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色温变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2690阅读:18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色温变漆,具体是涉及一种广泛用于不锈钢、铝合金、铸铁、电木等工业产品的表面装饰的黑色温变漆。



背景技术:

热变色材料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颜色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的功能材料。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热变色的现象。热变色材料的全面研究和应用,迄今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人们已经开发出了无机、有机、液晶、聚合物以及生物大分子等各类具有热变色特性的材料。

目前,锅炉、化工反应塔、排气管、烟囱、烘箱等金属底材设备管道的防护使用的都是普通的油漆,在环境中不能显示设备表面的温度等的变化,较高的温度可能使设备表面的漆脱落,使设备暴露在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腐蚀,使设备寿命缩短。另一个方面,在生产中,由于设备温度高,工人不易掌握操作,因此,市场上急需有一种简便、成本低的表面装饰和漆膜会自动变色的涂料。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特殊改性树脂、有机相与无机相相结合的温变颜料、环保溶剂、环保型助剂等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黑色温变漆。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黑色温变漆,其特征在于,包括树脂、颜料、溶剂和助剂,按照重量百分比,各成分组成如下:

树脂:

(1)聚氯酯树脂 24±1%;

(2)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10±2%;

(3)全醚化氨基树脂 5±2%;

颜料:

(1)温变色颜料 25±5%;

溶剂:

(1)环己酮 5±0.5%;

(2)二甲苯 8±0.5%;

(3)丁酯 12±0.5%;

(4)甲基异丁基酮(MIBK) 9±0.5%;

助剂:

(1)氟改性流平剂 1±0.2%;

(2)硅类消泡剂 2±0.3%;

(3)高分子共聚物烷基铵盐类分散剂 1±0.3%。

优选的是,所述温变色颜料为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

优选的是,按照重量百分比,各成分组成如下:

树脂:

(1)聚氯酯树脂 24%;

(2)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10%;

(3)全醚化氨基树脂 5%;

颜料:

(1)温变色颜料 25%;

溶剂:

(1)环己酮 5%;

(2)二甲苯 8%;

(3)丁酯 12%;

(4)MIBK 9%;

助剂:

(1)氟改性流平剂 1%;

(2)硅类消泡剂 2%;

(3)高分子共聚物烷基铵盐类分散剂 1%。

优选的是,按照重量百分比,各成分组成如下:

树脂:

(1)聚氯酯树脂 24.5%;

(2)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9.5%;

(3)全醚化氨基树脂 5%;

颜料:

(1)温变色颜料 26%;

溶剂:

(1)环己酮 4.5%;

(2)二甲苯 8.5%;

(3)丁酯 11.5%;

(4)MIBK 9.5%;

助剂:

(1)氟改性流平剂 1.1%;

(2)硅类消泡剂 2.3%;

(3)高分子共聚物烷基铵盐类分散剂 0.7%。

优选的是,所述温变色颜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感温粉混入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软聚氯乙烯(S-PVC)、AS 和ABS等透明或半透明塑料的注塑、挤塑成型。

优选的是,所述温变色颜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感温粉混入不饱和聚脂、环氧树脂、有机玻璃或尼龙单体内浇铸、模压、固化成型。

本发明所述温变漆涂膜颜色鲜艳、耐温性好、所含重金属含量低(环保性好)、可采用多种涂覆方面进行施工(如喷涂、刷涂等)。本发明同时实现了从感知温度到可视化温度的转变,首次用颜色来度量温度。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法、步骤来实现和获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特殊改性树脂、有机相与无机相相结合的温变颜料、环保溶剂、环保型助剂等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黑色温变漆。本发明所述温变漆涂膜颜色鲜艳、耐温性好、所含重金属含量低(环保性好)、可采用多种涂覆方面进行施工(如喷涂、刷涂等)。本发明同时实现了从感知温度到可视化温度的转变,首次用颜色来度量温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的:

一种黑色温变漆,包括树脂、颜料、溶剂和助剂,按照重量百分比,各成分组成如下:

树脂:

(1)聚氯酯树脂 24±1%;

(2)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10±2%;

(3)全醚化氨基树脂 5±2%;

颜料:

(1)温变色颜料 25±5%;

溶剂:

(1)环己酮 5±0.5%;

(2)二甲苯 8±0.5%;

(3)丁酯 12±0.5%;

(4)甲基异丁基酮(MIBK) 9±0.5%;

