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0345发布日期:2019-08-17 01:58阅读:6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清洗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主要是指汽车内部改装所用到的一类辅助物件,例如汽车方向盘套、汽车坐垫或脚垫、汽车内部摆件及收纳箱等。汽车内饰的材质也由塑料类逐步向着皮革类、碳纤维类和硅胶类转变,进而对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现有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中,存在清洁去垢效果差的问题,在清洗过程中,对于油性脏垢或角落内的顽固污渍不能够清洁彻底,以及在清洗后仍易沾染或吸附灰尘,进而大大影响了汽车内饰的美观程度;且在现有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的制备过程中,存在工作效率低、分散效果差的问题,难以将均混时的“死区”情况彻底解决,以及易因搅拌速率、搅拌温度等设定或操作不当而使其粘度或整体质量达不到预期标准,进而对其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现提供所述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本发明是先将过量的十二醇与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环氧氯丙烷相共混,并在溶剂为石油醚、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的条件下反应,经水洗、旋干石油醚后,以得到剩余的十二醇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共存的中间混料a,再将中间混料a与少量的氯磺酸相共混,由其中的十二醇与少量的氯磺酸反应并经硫酸化后,以生成含有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酯的中间混料b,然后将中间混料b与酸性催化剂盐酸二甲胺、溶剂1,4-二氧六环相共混,使得其中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的环氧基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开环,再与氯乙酸钠、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相共混,并经脱氯化氢后,由减压调节ph至7.0-9.0、无水乙醇洗涤过滤和蒸馏静置,以滤出残留的杂质和反应物,并得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甘油醚羧酸盐共存的改性去污辅助剂,而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无杂质和反应物最终残留,以及有害中间产物的产生,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基础,来反应生成其它具备协同作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同时依据优异的复配效果,使得产品的使用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且依据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甘油醚羧酸盐中的含氧醚键、硫酸基和羧酸基的亲水作用,以及十二烷基的亲油作用,来降低固-液界面的表面张力,而具备亲油作用的十二烷基的一端在物体表面与油污相吸附,再逐步渗透、包裹油污,以形成一层油污膜并将其从物体上剥离,同时具备亲水作用的含氧醚键、硫酸基和羧酸基的一端在物体表面向着空气侧定向排列,或呈层状、筋状分布,以形成导电性表层,而其内部则呈球状分布,以构成稳定的芯壳结构并使静电荷迅速泄露、转移,且由三者复配后的协同作用,以及结合主去污与辅抗静电的双重效果,使其清洁去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先由电加热片来对罐体进行预热处理,再由电机来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将带动第二螺旋叶片转动,进而将导入壳体内的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分别进行初步搅拌,并依据电动喷嘴将其依次喷至罐体中,且转轴还将带动搅拌叶片转动,并依据搅拌叶片的离心力作用,来带动伸缩弹簧逐渐拉伸和第一螺旋叶片向外运动,而伸缩弹簧逐渐拉伸时将带动多块活动片也逐渐伸展开,并依据第一螺旋叶片、搅拌叶片和多块活动片及其开设的导液孔的共同作用,来将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混合均匀,待一定时间后打开电磁阀和水泵,再将三者共混后的液体导入壳体内,并将其经电动喷嘴喷至罐体中,之后将三者共混后的液体依此反复的共混、喷出,进而使其粘度和整体质量迅速的达到预期标准,并彻底解决了各原料均混时易出现的“死区”情况,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分散效果;

且先将各共混液分别进行初步搅拌处理,再将其依次喷至预热后的罐体内进行二次共混处理,并依据搅拌叶片的离心力作用,使得伸缩弹簧逐渐拉伸、第一螺旋叶片向外运动,以及多块活动片逐渐伸展开,并由第一螺旋叶片、搅拌叶片和多块活动片及其开设的导液孔的共同作用,将三者的共混液分散均匀,待一定时间后由电磁阀和水泵将三者的共混液导入壳体内,再依据壳体中的初步搅拌和罐体中的二次共混来对三者的共混液进行双重处理,并经如此反复的初步搅拌、喷出和二次共混,以得到分散性佳、均一性优异的三者的共混液。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该清洗剂由溶剂、改性去污辅助剂、上光蜡料、植物香精和色素炭黑粉混配而成,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分别由45-65%的溶剂、20-40%的改性去污辅助剂、5-15%的上光蜡料、1-4%的植物香精和1-4%的色素炭黑粉组成;

