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

文档序号:29055009发布日期:2022-02-26 01:03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器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生物实验室,经常使用培养皿,在进行检测或者其他事项时,会涉及到将培养皿从无菌环境中临时转移,这个过程容易导致培养皿被杂菌污染,但是如果在此过程中将培养皿完全密封也是不可以的,因为会导致培养基材缺氧,影响实验结果。
3.公开号为cn202954046u,发明名称为一种旋盖透气培养皿的现有技术1公开了一种培养皿,其在培养皿本体设置了卡口,用于与盖体密封连接,且在盖体设置有带有空气过滤膜的通气孔,但是现有技术1还有如下问题:

其改变了现有的培养皿的结构,其盖体无法匹配现有的培养皿,且其盖体与培养皿本体为一一对应的,对于实验室来说,需要将所有培养皿都更换为有盖体的培养皿才能保证临时转移时的无菌效果,成本太高;

转移培养皿时通常不止会转移一个培养皿,现有技术1的培养皿上方无法叠加其他培养皿,因为会导致培养皿通气孔被堵住,实际使用时较不方便。
4.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同时转移多个培养皿,且不影响透气,又能较好的防止培养皿被污染的培养皿保护盖。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培养皿污染的培养皿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培养皿容易被污染,而现有的防污染保护装置无法适配普通培养皿,且无法转移多个培养皿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包括:
7.盖体,用于盖设在培养皿上,设置有覆有透气膜的透气结构;
8.托底,用于托住培养皿底部,且与盖体构成可拆卸连接;
9.连接单元,用于与其他培养皿保护装置连接,且连接单元最高点高于盖体顶部。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培养皿保护盖,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设有连接单元,使得使用者可同时转移多个培养皿,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转移几个培养皿;

