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4135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实验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
【背景技术】
[0002]生物菌种的研宄需要对生物样品进行取样,生物菌种大多是液体,微生物的取样基本采用吸管吸取,然后放在试管或瓶子内带回实验室,再进行培养或后续研宄,取样吸管、试管或瓶子携带不便,容易破碎,取样的微生物在途中不断震荡和搅动,且取样的微生物在途中可能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腐化或死亡。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能用于微生物的取样和携带,且携带过程中能有效保护微生物。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包括便携外壳、外壳盖体、安装圈、弹力封口圈、封口圈盖、密封圈、多个撑高台、培养瓶外壳、配重块、培养瓶本体、密封盖、取样吸管及吸管插槽;所述的多个撑高台分别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的底部,且所述的撑高台与所述的便携外壳连接成一体结构,所述的外壳盖体密封旋接在所述的便携外壳的上端;所述的安装圈呈环形结构,所述的安装圈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的便携外壳的上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为弧面漏斗状结构,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外侧端活动且密封连接在所述的安装圈上,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内侧端向所述的安装圈的下部中心收拢;所述的密封圈同轴设置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内侧端,所述的封口圈盖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中心镂空处,并通过所述的密封圈密封;所述的便携外壳内灌有浮力液,所述的浮力液的高度低于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下端;所述的培养瓶外壳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内,所述的培养瓶外壳漂浮在所述的浮力液中,所述的配重块设置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的底部,所述的配重块与所述的培养外壳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培养瓶本体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内,所述的培养瓶外壳及培养瓶本体的上端中央设有开口,所述的密封盖密封且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及培养瓶本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的培养瓶外壳的外径大于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内侧端直径;所述的吸管插槽设置在所述的外壳盖体的内壁上,所述的取样吸管通过所述的吸管插槽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外壳盖体上。
[0006]上述的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中,所述的外壳盖体的上端设有提手,所述的便携外壳的上端连接有肩带。
[0007]上述的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中,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上端设有多个插槽,温度调节装置通过插槽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上。
[0008]上述的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中,所述的便携外壳由透明材质制成,所述的便携外壳上设有遮光罩。
[0009]上述的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中,所述的便携外壳上设有隔温套,所述的隔温套与所述的便携外壳之间设有真空层,且所述的隔温套与所述的便携外壳连接成一体结构。
[0010]本实用新型可对微生物进行取样、存放和培养,取样的样品可保持恒定的温度和光照,且始终保持正向平衡,有利于保持样品的稳定,体积小,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的剖视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的弹力封口圈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14]请参见附图1及附图2所示,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包括便携外壳1、外壳盖体2、安装圈3、弹力封口圈4、封口圈盖5、密封圈6、多个撑高台7、培养瓶外壳8、配重块9、培养瓶本体10、密封盖11、取样吸管12及吸管插槽13 ;所述的多个撑高台7分别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I的底部,且所述的撑高台7与所述的便携外壳I连接成一体结构,所述的外壳盖体2密封旋接在所述的便携外壳I的上端;所述的安装圈3呈环形结构,所述的安装圈3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I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的便携外壳I的上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为弧面漏斗状结构,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的外侧端活动且密封连接在所述的安装圈3上,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的内侧端向所述的安装圈3的下部中心收拢;所述的密封圈6同轴设置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的内侧端,所述的封口圈盖5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的中心镂空处,并通过所述的密封圈6密封;所述的便携外壳I内灌有浮力液14,所述的浮力液14的高度低于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的下端;所述的培养瓶外壳8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