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备变电站内配电柜用电缆的耐磨耐候绝缘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4271发布日期:2019-01-08 20:4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变电站内配电柜用电缆的耐磨耐候绝缘材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气的高速发展,变电站的建设越来越多,配电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作为配电柜核心部件的电缆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因此特别需要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且节能环保的电缆料。现有技术的聚氯乙烯电缆材料,在燃烧时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和烟雾,易污染环境。聚烯烃材料符合节能和绿色环保的要求,但在阻燃性以及耐磨性上尚有不足,因而现有技术中,一般加入无机阻燃剂来改善其性能,但是无机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存在相容的问题,易造成材料力学性能的下降,因此难以获得综合性能佳的产品。

为此,需要进行技术改革,从而获得阻燃性强、强度高、耐磨性好且绝缘性能佳的新型电缆绝缘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配电柜用电缆的耐磨耐候绝缘材料,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为:

优选地,其制备原料为:

较佳地,所述mah-g-eva中mah的接枝率为1%-5%;优选为5%。

较佳地,所述磺化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0-300000;优选为180000。

较佳地,所述磺化聚苯乙烯的磺化度为10%-30%;优选为15%。

较佳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较佳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以及填料30克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较佳地,所述填料选自水滑石、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羟基磷灰石、氮化硼、氧化锌以及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较佳地,所述填料为水滑石和二氧化硅。

较佳地,所述水滑石的平均粒径为1微米-5微米,所述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为50纳米-200纳米。

较佳地,所述造孔剂为碳酸氢钠和/或聚乙烯;优选地,所述造孔剂为聚乙烯。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加入磺化聚苯乙烯,提高eva的刚性,并通过磺酸基与咪唑的离子交联作用,提高体系的交联度;

(2)通过加入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即改善了聚磷腈的可加工性能,又可以利用聚醚胺上的多羟基,提高交联度,且聚磷腈可有效阻燃;

(3)通过加入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获得了很好的填料分散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填料的不相容问题,且经包覆的填料本身可以作为交联点使用;

(4)通过加入造孔剂,在材料内部形成微孔,从而有效绝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所用原料总结如下:

马来酸酐改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mah-g-eva)均购自南京聚星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各磺化度聚苯乙烯均购自上海新泊地化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聚乙烯购自独山子石化,牌号为dmda-8008。

耐磨陶瓷粉(800目)购自灵寿县盛飞矿产品加工厂。

其它原料均购自西域试剂。

实施例1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1%)、10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00000,磺化度为10%)、10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0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10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5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1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2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实施例2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1%)、10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20000,磺化度为30%)、10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0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10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5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1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2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实施例3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1%)、10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10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0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10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5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1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2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实施例4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0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10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0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10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5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1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2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实施例5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8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22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5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28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8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3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2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实施例6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8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22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5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28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8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3重量份的聚乙烯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初品,然后将该电缆料初品浸入50℃丙酮中2小时,以充分去除聚乙烯并造孔后,将该电缆料初品充分干燥得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2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对比例1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8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22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5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28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8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3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3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1微米)以及10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200纳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对比例2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8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22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5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28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8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3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3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对比例3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8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22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5重量份的填料、28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8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3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填料为15重量份的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重量份的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

对比例4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8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12重量份的端氨基聚醚胺、10重量份的端环氧基聚磷腈、25重量份的填料、28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8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3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端氨基聚醚胺的制备方法为:

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所述端环氧基聚磷腈的制备方法为:

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所述填料为15重量份的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重量份的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

对比例5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8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28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8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以及3重量份的碳酸氢钠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对比例6

将100重量份的mah-g-eva(马来酸酐接枝率为5%)、18重量份的磺化聚苯乙烯(重均分子量为180000,磺化度为20%)、22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25重量份的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28重量份的耐磨陶瓷粉、8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kh-560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后,160℃下,经双螺杆挤出造粒;

将上述造粒产物,于210℃注塑到模具中,保持210℃下10小时后,冷却固化得到电缆料;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为:

(1)氮气保护下,在反应器中将260克的苄胺和1000克的环氧树脂e44溶解在10l的丙二醇甲醚中,然后加热至100℃,恒温并磁力搅拌10h后,停止加热,降至室温并将反应溶液倒入纯水中,得丝状产物,抽滤并将该丝状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氨基聚醚胺;

(2)200w超声条件下,依次将32克的4,4’-二羟基二苯醚、19克的六氯环三磷腈、170ml的三乙胺以及6l的乙腈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4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然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4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为20%)后,再加入4克的环氧氯丙烷,然后升温至50℃反应2h后,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端环氧基聚磷腈;

(3)将上述步骤(1)所得端氨基聚醚胺50克、上述步骤(2)所得环氧基聚磷腈40克、乙腈6l以及二甲基亚砜1l加入反应器中,通氮气保护并磁力搅拌,然后升温至80℃反应2h后,停止加热并降至室温,将反应溶液倒入乙醇中,得固体产物,抽滤并将该固体产物置于真空烘箱中50℃下充分干燥24h后,得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

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的制备方法为:

将上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50克、硅烷偶联剂kh-5505克、乙腈1.5l、二甲基亚砜0.5l、20克水滑石(平均粒径2微米)以及10克二氧化硅(平均粒径100纳米)加入反应器中,升温至50℃并机械搅拌2h后,停止反应,将溶液抽滤并得到经包覆的固体产物,充分干燥该固体后,得到所述聚醚胺-聚磷腈共聚物包覆填料。

测试方法

对上述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6得到的绝缘材料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拉伸性能:拉伸强度根据jisk6251进行测定。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在140℃下处理200小时,然后测定强度保持率。

体积电阻率:按gb/t15662-1995标准测定20℃下的电阻率。

阻燃性能:按照gb/t2406标准测定氧指数。

耐磨性能:将各实施例中所制得的制品,在相同条件下固定于耐磨测试仪上进行刮磨,摩擦200次后,测试磨损率,即质量损失率。

测试结果见表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