥,烘干仓内的气媒温度为50-60℃,对牡丹籽进行烘干,以防止油料在加工过程中霉变。

进一步地,步骤(4)中所述牡丹籽的去杂,采用高效组合振动筛将牡丹籽中的杂质去除,得到干净牡丹籽。

进一步地,步骤(5)中所述牡丹籽的二次干燥,是将除杂后的牡丹籽通过履带式烘干机进行干燥,烘干机内气媒温度:90-100℃左右,干燥结束后外壳与果实中的水分去除并使外壳硬化、裂解。

进一步地,步骤(6)中所述牡丹籽的脱壳处理,是利用振动筛对牡丹籽进行分级,筛分出不同大小的牡丹籽,进入不同等级的牡丹籽的上料机,利用圆盘剥壳机剥壳,剥壳后的牡丹籽壳仁进入振动分离筛,使壳仁分离;其中,圆盘剥壳机设置有降温装置,使得温热的牡丹籽在圆盘剥壳机中遇冷后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而仁壳分离,提高剥壳效率,降低仁壳分离的失败率。

进一步地,步骤(7)中所述牡丹籽的筛选,是利用色选机将牡丹籽壳混合物,通过比色,将未成功分离的壳和仁、颜色不正常或发霉变质的个体以及杂质进行分离。

进一步地,步骤(8)中所述牡丹籽的压榨,加入压榨机中压榨,入榨温度及炸膛温度均为53±2℃,得到牡丹籽毛油。

进一步地,步骤(10)中所述牡丹油的脱色,脱色温度:70℃,是将毛油打入脱色塔中在真空环境下用白土进行吸附脱色,并且多次循环进行脱色处理。

本发明将新鲜牡丹果荚进行机械脱荚,以及对干燥后得到的牡丹籽进行分级脱壳,本发明的脱壳机的脱壳率可达到90%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目前,油用牡丹的脱荚也普遍采用人工摊晾堆沤的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转运过程中会造成果实损耗,并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对牡丹籽的产品质量易产生不良影响。本发明无需人工脱荚,既解决了晾晒场地的问题,又为企业节约了大量劳工成本,适合于牡丹籽大批量的处理。

(2)通过本发明的二次干燥技术,特别是,在一次干燥中,将牡丹籽置入烘干塔,采用热风干燥,烘干仓内的气媒温度为50-60℃,进一步地进行二次干燥,将除杂后的牡丹籽通过履带式烘干机进行干燥,烘干机内气媒温度为90-100℃左右;这种有机地配合,对于提高牡丹籽的出油率和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3)本发明的工业化生产制取方法,在圆盘剥壳机设置有降温装置,使得温热的牡丹籽在圆盘剥壳机中遇冷后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而仁壳分离,提高剥壳效率,降低仁壳分离的失败率,剥壳率能够达到90%以上;并且,牡丹籽处理量大,特别适合牡丹籽种植面积大的种植户或牡丹籽油生产企业。

(4)本发明工艺方法较好地集成了采后新鲜牡丹果荚至榨取出油的最新技术,实现了牡丹籽的工业化生产,能广泛应用于牡丹籽基地和牡丹籽油生产企业,缩短牡丹籽至牡丹籽油的生产周期,提高和保持牡丹籽的出油率和品质,并且处理量大。

显然,本发明通过系统完整的工艺,特别是通过牡丹籽经脱荚处理、二次干燥、除杂降尘、螺旋式榨油、脱酸和水化脱胶、利用真空机械搅拌脱色,使得能够全流程自动化地生产出品质高的牡丹籽油,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出油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低温压榨牡丹籽油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采收的新鲜牡丹果荚进入牡丹籽脱荚机内进行脱荚处理,实现牡丹籽与牡丹果荚分离,得到牡丹籽和牡丹果荚的混合物;

(2)将第(1)步中得到的牡丹籽与果荚等的混合物通过振动式精选机将牡丹籽果荚及其他杂物去除而精选,得到较纯净的牡丹籽;

(3)将脱完荚的牡丹籽进行第一次干燥,其中将步骤(2)中所述牡丹籽先进入烘干塔,采用热风干燥,烘干仓内的气媒温度为50-60℃,特别优选地是55℃,对牡丹籽进行烘干和预储存,以防止油料在加工过程中霉变;

