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数目微生物培养皿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71728发布日期:2020-01-10 22:40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数目微生物培养皿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数目微生物培养皿放置架。



背景技术:

微生物培养是生物培养的中的一种,所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个体微小、代谢旺盛、生长繁殖快,如果保存不妥容易发生变异和杂菌污染,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现象。因此,保存好菌种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包括传代培养法、载体法、悬液法、冷冻法和真空干燥法。

在实验室采用培养皿对微生物进行培养过程中,由于一次培养的微生物较多,使用的培养皿数目较多,密度较集中,培养皿间的缝隙较小,导致夹取单个培养皿时较为不便,尤其是对中间部分的培养皿进行夹取时,不易控制夹取力度,夹取不稳固致使培养皿掉落,或者夹取力度过大而造成对培养皿的破坏,使得培养皿产生裂纹,微生物受到污染,而且,工作人员在对培养皿添加养分时,容易出现单个培养皿多次添加重复的情况,致使多个培养皿间的结果产生较大差异。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数目微生物培养皿放置架,它可以实现便于通过向上顶动顶杆的操作,在培养皿数目较多时有效实现对单个培养皿的夹取,同时,通过在添加养分时移动活动弧形杆,使得能快速对已添加和未添加的培养皿进行标记,方便快速分辨培养皿是否添加养分,从而有效避免多次重复对同一培养皿添加养分,从而有效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通过颜色对比,使得分辨效果更清晰明了。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多数目微生物培养皿放置架,包括培养架,所述培养架的下侧设有底架,所述培养架和底架之间连接有两对支撑柱,且两对支撑柱分别位于底架的四角处,所述培养架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培养架的上端开凿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侧放置有培养皿和托板,且托板位于培养皿的下端,所述托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位于托板的中部位置,且顶杆插设在放置槽内,可以实现便于通过向上顶动顶杆的操作,在培养皿数目较多时有效实现对单个培养皿的夹取,同时,通过在添加养分时移动活动弧形杆,使得能快速对已添加和未添加的培养皿进行标记,方便快速分辨培养皿是否添加养分,从而有效避免多次重复对同一培养皿添加养分,从而有效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通过颜色对比,使得分辨效果更清晰明了。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的下端与底架之间的距离不低于15cm,使顶杆的下方预留部分空间,方便工作人员将手从培养架下侧伸进对顶杆进行操作,且使外侧的顶杆不易妨碍到工作人员对内侧顶杆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槽的内壁上开凿有一对导向滑槽,且一对导向滑槽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托板的侧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滑动连接在导向滑槽内,利用导向滑槽对限位块进行限位,使托板能有效保持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不易发生相对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顶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重力块,对顶杆进行加重,使在重力作用下,顶杆能定位在放置槽内不易倾斜,从而使得托板能始终与放置槽的内底端相接触,进而使培养皿不易与放置槽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培养架的上端开凿有多个标记槽,且标记槽位于培养皿的外侧,所述标记槽包括下标记槽和上标记槽,所述上标记槽位于下标记槽的上侧,且下标记槽通过上标记槽与外界相通,所述上标记槽的长度等于下标记槽长度的一半,所述下标记槽的内端滑动连接有移动杆,且移动杆插设在上标记槽内,所述活动弧形杆的长度等于下标记槽长度的一半。使活动弧形杆可完全隐藏在下标记槽内侧,不被工作人员查看到,或者使其完全置于上标记槽处被工作人员查看到,工作人员可通过是否查看到活动弧形杆来判断此培养皿内有无添加养分,从而减少同一培养皿内养分多次添加所导致的多个培养皿间结果差距较大的问题,有效避免重复添加,所述下标记槽的内端和活动弧形杆的外表面设置为不同的颜色,且通过颜色对比使工作人员了解更清楚、快速。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设有透明遮板,且透明遮板与培养架的侧端转动连接,所述透明遮板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支撑柱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柱上开凿有与透明遮板相匹配的限位凹槽,自然状态下,透明遮板下垂能有效阻挡对顶杆的误触。

