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海泥来源的生防链霉菌ITBB11364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36873828发布日期:2024-02-02 20:53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株海泥来源的生防链霉菌ITBB11364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具体涉及一株海泥来源的生防链霉菌itbb11364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真菌病害约占植物病害的70%以上,而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如果能控制五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和黄豆)的真菌病害,全球每年可以多养活6亿人口,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全球的粮食安全。化学防治即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防治病害是农业上控制植物真菌病害的主要方法,但随着农药的大量反复使用,不仅带来病原菌的抗药性,而且药物残留的食品安全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全世界开始推进与实施绿色植保战略,一方面加大生物防治的应用,另一方面寻找合成农药的替代品。微生物农药(包括活体微生物活体和代谢产物)因活性好且安全性高、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一方面可以通过有益微生物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抗生、相互竞争、溶菌、重寄生作用来控制病害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天然活性抗菌物质的开发利用来实现防病的目的。

2、放线菌因产生抗生素而闻名于世,据统计约有70%的天然抗生素来源于放线菌。放线菌不仅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最早发现的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一类微生物,如阿维菌素和井岗霉素等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沈寅初院士从井冈山老区发现一种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非常有效的防治水稻纹枯病,为水稻的高产保驾护航,后续研究表明这个产生菌为吸水链霉菌井岗变种(streptomyces.hygroscopicus th82),活性化合物为井冈霉素a、b、c、d、e、f、g、h八种成分,以a的活性较高。井岗霉素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微生物农药,为我国微生物农药产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隶属于放线菌门的链霉菌属菌株产生抗生素能力在放线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海洋来源的放线菌中筛选活性菌株来抑制农作物的病原真菌从而防治真菌病害,以菌治菌,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并且能够实现高效防治。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海泥来源的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及包括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生防制品,该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及包括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sp.)itbb11364的生防制品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效果。

2、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上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及包括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生防制品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原菌产品中的应用。

3、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株海泥来源的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其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652,保藏日期为2023年7月14日。

4、本申请发明人采集海南省三沙市西沙海泥,分离获得多株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1株能够有效抑制多种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拮抗菌株,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其编号为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

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植物病原菌的生防制品,所述生防制品包括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和/或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发酵粗提物。

6、可选地,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发酵粗提物是将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获得。

7、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发酵粗提物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获得:

8、(1)将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经isp2平板活化后接种至tsb培养基中,在28℃以180rpm转速振荡培养3~5d;

9、(2)再接种到大米固体培养基(每瓶组培瓶(容量240ml)中加入20g大米和30ml去离子水封口,121℃灭菌20min)中,28℃黑暗静止培养30d,得到发酵混合物;

10、(3)用乙酸乙酯萃取发酵混合物,将乙酸乙酯萃取液减压浓缩至干,即得到发酵粗提物。

11、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的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或上述的生防制品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原菌产品中的应用。

12、可选地,所述植物病原菌为辣椒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木瓜褐色蒂腐病原菌(phomopsis caricae-papayae)、木瓜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棉花枯萎病原菌(verticillium dahliae)、小麦赤霉病原菌(fusariumgraminearum schw.)、香蕉枯萎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香蕉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musae)、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橡胶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豇豆茎基腐病原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水稻纹枯病原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芒果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 asparagi)中的一种或几种。

13、可选地,所述植物为辣椒、木瓜、棉花、小麦、香蕉、水稻、橡胶、豇豆、芒果和芦笋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物防治方法,该方法采用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sp.)itbb11364和/或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发酵粗提物对农作物进行生物防治。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6、(1)本发明获得的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不仅能够广谱抑制多种农业病原真菌,而且针对木瓜褐色蒂腐病、芦笋茎枯病和香蕉炭疽病等病害的病原菌抑菌效果达到90%以上,活菌及其发酵粗提物具有较好的生物防治开发前景;

17、(2)本发明中的生防链霉菌株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及其生防制品作为生物农药应用具有高效专一且环境友好的特点等优点,更符合当下绿色环保理念。



技术特征:

1.一株海泥来源的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其特征在于:其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652,保藏日期为2023年7月14日。

2.一种防治植物病原菌的生防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防制品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和/或权利要求1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sp.)itbb11364的发酵粗提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治植物病原菌的生防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发酵粗提物是将权利要求1中所述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的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获得。

4.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防制品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原菌产品中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病原菌为辣椒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木瓜褐色蒂腐病原菌(phomopsis caricae-papayae)、木瓜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棉花枯萎病原菌(verticilliumdahliae)、小麦赤霉病原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香蕉枯萎病原菌(fusariumoxysporum f.sp.cubense)、香蕉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musae)、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橡胶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豇豆茎基腐病原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水稻纹枯病原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芒果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 asparagi)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为辣椒、木瓜、棉花、小麦、香蕉、水稻、橡胶、豇豆、芒果和芦笋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海泥来源的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TBB11364,其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652,保藏日期为2023年7月14日,还公开了包括所述生防链霉菌ITBB11364的生防制品,该生防链霉菌ITBB11364及包括所述生防链霉菌ITBB11364的生防制品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效果,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防链霉菌ITBB11364及包括所述生防链霉菌ITBB11364的生防制品在制备防治植物病原菌产品中的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熊子君,郭志凯,张世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