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082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分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带。



背景技术:

消费型电子产品中目前一般采用粘胶将两个工件粘结在一起。一方面,粘胶需具有较好的粘结性以稳固粘结零件;另一方面,重工时,粘胶又需具有较好的易撕离性;即粘胶既需具有较好的粘结性又需具有较好的易撕离性。然而,目前的普通粘胶很难两者兼顾。

申请号为201210563710.6的实用新型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胶带,包括基底、形成于该基底上的胶层及分散于该胶层表面的胶粒,该胶层的粘着力大于该胶粒的粘着力,这种胶带在贴合初期,较易撕离胶带;另一方面,由于胶层的粘着力较高,待胶层渗透后,胶带的粘结力较高,从而可保证胶带的粘结性较好。

但是,以上公开的技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对初期易剥离、后期更稳固的粘胶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带,初期剥离强度较低用于定位方便返工,经加热或放置后剥离强度极具提升达到稳定固定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贴合的离型膜层、第一压敏胶层、第二压敏胶层和基材层,所述第一压敏胶层的初始剥离强度低于第二压敏胶层的初始剥离强度。

上述离型膜层为硅系离型薄膜,便于对胶粘剂层的保护及可以轻松剥离。

上述第一压敏胶层包括已热膨胀微球以及分布在已热膨胀微球四周的压敏胶。已热膨胀微球(又叫发泡微球),是一种外壳是由高分子聚合物(丙烯睛共聚物)内部是碳氢化合物,在受热(100-150℃)情况下,外壳软化,碳氢化合物由液态气化,从而使外壳膨胀增大,去换外壳的高分子聚合物。已热膨胀的微球指通过加热使膨胀微球(又叫发泡微球)完成膨胀过程的空心微粒,因此在经过加热后不会膨胀,同时还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上述已热膨胀的微球的粒径为5-30μm,便于胶粘剂的填充,且可以达到缓冲的效果,同时可以满足外观的要求,微球间不易团簇。

上述已热膨胀的微球的添加量为压敏胶固含量的3-50%,此添加量既可以满足缓冲性能,亦可以保证胶粘剂的粘接性能。

上述第一压敏胶层的厚度为10-50μm,第二压敏胶层的厚度为30-100μm,此区间内的厚度保证胶带后期的粘着性能,且成本易于控制。

上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0-100μm,保证产品的操作性及跟随性。

上述基材层为PET薄膜、PVC薄膜、PI薄膜、TPU薄膜、PE薄膜、PP薄膜等中的一种,与胶粘剂层具有良好的接着性能,且后期的重工性能优。

上述第一压敏胶层的压敏胶为交联型天然橡胶压敏胶,此类压敏胶耐老化性及耐温性能优,具有极佳的粘着性能。

上述第二压敏胶层的压敏胶为天然橡胶压敏胶、合成橡胶压敏胶,与第一压敏胶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可以很好的粘接第一压敏胶层与基材层。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离型膜层、第一压敏胶层、第二压敏胶层、基材层组成的四层结构,通过控制不同压敏胶层的初始剥离强度,可以实现在贴合初期第一压敏胶层剥离强度较低方便定位或返工,经加热或压后第二压敏胶层胶水渗透至第一压敏胶层,使胶带的剥离强度极剧提高,达到固定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添加已膨胀的已热膨胀的微球制得的低粘着胶层的第一压敏胶层,在胶带贴合初期剥离强度较低方便定位产品可及时返工,经加热或压合处理后剥离强度提升较大,达到永久固定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采用适当的材料作为各层结构,胶带后内聚强度高、剥离强度大同时耐温性也大大提高,具有极好的模切性,避免模切时溢胶、拉丝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两层贴合的工艺来实现,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1,离型膜层;2,第一压敏胶层;3,第二压敏胶层;4,基材层;201,已热膨胀的微球;202,压敏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以下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所描述的步骤也不是用以限制其执行顺序。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公知常识对本实用新型做显而易见的改进,亦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一种胶带,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贴合的离型膜层1、第一压敏胶层2、第二压敏胶层3和基材层4,所述第一压敏胶层2的初始剥离强度低于压敏胶层3的初始剥离强度。

