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85245阅读:来源:国知局
侧面的手握杆53,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方便取出拉杆50 ;将拉杆50沿着发酵池体10与储气板40之间的间隙放入发酵腔室16中,通过拉动手握杆53,解决阻塞或者带动发酵原料的均匀分布,促进沼液流动,带动菌种均匀分布。
[0049]如图8所示,为增大横杆51的接触面积,横杆51的剖面形状采用T型结构。
[0050]本发明可以采用其他支撑装置,例如采用立柱设置于发酵腔室中间部位,上述的拉杆50优选采用第二种实施方式,并且拉杆50的横杆51长度应当小于立柱与发酵腔室内侧壁的距离。
[0051]现有的水压式沼气发酵系统沼液自循环能力差,不能有效的利用沼液的流动促进菌种均匀分布,从而造成发酵系统的发酵效率低下,产气量低,为提升本发明的沼液循环流动性以及促进菌种的均匀分布,本发明采用多种技术方案。
[0052]第一种方案。
[0053]第三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低于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低于第一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
[0054]发酵原料进入发酵腔室内发酵产生沼气,并积聚于储气板内,占据储气板内的空间,并挤压储气板下方的沼液先通过第三区排水管流入水压间中,由于第三区排水管靠近出料口,第三发酵区内的沼液富含菌种;随着发酵腔室内产生的沼气量越大,发酵腔室中流入水压间内的沼液越多,水压间内存储的沼液液面达到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时,发酵腔室内的沼液再通过第二区排水管流入水压间中;同样地,水压间内存储的沼液液面达到第一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时,发酵腔室内的沼液再通过第一区排水管流入水压间中。
[0055]由于第一发酵区靠近进料口,第一发酵区内含有的杂物较多,先通过第三区排水管将第三发酵区内的富含菌种的沼液流入水压间内,再沼液回流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促进菌种均匀分布,并且不易造成排水管阻塞。
[0056]第二种方案。
[0057]第一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水压间内的沼液单向流入发酵腔室的单向阀,第三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发酵腔室内的沼液单向流入水压间的单向阀,第一区排水管最低点与第三区排水管最低点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高于第一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
[0058]发酵原料进入发酵腔室内发酵产生沼气,并积聚于储气板内,占据储气板内的空间,并挤压储气板下方的沼液先通过第三区排水管单向流入水压间中,由于第三区排水管靠近出料口,第三发酵区内的沼液富含菌种带入水压间内;随着储气板内积聚的沼气量越大,储气板下方的沼液流入水压间越多,水压间内存储的沼液液面达到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时,发酵腔室内沼液可以通过第二区排水管流入水压间中。
[0059]通过导气管向外部输出沼气时,储气板内存储的沼气体积下降,水压间内存储的沼液先通过第一区排水管单向回流至发酵腔室中以及通过第二区排水管回流至发酵腔室内;当水压间内存储的沼液液面低于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时,水压间内的沼液只能通过第一区排水管单向回流至发酵腔室中,从而完成沼液的循环流动。
[0060]其优点在于:第一发酵区中杂物较多,通过单向阀的控制,可以避免杂物进入水压间内,并且第三发酵区中的沼液富含菌种,水压间内的沼液回流时,可以将富含的菌种带入第一发酵区内,促进菌种的均匀分布,提高发酵系统内的发酵效率。
[0061]第三种方案。
[0062]第一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水压间内的沼液单向流入发酵腔室的单向阀,第二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水压间内的沼液单向流入发酵腔室的单向阀,第三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发酵腔室内的沼液单向流入水压间的单向阀。
[0063]发酵原料进入发酵腔室内发酵产生沼气,并积聚于储气板内,占据储气板内的空间,并挤压储气板下方的沼液通过第三区排水管单向流入水压间中,由于第三区排水管靠近出料口,第三发酵区内的沼液富含菌种带入水压间内;通过导气管将储气板内存储的沼气向外部输出时,储气板内沼气气压下降,水压间内存储的沼液通过第一区排水管以及第二区排水管单向回流至发酵腔室中,并将富含菌种的沼液带入第一发酵区和第二发酵区内,促进菌种的均匀分布。
[0064]第四种方案。
[0065]第一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水压间内的沼液单向流入发酵腔室的单向阀,第二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水压间内的沼液单向流入发酵腔室的单向阀,第三区排水管最低所在的水平面高于第一区排水管和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
