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改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4622发布日期:2019-04-20 06:40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土壤生物改良剂。



背景技术:

促进土壤的生物活性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增加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发明用于人参栽培中的土壤改良。人参播种或移栽以后,连续多年在同一地点生长,土壤条件逐步趋于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劣变,有机质含量降低。目前生产上的改良措施一般是采用轮作的方法,例如人参与紫穗槐或苜蓿轮作,人参与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牧草等作物轮作,但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表明,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能够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促进微生物的生理活性,提高酶活性和有机质转化,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提高人参产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及人参生长条件的土壤生物改良剂,进而提高人参产量和质量。

本发明的土壤生物改良剂是由尿囊素、维生素b、维生素c、羟季铵·萘·苄合剂、乙·嘌合剂、甲壳低聚糖、复合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硼酸、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钼酸铵、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固氮菌、硅酸盐菌、黑曲霉、米曲霉、凝固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诺卡氏放线菌、白僵菌、绿僵菌、酵母菌和光合菌)、红糖、大豆饼、玉米面、沸石与植物秸秆混合后,共同堆腐制成土壤生物改良剂。

本发明中所用原料均为农业生产中允许使用的,成本低,使用方便。本发明适用于人参栽培过程中的土壤改良。

一种土壤生物改良剂,其技术特征是,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原料制成:

本发明中各组分的作用主要是:

1、本发明所用原料中的尿囊素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尿、胚胎和植物体内的一种杂环类化合物。分子式:c4h6n4o3,相对分子量:158.12。纯品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无味,能溶于热水、热醇和稀氢氧化钠,微溶于水和醇。饱和水溶液ph值5.5。纯度99.26%,纯品溶点228~231℃。由于人和动物体内都含有尿囊素,所以对人、畜极为安全。

2、维生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植物的生长,细胞分裂,成花及衰老的过程。维生素是微生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其中b族维生素主要在电子传递方面起作用,影响植物细胞的分裂,如果缺乏则细胞分裂基本停止;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帮助植物抵抗干旱、臭氧和紫外线带来的压力,维生素c保护植物免受光合作用中有害副作用的侵害。

3、乙·嘌合剂是乙烯利和6-苄氨基嘌呤的复合制剂。无色透明液体,相对密度1.23-1.25,溶于水。在ph>4时分解释放出乙烯。大鼠急性口服ld50为6810mg·kg-1,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乙·嘌合剂传导到植物体内后,可使叶片增厚,叶色加深,叶片与茎夹角变小,株型紧凑,向光度增加,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地下根系生长,提高吸收能力,增加抗逆性。

4、羟季铵·萘·苄合剂。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内源活性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微,但作用很大。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如:发芽、生根、生长、器官分化、开花、结果、成熟、脱落、休眠等均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与植物激素生理效应类似,由人工合成或提取的生理活性物质。本发明中的羟季铵·萘·苄合剂组分是由氯化胆碱、萘乙酸和6-苄氨基腺嘌呤组成的复合制剂。白色可溶性粉,易溶于水。大鼠和小鼠急性口服ld50>5000mg·kg-1,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羟季铵·萘·苄合剂经植物叶片吸收后,传导到植物体内,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有机物质的运输,并能将叶片合成的光合产物尽可能输送到根部,刺激根部组织细胞分裂和增大。表现为根系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延长,产量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因其显著、高效的调节效应,已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经济作物、林木、蔬菜、花卉等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5、甲壳低聚糖。本发明中的甲壳低聚糖组分是甲壳素经水解生成的一类低聚物,化学名称:(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c8h13no5)n,是一种天然植物营养调节剂和生长促进剂。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水分≤≤10%,灰度≤1.0%,溶解度≥99%,分子量≤3000d,粘度≤10cps,ph(1.0%)6-7。甲壳低聚糖在农业中应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很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能补充微生物营养和植物营养,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光合效率;增强作物抗旱、抗涝和抗寒等抗逆能力,减少病害发生;延长叶片功能期和植株生长期。

6、复合氨基酸。氨基酸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复合氨基酸水溶性100%,无毒、无臭、无污染,易溶于水,极易被作物吸收。氨基酸微肥使用范围广泛,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烟叶、桑叶)、水果(苹果、梨、柑桔、荔枝、龙眼、桃、李、杏、葡萄)、蔬菜(黄瓜、青菜、扁豆)等所有作物都有具有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施用复合氨基酸对植物生长具有长效和短效补氮作用,可增强作物抗病、抗旱、抗寒能力。

7、营养元素。磷、钾、铁、硼、锰、铜、锌、钼等是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必需营养元素,随人参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中养分贮量逐步消耗,表现明显供给不足。人参与其他植物一样,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例如:缺磷时,人参生长迟缓,叶片暗绿,植株矮小,叶面积变小,种子产量降低;缺钾时,叶缘呈黄褐色,叶片皱缩,易染病,种子产量降低;缺铁时,脉间叶片呈白色膜翅状,影响叶绿素合成;缺硼时,叶片失绿,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速率下降,根中总糖及皂苷含量降低;缺锰时,叶片变薄,叶色失绿变白;缺铜时,叶片变窄变薄、扭曲;缺锌时,植株矮小,叶小畸形,叶片脉间失绿或白化(花叶病),参根增重缓慢;缺钼时,叶片出现黄色,叶缘向上卷曲,叶片发育不全。

