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5493发布日期:2020-10-28 11:5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



背景技术:

麻籽又称火麻籽,是大麻的果实。东北又叫线麻,也叫野麻、北麻,其植物皮旧时可织布制衣,称麻衣,可搓绳,叫麻绳。它是一种古老的栽培植物,属于桑科大麻属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曾被列为“五谷”之一。它也是一种油料作物,大小似高粱粒(比绿豆小一些),外壳为灰色,去壳后就是中药的麻仁,有轻度泻下作用。有些地方小贩挑担卖炒熟的麻籽,供人闲食,味如葵花籽,但不宜多食。

火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约为90%,其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约80%。还含有y-亚麻酸以及丰富的生育酚和植物甾醇。研究表明,火麻籽油在降低胆固醇、抗氧化、清除人体内自由基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功能性油脂。火麻籽油可以安全被摄取,并且可以用来替代沙拉调味,不过因含有亚麻油酸,最好不要加热。市场上有分食用级和美容级。

现有的火麻籽烘炒装置均是使用炒锅进行烘炒,在将物料从炒锅中取出时较为费力,且采用人工翻炒,容易导致翻炒不均的现象发生,因此,人们通常采用过度翻炒的方式,使得所有的物料都能够受热烘干,这也导致了工作效率的降低。满足不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竖直上方设置有下料斗,下料斗的顶部斗体和底部斗体均为矩形箱体形结构,下料斗的底端开口小于所述下料斗的顶端开口,下料斗的底端开口为条形结构,且下料斗与底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杆,所述底板和下料斗之间设置有金属斜板金属斜板的底侧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金属斜板的一端底侧设置有固定支撑柱,固定支撑柱的顶端与金属斜板的下底面转动铰接,固定支撑柱的底端与底板的顶侧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顶侧固定连接有主杆,所述主杆的顶端为中空形结构,且内侧截面为多边形结构,外侧为圆形结构,且主杆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外沿环,所述主杆的顶端内侧竖直滑动连接有多边形滑动块,所述多边形滑动块的顶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杆体延伸至主杆的顶侧并螺纹套设有螺纹环,所述螺纹环的环体外侧开设有环槽,环槽内转动套设有上转环,所述主杆的杆体外侧转动套设有下转环,下转环位于外沿环的底侧,且上转环和下转环之间固定连接有连动杆,所述金属斜板远离固定支撑柱的一端底侧固定安装有滑动座,滑动座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螺纹杆的顶端与滑动板的底侧转动铰接,所述下料斗的底端套设有u型滑动套板,所述u型滑动套板的内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下料斗的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水平侧板,所述连接板靠近下料斗的一侧和底侧均转动设置有接触滚筒,所述u型滑动套板的内底侧竖直固定连接有疏通板,所述疏通板延伸至下料斗的底部内侧,所述u型滑动套板的一侧设置有往复丝杠组件,支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且复丝杠组件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安装板固定,所述复丝杠组件包括丝杠螺母,丝杠螺母的一侧与u型滑动套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往复丝杠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底板的顶侧放置有收集箱。