进一步的,所述透明遮板的下端面与底架之间预留有可伸指距离,所述可伸指距离小于透明遮板总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可伸指距离大于2cm,预留部分可供手指通过的距离,方便工作人员对透明遮板的转动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底架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块,所述培养架的下端开凿有与滑动块相匹配的横移槽,且滑动块在横移槽内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块的两端和横移槽的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工作人员可通过左右拉动把手来对培养架左右移动,从而有效实现对培养皿的晃动,方便通过晃动操作来实现培养皿冷冻后的快速解冻。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块远离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靠近培养架的一端与横移槽的内底端相接触,减少滑动块与横移槽内壁之间的接触摩擦,使得培养架滑动更灵活,从而有助于对培养皿的保护。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实现便于通过向上顶动顶杆的操作,在培养皿数目较多时有效实现对单个培养皿的夹取,同时,通过在添加养分时移动活动弧形杆,使得能快速对已添加和未添加的培养皿进行标记,方便快速分辨培养皿是否添加养分,从而有效避免多次重复对同一培养皿添加养分,从而有效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通过颜色对比,使得分辨效果更清晰明了。

(2)顶杆的下端与底架之间的距离不低于15cm,使顶杆的下方预留部分空间,方便工作人员将手从培养架下侧伸进对顶杆进行操作,且使外侧的顶杆不易妨碍到工作人员对内侧顶杆的操作。

(3)放置槽的内壁上开凿有一对导向滑槽,且一对导向滑槽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托板的侧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且限位块滑动连接在导向滑槽内,利用导向滑槽对限位块进行限位,使托板能有效保持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不易发生相对转动。

(4)顶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重力块,对顶杆进行加重,使在重力作用下,顶杆能定位在放置槽内不易倾斜,从而使得托板能始终与放置槽的内底端相接触,进而使培养皿不易与放置槽脱离。

(5)培养架的上端开凿有多个标记槽,且标记槽位于培养皿的外侧,标记槽包括下标记槽和上标记槽,上标记槽位于下标记槽的上侧,且下标记槽通过上标记槽与外界相通,上标记槽的长度等于下标记槽长度的一半,下标记槽的内端滑动连接有移动杆,且移动杆插设在上标记槽内,活动弧形杆的长度等于下标记槽长度的一半。使活动弧形杆可完全隐藏在下标记槽内侧,不被工作人员查看到,或者使其完全置于上标记槽处被工作人员查看到,工作人员可通过是否查看到活动弧形杆来判断此培养皿内有无添加养分,从而减少同一培养皿内养分多次添加所导致的多个培养皿间结果差距较大的问题,有效避免重复添加,下标记槽的内端和活动弧形杆的外表面设置为不同的颜色,且通过颜色对比使工作人员了解更清楚、快速。

(6)相邻的两个支撑柱之间设有透明遮板,且透明遮板与培养架的侧端转动连接,透明遮板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支撑柱之间的距离,支撑柱上开凿有与透明遮板相匹配的限位凹槽,自然状态下,透明遮板下垂能有效阻挡对顶杆的误触。

(7)透明遮板的下端面与底架之间预留有可伸指距离,可伸指距离小于透明遮板总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可伸指距离大于2cm,预留部分可供手指通过的距离,方便工作人员对透明遮板的转动打开。

(8)底架与支撑柱固定连接,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块,培养架的下端开凿有与滑动块相匹配的横移槽,且滑动块在横移槽内滑动连接,滑动块的两端和横移槽的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工作人员可通过左右拉动把手来对培养架左右移动,从而有效实现对培养皿的晃动,方便通过晃动操作来实现培养皿冷冻后的快速解冻。

(10)滑动块远离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有滚轮,滚轮靠近培养架的一端与横移槽的内底端相接触,减少滑动块与横移槽内壁之间的接触摩擦,使得培养架滑动更灵活,从而有助于对培养皿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培养皿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培养皿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正面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培养架、2底架、3支撑柱、4把手、5培养皿、61放置槽、62导向滑槽、7托板、8顶杆、9重力块、10限位块、11透明遮板、12标记槽、121下标记槽、122上标记槽、13活动弧形杆、14移动杆、15横移槽、16滑动块、17弹簧、18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多数目微生物培养皿放置架,包括培养架1,培养架1的下侧设有底架2,培养架1和底架2之间连接有两对支撑柱3,且两对支撑柱3分别位于底架2的四角处,培养架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把手4,培养架1的上端开凿有均匀分布的多个放置槽61,放置槽61的内侧放置有培养皿5和托板7,且托板7位于培养皿5的下端,托板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顶杆8,顶杆8位于托板7的中部位置,且顶杆8插设在放置槽61内。