所述溶剂由去离子水与乙醇按4:1的重量百分比混配而成;所述上光蜡料由液状蜂蜡与液状棕榈蜡按1:1的重量百分比混配而成;所述植物香精为乳化状的玫瑰香精;所述改性去污辅助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20-50%的十二醇、15-25%的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15-25%的环氧氯丙烷、10-20%的氯磺酸和5-15%的氯乙酸钠混配而成;

所述改性去污辅助剂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先将十二醇置于溶剂石油醚中,再加入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逐步滴加环氧氯丙烷,在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60转/分钟和50-70度下共混45分钟,经水洗、旋干石油醚后,以得到中间混料a;再将中间混料a与氯磺酸相反应,在300转/分钟、25-35度下共混60分钟,经硫酸化后以得到中间混料b;然后将中间产物b置于溶剂1,4-二氧六环中,并逐步滴加酸性催化剂盐酸二甲胺,在180转/分钟、加压至1.4-1.6mpa和55-65度下水浴搅拌240分钟,经调节ph至7.0-9.0、减压蒸馏和乙醇萃取过滤,以得到反应产物,并将反应产物与氯乙酸钠、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在120转/分钟、加压至2.4-2.6mpa和80-100度下保温搅拌300分钟,经减压后调节ph至7.0-9.0、无水乙醇洗涤过滤和蒸馏静置,以得到改性去污辅助剂;且先将过量的十二醇与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环氧氯丙烷相共混,并在溶剂为石油醚、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的条件下反应,经水洗、旋干石油醚后,以得到剩余的十二醇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共存的中间混料a,再将中间混料a与少量的氯磺酸相共混,由其中的十二醇与少量的氯磺酸反应并经硫酸化后,以生成含有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酯的中间混料b,然后将中间混料b与酸性催化剂盐酸二甲胺、溶剂1,4-二氧六环相共混,使得其中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的环氧基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开环,再与氯乙酸钠、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相共混,并经脱氯化氢后,由减压调节ph至7.0-9.0、无水乙醇洗涤过滤和蒸馏静置,以滤出残留的杂质和反应物,并得到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甘油醚羧酸盐共存的改性去污辅助剂,而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无杂质和反应物最终残留,以及有害中间产物的产生,并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基础,来反应生成其它具备协同作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同时依据优异的复配效果,使得产品的使用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且依据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甘油醚羧酸盐中的含氧醚键、硫酸基和羧酸基的亲水作用,以及十二烷基的亲油作用,来降低固-液界面的表面张力,而具备亲油作用的十二烷基的一端在物体表面与油污相吸附,再逐步渗透、包裹油污,以形成一层油污膜并将其从物体上剥离,同时具备亲水作用的含氧醚键、硫酸基和羧酸基的一端在物体表面向着空气侧定向排列,或呈层状、筋状分布,以形成导电性表层,而其内部则呈球状分布,以构成稳定的芯壳结构并使静电荷迅速泄露、转移,且由三者复配后的协同作用,以及结合主去污与辅抗静电的双重效果,使其清洁去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且该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先将溶剂与改性去污辅助剂相共混,再将混合液均分为三份;

2)将每份混合液分别与上光蜡料、植物香精和色素炭黑粉相共混,以得到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

3)将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导入喷雾均混设备中,在180转/分钟、70-80度下喷雾均混120分钟,并经降温过滤、浓缩至3/5,以得到乳膏状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且先将溶剂与改性去污辅助剂共混、均分三份后,再分别与上光蜡料、植物香精和色素炭黑粉相处理,然后再将各类共混液一同处理,进而使得各原料间的溶解、分散效果更佳,不易出现各原料间依次共混所发生的结块、沉淀等问题,在提高了共混质量的同时还加快了生产效率。