助剂:

(1)氟改性流平剂 1±0.2%;

(2)硅类消泡剂 2±0.3%;

(3)高分子共聚物烷基铵盐类分散剂 1±0.3%。

其中,通过本发明制备的涂料参数如下:

外观:黑色粘稠液体

涂膜颜色变化:黑色(常温或温度≤65℃);底漆(二涂)或素材(一涂)变颜色(温度≥65℃)

粘度:55-60 KU/25℃

硬度:H-2H

附 着 力:100%

稀 释 剂:TN609B(不一定是一种稀释剂,可以是几种或几类)

开稀比例:AK7115162A:TN609B=1:0.5;

烘烤条件:150℃*25-30min

膜厚:15-20um

贮存安定性:在常温条件下至少6个月

实施例1

树脂类百分比:

(1)聚氯酯树脂 24%

(2)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10%

(3)全醚化氨基树脂 5%

颜料类百分比:

(1)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 25%

溶剂类百分比:

(1)环己酮 5%

(2)二甲苯 8%

(3)丁酯 12%

(4)MIBK 9%

助剂类百分比:

(1)氟改性流平剂 1%

(2)硅类消泡剂 2%

(3)高分子共聚物烷基铵盐类分散剂 1%

工艺步骤如下:

A.先加入带反应基团的主体树脂与分散剂,部分混合溶剂,低速(400-600r/min)搅拌均匀;

B.在搅拌状况下加入温变粉,低速(400-600r/min)进行分散与润湿,此为前段预制浆;

C.将预制浆用三辊机或砂磨机研磨至细度≤15um,用混合溶剂清洗机器设备;

D.待研磨好的料液冷至室温(≤35℃)后,加入氨基树脂、流平剂、密着剂、催化剂等,低速(400-600r/min)混合均匀,用剩余混合溶剂补损与调粘。

经上述工艺制备出的温变漆的参数如下:

外观: 黑色粘稠液体

涂膜颜色变化:≥65℃时,由红色变为白色

粘度:55-60KU /25℃;

硬 度: 1H-2H;

附着力:100%

稀释剂:TN609B

开稀比例: AK7115162A:TN609B=1:0.5;

烘烤条件: 150℃*25-30min;

膜厚: 15-20um;

实施例2

树脂类百分比:

(1)聚氯酯树脂 24.5%

(2)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9.5%

(3)全醚化氨基树脂 5%

颜料类百分比:

(1)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 26%

溶剂类百分比:

(1)环己酮 4.5%

(2)二甲苯 8.5%

(3)丁酯 11.5%

(4)MIBK 9.5%

助剂类百分比:

(1)氟改性流平剂 1.1%

(2)硅类消泡剂 2.3%

(3)高分子共聚物烷基铵盐类分散剂 0.7%

工艺步骤如下:

A.先加入带反应基团的主体树脂与分散剂,部分混合溶剂,低速(400-600r/min)搅拌均匀;

B.在搅拌状况下加入温变粉,低速(400-600r/min)进行分散与润湿,此为前段预制浆;

C.将预制浆用三辊机或砂磨机研磨至细度≤15um,用混合溶剂清洗机器设备;

D.待研磨好的料液冷至室温(≤35℃)后,加入氨基树脂、流平剂、密着剂、催化剂等,低速(400-600r/min)混合均匀,用剩余混合溶剂补损与调粘。

经上述工艺制备出的温变漆的参数如下:

外观:黑色粘稠液体

涂膜颜色变化:≥65℃时,由红色变为白色

粘度: 55-60KU /25℃;

硬度: 1H-2H;

附着力: 100%

稀释剂: TN609B

开稀比例:AK7115162A:TN609B=1:0.5;

烘烤条件: 150℃*25-30min;

膜厚:15-20um;

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出的温变色涂料,具有如下特性:

1、涂膜颜色因应温度而变化,并具有可逆性与重复性;

2、对各种底漆和金属基材的附着力优异;

3、涂膜具有优异的耐水煮性;

4、优异的层间附着力,可以重涂;

5、优异的耐化性与防腐性。

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温变色颜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感温粉混入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软聚氯乙烯(S-PVC)、AS 和ABS等透明或半透明塑料的注塑、挤塑成型。

或者,所述温变色颜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感温粉混入不饱和聚脂、环氧树脂、有机玻璃或尼龙单体内浇铸、模压、固化成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