(4)将干燥后的牡丹籽进行除杂降尘,其中采用高效组合振动筛将牡丹籽中的杂质去除,得到干净牡丹籽;

(5)将纯净的牡丹籽进行二次干燥,其中将除杂后的牡丹籽通过履带式烘干机进行干燥,烘干机内气媒温度:90-100℃左右,特别优选地是95℃,干燥结束后外壳与果实中的水分去除并使外壳硬化、裂解;通过二次干燥可使得由牡丹籽进入剥壳机前的含水率7%,有效地降低至牡丹籽进入榨油机前的含水率6%;

(6)将干燥后的牡丹籽进行分级并进行脱壳处理,得到籽、壳分离混合物,其中,利用振动筛对牡丹籽进行分级,筛分出不同大小的牡丹籽,进入不同等级的牡丹籽的上料机,利用圆盘剥壳机剥壳,剥壳后的牡丹籽壳仁进入振动分离筛,使壳仁分离;

(7)将籽、壳分离混合物料进行筛选,得到纯净的牡丹籽仁,其中,利用色选机将牡丹籽壳混合物,通过比色,将未完全分离的仁和壳、将颜色不正常或发霉变质的个体(球状、块状或颗粒状)以及杂质进行分离;

(8)将纯净的牡丹籽均匀置于螺旋式榨油机进行榨油,牡丹籽冷榨的温度范围:50-60℃,特别优选地是55℃,得到牡丹籽毛油;

(9)脱酸和水化脱胶:将清毛油泵入锅内,搅拌均匀,使用循环加热使油温逐渐升至70-80℃。同时进行快速搅拌,转速为60转/分,根据毛油的酸值将计量好的碱液均匀喷洒入油中,继续快速搅拌,转速为60转/分,使其与油充分混合,至油与皂粒呈明显分离、易于沉淀时,静置3—4小时,冬季4—5小时,然后用高于油温的10℃左右的热水进行洗涤,以除尽油中残存的皂粒等杂质。当油温降至60℃放出油脚,进入下一步骤;

可选择地,脱酸和水化脱胶的另一实施方式为:过滤后的毛油进入碱炼罐进行碱炼水化,碱炼温度在70-80℃,水化为比油温高10℃左右的热水进行洗涤;其中,将过滤后的毛油放入碱炼罐中使用碱炼脱酸,以除去油体中的游离脂肪酸,碱液浓度为11%,碱炼初温在40℃,加碱时搅拌速度60r/min,并升高油温至70-80℃,然后在5000r/min下进行离心处理,即得脱酸油;将脱酸油在脱胶罐内预热至70-80℃,然后加入油重0.2%的且浓度为85%的磷酸,充分混合均匀后加入3%的80-90℃的热水,以55r/min的转速开始搅拌,当磷脂质点凝聚呈明显分离状态时,停止搅拌,用离心分离机除去已呈胶团状的磷脂即得澄清的牡丹籽脱胶油;

(10)脱色:通过吸附脱色,采用白土作为脱色剂,利用真空机械搅拌脱色工艺进行脱色,其中脱色温度:70℃,是将毛油打入脱色塔中在真空环境下用白土进行吸附脱色,并且多次循环进行脱色处理;

(11)脱臭:通过蒸汽进行脱臭处理,脱臭的温度为160-170℃,特别优选地是165℃,真空度为100%,从而得到高品质的牡丹油。

本发明制得的牡丹籽油,以1.5l桶装油为例,经过机构检测,具备以下参数:折光指数(n40)为1.4732,相对密度为0.9312,碘值(以i计)为183g/100g,皂化值(以koh计)为192mg/g,脂肪酸组成中亚麻酸为45.0%、亚油酸为25.0%、油酸为22.5%,色泽为浅黄色到金黄色,具有牡丹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透明度(20℃)为澄清透明,水分及挥发物为0.02%,不溶性杂质为0.02%,酸值(以koh计)为1.2mg/g,过氧化值为2.3mmol/kg,没有溶剂残留(<2mg/kg),未检出砷(以as计)(<0.010mg/kg),未检出铅(以pb计)(<0.02mg/kg),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5μg/kg),未检出苯并(a)芘(<0.2μg/kg),未检出bha、bht(<0.002g/kg)。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