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酵器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6556发布日期:2019-01-08 20:5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酵器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酵器皿。



背景技术: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秸秆通常指小麦、玉米、水稻、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秸秆的产量高达8亿吨,占生物质资源总量的50%。

目前,在实验室中,秸秆可作为发酵培养基用于培育白腐真菌,在实现时,可将秸秆铺设于培养皿内,秸秆铺设的高度可以为5~6cm,并在秸秆中接种白腐真菌后进行发酵,由于在实验室中白腐真菌的培养均是小规模的试验,秸秆铺设的高度较低,使得秸秆的用量较小,这并不能有效提高我国秸秆的利用率,若将白腐真菌进行扩大培养,即增加秸秆铺设的高度及秸秆的使用量,则会由于秸秆铺设的高度过大,导致秸秆内部通风散热不良,白腐真菌无法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白腐真菌无法在大量秸秆中生长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酵器皿。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酵器皿,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均垂直安装在所述底板的一侧面且依次相连围成框架结构,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相互正对,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和所述底板限定出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和所述底板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散热通风孔,所述发酵器皿还包括:第一通风散热管和第二通风散热管,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的底端插装在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内,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的顶端伸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分别设有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所述第二通风散热管的一端插装在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内,所述第二通风散热管的另一端插装在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内,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和第二通风散热管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散热孔。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的底端套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布置在所述底板的顶面上。

具体地,所述发酵器皿包括一一对应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和多个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间隔布置。

具体地,所述发酵器皿包括多个所述第二通风散热管,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二通风散热管与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在平行于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上交替间隔布置。

具体地,所述发酵器皿还包括用于封闭所述容纳空间的盖帘。

具体地,所述第二侧板上安装有可转动的卷轴,所述盖帘的一边卷绕在所述卷轴上,所述盖帘的另一边安装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可滑动地布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上。

具体地,所述盖帘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

具体地,所述发酵器皿还包括固定件和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套设在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上,所述固定件将所述固定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连接。

具体地,所述发酵器皿还包括通风支撑架,所述主体放置在所述通风支撑架上以使所述第一通风散热管从所述底板的底面一侧露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侧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四侧板与所述底板可转动连接,所述主体与所述通风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卸料气动液压升降机,所述卸料气动液压升降机被配置为推动所述主体绕所述第四侧板的转动轴线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酵器皿能够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利用白腐真菌对秸秆进行固态发酵,并利用第一通风散热管、第二通风散热管、第一通风散热孔和第二通风散热孔能够降低秸秆内部的温度并提供通透的环境,使得该发酵器皿可容纳大量的秸秆并对白腐真菌进行大批量培育,这可以对大量秸秆进行高效充分地利用,从而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同时,还能收获长势良好的白腐真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酵器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酵器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酵器皿,该发酵器皿适用于秸秆发酵白腐真菌。如图1所示,该发酵器皿包括主体,主体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第四侧板4、底板5、第一通风散热管6和第二通风散热管7。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均垂直安装在底板5的一侧面且依次相连围成框架结构,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相互对正,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第四侧板4和底板5限定出一容纳空间。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第四侧板4和底板5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风散热孔8。如图2所示,底板5上还开设有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0,第一通风散热管6的底端插装在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0内,第一通风散热管6的顶端伸出容纳空间,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上分别开设有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1,第二通风散热管7的一端插装在第一侧板1的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1内,第二通风散热管7的另一端插装在第三侧板3的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1内。第一通风散热管6和第二通风散热管7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散热孔9。在实现时,将秸秆粉碎后与水混合,作为发酵培养基,将该发酵培养基布置在发酵器皿内,并在发酵培养基内接种白腐真菌,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固体发酵的温度为25~40℃,固体发酵的湿度为50~90%,固体发酵的时间为15~20天。本实施例所用的白腐真菌具体可以为糙皮侧耳,秸秆可以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豆类秸秆中的至少一种。

在实现时,发酵器皿内秸秆的高度可以为40~120cm,发酵器皿可以为木箱,发酵器皿的高度可以为45~125cm。在实现时,发酵器皿上每10cm2可以分布4~5个第一通风散热孔8,第一通风散热管6和第二通风散热管7的直径均可以为7~9mm,每个第一通风散热孔8的孔径和第二通风散热孔9的孔径均为可以6~8mm。第一通风散热孔8和第二通风散热孔9均可以为发酵器皿内的秸秆通风散热,并为白腐真菌供氧。

具体地,第一通风散热管6的底端套设有限位环12,限位环12布置在底板5的顶面上。通过限位环12能够将第一通风散热管6卡装在底板5的顶面上,防止第一通风散热管6受重力的影响沿着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0向下滑动。