I内,所述的培养瓶外壳8漂浮在所述的浮力液14中,所述的配重块9设置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8的底部,所述的配重块9与所述的培养外壳8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培养瓶本体10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8内,所述的培养瓶外壳8及培养瓶本体10的上端中央设有开口,所述的密封盖11密封且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8及培养瓶本体10的上端开口处;所述的培养瓶外壳8的外径大于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的内侧端直径;所述的吸管插槽13设置在所述的外壳盖体2的内壁上,所述的取样吸管12通过所述的吸管插槽13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外壳盖体2上。
[0015]所述的外壳盖体2的上端设有提手15,所述的便携外壳I的上端连接有肩带16,便于外出时携带。
[0016]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的上端设有多个插槽17,温度调节装置通过插槽17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4上,可用于控制便携外壳I内的温度,也可安装照明装置等。
[0017]所述的便携外壳I由透明材质制成,所述的便携外壳I上设有遮光罩18,透过便携外壳I可直接观察培养瓶本体10内的微生物存放和培养情况,一些需要避光的微生物可通过遮光罩18避光。
[0018]所述的便携外壳I上设有隔温套19,所述的隔温套19与所述的便携外壳I之间设有真空层,且所述的隔温套19与所述的便携外壳I连接成一体结构,可防止外界温度对内部的微生物的存放和培养的影响
[0019]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提手15和肩带16携带外出,需要取样时,将取样吸管12取出进行取样,使用完毕后通过吸管插槽13固定在外壳盖体2内即可,取样的样品放在培养瓶本体10内进行存放和培养,并通过密封盖11密封;将培养瓶外壳8通过弹力封口圈4塞进便携外壳I内,培养瓶外壳8漂浮在浮力液14上,即使便携外壳I倾斜甚至倒置,培养瓶外壳8可通过底部的配重块9始终保持正向平衡,有利于保持取样样品的稳定,盖上封口圈盖5和外壳盖体2即可携带。
[00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对微生物进行取样、存放和培养,取样的样品可保持恒定的温度和光照,且始终保持正向平衡,有利于保持样品的稳定,体积小,携带方便。
[002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便携外壳、外壳盖体、安装圈、弹力封口圈、封口圈盖、密封圈、多个撑高台、培养瓶外壳、配重块、培养瓶本体、密封盖、取样吸管及吸管插槽;所述的多个撑高台分别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的底部,且所述的撑高台与所述的便携外壳连接成一体结构,所述的外壳盖体密封旋接在所述的便携外壳的上端;所述的安装圈呈环形结构,所述的安装圈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的便携外壳的上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为弧面漏斗状结构,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外侧端活动且密封连接在所述的安装圈上,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内侧端向所述的安装圈的下部中心收拢;所述的密封圈同轴设置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内侧端,所述的封口圈盖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中心镂空处,并通过所述的密封圈密封;所述的便携外壳内灌有浮力液,所述的浮力液的高度低于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下端;所述的培养瓶外壳设置在所述的便携外壳内,所述的培养瓶外壳漂浮在所述的浮力液中,所述的配重块设置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的底部,所述的配重块与所述的培养外壳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培养瓶本体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内,所述的培养瓶外壳及培养瓶本体的上端中央设有开口,所述的密封盖密封且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培养瓶外壳及培养瓶本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的培养瓶外壳的外径大于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内侧端直径;所述的吸管插槽设置在所述的外壳盖体的内壁上,所述的取样吸管通过所述的吸管插槽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外壳盖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盖体的上端设有提手,所述的便携外壳的上端连接有肩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力封口圈的上端设有多个插槽,温度调节装置通过插槽活动连接在所述的弹力封口圈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便携外壳由透明材质制成,所述的便携外壳上设有遮光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便携外壳上设有隔温套,所述的隔温套与所述的便携外壳之间设有真空层,且所述的隔温套与所述的便携外壳连接成一体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微生物取样器,包括便携外壳、外壳盖体、安装圈、弹力封口圈、封口圈盖、密封圈、撑高台、培养瓶外壳、配重块、培养瓶本体、密封盖、取样吸管及吸管插槽;撑高台设在便携外壳底部,外壳盖体、安装圈设在便携外壳上,弹力封口圈连接在安装圈上,密封圈设在弹力封口圈内侧端,封口圈盖连接在弹力封口圈中心,培养瓶外壳设在便携外壳内,配重块设置培养瓶外壳底部,培养瓶本体设在培养瓶外壳内,密封盖连接在培养瓶外壳及培养瓶本体上端,取样吸管通过吸管插槽活动连接在外壳盖体上。本实用新型可对微生物进行取样、存放和培养,取样的样品可保持恒定的温度和光照,始终保持正向平衡,有利于保持样品的稳定。
【IPC分类】C12M1-32, C12M1-26
【公开号】CN204550577
【申请号】CN201520233129
【发明人】张彦
【申请人】张彦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