其中,所述石油醚、四丁基溴化铵和十二醇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0:1:15;所述盐酸二甲胺、1,4-二氧六环和中间产物b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15:5。

其中,所述步骤3)中乳膏状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的应用方法为:

s1:先将纯净水滴于待清洗汽车内饰的角落处并润湿,再将乳膏状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涂抹至此,可使乳膏状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的亲水基和亲油基定向排列,并充分与顽固污渍相接触、亲和;

s2:待2分钟后用40-50度的湿棉布沿着此处向外发散擦拭,再将纯净水注入喷枪并喷至所有的擦拭处,由亲油基团将各处的脏污包裹,并将其带至纯净水中;

s3:待3分钟后用干棉球、干棉布将所有擦拭处清理干净,在25-35度下热烘4分钟,由干棉球、干棉布将清理出的脏污擦拭干净,再热烘除去残留的水分,而该乳膏状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无需将其与纯净水共混稀释后再肆意喷涂至待清洗处,它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除垢清洗操作,且不会对其它无需清洗的区域造成影响,同时可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以及大大提升了清洗效率。

其中,所述步骤3)中喷雾均混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先打开电加热片并对罐体进行预热处理,再打开电机来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将带动第二螺旋叶片转动,同时将共混液a经进料盖导入壳体内,而依据第二螺旋叶片的初步搅拌后打开电动喷嘴,以将共混液a喷至罐体内并关闭电动喷嘴,然后将共混液b和共混液c依照上述方式分别进行初步搅拌处理并喷至罐体中,且转轴还将带动搅拌叶片转动,搅拌叶片将带动伸缩弹簧逐渐拉伸和第一螺旋叶片运动,同时多块活动片也将逐渐伸展开,来与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充分接触,待一定时间后打开电磁阀和水泵,以将三者共混后的液体导入壳体内,再经电动喷嘴喷至罐体中,由多次反复的共混、喷出,以完成整个工作流程。

其中,所述步骤3)中喷雾均混设备由支撑架、电机、电加热片、第一连接管、电磁阀、第一螺旋叶片、搅拌叶片、水泵、罐体、喷液管、第二连接管、进料盖、壳体、第二螺旋叶片、电动喷嘴、转轴、控制面板、伸缩弹簧、活动柱、导液孔、活动片、出料盖和固定柱组成,所述支撑架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罐体,所述罐体的一侧由导线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罐体的外部均匀嵌入有电加热片,所述罐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出料盖,所述罐体的顶部中心处通过螺栓固定有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一侧设置有进料盖,所述喷液管的一端依次穿过罐体和壳体,且与壳体的底面相接触,所述喷液管的另一端安装有电动喷嘴,且电动喷嘴位于罐体的内部空间,所述罐体的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水泵,且水泵与罐体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电磁阀,且水泵与壳体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管;

