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69041发布日期:2022-07-23 10:07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间充质干细胞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2.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干细胞的所有共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临床应用也最多,与造血干细胞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加速造血重建,当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后,将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一同输入,可明显加速患者血细胞恢复时间,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在生物制品的生产中,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通常需要用到生物反应器,传统的生物反应器培养大多数是补料分批培养,但是近年来,对连续工艺的兴趣在不断增加,与批量或补料分批培养相比,灌流培养可以给予细胞生长更好的营养和环境,从而使细胞能达到更好的状态,最后能达到更高的细胞密度以及相应更高的单位蛋白产率,这样带来的好是,灌流培养可以获得多一个数量级的目的产物,而现有的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均是大型培养设备,从而导致生物工程教学过程中无法使学生对大型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进行手动操作的情况,这样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导致生物工程学生无法体验实际上手操作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通过的现有的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均是大型培养设备,从而导致生物工程教学过程中无法使学生对大型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进行手动操作的情况,这样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导致生物工程学生无法体验实际上手操作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包括连接座、安装柱、瓶盖、灌流室、通孔块组、丝杆、丝块、旋转块、蠕动泵、连接管和输送管,所述连接座上方一侧开设有放置槽,且连接座上方另一侧固定有限位柱,所述安装柱一端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柱一侧固定有通孔安装座组,同时安装柱另一端与连接座上方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瓶盖贯穿镶嵌固定有通管组,且瓶盖通过螺纹与储液瓶螺纹连接,所述储液瓶通过限位柱安装于连接座上方,所述灌流室上方与导流管一端镶嵌固定,且灌流室通过通孔安装座组安装于安装柱一侧,所述通孔块组固定有连接轴承,且通孔块组块通过安装槽与安装柱固定连接;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通孔安装座组和连接轴承,通过通孔安装座组不仅起到与连接轴承配套固定连接的效果,并且通过通孔安装座组从而起到固定连接的效果,同时连接轴承从而起到内环贯穿配套固定连接的效果,依次通过连接轴承从而起到受力带动和受力相对旋转运动的效果,再次通过连接轴承从而对连接杆组起到竖向受力支撑连接的效果,避免连接杆组安装于安装柱内部时没有受力竖向支撑点导致整体连接杆组无法配
套竖向安装的情况;
6.所述丝杆两端固定有连接杆组,所述丝块一侧通过连接板固定有另一通孔安装座组,所述丝杆通过连接杆组贯穿丝块和通孔块组与连接轴承转动连接,所述旋转块与连接杆组固定连接,所述蠕动泵通过放置槽安装于连接座上方,所述连接管一端贯穿第一密封圈与通管组配套连接,且连接管另一端与蠕动泵相连接,所述输送管两侧贯穿第二密封圈组分别与另一通管组和导流管另一端配套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旋转块,通过旋转块一侧同样起到固定连接的效果,并且通过旋转块同样起到受力带动和受力同向旋转运动的效果,同时通过旋转块从而对连接杆组上方起到方便快速旋转带动的效果,依次避免连接杆组呈圆滑状态,导致操作者手部粘有液体或者手部出汗时从而无法施力带动连接杆组进行受力旋转的情况。
