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柚榨油料的炒料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9105发布日期:2018-12-14 22:07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柚榨油料的炒料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柚榨油料的炒料锅,属于榨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炒料机比较常用的是封闭式滚筒炒料机,这种封闭式滚筒炒料机在炒料的过程中普遍是通过滚筒的旋转翻动料粒,由于料理仅通过重力作用自行掉落,翻炒效果不好,部分物料容易堆积在筒壁使得油料受热不均。

油茶茶籽作为榨油果中较特殊的一类。山柚炒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榨油机油品的质量和出油率,有“三分压榨,七分炒料”的说法,可见炒料在榨油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炒料的关键在于炒料机的品质和操作员的技巧把握。将油茶茶籽在榨油前进行翻炒,翻炒不均匀,部分茶籽未经过足够翻炒烘干,出油率受限,而部分茶籽经过较高温度较长时间的翻炒后,碳化严重,在榨油的过程中容易冒渣,会导致出油率大大降低,且影响油的品质。因此,现有炒料机并不适用于油茶茶籽的翻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搅拌翻炒的方式对山柚茶籽进行充分翻炒,能够达到翻炒灵活,物料均匀受热,避免部分油料未成熟,部分油料高温炭化,大大提高了出油率和油的品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山柚榨油料的炒料锅,其特征在于:包括炒料锅体、手摇式旋转轴、拱架、底座、搅拌装置以及升降装置;

所述炒料锅体带有密闭的夹层,夹层内填充有导热油,通过导热油的传热对所述炒料锅体内容物进行加热;

所述手摇式旋转轴横向焊接于所述炒料锅体对称的两侧外壁上,但并不贯穿所述炒料锅体,另外,所述手摇式旋转轴带有外螺纹,且与所述炒料锅体上平面保持平行;

所述拱架为2个,其顶部分别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置有可与所述手摇式旋转轴相匹配的内螺纹,即,所述手摇式旋转轴两端可恰好稳固安置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手摇式旋转轴安置于所述拱架的所述凹槽内,可通过手摇带动手摇式旋转轴连接的锅体旋转,最大旋转角度达到90℃以上,便于物料翻炒结束后的排料;

所述底座用于支撑所述拱架,以保持所述拱架的水平及稳固性;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机马达、搅拌桨及用于连接二者的搅拌杆;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架、升降臂、升降链条、升降齿轮及用于控制升降的控制箱;

所述搅拌机马达固定安装于所述升降架上;所述升降臂固定焊接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升降架为四方环形钢架,固定于所述升降臂上,并可通过升降链条进行升降调节;

所述升降齿轮为固定安装于所述拱架的上,与所述控制箱保持上下垂直;

所述升降链条一端连接所述升降齿轮,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箱,通过所述控制箱的调节按钮对所述升降链条进行调节,以此来控制所述升降架的升起和落下。

该升降装置的设计可通过调整升降架的升降,来控制搅拌装置的升降,当翻炒开始,将搅拌装置下降至搅拌叶与锅体内壁保持最佳距离,开启翻炒工作,翻炒结束后,将搅拌装置上升至搅拌叶离开锅体,便于锅体通过手摇式旋转轴翻转排料。

进一步的,所述炒料锅体还包括密封盖板,用于翻炒时对所述炒料锅体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板由2块对称盖板拼接而成,且所述密封盖板中央留有可供所述搅拌装置中所述搅拌杆贯穿的孔。

进一步的,所述2块对称盖板拼接处设置有卡扣,在物料翻炒前将卡扣扣住,可使所述密封盖板所起的密封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炒料锅体上平面设置有一个夹层透气孔,且所述夹层透气孔上安装有截止阀,打开截止阀可用于灌入导热油,关闭截止阀可保持翻炒过程中夹层内外的气压平衡。

所述夹层的厚度为40cm,该厚度能够保持所述炒料锅体内的油茶茶籽物料在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翻炒温度,也可有效延缓热量散失,保持所述炒料锅体内的空气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桨为双层搅拌桨。

进一步的,所述双层搅拌桨中,每层搅拌桨由3片均匀分布的搅拌叶组成,且上层搅拌叶叶片平面均与搅拌杆垂直方向保持45℃倾斜,底层搅拌叶平面均与搅拌杆垂直方向保持60℃。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叶为扇形,且叶片与所述炒料锅体内壁保持相近但不接触,同时,叶片边缘的弧度与所述炒料锅体内壁弧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与所述炒料锅体内壁在翻炒工作时的距离为0.5cm。

该搅拌装置的搅拌桨、搅拌叶的设计,可起到充分翻炒锅体内物料,避免物料沉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具体原理为,底层搅拌叶将大部分降落至底层的物料再次翻起至上层搅拌叶搅拌范围内,上层搅拌叶可将物料抛至翻炒锅体内壁上,以保证几乎全部物料都在不停被扬起至上层搅拌叶、抛至翻炒锅体内壁、降落至锅体底层、再次被扬起至上层搅拌叶,如此反复,达到均匀、有效的翻炒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特定厚度的锅体夹层填充导热油对锅体内物料进行传导式加热,尤其对油茶茶籽来说,40cm的夹层厚度能够保持锅体内的油茶茶籽物料在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翻炒温度,也可有效延缓热量散失,保持所述炒料锅体内的空气温度。