所述罐体的底部中心处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一侧通过联轴器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罐体和壳体,且与壳体的顶面相接触,所述转轴位于壳体内的外侧通过焊接固定有第二螺旋叶片,所述转轴位于罐体内的外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搅拌叶片,且相邻两个搅拌叶片的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外侧通过焊接固定有第一螺旋叶片,所述转轴与搅拌叶片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所述转轴与搅拌叶片的相邻一侧均安装有固定柱,且两个固定柱之间通过铰链均匀连接有活动片,所述活动片上均匀开设有导液孔,所述转轴与罐体和壳体的接触处均设置有密封垫圈和密封胶,且转轴与罐体和壳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轴承套,以便提高接触处的密封效果,以及降低接触处的摩擦力,所述电机、电加热片、电磁阀、水泵和电动喷嘴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是先将溶剂与改性去污辅助剂共混、均分三份后,再分别与上光蜡料、植物香精和色素炭黑粉相处理,然后再将各类共混液一同处理,进而使得各原料间的溶解、分散效果更佳,不易出现各原料间依次共混所发生的结块、沉淀等问题,在提高了共混质量的同时还加快了生产效率;而改性去污辅助剂中的含氧醚键、硫酸基和羧酸基的亲水作用,以及十二烷基的亲油作用,来降低固-液界面的表面张力,且具备亲油作用的十二烷基的一端在物体表面与油污相吸附,再逐步渗透、包裹油污,以形成一层油污膜并将其从物体上剥离,同时具备亲水作用的含氧醚键、硫酸基和羧酸基的一端在物体表面向着空气侧定向排列,或呈层状、筋状分布,以形成导电性表层,而其内部则呈球状分布,以构成稳定的芯壳结构并使静电荷迅速泄露、转移,即由三者复配后的协同作用,以及结合主去污与辅抗静电的双重效果,使其清洁去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的避免了因油性脏垢或角落内的顽固污渍不能够清洁彻底,以及在清洗后仍易沾染或吸附灰尘,而导致汽车内饰的美观程度受到影响的情况出现;

2.先将各共混液分别进行初步搅拌处理,再将其依次喷至预热后的罐体内进行二次共混处理,并依据搅拌叶片的离心力作用,使得伸缩弹簧逐渐拉伸、第一螺旋叶片向外运动,以及多块活动片逐渐伸展开,并由第一螺旋叶片、搅拌叶片和多块活动片及其开设的导液孔的共同作用,将三者的共混液分散均匀,待一定时间后由电磁阀和水泵将三者的共混液导入壳体内,再依据壳体中的初步搅拌和罐体中的二次共混来对三者的共混液进行双重处理,并经如此反复的初步搅拌、喷出和二次共混,进而使其粘度和整体质量迅速的达到预期标准,并彻底解决了各原料均混时易出现的“死区”情况,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分散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喷雾均混设备正面剖视图;

图中:1、支撑架;2、电机;3、电加热片;4、第一连接管;5、电磁阀;6、第一螺旋叶片;7、搅拌叶片;8、水泵;9、罐体;10、喷液管;11、第二连接管;12、进料盖;13、壳体;14、第二螺旋叶片;15、电动喷嘴;16、转轴;17、控制面板;18、伸缩弹簧;19、活动柱;20、导液孔;21、活动片;22、出料盖;23、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该清洗剂由溶剂、改性去污辅助剂、上光蜡料、植物香精和色素炭黑粉混配而成,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分别由55%的溶剂、30%的改性去污辅助剂、10%的上光蜡料、2.5%的植物香精和2.5%的色素炭黑粉组成;

溶剂由去离子水与乙醇按4:1的重量百分比混配而成;上光蜡料由液状蜂蜡与液状棕榈蜡按1:1的重量百分比混配而成;植物香精为乳化状的玫瑰香精;改性去污辅助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5%的十二醇、20%的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20%的环氧氯丙烷、15%的氯磺酸和10%的氯乙酸钠混配而成;

改性去污辅助剂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先将十二醇置于溶剂石油醚中,再加入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逐步滴加环氧氯丙烷,在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60转/分钟和60度下共混45分钟,经水洗、旋干石油醚后,以得到中间混料a;再将中间混料a与氯磺酸相反应,在300转/分钟、30度下共混60分钟,经硫酸化后以得到中间混料b;然后将中间产物b置于溶剂1,4-二氧六环中,并逐步滴加酸性催化剂盐酸二甲胺,在180转/分钟、加压至1.5mpa和60度下水浴搅拌240分钟,经调节ph至8.0、减压蒸馏和乙醇萃取过滤,以得到反应产物,并将反应产物与氯乙酸钠、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在120转/分钟、加压至2.5mpa和90度下保温搅拌300分钟,经减压后调节ph至8.0、无水乙醇洗涤过滤和蒸馏静置,以得到改性去污辅助剂,且石油醚、四丁基溴化铵和十二醇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0:1:15;盐酸二甲胺、1,4-二氧六环和中间产物b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15:5;

