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6460发布日期:2019-02-12 21:07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分离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离心管。



背景技术:

目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体外检测淋巴细胞首先要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目前主要的分离方法是密度梯度离心法,因为血液中个成分的比重存在差异,因此得以分离。红细胞密度大于分离液,沉积于管底;血小板则因密度小而悬浮于血浆中,唯有与分离液密度相当的单个核细胞密集在血浆层和分离液的界面中,呈白膜状,即白膜层,吸取白膜层即可得到单个核细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将吸管插入至单个核细胞所在的白膜层中,以吸取该层的单个核细胞,在吸取单个核细胞的过程中容易吸入位于白膜层下层的分离液和红细胞,很难保证单个核细胞的纯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管,以改善现有离心管很难保证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的纯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心管,包括:

上管体,所述上管体为顶底两端开口结构;

下管体,所述上管体为顶端开口结构,所述上管体的底端可拆卸的插设于所述下管体内,所述上管体的外侧壁与所述下管体的内侧壁形成密封配合;

过滤膜,所述过滤膜封堵于所述上管体的底端的开口,所述过滤膜能够允许分离液通过阻止单个核细胞通过;

管盖,所述管盖盖合于所述上管体的顶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管体与所述下管体件设有升降结构;

当所述上管体相对所述下管体转动时,所述上管体能够相对所述下管体轴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结构包括设于上管体的外侧壁上的凸出部和设于所述下管体的内侧壁上的滑槽,所述凸出部卡于所述滑槽内;

所述滑槽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槽段、第二槽段、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所述第一槽段和第三槽段沿所述下管体的周向布置,第二槽段为螺旋槽,所述第四槽段沿所述下管体的轴向布置,所述第四槽段贯通所述下管体的顶端;

当所述凸出部在所述螺旋槽内移动时,所述上管体能够相对所述下管体轴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心管还包括内管体和封口件;

所述内管体内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内管体的顶部设有进液口,所述内管体的底部设有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容纳孔家连通,所述内管体设于所述上管体内,所述内管体能够相对所述上管体轴向移动;

所述封口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液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口件与所述内管体转动连接,所述封口件能够相对所述内管体绕所述内管体的轴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液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凸,所述封口件位于所述环凸与所述内管体的底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口件上设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封口件,所述插接件能够相对所述封口件竖向移动;

所述内管体的底壁上设有插孔,当所述封口件关闭所述出液口时,所述插接件能够插设于所述插孔内,以限制所述封口件相对所述内管体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离心管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内管体同轴设置,所述转轴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内管体,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封口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内管体的顶壁位于所述上管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体与所述上管体间设有限位结构,以限制所述内管体相对所述上管体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内管体的外侧壁上的凸起和设于所述上管体内侧壁上的卡槽,所述卡槽沿所述上管体的轴向布置,所述卡槽贯通所述上管体的顶端,所述凸起卡于所述卡槽内;

当所述内管体相对所述上管体轴向移动时,所述凸起能够在所述卡槽内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心管,包括上管体、下管体、过滤膜和管盖,上管体可拆卸插设于下管体内,过滤膜设于上管体的底端,管盖设于上管体的顶端。血液和分离液注入离心管内,并通过离心处理后,由于过滤膜能够允许分离液通过,同时对单个核细胞具有阻止作用,分离液和红细胞将位于过滤膜以下,血浆和单个核细胞所在的白膜层将位于过滤膜以上,从而有效的将白膜层与分离液和红细胞隔离,从而保证所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的纯度。由于上管体与下管体可拆卸连接,取下上管体后,上管体内只有白膜层和位于白膜层上侧的血浆,通过吸管吸取位于下层白膜层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离心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下管体的展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离心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内管体、封口件和转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标:100-离心管;10-上管体;11-凸出部;12-卡槽;20-下管体;21-滑槽;211-第一槽段;212-第二槽段;213-第三槽段;214-第四槽段;30-过滤膜;40-管盖;50-内管体;51-容纳空间;52-进液口;53-出液口;54-环凸;55-凸起;56-插孔;60-封口件;70-转轴;80-插接件;9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心管100,包括上管体10、下管体20、过滤膜30和管盖40,上管体10的底端可拆卸的插设于下管体20内,过滤膜30设于上管体10的底端,管盖40盖合于上管体10的顶端。