优选的,所述疏通板的竖直两侧均为尖劈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共有四个,安装板共有两个并相互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多边形滑动块的形状与主杆的顶端内侧截面相匹配并滑动接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转环和下转环为分体式结构并通过螺栓合围固定。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底部的接触滚筒分别与水平侧板的顶侧滚动接触连接,连接板竖直一侧的接触滚筒分别与下料斗的外壁滚动接触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得装置能够对火麻籽进行烘炒,且火麻籽都能够进行均匀的受热,保证了烘炒效果,且能够火麻籽的不同的含水程度,调节加热后的金属斜板的倾斜程度,从而使得火麻籽的受热时间能够得到调节,使得在保证烘炒效果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在下料的过程中,采用条形出料口,保证了单层下料,避免了火麻籽颗粒之间的相互堆积,进一步的保证了烘干效果,在出料口往复移动的疏通板的设置,也保证了下料的持续性,避免物料对下料口的堵塞,满足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的a部分的细节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的b部分的细节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板1、下料斗2、支撑杆3、金属斜板4、加热装置5、固定支撑柱6、主杆7、外沿环8、多边形滑动块9、螺纹杆10、螺纹环11、上转环12、下转环13、连动杆14、滑动座15、滑动板16、u型滑动套板17、水平侧板18、连接板19、接触滚筒20、疏通板21、安装板22、往复丝杠组件23、丝杠螺母24、驱动电机25、收集箱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4,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竖直上方设置有下料斗2,下料斗2的顶部斗体和底部斗体均为矩形箱体形结构,下料斗2的底端开口小于下料斗2的顶端开口,下料斗2的底端开口为条形结构,且下料斗2与底板1之间设置有支撑杆3,底板1和下料斗2之间设置有金属斜板4金属斜板4的底侧设置有加热装置5,金属斜板4的一端底侧设置有固定支撑柱6,固定支撑柱6的顶端与金属斜板4的下底面转动铰接,固定支撑柱6的底端与底板1的顶侧固定连接,底板1的顶侧固定连接有主杆7,主杆7的顶端为中空形结构,且内侧截面为多边形结构,外侧为圆形结构,且主杆7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外沿环8,主杆7的顶端内侧竖直滑动连接有多边形滑动块9,多边形滑动块9的顶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0,螺纹杆10的杆体延伸至主杆7的顶侧并螺纹套设有螺纹环11,螺纹环11的环体外侧开设有环槽,环槽内转动套设有上转环12,主杆7的杆体外侧转动套设有下转环13,下转环13位于外沿环8的底侧,且上转环12和下转环13之间固定连接有连动杆14,金属斜板4远离固定支撑柱6的一端底侧固定安装有滑动座15,滑动座15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6,螺纹杆10的顶端与滑动板16的底侧转动铰接,下料斗2的底端套设有u型滑动套板17,u型滑动套板17的内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9,下料斗2的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水平侧板18,连接板19靠近下料斗2的一侧和底侧均转动设置有接触滚筒20,u型滑动套板17的内底侧竖直固定连接有疏通板21,疏通板21延伸至下料斗2的底部内侧,u型滑动套板17的一侧设置有往复丝杠组件23,支撑杆3之间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2,且复丝杠组件23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安装板22固定,复丝杠组件23包括丝杠螺母24,丝杠螺母24的一侧与u型滑动套板17的一侧固定连接,安装板22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25,驱动电机25的输出轴与往复丝杠组件23传动连接,底板1的顶侧放置有收集箱26。

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5打开后,对金属斜板4进行预热完成后,将待烘炒的物料投放至下料斗2内,物料从下料斗2的底端开口下落至金属斜板4的顶侧,在沿着金属斜板4向下滚落的同时,收到加热烘炒,根据火麻籽的不同的含水程度,调节加热后的金属斜板的倾斜程度,在调节的过程中,手动转动螺纹环11,螺纹环11转动的过程中,与螺纹杆10发生相对转动,螺纹杆10随之向上或向下移动,多边形滑动块9在主杆7的顶部内侧滑动,滑动板16在滑动座15内滑动,从而完成金属斜板4倾斜角度的调节,在待烘炒的物料从下料斗2的底部下落时,驱动电机25带动往复丝杠组件23中的丝杠螺母24进行水平往复移动,同时,u型滑动套板17以及且内底侧中部的疏通板21也随之进行水平往复运动,疏通板21在下料斗2底部开口内侧水平移动的过程中,将堵塞在底部开口内的待烘炒的物料推动,从而保证小料口的疏通,保证了下料的持续性。

实施例二

参照图1-4,一种火麻籽烘炒装置,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更优化的在于,疏通板21的竖直两侧均为尖劈形结构,尖劈形结构,更有助于尖劈的移动,对下料口的疏通更加顺畅,支撑杆3共有四个,安装板22共有两个并相互平行设置,通过驱动电机25的运行完成疏通板21的水平往复移动,多边形滑动块9的形状与主杆7的顶端内侧截面相匹配并滑动接触连接,通过多边形结构的配合,限制在多边形滑动块9顶侧的螺纹杆10在调节时跟随螺纹环11共同转动,而是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调节螺纹杆10的竖直高度,上转环12和下转环13为分体式结构并通过螺栓合围固定,分体式结构,便于设备的组装,外沿环8、上转环12、下转环13和连动杆14的结构设置,使得主杆7和螺纹环11的相对的竖直高度不会发生改变,进而在螺纹杆10和螺纹环11相对转动时,螺纹杆10能够在竖直方向发生相对移动,连接板19底部的接触滚筒20分别与水平侧板18的顶侧滚动接触连接,连接板19竖直一侧的接触滚筒20分别与下料斗2的外壁滚动接触连接,接触滚筒20的设置减小了摩擦损耗,保证了u型滑动套板17以及且内底侧中部的疏通板21水平移动时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火麻籽进行烘炒,且火麻籽都能够进行均匀的受热,保证了烘炒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下料的持续性,避免物料对下料口的堵塞,满足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