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88518发布日期:2019-07-06 10:38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胶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胶片就是银盐感光胶片,也叫菲林,由pc/pp/pet/pvc材料制作而成,胶片一般是指胶卷,也可以指印刷制版中的底片,菲林都是黑色的,菲林的边角一般有一个英文的符号,是菲林的编号,标明该菲林是c、m、y、k中的哪一张,是专色号的其中一个,表示这张菲林是什么色输出的,如果没有,可以看挂网的角度,来辨别是什么色,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都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单层的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一个感光乳剂层的支持体(片基),乳剂是由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悬浮在明胶介质中而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所用明胶类似。

随着人们对胶片进行一代代的革新,但是现有技术背景下所使用或者生产的胶片,在进行使用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

1.目前所使用或者生产的胶片,不能同时兼备多种物理性能,使得应用的范围较为局限,使用寿命也较短;

2.不方便对目前所使用或者生产的胶片,提高抗拉性,只能单一的使用,导致其强度不能进一步的提高,容易在存放时,受到意外的外力而断裂,影响使用;

3.不能对胶片本身的阻燃以及隔热的性能进行辅助提高,不能提高其使用的寿命,以及使用的质量,在较高的温度的影响下,容易出现融化的现象,影响照片的清晰度,影响胶片的正常使用。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一般的胶片,长时间存放时,容易被折断,影响使用寿命,以及在高温环境下,容易融化,导致图片模糊不清,影响使用,同时一般的胶片遇火然后融化,减小取出胶片的几率,影响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所述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首先将准备待用的硅粉加入到分散剂中进行充分均匀的分散,再将分散的硅粉,在40℃的温度条件下研磨20分钟,冷却后得到纳米硅;

步骤二:接着向纳米硅所在的反应釜中依次添加硅烷偶联剂、强碱和醇,在60℃的温度条件下,保温1小时后加水静置,分离出下层液体放入另一个反应釜中,再向下层液体中依次添加双氰胺和阻燃增效组合物,经过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阻燃剂;

步骤三:然后将得到的阻燃剂以及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和润滑剂均添加到pvc材料中进行热熔混合;

步骤四:最后将混合材料注塑到模具中进行成型,取出冷却,经过裁剪,得到大小一致的纳米硅阻燃胶片。

优选的,所述硅粉与分散剂的配比为1:5,且硅粉的粒径取用范围为5-15μm。

优选的,所述分散剂为下列混合物:水、乙醇、丙酮和环己烷按照等分进行配比混合。

优选的,所述纳米硅的的平均粒径为5nm,且纳米硅、硅烷偶联剂、强碱、醇、双氰胺和阻燃增效组合物的配比为10:1:5:60:5:3,并且强碱的成分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pvc材料与玻璃纤维、石棉纤维、润滑剂和阻燃剂按照100:10:8:5:10进行配比混合,且pvc材料与阻燃剂的混合物在66℃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热熔融合20分钟。

优选的,所述纳米硅阻燃胶片的平均厚度尺寸为2㎜。

优选的,所述玻璃纤维由叶腊石、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硼钙石和硼镁石按等份量配比高温熔制而成,且玻璃纤维的单丝的直径的范围为15~20μm。

优选的,所述石棉纤维的主要成分包括sio2、mgo和h2o,且石棉纤维各组分sio2、mgo和h2o的百分比为4:4:2,并且石棉纤维的容重为1600~2200kg/m3,而且石棉纤维的导热系数为0.198~0.244w(m·k)。

优选的,所述润滑剂由硅油、脂肪酸酰胺、油酸、聚酯、合成酯和羧酸按照任意比例进行混合得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方便制备出阻燃隔热的胶片,避免受热损坏,不方便存放或者使用,以及便于提高胶片的抗拉性,避免断裂,影响使用的质量。

1.将分散剂添加到硅粉中,打散后经过研磨得到纳米硅,方便快速的研磨,也便于将该硅粉更加的细致均匀,从而便于提高生产的质量与效率,方便使用;

2.由纳米硅、硅烷偶联剂、强碱、醇、双氰胺和阻燃增效组合物生产的阻燃剂,提高生产胶片的耐燃性,同时也便于改善胶片pvc原材料的加工难度,方便使用,以及该阻燃剂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便于使用;

3.向pvc材料中添加玻璃纤维和石棉纤维,便于提高产品胶片的抗拉性,也便于提高胶片的隔热性,从而便于提高胶片的使用寿命,便于长时间使用,也便于存放;