由于连接单元最高点高于盖体顶部,使得多个培养皿一起转移时,上层培养皿不会堵住透气结构。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的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述的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述的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的另一方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盖体;2、托底;3、透气结构;4、第一连杆;5、上凹槽;6、第二连接结构;7、下凹槽;8、下卡体;9、上卡体;10、第二连接部;11、弹力部;12、卡接部;13、第二卡体;14、第二卡槽;15、弹力机构;16、弹簧;17、夹片;18、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20.实施例1
21.如图1~4所示,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包括:盖体1,托底2和连接单元。
22.盖体1用于盖设在培养皿上,设置有覆有透气膜的透气结构3;
23.托底2,设置为圆形,用于托住培养皿底部;
24.连接单元包括与托底2构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杆4,与盖体1构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6;
25.第一连杆4竖直设置与托底2垂直卡接,具体为托底2顶部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连杆4底部插接的开口向上的上凹槽5,且上凹槽5及第一连杆4一一对应均设置为数个,均匀环绕设置于托底2外周侧;第二连接结构6设置为环形,紧密套设在第一连杆4中部,第二连接结构6外周侧覆有弹力橡胶;盖体1外周侧向外延伸有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数个与第二连接结构6一一对应的连接孔,第二连接结构6插接于连接孔中,盖体1可沿第二连接结构6上下移动,且可卡在第二连接结构6任一部位;托底2底部设置有数个与第一连杆4一一对应的下凹槽7,第一连杆4顶端可与下凹槽7构成卡接连接。
26.实际使用中,将第一连杆4与托底2连接,将培养皿放到托底2上,然后将第二连杆4一一对应插接于盖体1的连接孔中,并向下移动盖体1,直至盖体1与培养皿顶部贴合,而第一连杆4上端可以与另一托底2的底部下凹槽7卡接,构成多个所述培养皿保护装置的连接,使用简单方便。第二连接结构的作用是为了适应不同培养皿的些许高度差异,使得盖体1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下调节,又能保证保持在一定高度。而盖体1设置为圆形片状,由于临时转移,并不需要太过复杂的密封,且如果加设密封条反倒容易增加污染。
27.实施例2
28.如图1所示,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包括:盖体1,托底2和连接单元。
29.盖体1用于盖设在培养皿上,设置有覆有透气膜的透气结构;
30.托底2,设置为圆形,用于托住培养皿底部;
31.连接单元包括与托底2构成转动连接的下卡体8,与盖体1构成转动连接的上卡体9,上卡体9和下卡体8构成卡接连接;上卡体9和下卡体8分别设置有多个,并一一对应;上卡体9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二连接部10、弹力部11和卡接部12,第二连接部10与盖体1构成转动连接,弹力部11使得上卡体9可沿长度方向伸缩,卡接部12可与下卡体8构成卡接;盖体1顶部设置有数个第二卡体13,与此对应,托底2底部设置有数个与第二卡体13对应的开口向下的第二卡槽14,第二卡槽14和第二卡体13构成插接,第二卡槽14沿托底2周侧均匀设置。
32.实际使用中,将托底2放置于平面,由于第二卡槽14尺寸相同,且沿周侧均匀设置,因此托底2可以稳定的放置于平面,此时第二卡槽14充当了“脚”的作用;然后将培养皿放置于托底2上,将盖体1盖设于培养皿上,然后将下卡体8旋转向上,并拉伸上卡体9使上卡体9与下卡体8构成卡接,从而固定培养皿,然后将另一培养皿的托底2放置于已放置好培养皿的培养皿保护装置的盖体1上,并向下按压,使第二卡槽14与第二卡体13连接,继续装设第二个培养皿,直至满足需求。本实施例安装使用方便,但是由于弹力部的存在,转移多个培养皿时需要使用手托住最底层的托底2。
33.实施例3
34.如图1所示,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包括:盖体1,托底2和连接单元。
35.盖体1用于盖设在培养皿上,设置有覆有透气膜的透气结构;
36.托底2,设置为圆形,用于托住培养皿底部;
37.连接单元包括与托底2构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杆4,与盖体1构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6;
38.第一连杆4竖直设置与托底2垂直卡接,具体为托底2顶部设置有用于与第一连杆4底部插接的开口向上的上凹槽5,且上凹槽5及第一连杆4一一对应均设置为数个,均匀环绕设置于托底2外周侧;第一连杆4底部内侧设置有水平方向伸缩的弹力机构15,弹力机构15包括弹簧16和夹片17,夹片17设置为弧形,为了能更好的和培养皿贴合;第二连接结构6套设在第一连杆4中部,且第二连接结构外周侧覆有橡胶,盖体1外周侧向外延伸有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数个与第二连接结构6一一对应的连接孔,第二连接结构6插接于连接孔中,盖体1可沿第二连接结构6上下移动,且可卡在第二连接结构6任一部位;托底2底部设置有数个与第一连杆4一一对应的下凹槽7,第一连杆4顶端可与下凹槽7构成卡接连接。
39.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设置了弹力机构15,这样可以更好的夹紧培养皿。
40.实施例4
41.如图1所示,一种培养皿保护装置,包括:盖体1,托底2和连接单元。
42.盖体1用于盖设在培养皿上,设置有覆有透气膜的透气结构;
43.托底2,设置为圆形,用于托住培养皿底部;
44.连接单元包括与托底2构成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4,与盖体1构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托底2与第一连杆4的转动连接具体为,第一连杆4底部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卡接转动槽,托底2设置有转轴18,卡接转动槽与转轴18构成卡接转动连接,卡接转动槽的开口口径相对槽体内部略小,且卡接转动槽的槽壁有一定弹性,将第一连杆向下压,使得卡接转动槽的开口被撑开,转轴压入槽体内,第一连杆在无外力作用时不会与转轴脱离,并可相对转轴转动。
45.第一连杆4设置为数个,均匀环绕设置于托底2外周侧,第一连杆4底部内侧设置有水平方向伸缩的弹力机构15,弹力机构15包括弹簧16和夹片17,夹片17设置为弧形,为了能更好的和培养皿贴合;第二连接结构6套设在第一连杆4中部,且第二连接结构6外周侧覆有橡胶,盖体1外周侧向外延伸有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数个与第二连接结构6一一对应的连接孔,第二连接结构6插接于连接孔中,盖体1可沿第二连接结构6上下移动,且可卡在第二连接结构6任一部位;托底2底部设置有数个与第一连杆4一一对应的下凹槽7,第一连杆4顶端可与下凹槽7构成卡接连接。
4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第一连杆4与托底2构成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杆4设置有弹力机构15,这样在实际使用中,可先将培养皿放置在托底2上,再将第一连杆4旋转至竖直向上,弹力机构15被压缩,自然夹紧培养皿,再将第一连杆4上穿设到盖体1的连接孔上,向下调整盖体1至盖体1贴合培养皿上沿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