8.优选的,所述限位柱横向直径距离比储液瓶底部横向直径距离范围大于2-4cm。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限位柱,通过限位柱一端起到固定连接的效果,并且通过限位柱同样起到受力带动的效果,同时限位柱设置有2组4个,依次4个限位柱连接形状呈正方形,通过限位柱连接形状呈正方形不仅对储液瓶底部起到运动限位的效果,从而避免限位柱设置有1组2个,这样不仅导致设置的限位柱无法起到运动限位的效果,还造成设置的限位柱成无用多余设置部件的情况。
10.优选的,所述丝杆、连接杆组、丝块、另一通孔安装座组和旋转块构成旋转升降机构,且旋转升降机构旋转升降距离范围为0-10cm。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另一通孔安装座组,另一通孔安装座组不仅起到固定连接的效果,并且通过另一通孔安装座组同样起到受力带动、受力同向运动和受力相对运动的效果,同时另一通孔安装座组通孔横向直径比瓶盖横向直径过大,依次方便另一通孔安装座组受力运动过程中顺利贯穿瓶盖与储液瓶进行限位接触,再次通过另一通孔安装座组同样对储液瓶上方起到运动限位的效果,避免通孔安装座组只与储液瓶底部进行限位接触导致储液瓶上方处于受力运动状态的情况,依次导致连接座受力运动过程中容易导致储液瓶通过通孔安装座组上方掉落的情况。
12.优选的,所述丝块与另一通孔安装座组连接形状呈水平放置“t”字形。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丝块,通过丝块不仅起到一侧固定连接的效果,并且通过丝块从而起到贯穿连接的效果,同时通过丝块同样起到受力带动和受力相对运动的效果,依次通过丝块从而对另一通孔安装座组起到运动锁止的效果。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圈与通管组之间的连接缝隙距离范围为0.2-0.35mm。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第一密封圈,通过第一密封圈同样起到贯穿连接的效果,并且通过第一密封圈同样起到受力带动和受力相对运动的效果,同时通过第一密封圈从而对通管组起到密封连接的效果。
16.优选的,所述输送管整体形状呈“l”形,且输送管一端竖向长度距离区间范围为8-15cm。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输送管,通过输送管不仅起到输送连接的效果,并且输送管与第二密封圈之间的贯穿连接缝隙距离为0.2mm,从而避免输送管与第二密封圈之间存在较大的贯穿连接缝隙,这样影响上述二者之间的密封连接性。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
器,
19.(1)设置有连接座和安装柱,通过手动携带连接座和安装柱运动从而将整体设备轻松移动于相应放置位置,当连接座和安装柱移动于相应安装位置时从而再次将其它设备与连接座进行配套安装即可,同时通过连接座和安装柱,依次避免现有的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均是大型培养设备,从而导致生物工程教学过程中无法使学生对大型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进行手动操作的情况,这样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导致生物工程学生无法体验实际上手操作的问题;
20.(2)设置有瓶盖、储液瓶和灌流室,操作者手动从而将瓶盖与储液瓶进行旋转连接,接着操作者手动将储液瓶放置安装于连接座上方,同时手动将灌流室放置于通孔安装座组上方,通过操作者或者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使学生逐步熟悉安装和操作步骤还再次避免上述的情况;
21.(3)设置有旋转块、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操作者通过手动调节旋转块运动,并且旋转块受力运动过程中带动连接杆组同向运动,同时连接管组受力旋转过程中通过丝杆带动另一通孔安装座组运动从而对灌流室上方进行限位连接,操作者通过手动调节旋转块运动过程中从而熟悉灌流室快速安装和分离的步骤,接着操作者通过手动带动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运动过程中从而使连接管和输送管进行快速安装和分离的效果,同样通过操作者亲自操作过程中再次避免上述的情况。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通管组、连接管和第一密封圈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连接座,2、限位柱,3、安装柱,4、通孔安装座组,5、瓶盖,6、通管组,7、储液瓶,8、灌流室,9、导流管,10、通孔块组块,11、丝杆,12、连接杆组,13、丝块,14、旋转块,15、蠕动泵,16、连接管,17、第一密封圈,18、输送管,19、第二密封圈组。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如图1所示,连接座1上方一侧开设有放置槽,且连接座1上方另一侧固定有限位柱2,限位柱2横向直径距离比储液瓶7底部横向直径距离范围大于2-4cm,如果限位柱2横向直径距离比储液瓶7底部横向直径距离过小时,此时操作者手动将储液瓶7通过限位柱2安装于连接座1上方时,由于储液瓶7底部横向直径距离比限位柱2横向直径距离过大从而导致储液瓶7无法贯穿通过限位柱2配套安装于连接座1上方的情况,当上述二者无法进行贯穿配