离型膜层1为硅系离型薄膜,基材层4为PET薄膜,厚度为10μm。

第一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10-50μm,第二压敏胶层(3)的厚度为30-100μm。

具体的,第一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10μm,包括粒径为5μm已热膨胀的微球5部201以及分布在已热膨胀的微球四周的压敏胶202,该压敏胶202为丙烯酸酯类压敏胶;第二压敏胶层3的厚度为30μm,采用的压敏胶为丙烯酸类压敏胶;已热膨胀的微球(201)的添加量为压敏胶(202)固含量的3-50%。

本实施例的胶带初期剥离强度≤200g/25mm,剥离强度较低,用于定位方便返工,经加热或放置后剥离强度极具提升至≥1500g/25mm,以达到稳定固定的作用。

实施例二

一种胶带,包括依次贴合的离型膜层1、第一压敏胶层2、第二压敏胶层3和基材层4,所述第一压敏胶层2的初始剥离强度低于压敏胶层3的初始剥离强度。

离型膜层1为硅系离型薄膜,基材层4为PVC薄膜,厚度为100μm。

第一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10-50μm,第二压敏胶层(3)的厚度为30-100μm。

具体的,第一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20μm,包括粒径为15μm已热膨胀的微球30部201以及分布在已热膨胀的微球四周的压敏胶202,该压敏胶202为聚氨酯类压敏胶;第二压敏胶层3的厚度为40μm,采用的压敏胶为丙烯酸酯类压敏胶;已热膨胀的微球(201)的添加量为压敏胶(202)固含量的3-50%。

本实施例的胶带初期剥离强度≤200g/25mm,剥离强度较低,用于定位方便返工,经加热或放置后剥离强度极具提升至≥1500g/25mm,以达到稳定固定的作用。

实施例三

一种胶带,包括依次贴合的离型膜层1、第一压敏胶层2、第二压敏胶层3和基材层4,所述第一压敏胶层2的初始剥离强度低于压敏胶层3的初始剥离强度。

离型膜层1为硅系离型薄膜,基材层4为PI薄膜,厚度为30μm。

第一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10-50μm,第二压敏胶层(3)的厚度为30-100μm。

具体的,第一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50μm,包括粒径为30μm已热膨胀的微球23部201以及分布在已热膨胀的微球四周的压敏胶202,该压敏胶202为合成橡胶压敏胶;第二压敏胶层3的厚度为100μm,采用的压敏胶为天然橡胶压敏胶;已热膨胀的微球(201)的添加量为压敏胶(202)固含量的3-50%。

本实施例的胶带初期剥离强度≤200g/25mm,剥离强度较低,用于定位方便返工,经加热或放置后剥离强度极具提升至≥1500g/25mm,以达到稳定固定的作用。

实施例四

一种胶带,包括依次贴合的离型膜层1、第一压敏胶层2、第二压敏胶层3和基材层4,所述第一压敏胶层2的初始剥离强度低于压敏胶层3的初始剥离强度。

离型膜层1为硅系离型薄膜,基材层4为TPU薄膜,厚度为60μm。

第一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10-50μm,第二压敏胶层(3)的厚度为30-100μm。

具体的,第一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25μm,包括粒径为15μm已热膨胀的微球15部201以及分布在已热膨胀的微球四周的压敏胶202,该压敏胶202为交联型天然橡胶压敏胶;第二压敏胶层3的厚度为70μm,采用的压敏胶为合成橡胶压敏胶;已热膨胀的微球(201)的添加量为压敏胶(202)固含量的3-50%。

本实施例的胶带初期剥离强度≤200g/25mm,剥离强度较低,用于定位方便返工,经加热或放置后剥离强度极具提升至≥1500g/25mm,以达到稳定固定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