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拭子采样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63589发布日期:2023-02-21 19:0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拭子采样管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拭子采样管。


背景技术:

2.在临床检验中,通常会通过一次性采样拭子采集生物样本,包括呼吸道拭子样本、生殖道拭子样本等。生物样本采集完成后,一次性采样拭子放入拭子采集管内经过洗脱释放后拿出,放入医疗垃圾袋中处理。在一些拭子样本的处理步骤中,为了保证拭子采集的样本充分溶解到样本洗脱液中,通常需要对采集后的拭子样本进行涡旋震荡处理,该过程将会在采集管中产生气溶胶,对于一些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气溶胶可能在开盖吸取样本的时候溢出,造成潜在的传染风险。
3.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应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拭子采样管,以提升拭子采样管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拭子采样管,包括:
6.内管,所述内管的顶部为拭子入口,所述内管的底部为排液口;
7.设于所述内管顶部的管盖;
8.设于所述内管底部的隔膜;
9.用于收集待测样本的外管,所述内管的底部嵌入所述外管中,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可分离式连接。
10.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还包括:
11.与所述内管底部连接、用于引流由所述内管流出的待测样本的引流管;
12.设于所述引流管内部、用于过滤待测样本的过滤芯。
13.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所述过滤芯为亲水性过滤芯。
14.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所述隔膜与所述内管为一体式结构。
15.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所述隔膜设有易于挤破的薄痕。
16.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所述管盖为按压式管盖。
17.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所述管盖与所述内管为一体式结构。
18.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所述外管的长度在4cm~5cm之间,所述外管的直径在11mm~13mm之间;所述内管的长度在8cm~12cm之间,所述内管的直径在11mm~13mm之间。
19.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所述内管为柔性内管,所述外管为硬质外管。
20.可选的,所述拭子采样管中,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挤压式连接。
21.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拭子采样管,包括:内管,所述内管的顶部为拭子入口,所述内管的底部为排液口;设于所述内管顶部的管盖;设于所述内管底部的隔膜;用于收集待测样本的外管,所述内管的底部嵌入所述外管中,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可分离式连接。
22.可见,本技术中拭子采样管中内管和外管可分离式连接在一起,拭子放入内管洗
脱后,待测样本经过内管底部的隔膜流入外管,拭子直接留在内管中,实现污染的拭子和待测样本的空间隔离,且由于内管顶部设有管盖,直接将外管和内管分离,对外管中收集的待测样本进行检测,将带有管盖的内管直接处理即可,无需将污染的拭子从内管中取出,从而避免拭子在内管中溶解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造成传染的风险,提升检测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拭子采样管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管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8.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采集完样本后的拭子放入采集管内洗脱,在对采集后样本的拭子进行涡旋震荡处理时,采集管内会产生气溶胶,对于一些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气溶胶可能在开盖吸取含有样本的溶液的时候溢出,造成潜在的传染风险。
29.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拭子采样管,请参考图1,包括:
30.内管1,所述内管1的顶部为拭子入口,所述内管1的底部为排液口;
31.设于所述内管1顶部的管盖3;
32.设于所述内管1底部的隔膜4;
33.用于收集待测样本的外管2,所述内管1的底部嵌入所述外管2中,所述内管1和所述外管2可分离式连接。
34.其中,所述内管1的底部呈漏斗状,所述隔膜4设于所述内管1底部开口区域最小处,如图1所示。
35.为了简化内管1的生产工艺,所述隔膜4与所述内管1为一体式结构。但是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隔膜4还可以通过胶粘剂与内管1的底部连接。隔膜4的厚度(也即隔膜4的高度)小于内管1的高度。
36.待测样本最终进入外管2中被外管2收集,为了便于内管1中溶解由待测样本的液体进入外管2中,所述隔膜4设有易于挤破的薄痕,其中,薄痕的形状可以为十字形、或者圆形等等。
37.样本洗脱液经过内管1的顶部注入内管1中,隔膜4对样本洗脱液进行阻挡,使得样本洗脱液位于隔膜4上方。当拭子放入内管1中后,位于隔膜4上。