[0066]发酵原料进入发酵腔室内发酵产生沼气,并积聚于储气板内,占据储气板内的空间,并挤压储气板下方的沼液通过第三区排水管流入水压间中,由于第三区排水管靠近出料口,第三发酵区内的沼液富含菌种带入水压间内;通过导气管将储气板内存储的沼气向外部输出时,储气板内沼气气压下降,水压间内存储的沼液通过第一区排水管以及第二区排水管单向回流至发酵腔室中,并将富含菌种的沼液带入第一发酵区和第二发酵区内,促进菌种的均匀分布。
[0067]其优点在于:第三区排水管上未设置有单向阀,利用第三区排水管的最低点位置高于第一区排水管和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可以将富含菌种的沼液带入第一发酵区和第二发酵区内;如果第一区排水管的最低点低于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时,较多的富含菌种的沼液将流入第一发酵区内,提高第一发酵区的发酵效率;同样地,第一区排水管的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高于第二区排水管最低点时,水压间内较多的富含菌种的沼液将流入第二发酵区内,提高第二发酵区的发酵效率。
[0068]第五种方案。
[0069]省略第二区排水管,第一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水压间内的沼液单向流入发酵腔室的单向阀,第三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发酵腔室内的沼液单向流入水压间的单向阀。
[0070]发酵原料进入发酵腔室内发酵产生沼气,并积聚于储气板内,占据储气板内的空间,并挤压储气板下方的沼液通过第三区排水管单向流入水压间中,由于第三区排水管靠近出料口,第三发酵区内的沼液富含菌种带入水压间内;通过导气管将储气板内存储的沼气向外部输出时,储气板内沼气气压下降,水压间内存储的沼液通过第一区排水管单向流入第一发酵区中,并将大量的菌种带入第一发酵区内,促进菌种的均匀分布,以及沼液的循环流动。
[007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定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其包括发酵池体,水压间,排水管,储气板,发酵池体内设置有发酵腔室,发酵池体左右两对应侧壁上设置有与发酵腔室相连通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发酵池体的上侧壁通过排水管与水压间连接,储气板的四周和顶部密封并且其下端开口,储气板通过支撑装置固定于发酵腔室内,储气板的上方侧壁和下方侧壁与发酵池体的上方侧壁和下方侧壁有间隙,储气板靠近进料口的侧壁为进料口挡气板,储气板靠近出料口的侧壁为出料口挡气板,进料口挡气板和出料口挡气板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挡板,进料口挡气板与相邻的挡板之间形成的区域为第一发酵区,相邻的挡板之间形成的区域为第二发酵区,出料口挡气板与相邻的挡板之间的区域为第三发酵区,每个发酵区顶部都设置有独立的导气管;排水管包括第一区排水管、第二区排水管、第三区排水管,第一区排水管正对第一发酵区,第二区排水管正对第二发酵区,第三区排水管正对第三发酵区;发酵系统还包括拉杆,所述的拉杆由横杆,竖杆组成,横杆至少一端连接竖直方向上的竖杆,拉杆放置于发酵腔室内并且两个竖杆位于储气板与发酵池体之间的间隙中;第一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水压间内的沼液单向流入发酵腔室的单向阀,第二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水压间内的沼液单向流入发酵腔室的单向阀,第三区排水管上设置有控制发酵腔室内的沼液单向流入水压间的单向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挡板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小于进料口挡气板和出料口挡气板在竖直方向上投影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横杆的两端侧分别连接有垂直的竖杆,竖杆顶部设置有位于两个竖杆之间连接有手握杆,手握杆之间留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横杆的的剖面形状采用T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水压间采用密封结构,并且水压间上连接有排气管。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装置为设置于发酵腔室四个边角上固定的四个支撑板。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装置为设置于发酵腔室中间部位的立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基于沼液自循环技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其包括发酵池体,水压间,排水管,储气板,发酵池体的上侧壁通过排水管与水压间连接,储气板通过支撑装置固定于发酵腔室内,储气板靠近进料口的侧壁为进料口挡气板,储气板靠近出料口的侧壁为出料口挡气板,进料口挡气板和出料口挡气板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挡板,进/出料口挡气板与相邻的挡板之间或者相邻的挡板之间形成一个发酵区,每个发酵区顶部都设置有独立的导气管;发酵系统还包括拉杆,拉杆由横杆,竖杆组成,拉杆放置于发酵腔室内并且两个竖杆位于储气板与发酵池体之间的间隙中。
【IPC分类】C12M1/107
【公开号】CN204737953
【申请号】CN201520181527
【发明人】王强, 陈玉宝
【申请人】云南泽崇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