且该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1)先将溶剂与改性去污辅助剂相共混,再将混合液均分为三份;

2)将每份混合液分别与上光蜡料、植物香精和色素炭黑粉相共混,以得到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

3)将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导入喷雾均混设备中,在180转/分钟、75度下喷雾均混120分钟,并经降温过滤、浓缩至3/5,以得到乳膏状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

实施例2:

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去污辅助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50%的十二醇、20%的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20%的氯磺酸和10%的氯乙酸钠混配而成;

改性去污辅助剂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先将十二醇置于溶剂石油醚中,再加入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60转/分钟和60度下共混45分钟,经水洗、旋干石油醚后,以得到中间混料a;再将中间混料a与氯磺酸相反应,在300转/分钟、30度下共混60分钟,经硫酸化后以得到中间混料b;然后将中间产物b置于溶剂1,4-二氧六环中,并逐步滴加酸性催化剂盐酸二甲胺,在180转/分钟、加压至1.5mpa和60度下水浴搅拌240分钟,经调节ph至8.0、减压蒸馏和乙醇萃取过滤,以得到反应产物,并将反应产物与氯乙酸钠、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在120转/分钟、加压至2.5mpa和90度下保温搅拌300分钟,经减压后调节ph至8.0、无水乙醇洗涤过滤和蒸馏静置,以得到改性去污辅助剂,且石油醚、四丁基溴化铵和十二醇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0:1:15;盐酸二甲胺、1,4-二氧六环和中间产物b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15:5。

实施例3:

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去污辅助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20%的十二醇、25%的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20%的环氧氯丙烷、20%的氯磺酸和15%的氯乙酸钠混配而成。

实施例4:

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去污辅助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5%的十二醇、25%的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25%的环氧氯丙烷和15%的氯乙酸钠混配而成;

改性去污辅助剂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先将十二醇置于溶剂石油醚中,再加入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逐步滴加环氧氯丙烷,在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60转/分钟和60度下共混45分钟,经水洗、旋干石油醚后,以得到中间混料a;然后将中间产物a置于溶剂1,4-二氧六环中,并逐步滴加酸性催化剂盐酸二甲胺,在180转/分钟、加压至1.5mpa和60度下水浴搅拌240分钟,经调节ph至8.0、减压蒸馏和乙醇萃取过滤,以得到反应产物,并将反应产物与氯乙酸钠、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在120转/分钟、加压至2.5mpa和90度下保温搅拌300分钟,经减压后调节ph至8.0、无水乙醇洗涤过滤和蒸馏静置,以得到改性去污辅助剂,且石油醚、四丁基溴化铵和十二醇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0:1:15;盐酸二甲胺、1,4-二氧六环和中间产物a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15:5。

实施例5:

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去污辅助剂由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5%的十二醇、25%的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20%的环氧氯丙烷和20%的氯磺酸混配而成;

改性去污辅助剂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先将十二醇置于溶剂石油醚中,再加入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逐步滴加环氧氯丙烷,在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60转/分钟和60度下共混45分钟,经水洗、旋干石油醚后,以得到中间混料a;再将中间混料a与氯磺酸相反应,在300转/分钟、30度下共混60分钟,经硫酸化后以得到中间混料b;然后将中间产物b置于溶剂1,4-二氧六环中,并逐步滴加酸性催化剂盐酸二甲胺,在180转/分钟、加压至1.5mpa和60度下水浴搅拌240分钟,经调节ph至8.0、减压蒸馏和乙醇萃取过滤,以得到改性去污辅助剂,且石油醚、四丁基溴化铵和十二醇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0:1:15;盐酸二甲胺、1,4-二氧六环和中间产物b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15:5。

实施例6:

一种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且该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先将溶剂与改性去污辅助剂相共混,再将混合液分别与上光蜡料、植物香精和色素炭黑粉相共混,而每次共混时间、温度及转速分别控制在60分钟、75度和180转/分钟,并经降温过滤、浓缩至3/5,以得到乳膏状的汽车内饰用高效清洗剂。

