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1444发布日期:2020-03-17 15:3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



背景技术:

食品检测是按照国家指标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一些有害有毒的指标的检测,比如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和运用化工单元操作,并发展形成食品工程单元操作,从而促进食品工业向大规模、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在使用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时,多数均是将滤膜放置在一个滤头上表面,再将一次性的滤杯放置在滤膜上表面,滤杯并未加以固定,在使用者向滤杯中倒入食品溶解液,由于下落的液体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可能会造成滤杯的倾倒,导致液体流出,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旨在解决现在人们所使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时,多数均是将滤膜放置在一个滤头上表面,再将一次性的滤杯放置在滤膜上表面,滤杯并未加以固定,在使用者向滤杯中倒入食品溶解液,由于下落的液体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可能会造成滤杯的倾倒,导致液体流出,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固定部,与所述固定部相对设置的自由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固定部与自由部组合形成的容腔内由上到下依次可拆卸设有过滤杯、滤膜及盛液杯,所述过滤杯的下表面均匀开设有过滤孔。

优选的,第一支撑圈与第二支撑圈由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内表壁,盛放槽开设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过滤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圈,所述滤膜平铺在所述第二支撑圈的上表面,所述盛液杯放置在所述盛放槽的内部。

优选的,还包括卡合凸起和半圆形凸圈,所述自由部的两个垂直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卡合凸起,所述固定部的两个垂直边均开设有一个与所述卡合凸起相适配的第一卡槽;所述半圆形凸圈固定设置在所述自由部的下表面,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半圆形凸圈相适配的第二卡槽。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支撑滤膜的支撑叉和引流圈,所述支撑叉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圈中心的内壁,所述引流圈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圈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自由部的上端外表壁对应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自由部的上端同时螺接有上盖。

优选的,还包括透明观察窗,所述透明观察窗固定设置在所述自由部的外表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通过设置所述底座、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自由部,方便对所述过滤杯、所述滤膜和所述盛液杯的放置,所述第一支撑圈与所述第二支撑圈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内表壁,所述盛放槽开设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使用者将所述自由部向上滑动与所述底座和所述固定部分开,再将所述盛液杯放置在所述盛放槽中,将所述滤膜平铺在所述第二支撑圈的上表面,将所述盛放杯放置在第一支撑圈内,最后将所述自由部与所述固定部组合后,使得所述盛液杯、所述滤膜和所述盛放杯相对固定,之后使用者便可以对液体进行过滤,过滤完毕后,将所述自由部与所述固定部分开,方便使用在取出所述滤膜,减少了所述盛液杯的倾倒,从而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由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固定部;3、自由部;4、上盖;5、透明观察窗;6、第一支撑圈;7、第二支撑圈;8、支撑叉;9、引流圈;10、盛放槽;11、过滤杯;12、滤膜;13、盛液杯;14、卡合凸起;15、第一卡槽;16、半圆形凸圈;17、第二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食品微生物检测用滤膜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固定部2,与固定部2相对设置的自由部3可拆卸连接于底座1,固定部2与自由部3组合形成的容腔内由上到下依次可拆卸设有过滤杯11、滤膜12及盛液杯13,过滤杯11的下表面均匀开设有过滤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引流圈9,方便对透过滤膜12后的液体的引流,当液体滴在滤膜12上后,一些杂质会被留在滤膜12的上表面,而液体会直接渗透滤膜,为了防止液体积蓄在第二支撑圈7上,引流圈9会很好的将液体引导向下流淌,减少了液体沾染到固定部2与自由部3的内壁上,从而提高了本装置的清洁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固定部2,方便第一支撑圈6和第二支撑圈7的依次固定,使用者将过滤杯11放置在第一支撑圈6内,将滤膜12放置在第二支撑圈7的上表面,使得过滤杯11和滤膜12的固定,通过设置盛放槽10,方便对盛液杯13的固定,使用者直接将盛液杯13放置在盛放槽10内,便可以将盛液杯13固定在底座1的内部,方便对液体的收集,使用者将自由端3利用卡合凸起14与第一卡槽15相对卡合,最后半圆形凸圈16与第二卡槽17相对卡合,使得固定部2与自由部3之间形成一个圆筒形,方便进行检测,使用者将液体倒入过滤杯10中,由于过滤杯10被放置在固定部2与自由部3之间,保证了过滤杯10的稳定性,液体通过过滤杯11底部的过滤孔流出并下落到滤膜12上进行过滤,液体从滤膜12向下渗出并滴落入盛液杯13内,而杂质会留在滤膜12的上表面,将液体中的杂质留在滤膜12上,方便进行检测,通过设置引流圈9,方便对透过滤膜12后的液体的引流,当液体滴在滤膜12上后,一些杂质会被留在滤膜12的上表面,而液体会直接渗透滤膜,为了防止液体积蓄在第二支撑圈7上,引流圈9会很好的将液体引导向下流淌,减少了液体沾染到固定部2与自由部3的内壁上,从而提高了本装置的清洁度,过滤完毕后,使用者将自由部3与固定部2分开,再将滤膜12取出进行检测,之后,使用者将本装置进行清理杀菌,最后将自由部3与固定部2卡合,将上盖4与固定部2和自由部3螺接后,方便使用者对本装置的存放。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圈6与第二支撑圈7由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于固定部2的内表壁,盛放槽10开设在底座1的上表面,过滤杯11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支撑圈6,滤膜12平铺在第二支撑圈7的上表面,盛液杯13放置在盛放槽10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圈6、第二支撑圈7和盛放槽10,方便对过滤杯11、滤膜12和盛液杯13的放置,使用者将过滤杯放置在第一支撑圈6的内部,通过第二支撑圈7将滤膜托起,利用盛放槽10将盛液杯13固定在底座的内部,方便对液体进行过滤。

进一步的,还包括卡合凸起14和半圆形凸圈16,自由部3的两个垂直边均设置有一个卡合凸起14,固定部2的两个垂直边均开设有一个与卡合凸起14相适配的第一卡槽15;半圆形凸圈16固定设置在自由部3的下表面,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与半圆形凸圈16相适配的第二卡槽17。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卡合凸起14远离自由部3的一端为圆柱形,在使用者将卡合凸起14放入到第一卡槽15后,使得自由部3不会脱离固定部2,保证了自由部3的稳定性,在自由部3滑动至最底部后,半圆形凸圈16会自动的与第二卡槽17卡合,使得自由部3与底座1相对卡合,进一步增加了自由部3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支撑滤膜12的支撑叉8和引流圈9,支撑叉8固定于第二支撑圈7中心的内壁,引流圈9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圈7的下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叉8,在使用者将滤膜12放置在第二支撑圈7上后,利用支撑叉8可以对滤膜12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了滤膜12向下凹陷,当液体通过滤膜12并向下渗出后,利用引流圈9可以将液体引导流入盛液杯13中。

进一步的,固定部2与自由部3的上端外表壁对应设置有外螺纹,固定部2与自由部3的上端同时螺接有上盖4。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上盖4,方便将本装置进行密封,在使用者过滤完毕液体后,使用者先将自由部3与固定部2和底座1卡合,再将上盖4与固定部2与自由部3螺接,便可以将底座1、固定部2和自由部3之间的空腔密封,防止了灰尘的进入,同时也方便进行放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透明观察窗5,透明观察窗5固定设置在自由部3的外表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透明观察窗5,方便使用者对本装置内部进行观察,在对液体进行过滤时,使用者可以随时的通过透明观察窗5观察到液体过滤的情况,方便使用者确定是否继续倒入液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