其中,上管体10为圆柱形,其为顶底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本实施例中,上管体10的外侧壁上设有凸出部11,凸出部11为圆柱形,凸出部11的轴线方向与上管体10的半径方向一致,凸出部11靠近于上管体10的底端。

下管体20为圆柱形,下管体20为顶端开口结构,下管体20的内径与上管体10的外径相匹配。

下管体20的内侧壁上设有滑槽21,滑槽21的宽度与上管体10外侧壁上的凸出部11的直径一致。滑槽2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槽段211、第二槽段212、第三槽段213和第四槽段214。其中,第一槽段211和第三槽段213均沿下管体20的周向布置,第三槽段213所在的位置高于第一槽段211所在的位置;第二槽段212为螺旋槽,第一槽段211通过第二槽段212过渡至第三槽段213;第四槽段214沿下管体20的轴向布置,第四槽段214贯通下管体20的顶端。如图2所示,将下管体20的内侧壁展开为平面后,第一槽段211和第三槽段213均水平布置,第二槽段212倾斜布置,第四槽段214竖向布置。

过滤膜30上设有滤孔,滤孔的直径略小于单个核细胞的大小。过滤滤膜能够允许分离液通过,当然其也能够允许红细胞通过,但过滤膜30无法允许单个核细胞通过,即过滤膜30具有阻止单个核细胞通过的能力。

如图1所示,上管体10的底端插设于下管体20内,上管体10的外侧壁与下管体20的内侧壁形成密封配合,上管体10外侧壁上的凸出部11卡于下管体20的内侧壁上的滑槽21内;过滤膜30封堵于上管体10的底端的开口,过滤膜30与上管体10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管盖40盖合在上管体10的顶端开口处,管盖40与上管体10螺纹连接。

上管体10与下管体20对接后,上管体10的外侧壁上的凸出部11与下管体20的内侧壁上的滑槽21构成上管体10与下管体20之间的升降结构,即当上管体10相对下管体20转动时,上管体10能够相对下管体20轴向移动。在常态下,凸出部11卡于滑槽21的第一槽段211,此时,过滤膜30与下管体20间存在一定距离,下管体20具有一定容纳红细胞和分离液的空间。当上管体1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下管体20转动时,凸出部11将从第一槽段211滑入第二槽段212由于第二槽段212为螺旋槽,凸出部11在第二槽段212内滑动的同时,上管体10将相对下管体20轴向向上移动,从而增大过滤膜30与下管体20的底壁的距离,以增大下管体20所能容纳的空间;上管体10继续转动将使凸出部11从第二槽段212运动至第三槽段213,凸出部11在第一槽段211和第三槽段213内运动时,上管体10不会轴向移动;凸出部11最终会运动到第三槽段213与第四槽段214的交汇处,在此状态下,向上提升上管体10便可使上管体10从下管体20中脱离。

使用时,打开管盖40,将淋巴细胞分离液和血液从上管体10的顶端开口处倒入,并盖上管盖40,此时,上管体10内和下管体20内均有分离液;将整个离心管100放入至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在离心处理过程中,下管体20在跟随离心机转动时,上管体10在惯性的作用下将暂时保持静止,从而使上管体10与下管体20相对转动,使得凸出部11从第一槽段211运动到第三槽段213,上管体10轴向上向运动,下管体20内用于容纳分离液和红细胞的空间增大;上管体10轴向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上管体10中的分离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会通过过滤膜30进入到下管体20中;待离心处理完成后,上管体10中的分离液将处于静止状态,由于上管体10向上移动腾出了多余的看空间,上管体10中的分离液和红细胞将通过过滤膜30进入到下管体20内(红细胞位于分离液的下侧),而血浆和单个核细胞所在的白膜层将被过滤膜30阻隔,血浆和白膜层将位于上管体10内(血浆位于白膜层的上侧)。从而有效的将白膜层与分离液和红细胞隔离,保证所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的纯度;最后取下上管体10后,即凸出部11从第四槽段214滑出,上管体10内只有白膜层和位于白膜层上侧的血浆,通过吸管吸取位于下层白膜层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心管100,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内管体50、封口件60和转轴70。