3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对管盖3与内管1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管盖3与所述内管1之间可拆卸连接。例如,所述管盖3的内表面和所述内管1的外表面均设有螺纹,所述管盖3和所述内管1通过所述螺纹旋拧连接。或者,管盖3为按压式管盖,如图2所示,按压式管盖包括盖帽32和凸环31,凸环31的尺寸与内管1的顶部开口尺寸相匹配,经过按压凸环31部分进入内管1顶部,实现密封。作为另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管盖3与所述内管1为一体式结构,管盖3为按压式管盖,按压式管盖包括盖帽32、凸环31和括连接盖帽32和第一内管1的连接体,凸环31的尺寸与第一内管1的顶部开口尺寸相匹配,经过按压凸环31部分进入内管1顶部,实现密封。
39.内管1和外管2的连接方式本技术中不做限定,相关阐述请参考下文。
40.本技术中拭子采样管中内管1和外管2可分离式连接在一起,拭子放入内管1洗脱后,待测样本经过内管1底部的隔膜4流入外管2,拭子直接留在内管1中,实现污染的拭子和待测样本的空间隔离,且由于内管1顶部设有管盖3,直接将外管2和内管1分离,对外管2中收集的待测样本进行检测,将带有管盖3的内管1直接处理即可,无需将污染的拭子从内管1中取出,从而避免拭子在内管1中溶解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造成传染的风险,提升检测人员的安全性。
41.当一些拭子样本中含有黏蛋白等干扰物质,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过滤进行样本处理,例如现有的一些呼吸道抗原检测产品。在样本采集后需要开盖挤压液体,通过滤芯来实现样本的过滤处理,过滤后的样本需要转移到新的容器内以便后续使用,这样的样本处理方式操作麻烦,非常不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人力投入大。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拭子采样管还包括:
42.与所述内管1底部连接、用于引流由所述内管1流出的待测样本的引流管6;
43.设于所述引流管6内部、用于过滤待测样本的过滤芯5。
44.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过滤芯5,可以采用离心的方式进行过滤,使得待测样本过滤至到外管2中,无需开盖挤压待测样本通过滤芯进行过滤,非常简单、快速,尤其对于大量样本的检测,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此时,内管1既可以柔性内管,也可以为硬质内管。
45.可选的,所述过滤芯5为亲水性过滤芯,其中亲水性过滤芯的直径在3mm~4mm之间,例如3mm、3.5mm、4mm等,孔径在5μm~10μm之间,例如5μm、6μm、7μm、8μm、9μm、10μm等,厚度在2.5mm~3.5mm之间,例如2.5mm、3mm、3.5mm等。
46.亲水性过滤芯的密封性较疏水性过滤芯差,但是亲水性过滤芯对含有蛋白质类待测样本的影响小,亲水性过滤芯可以减少含有蛋白质的待测样本在过滤过程的损失,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47.需要指出的是,当内管1为柔性内管时,当待测样本的数量比较少时,可以通过挤压内管1的方式对待测样本进行过滤,避免使用离心仪器时涉及到的配平等问题,非常方便。
48.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过滤芯5,使得拭子采样管实现样本采集(拭子放入内管1)、样本处理(待测样本释放和过滤)、样本收集的组合应用。
49.现有技术中拭子采样管并不与检测机器配套,当在拭子采样管中收集到待测样本
后,将待测样本转移至与检测机器配套的杯子中进行检测,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同时,目前与检测机器配套的杯子高度很小,并且上大下小,不能粘贴标签,只能将标签贴在现有技术中的采样管上,当数量比较多中,非常容易出现采样管与杯子对应错乱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2的长度在4cm~5cm之间,例如4cm、4.5cm、5cm等,所述外管2的直径在11mm~13mm之间,例如11mm、12mm、13mm等;所述内管1的长度在8cm~12cm之间,例如8cm、9cm、10cm、11cm、12cm等,所述内管1的直径在11mm~13mm之间,例如11mm、12mm、13mm等。
50.本实施例拭子采样管中的外管2可以与检测机器进行良好适配,待测样本收集完成之后,直接将外管2放在在检测机器上进行检测,与现有临床实验室常规血清血浆类样本类似,操作便捷,同时管主体便于进行标签粘贴实现样本信息化管理。
5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1为柔性内管,所述外管2为硬质外管。
52.其中,柔性内管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硬质外管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53.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管1与所述外管2可以挤压式连接,非常简单、便捷。
54.或者,内管1为硬质内管,外管2也为硬质外管,此时,可以在内管1的外表面设置凸起,在外管2的内表面设置与凸起相匹配的凹槽,通过凸起卡入凹槽中实现内管1和外管2的连接;或者,在内管1的外表面设置凹槽,在外管2的内表面设置与凹槽相匹配的凸起,通过凸起卡入凹槽中实现内管1和外管2的连接。
55.下面以一具体情况对本技术中图1所示的拭子采样管使用方法进行介绍。本方法需要开盖操作,实验前将拭子采样管放置好,预装1ml样本洗脱液(含有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以灭活病原体)。
56.步骤1、将预先装有1ml样本洗脱液的拭子采样管管盖打开;
57.步骤2、采集的鼻咽拭子或口咽拭子样本折断后浸在拭子采样管的洗脱液中,试子的头部留在拭子采样管的内管中,盖紧管盖;
58.步骤3、室温放置半小时使洗脱液充分浸透拭子,释放样本;或挤压隔膜上方的漏斗部位的拭子头,以使样本充分释放;
59.步骤4、直接挤压内管上部,使待测样本通过薄膜、过滤芯滴入外管中;或使用离心机将拭子采样管进行离心,转速10000rpm,时间15min,使待测样本通过薄膜、过滤芯滴入外管中;
60.步骤5、将拭子采样管的内管取出,外管直接上机检测。
61.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2.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拭子采样管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