4.向pvc材料中添加润滑剂,便于pvc材料与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和阻燃剂之间充分快速的融合,方便提高融合的效率,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包括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首先将准备待用的硅粉加入到分散剂中进行充分均匀的分散,再将分散的硅粉,在40℃的温度条件下研磨20分钟,冷却后得到纳米硅;

步骤二:接着向纳米硅所在的反应釜中依次添加硅烷偶联剂、强碱和醇,在60℃的温度条件下,保温1小时后加水静置,分离出下层液体放入另一个反应釜中,再向下层液体中依次添加双氰胺和阻燃增效组合物,经过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阻燃剂;

步骤三:然后将得到的阻燃剂以及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和润滑剂均添加到pvc材料中进行热熔混合;

步骤四:最后将混合材料注塑到模具中进行成型,取出冷却,经过裁剪,得到大小一致的纳米硅阻燃胶片。

硅粉与分散剂的配比为1:5,且硅粉的粒径取用范围为5-15μm,便于研磨硅粉时,得到粒径均匀的纳米硅,便于后期生产环保型的阻燃剂,方便使用,分散剂为下列混合物:水、乙醇、丙酮和环己烷按照等分进行配比混合,便于将硅粉分散,方便后期研磨使用,也便于提高研磨的精细度,方便使用。

纳米硅的的平均粒径为5nm,且纳米硅、硅烷偶联剂、强碱、醇、双氰胺和阻燃增效组合物的配比为10:1:5:60:5:3,并且强碱的成分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的混合物,便于生产加工阻燃剂,以纳米硅为主要材料,方便使用,pvc材料与玻璃纤维、石棉纤维、润滑剂和阻燃剂按照100:10:8:5:10进行配比混合,且pvc材料与阻燃剂的混合物在66℃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热熔融合20分钟,便于提高pvc材料的阻燃性、隔热性和抗拉性,从而提高产品胶片的质量,方便提高胶片的使用寿命,便于长时间的使用或者存放,避免损坏。

纳米硅阻燃胶片的平均厚度尺寸为2㎜,与一般的胶片比相对较厚,提高硬度质量,避免损坏,玻璃纤维由叶腊石、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硼钙石和硼镁石按等份量配比高温熔制而成,且玻璃纤维的单丝的直径的范围为15~20μm,便于提高产品胶片的隔热性和抗拉性,方便使用。

石棉纤维的主要成分包括sio2、mgo和h2o,且石棉纤维各组分sio2、mgo和h2o的百分比为4:4:2,并且石棉纤维的容重为1600~2200kg/m3,而且石棉纤维的导热系数为0.198~0.244w(m·k),便于提高产品胶片的隔热性和抗拉性,方便使用,润滑剂由硅油、脂肪酸酰胺、油酸、聚酯、合成酯和羧酸按照任意比例进行混合得到,便于将各个混合材料快速均匀的混合,从而便于提高混合的效率,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使用。

工作原理:首先将准备待用的硅粉和分散剂按照1:5的配比加入到反应釜中,通过搅拌硅粉和分散剂的工作,将硅粉快速的分散,再接着将分散的硅粉倒入到研磨机中,将研磨机的温度调节至40℃,然后将分散的硅粉研磨20分钟,待冷却后得到纳米硅,接着将纳米硅再次倒入到干净的反应釜中,再依次向反应釜中添加硅烷偶联剂、强碱和醇(同时保证纳米硅与硅烷偶联剂、强碱和醇的配比为10:1:5:60),在60℃的温度条件下,保温1小时后加任意比例的水静置,只需最后的水位线没过反应釜中的混合物,静置30分钟后,分离出下层液体放入另一个反应釜中,再向下层液体中依次添加双氰胺和阻燃增效组合物(同时双氰胺和阻燃增效组合物与纳米硅的配比为3:5:10),经过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阻燃剂,然后将得到的阻燃剂与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和润滑剂按照配比为100:10:8:5:10,同时添加到pvc材料中进行热熔混合,最后将混合材料注塑到模具中进行成型,取出冷却,经过裁剪,得到大小一致的厚度为2㎜的纳米硅阻燃胶片,此时得到的产品胶片具有较好的阻燃性、隔热性以及抗拉性,提高产品胶片的质量,也便于增加产品胶片的使用寿命,方便长时间的存放,避免损坏,影响使用,这就是该纳米硅阻燃隔热胶片的制备方法的整个工作过程,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发明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