具体地,发酵器皿包括一一对应布置的多个第一通风散热管6和多个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0对应布置有多个,多个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0间隔布置。多个第一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0上可以对应安装多个第一通风散热管6,在固体发酵前期,白腐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大量的热量会聚集在秸秆内部,第一通风散热管6能够为秸秆内部通风供氧,防止秸秆内部温度过高,从而利于白腐真菌的生长,避免白腐真菌因温度过高而影响生长。

具体地,发酵器皿还可以包括通风支撑架19,主体放置在通风支撑架19上以使第一通风散热管6从底板5的底面一侧露出。通风支撑架19可以保证底板5上的第一通风散热孔8的通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四侧板4分别与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可拆卸连接,第四侧板4与底板5可转动连接,主体与通风支撑架19之间设置有卸料气动液压升降机20,卸料气动液压升降机20被配置为推动主体绕第四侧板4的转动轴线转动。此外,第四侧板4和底板5还可以与通风支撑架19可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拆卸连接可以为常用的螺丝螺母等结构,可转动连接可以为常用的铰接结构。由于发酵器皿内容纳有较多的秸秆,当秸秆发酵结束后,可以将第四侧板4与主体分离,再通过卸料气动液压升降机20升高主体的第二侧板2一侧,将发酵后的秸秆由第四侧板4处进行卸料。

具体地,参见图1,发酵器皿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通风散热管7,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1,多个第二通风散热管安装通孔11间隔布置,且第二通风散热管7与第一通风散热管6在第一侧板1的方向上交替间隔布置。多个第二风散热管安装孔11上可以对应安装多个第一通风散热管6,在固体发酵前期,白腐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大量的热量会聚集在秸秆内部,第二通风散热管7能够为秸秆内部通风供氧,防止秸秆内部温度过高,从而利于白腐真菌的生长,避免白腐真菌因温度过高而影响生长。

具体地,发酵器皿还可以包括用于封闭容纳空间的盖帘13,盖帘13与底板5正对设置。盖帘13能够防止发酵器皿内水分的过度蒸发,从而保证发酵器皿内的固体发酵能够正常进行。

进一步地,第二侧板2上安装有可转动的卷轴14,盖帘13的一边卷绕在卷轴14上,盖帘13的另一边安装有支撑条15,支撑条15可滑动地布置在第一侧板1与第三侧板3上。盖帘13卷绕在卷轴14上,能够实现盖帘13的收纳,当需要在框架结构的顶部端口上覆盖盖帘13时,则可以拉动支撑条15,从而带动盖帘13的另一边向第四侧板4的方向移动,当盖帘13的另一边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支撑条15的两端则搭在第一侧板1与第三侧板3上,实现盖帘13的另一边的简单固定。

进一步地,盖帘13上可以设置有多个散热孔16。每5cm2可以分布3~5个散热孔16,每个散热孔16的孔径均可以为2~4cm,多个散热孔16能够便于发酵器皿内的散热,防止发酵器皿内温度过高并影响白腐真菌的生长。

具体地,发酵器皿还可以包括固定件17和固定环17a,固定环17a套设在第一通风散热管6上,固定件17将固定环17a分别与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连接。固定件17和固定环17a能够防止第一通风散热管6的顶端移位。

进一步地,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的顶部分别开设有卡槽18,第一通风散热管固定件17包括两根固定杆,两根固定杆的一端分别固定环连接,两根固定杆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第一侧板1的卡槽18和第三侧板3的卡槽18内。卡槽18加工方便,可以简单实现第一通风散热管固定件17的固定。

下面简单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酵器皿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在开放的环境(如室外或通风培养箱)下,将秸秆粉碎后与水混合,作为发酵培养基,将该发酵培养基布置在发酵器皿内(发酵器皿上未插装第一通风散热管6和第二通风散热管7),并在发酵培养基内接种白腐真菌,进行固体发酵培养。从固体发酵开始至固体发酵第8~10天之间,在发酵器皿上插装多个第一通风散热管6和第二通风散热管7直至固体发酵结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酵器皿能够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利用白腐真菌对秸秆进行固态发酵,并利用第一通风散热管、第二通风散热管、第一通风散热孔和第二通风散热孔能够降低秸秆内部的温度并提供通透的环境,使得该发酵器皿可容纳大量的秸秆并对白腐真菌进行大批量培育,这可以对大量秸秆进行高效充分地利用,从而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同时,还能收获长势良好的白腐真菌。在固态发酵时,白腐真菌能有效利用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各类组分,尤其是难降解的木质素,这使得秸秆中的有机成分更利于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时,经过固体发酵后的秸秆可作为有机肥,且该有机肥中的总养分及总腐植酸的含量较高,这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对于提升土壤的肥力具有巨大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