套安装时从而导致限位柱2需要重新进行固定安装或者更换整体储液瓶7配套安装的情况,所以避免上述的情况从而将限位柱2横向直径距离比储液瓶7底部横向直径距离设置大于2cm。
30.如图2所示,安装柱3一端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柱3一侧固定有通孔安装座组4,同时安装柱3另一端与连接座1上方一侧固定连接,瓶盖5贯穿镶嵌固定有通管组6,且瓶盖5通过螺纹与储液瓶7螺纹连接,储液瓶7通过限位柱2安装于连接座1上方,灌流室8上方与导流管9一端镶嵌固定,且灌流室8通过通孔安装座组4安装于安装柱3一侧,通孔块组10固定有连接轴承,且通孔块组块10通过安装槽与安装柱3固定连接,丝杆11两端固定有连接杆组12,丝块13一侧通过连接板固定有另一通孔安装座组4,丝块13与另一通孔安装座组4连接形状呈水平放置“t”字形,通过上述二者之间连接形状呈水平放置“t”字形,这样不仅体现上述二者之间的连接简单性,还体现上述二者之间连接的实用性和受力带动性,再次体现上述二者运动之间的同向性和同步运动性,同时通过上述二者之间连接形状呈水平放置“t”字形,依次体现上述二者之间的对称性。
31.如图4所示,丝杆11通过连接杆组12贯穿丝块13和通孔块组10与连接轴承转动连接,旋转块14与连接杆组12固定连接,丝杆11、连接杆组12、丝块13、另一通孔安装座组4和旋转块14构成旋转升降机构,且旋转升降机构旋转升降距离范围为0-10cm,当另一通孔安装座组10需要调节时操作者手动调节带动旋转块14运动,并且旋转块14受力过程中通过连接杆组12带动丝杆11同向运动,同时丝杆11受力旋转过程中通过丝块13带动另一通孔安装座组4与通孔块组块10和安装柱3相对运动,并且整体旋转升降机构旋转升降距离区间为10cm,同时整体旋转升降机构旋转升降距离区间为丝块13竖向运动距离区间。
32.如图3和图5所示,蠕动泵15通过放置槽安装于连接座1上方,连接管16一端贯穿第一密封圈17与通管组6配套连接,第一密封圈17与通管组6之间的连接缝隙距离范围为0.2-0.35mm,如果上述二者之间的连接缝隙距离过大时,此时操作者手动将第一密封圈17与通管组6进行贯穿配套连接时,此时第一密封圈17由于受重力的影响下沉于通管组6内部,当第一密封圈17下沉于通管组6内部时不仅导致上述二者无法起到配套连接的效果还造成上述二者同样存在较大的连接缝隙,依次降低上述二者连接密封性的情况,所以避免上述的情况从而将第一密封圈17与通管组6之间的连接缝隙距离设置为0.25mm,且连接管16另一端与蠕动泵15相连接,输送管18两侧贯穿第二密封圈组19分别与另一通管组6和导流管9另一端配套连接,输送管18整体形状呈“l”形,且输送管18一端竖向长度距离区间范围为8-15cm,通过上述结构件整体形状“l”形,这样不仅体现上述结构件的贯穿连接性,还体现上述结构件的输送连接性效果,并且再次通过上述结构件连接形状呈“l”形,同时方便输送管18两端分别与另一通管组6和导流管9进行快速贯穿配套连接的效果,依次输送管18一端竖向长度距离设备为15cm,这样不仅方便输送管18贯穿通管组6延伸于储液瓶7内部进行灌流,还避免输送管18一端竖向距离过短时从而无法贯穿延伸的情况。
33.工作原理:在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灌流培养生物反应器,先手动将连接座1和安装柱3搬运于相应的位置,接着将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导流管9输送于灌流室8内部,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完毕后将灌流室8放置于通孔安装座组4上方,接着通过手动调节旋转块14运动,并且旋转块14受力过程中通过连接杆组12带动丝杆11运动,同时丝杆11受力过程中通过丝块13带动另一通孔安装座组4与通孔块组块10相对运动,当另一通孔安装座组4与灌流室8上
方接触时停止调节旋转块14运动,接着向储液瓶7内部注入培养液,当培养液注入完毕后通过瓶盖5与储液瓶7连接,接着将储液瓶7通过限位柱2安装于连接座1上方即可,同时将蠕动泵15再次安装于连接座1上方即可,再次手动将连接管16与蠕动泵15进行连接,接着再次将连接管16通过第一密封圈17与通管组6进行连接即可,同时同步将输送管18通过第二密封圈组19分别与导流管9和另一通管组6进行连接即可,当上述设备连接后,将蠕动泵15与插座连接,并且通过蠕动泵15工作过程中将培养液通过输送管18输送于灌流室8内部进行灌流培养即可,这就完成整个操作,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4.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35.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