顶杆8的下端与底架2之间的距离不低于15cm,使顶杆8的下方预留部分空间,方便工作人员将手从培养架1下侧伸进对顶杆8进行操作,且使外侧的顶杆8不易妨碍到工作人员对内侧顶杆8的操作,放置槽61的内壁上开凿有一对导向滑槽62,且一对导向滑槽6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托板7的侧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且限位块10滑动连接在导向滑槽62内,利用导向滑槽62对限位块10进行限位,使托板7能有效保持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不易发生相对转动,顶杆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重力块9,对顶杆8进行加重,使在重力作用下,顶杆8能定位在放置槽61内不易倾斜,从而使得托板7能始终与放置槽61的内底端相接触,进而使培养皿5不易与放置槽61脱离。

培养架1的上端开凿有多个标记槽12,且标记槽12位于培养皿5的外侧,标记槽12包括下标记槽121和上标记槽122,上标记槽122位于下标记槽121的上侧,且下标记槽121通过上标记槽122与外界相通,上标记槽122的长度等于下标记槽121长度的一半,下标记槽121的内端滑动连接有移动杆14,且移动杆14插设在上标记槽122内,活动弧形杆13的长度等于下标记槽121长度的一半。使活动弧形杆13可完全隐藏在下标记槽121内侧,不被工作人员查看到,或者使其完全置于上标记槽122处被工作人员查看到,工作人员可通过是否查看到活动弧形杆13来判断此培养皿5内有无添加养分,从而减少同一培养皿5内养分多次添加所导致的多个培养皿5间结果差距较大的问题,有效避免重复添加,下标记槽121的内端和活动弧形杆13的外表面设置为不同的颜色,且通过颜色对比使工作人员了解更清楚、快速。

请参阅图4,相邻的两个支撑柱3之间设有透明遮板11,且透明遮板11与培养架1的侧端转动连接,透明遮板11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支撑柱3之间的距离,支撑柱3上开凿有与透明遮板11相匹配的限位凹槽,自然状态下,透明遮板11下垂能有效阻挡对顶杆8的误触,透明遮板11的下端面与底架2之间预留有可伸指距离,可伸指距离小于透明遮板11总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可伸指距离大于2cm,预留部分可供手指通过的距离,方便工作人员对透明遮板11的转动打开。

请参阅图5-7,底架2与支撑柱3固定连接,支撑柱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块16,培养架1的下端开凿有与滑动块16相匹配的横移槽15,横移槽15的截面形状可设置为t形,使得滑动块16不易上下移动,且滑动块16在横移槽15内滑动连接,滑动块16的两端和横移槽15的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弹簧17,工作人员可通过左右拉动把手4来对培养架1左右移动,从而有效实现对培养皿5的晃动,方便通过晃动操作来实现培养皿5冷冻后的快速解冻,滑动块16远离支撑柱3的一端连接有滚轮18,滚轮18靠近培养架1的一端与横移槽15的内底端相接触,减少滑动块16与横移槽15内壁之间的接触摩擦,使得培养架1滑动更灵活,从而有助于对培养皿5的保护。

当需要对其中某一个培养皿5进行夹取时,由于培养皿5数目较多、多个培养皿5间缝隙较小,直接夹取较为困难,此时,工作人员可先将透明遮板11转动打开,然后将待夹取培养皿5上方的顶杆8缓慢向上顶动,使此培养皿5上移凸出,从而便于对培养皿5的夹取,夹取后松开顶杆8,在重力块9的重力作用下顶杆8会自动下坠至原处,当需要对多个培养皿5内添加养分时,工作人员可将添加完毕后的培养皿5外侧的移动杆14转动,使添加养分后的培养皿5和未添加养分的培养皿5区分开,有效避免多次重复添加,从而减少因养分添加不一致所导致的结果差异较大问题,另外,当培养皿5冷冻后需要对其进行晃动解冻时,工作人员可以握住把手4左右移动,使培养架1左右晃动,从而加快解冻速度。

可以实现便于通过向上顶动顶杆8的操作,在培养皿5数目较多时有效实现对单个培养皿5的夹取,同时,通过在添加养分时移动活动弧形杆13,使得能快速对已添加和未添加的培养皿5进行标记,方便快速分辨培养皿5是否添加养分,从而有效避免多次重复对同一培养皿5添加养分,从而有效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通过颜色对比,使得分辨效果更清晰明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