其中,内管体50为圆柱形,内管体50的外径与上管体10的内径相匹配。内管体50内部形成圆柱状的容纳空间51,内管体50具有顶壁和底壁,内管体50的顶壁上设有进液口52,内管体50的底壁上设有出液口53,进液口52和出液口53均与容纳孔间连通。本实施例中,进液口52为多个,出液口53为一个,出液口53未设置在内管体50底壁的中心位置。

此外,本实施例中,内管体50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凸54,环凸54为环形结构,环凸54与内管体50同轴设置,环凸54与内管的底壁存在间隙。内管的外侧壁上设有凸起55,凸起55为圆柱形,凸起55的轴线方向与内管体50的半径方向一致。

本实施例中,上管体10的内壁上设有卡槽12,卡槽12沿上管体10的轴向布置,卡槽12贯通上管体10的顶端。

内管体50设于上管体10内,内管体50的外侧壁与上管体10的内侧壁形成密封配合,内管体50外侧壁上的凸起55卡于上管体10内侧壁上的卡槽12内。内管体50设于上管体10内后,内管体50能够相对上管体10轴向移动。内管体50相对上管体10轴向移动时,凸起55将在卡槽12内移动。内管体50的外侧壁上的凸起55与上管体10的内侧壁上的卡槽12构成内管体50与上管体10间的限位结构,从而限制内管体50相对上管体10转动。

封口件60的作用是打开或关闭内管体50上的出液口53。本实施例中,封口件60半圆形,封口件60的外径与内管体50的内径相匹配。封口件60与内管体50转动连接,封口件60以转动的方式来打开或管体出液口53。

本实施例中,封口件60通过转轴70与内管体50转动连接,封口件60设于环凸54与内管体50的底壁之间,封口件60的上表面与环凸54接触并形成密封配合,封口件60的下表面与内管体50的底壁接触并形成密封配合;转轴70可转动的设置于内管体50,转轴70的一端与封口件60固定连接,转轴70的另一端穿过内管体50的顶壁位于上管体10内;封口件60和转轴70均与内管体50同轴设置。当转轴70转动时,转轴70将带动封口件60绕内管体50的轴线转动。封口件60遮挡于出液口53上方时,封口件60将出液口53关闭;封口件60与出液口53错开时,出液口53被打开。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封口件60的下表面设有容纳孔,容纳孔内设有插接件80,插接件80为圆柱形,插接件80能够在容纳孔内竖向移动。此外,容纳孔内设有弹簧90,弹簧90作用于插接件80,使插接件80具有竖向向下移动的趋势。

内管体50的底壁上设有插孔56,插孔56为通孔。当封口件60转动至关闭出液口53的位置时,插接件80与插孔56对齐,插接件80将插设于插孔56内,从而限制封口件60相对内管体50转动,使出液口53一致处于关闭状态。

使用时,打开管盖40,将淋巴细胞分离液和血液从上管体10的顶端开口处倒入,并盖上管盖40;将整个离心管100放入至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处理后,分离液和红细胞将位于下管体20内,白膜层和血浆将位于内管体50内;将上管体10和下管体20分离后,白膜层和血浆将始终位于内管体50内,且白膜层位于血浆的下侧;取下管盖40后,操作人员可手持转轴70将内管体50向上提,使内管体50相对上管体10竖向向上移动,待内管体50的底壁运动到白膜层与血浆的分界处时,转动转轴70,使封口件60转动至将出液口53关闭的位置,插接件80在弹簧90的作用下将插入通孔内,此时,白膜层将位于上管体10内,血浆将位于内管体50内;将内管体50与上管体10分离后,最终得到上管体10内的纯度较高的白膜层。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心管100,可快速方便的对白膜层与血浆的分离,保证了白膜层中的单个核细胞的纯度。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