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基固体酸催化左旋葡聚糖水解的方法

文档序号:36646903发布日期:2024-01-06 23:30阅读: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环境友好新能源生产,具体是涉及一种碳基固体酸催化左旋葡聚糖水解的方法。


背景技术:

1、木质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灰分组成。糖是木质纤维素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平台化合物。微生物以糖为底物发酵生产一系列的燃料和化学品(如乙醇、丁二醇、有机酸等)。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将木质纤维素转化为糖,是限制生物炼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2、纤维素快速热解糖化工艺有望突破常规酸或酶水解糖化工艺的技术瓶颈,是一种极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炼制路线。纤维素在500℃左右发生快速热解,迅速产生大量的左旋葡聚糖。纤维素快速热解糖化工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反应过程中不需要大量的酸或昂贵的酶,成本低于酸/酶水解。此外,纤维素快速热解可以迅速地获得高浓度的左旋葡聚糖(含量高达80%),高浓度的底物发酵有利于获得高浓度的产物,从而降低发酵产物分离的成本。少量微生物可以直接代谢左旋葡聚糖,左旋葡聚糖在左旋葡聚糖激酶的催化下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进入微生物糖酵解代谢途径,且发酵效果可以与葡萄糖相媲美。大部分微生物因缺乏左旋葡聚糖激酶,不能直接代谢左旋葡聚糖,从而限制了生物质热解糖化产物的发酵利用。左旋葡聚糖的结构与葡萄糖相似。左旋葡聚糖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可以高效水解生成葡萄糖,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利用提供备选方案。

3、目前相关研究采用液体酸(如硫酸等)水解左旋葡聚糖,但是水解后存在催化剂回收再利用困难、严重腐蚀反应装置、糖损失严重、且水解液需要中和处理等缺陷。固体酸可以克服液体酸的不足,具有造价低、稳定性好、寿命长、不腐蚀设备、易回收、可循环利用等诸多优点,可以避免液体废酸液的排放及环境污染问题。虽然固体酸的优势明显,但目前尚未在左旋葡聚糖的水解领域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基固体酸催化左旋葡聚糖水解的方法。本发明具有水解效率高、成本低、糖浓度高、水解液发酵性能好、催化剂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特点。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的是提供一种碳基固体酸催化左旋葡聚糖水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碳基固体酸和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加入水中,利用反应釜进行水解反应,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固体和液体,液体中含有左旋葡聚糖和葡萄糖。

4、优选,所述的碳基固体酸是利用浓硫酸水热碳化制备碳基固体酸的。如用硫酸碳化纤维素、甘蔗渣、污泥、油茶壳、废弃塑料、蔗糖等。

5、优选,所述的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包括左旋葡聚糖、生物油、生物油提取物、生物质热解产物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6、优选,所述的碳基固体酸和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质量比为1:1-1:10。

7、优选,所述的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和水质量体积比为5:1-40:1(g:l)。

8、优选,所述的水解反应,其温度为80-160℃。

9、优选,所述的水解反应,其时间为0.5-6h。

10、本发明具有水解效率高、成本低、糖浓度高、水解液发酵性能好、催化剂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特点,同时有效避免废液排放及环境污染问题。为生物质热解产物及左旋葡聚糖的高效发酵提供新思路。



技术特征:

1.一种碳基固体酸催化左旋葡聚糖水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碳基固体酸和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加入水中,利用反应釜进行水解反应,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固体和液体,液体中含有左旋葡聚糖和葡萄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基固体酸是利用浓硫酸水热碳化制备碳基固体酸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用浓硫酸碳化纤维素、甘蔗渣、污泥、油茶壳、废弃塑料、蔗糖获得碳基固体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包括左旋葡聚糖、生物油、生物油提取物、生物质热解产物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基固体酸和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质量比为1:1-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和水质量体积比为5:1-40:1g: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解反应,其温度为80-1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解反应,其时间为0.5-6h。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基固体酸催化左旋葡聚糖水解的方法。将碳基固体酸和含左旋葡聚糖的原料加入水中,利用反应釜进行水解反应,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固体和液体,液体中含有左旋葡聚糖和葡萄糖。本发明具有水解效率高、成本低、糖浓度高、水解液发酵性能好、催化剂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特点,同时有效避免废液排放及环境污染问题。为生物质热解产物及左旋葡聚糖的高效发酵提供新思路。

技术研发人员:蒋丽群,李明富,王丽宁,苏慧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