根据上述实施例1-6,所得出的对比结果如下表:

表1-对比数据统计表

由表1-对比数据统计表中的实施例1与实施例2对比可知,两者的去污率和表面电阻率的数值均相差较大,这是因为实施例2中不存在过量的十二醇与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环氧氯丙烷相共混,并在溶剂为石油醚、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的条件下反应,则生成的中间混料a中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进而不存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的环氧基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开环,再与氯乙酸钠、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相共混,则得到的改性去污辅助剂中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甘油醚羧酸盐,即不存在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基础,来反应生成其它具备协同作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可能,因而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的数值相差均较为明显;

由表1-对比数据统计表中的实施例1与实施例3和实施例4对比可知,两者的去污率和表面电阻率的数值均相差较大,且实施例3与实施例4中的数值较为接近,这是因为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均不存在多余的十二醇与少量的氯磺酸反应,且实施例3中是由于生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时已耗尽十二醇,实施例4中是由于无氯磺酸加入,则生成的中间混料b中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酯,即只存在两种物质间的协同作用,因而实施例1与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的数值相差均较为明显;

由表1-对比数据统计表中的实施例1与实施例5对比可知,两者的去污率和表面电阻率的数值均相差较大,这是因为实施例5中不存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的环氧基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开环,再与氯乙酸钠、半份浓度为32%的氢氧化钠溶液相共混,则得到的改性去污辅助剂中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甘油醚羧酸盐,即仅有多余的十二醇与其它原料相反应生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来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缩水甘油醚相复配,因而实施例1与实施例5中的数值相差均较为明显;

由表1-对比数据统计表中的实施例1与实施例6对比可知,两者的固含量相差较大,是因为实施例6中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将各原料依次共混,而实施例1是先将主要的溶剂与改性去污辅助剂相共混、均分为三份,再将每份混合液分别与上光蜡料、植物香精和色素炭黑粉相共混,最后将各类混合液一同处理,使得各原料间的兼容性更佳,因而实施例1与实施例6中的数值相差较为明显。

其中,喷雾均混设备的工作原理为:先由电加热片3来对罐体9进行预热处理,再由电机2来带动转轴16转动,转轴16将带动第二螺旋叶片14转动,进而将导入壳体13内的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分别进行初步搅拌,并依据电动喷嘴15将其依次喷至罐体9中,且转轴16还将带动搅拌叶片7转动,并依据搅拌叶片7的离心力作用,来带动伸缩弹簧18逐渐拉伸和第一螺旋叶片6向外运动,而伸缩弹簧18逐渐拉伸时将带动多块活动片21也逐渐伸展开,并依据第一螺旋叶片6、搅拌叶片7和多块活动片21及其开设的导液孔20的共同作用,来将共混液a、共混液b和共混液c混合均匀,待一定时间后打开电磁阀5和水泵8,再将三者共混后的液体导入壳体13内,并将其经电动喷嘴15喷至罐体9中,之后将三者共混后的液体依此反复的共混、喷出,进而使其粘度和整体质量迅速的达到预期标准,并彻底解决了各原料均混时易出现的“死区”情况,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分散效果;

且先将各共混液分别进行初步搅拌处理,再将其依次喷至预热后的罐体9内进行二次共混处理,并依据搅拌叶片7的离心力作用,使得伸缩弹簧18逐渐拉伸、第一螺旋叶片6向外运动,以及多块活动片21逐渐伸展开,并由第一螺旋叶片6、搅拌叶片7和多块活动片21及其开设的导液孔20的共同作用,将三者的共混液分散均匀,待一定时间后由电磁阀5和水泵8将三者的共混液导入壳体13内,再依据壳体13中的初步搅拌和罐体9中的二次共混来对三者的共混液进行双重处理,并经如此反复的初步搅拌、喷出和二次共混,以得到分散性佳、均一性优异的三者的共混液。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