2.通过搅拌装置的搅拌桨、搅拌叶的双层及扇形设计,可充分翻炒锅体内物料,对山柚茶籽进行充分翻炒,能够达到翻炒灵活,物料均匀受热,避免部分油料未成熟,部分油料高温炭化,大大提高了出油率和油的品质;

3.采用手摇式旋转轴安装于炒料锅两侧,可通过手摇将锅体旋转90℃,便于翻炒结束后的出料;

4.通过升降装置和通过升降装置控制的搅拌装置,可调整升降架的升降,来控制搅拌装置的升降,当翻炒开始,将搅拌装置下降至搅拌叶与锅体内壁保持最佳距离,开启翻炒工作,翻炒结束后,将搅拌装置上升至搅拌叶离开锅体,便于锅体通过手摇式旋转轴翻转排料。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山柚榨油料的炒料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山柚榨油料的炒料锅的搅拌桨中搅拌叶与搅拌杆的角度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底座,2为拱架,3为手摇式旋转轴,4为炒料锅体,5为夹层,6为升降齿轮,7为搅拌机马达,8为升降架,9为升降臂,10为升降链条,11为控制箱,12为密封盖板,13为搅拌桨,14为夹层透气孔,a为上层搅拌叶平面与搅拌桨的角度,b为下层搅拌叶平面与搅拌桨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山柚榨油料的炒料锅,包括炒料锅体4、手摇式旋转轴3、拱架2、底座1、搅拌装置以及升降装置;

炒料锅体4带有密闭的夹层5,夹层内填充有导热油,通过导热油的传热对炒料锅体4内容物进行加热;

手摇式旋转轴3横向焊接于炒料锅体4对称的两侧外壁上,但并不贯穿所述炒料锅体4,另外,手摇式旋转轴3带有外螺纹,且与炒料锅体4上平面保持平行;

拱架2为2个,其顶部分别设置有凹槽,凹槽内部设置有可与手摇式旋转轴3相匹配的内螺纹,即,手摇式旋转轴3两端可恰好稳固安置于凹槽内;

手摇式旋转轴3安置于拱架2的凹槽内,可通过手摇带动手摇式旋转轴3连接的锅体4旋转,最大旋转角度达到90℃以上,便于物料翻炒结束后的排料;

底座1用于支撑拱架2,以保持拱架2的水平及稳固性;

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机马达7、搅拌桨14及用于连接二者的搅拌杆;

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架8、升降臂9、升降链条10、升降齿轮6及用于控制升降的控制箱11;

搅拌机马达7固定安装于升降架8上;升降臂9固定焊接于底座1上;

升降架8为四方环形钢架,固定于升降臂9上,并可通过升降链条10进行升降调节;

升降齿轮6为固定安装于拱架2的上,与控制箱11保持上下垂直;

升降链条10一端连接升降齿轮6,另一端连接控制箱11,通过控制箱11的调节按钮对升降链条10进行调节,以此来控制升降架8的升起和落下。

该升降装置的设计可通过调整升降架的升降,来控制搅拌装置的升降,当翻炒开始,将搅拌装置下降至搅拌叶与锅体内壁保持最佳距离,开启翻炒工作,翻炒结束后,将搅拌装置上升至搅拌叶离开锅体,便于锅体通过手摇式旋转轴翻转排料。

炒料锅体4还包括密封盖板12,用于翻炒时对炒料锅体4进行密封。

密封盖板12由2块对称盖板拼接而成,且密封盖板12中央留有可供搅拌装置中搅拌杆贯穿的孔。

2块对称盖板拼接处设置有卡扣,在物料翻炒前将卡扣扣住,可使密封盖板12所起的密封效果更好。

炒料锅体4上平面设置有一个夹层透气孔14,且所述夹层透气孔14上安装有截止阀,打开截止阀可用于灌入导热油,关闭截止阀可保持翻炒过程中夹层内外的气压平衡。

夹层3的厚度为40cm,该厚度能够保持炒料锅体4内的油茶茶籽物料在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翻炒温度,也可有效延缓热量散失,保持炒料锅体4内的空气温度。

搅拌桨14为双层搅拌桨。

双层搅拌桨中,每层搅拌桨由3片均匀分布的搅拌叶组成,且上层搅拌叶叶片平面均与搅拌杆垂直方向保持45℃(角度a)倾斜,底层搅拌叶平面均与搅拌杆垂直方向保持60(角度b)℃。

搅拌叶为扇形,且叶片与炒料锅体4内壁保持相近但不接触,同时,叶片边缘的弧度与炒料锅体4内壁弧度相同。

叶片与炒料锅体4内壁在翻炒工作时的距离为0.5cm。

该搅拌装置的搅拌桨、搅拌叶的设计,可起到充分翻炒锅体内物料,避免物料沉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具体原理为,底层搅拌叶将大部分降落至底层的物料再次翻起至上层搅拌叶搅拌范围内,上层搅拌叶可将物料抛至翻炒锅体内壁上,以保证几乎全部物料都在不停被扬起至上层搅拌叶、抛至翻炒锅体内壁、降落至锅体底层、再次被扬起至上层搅拌叶,如此反复,达到均匀、有效的翻炒效果。

通过油茶茶籽使用该炒料锅进行翻炒,翻炒后的茶籽再进行压榨出油,出油率高达95%。

以上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