8、复合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农药及肥料的用量,从而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可在作物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内形成优势种群或产生抗生素,分泌胞外溶解酶来抑制其它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部分有害病原菌产生拮抗作用,从而减少有害微生物的危害机会;复合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变的疏松、绵软,水、气、热更加协调,从而减少土壤板结,增强土壤保水、保肥、通气能力,可以吸收更多的钾、硅、钙、镁、锌等营养元素,防止淋失;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均衡了土壤中养分的供应,防止了作物对氮素肥料的过量吸收,蛋白质、糖分、维生素含量提高,硝酸盐含量下降,品质明显改善。

9、红糖。红糖可以微生物发酵提供营养物质。

10、大豆饼是指大豆种子经过压榨去油后剩下的残渣,有机质含量高,一般在75%~85%,还含有维生素、氮、磷、钾、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堆腐后施用,具有供肥平衡、肥效持久的特点,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显著。

11、玉米面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还含有维生素、钙、镁、硒、纤维素和脂肪酸等物质;红糖是未经提炼的粗糖,含有葡萄糖、果糖等多种单糖和多糖类能量物质,此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铬等)。在制作对照土壤生物改良剂时,加入玉米面和红糖,可以为多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必须物质,有助于提高对照土壤生物改良剂的质量和土壤改良效果。

12、沸石是一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基本结构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这些四面体按一定规律排列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格架结构。晶体由有很多彼此相连、与外界沟通、大小均匀的孔穴和通道,比表面积很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离子交换能力。沸石的吸附作用可以减少养分的损失,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本发明中使用的沸石主要成分是si、al和o,其中sio2质量分数为71.3%,al2o3为11.2%,此外还含有少量的fe2o3、tio2、mgo、cao、k2o、p2o5和na2o等,比表面积832.0m2/g。

13、农作物秸杆。有机物料是土壤肥力的主要补给者,农作物秸秆是有机物料的一种。我国农作物秸秆占作物生物总量的50%左右,是一类价格低廉、数量极其丰富、能直接利用的有机肥资源。研究表明,施用农作物秸秆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并提供稳定的腐殖质,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在含c量相等的情况下,秸秆对土壤有机质的保持和提高要好于土粪,土粪好于牛粪;施用农作物秸秆可以使松结合态腐殖质和紧结合态腐殖质的含量均有所增加,且结合态腐殖质的松/紧比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后,土壤胡敏酸会变得简单化和年轻化,胡敏酸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施用农作物秸秆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增加微生物数量;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学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与不施用的比较,水稳性团聚体可明显增加。由于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因此,施用农作物秸秆能够能够改善土壤中的n、p、k营养状况,同时可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国内外对施用农作物秸秆改良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结果均证实改土效果显著,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是一种很好的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料。

对照土壤生物改良剂的制作方法:按重量百分比,取上述原料,玉米秸杆切成1cm长段,然后粉碎,含水量调至60%,再取余量。堆腐时将各种混合均匀,ph调至6.5~7.0,然后堆腐。堆腐过程按温度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发热阶段:堆肥由常温上升到40~50℃;高温阶段:温度在50~70℃;降温阶段:温度降到50℃以下;后熟保肥阶段:此阶段继续进行缓慢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肥堆内的温度仍稍高于气温。腐熟度以黑、烂为感官标准。

本发明的土壤生物改良剂,是一种高活性、高效能、无公害的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即使过量施用也不会对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试验设4个处理,对照(不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s2为每亩100kg土壤生物改良剂;s4为每亩200kg;s6为每亩300kg。试验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10m2,随机排列。试验采用“二、三”栽培制,即用2年苗移载3年。耕翻深度25cm。斜栽式,参床宽165cm,高30cm,行距20cm,株距10cm。栽参前将土壤生物改良剂撒于参床表面,然后与参床土壤混合均匀。

1、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方法:土壤微生物群落区系测定:土壤微生物分析采用稀释平板法,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真菌采用马丁氏(mar-tin)培养基,放线菌采用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根据菌落形态特征测定不同微生物的数量。土壤酶活性测定:脲酶活性用靛酚蓝比色法,转化酶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法,过氧化氢酶用kmno4滴定法,酸性磷酸酶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均较对照有显著增加(表1),细菌数分别64.69×105-68.561×105,真菌数分别为169.20×104-176.85×104,放线菌数分别为146.85×104-151.96×104,其中细菌和放线菌的增加尤为显著,微生物量的增加有助于促进有机质分解、无机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和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表2),过氧化氢酶为2.66-2.83mg/g,脲酶为7.81-11.36mg/100g,转化酶为25.36-27.96mg/g,磷酸酶分别为2.84-3.92mg/g,纤维素酶分别为1.09-1.22mg/10g,酶活性均有显著提高。酶活性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有机质的转化,转化酶与纤维素酶参与土壤碳循环,转化酶是表征土壤生物活性的一种重要水解酶,纤维素酶可水解纤维素,脲酶是土壤氮素循环中的重要酶类,磷酸酶则参与土壤有机磷的转化,而过氧化氢酶是重要的氧化还原酶,它可酶促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利于防止其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根据《放线菌分类基础》,把链霉菌划分为14个种群的原则,对分离的放线菌进行初步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表3),“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放线菌优势类群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白孢类群和烬灰类群明显减少,蓝色类群黄色类群明显增加;通过在马丁培养基上出现的真菌进行分类鉴定,按菌落出现多少,以“+”数目表示相对数量。结果表明(表4),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后木霉属和轮枝霉属明显增加,木霉的增加对人参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1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表2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表3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放线菌优势类群的影响

表4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真菌优势类群的影响

2、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量c、n测定:(氯仿灭菌-k2so4提取法,浸提液中有机碳、氮用德国产hightocii+n测定,微生物量计算公式:bc=ec/kec,kec=0.4;bn=en/ken,ken=0.54)。

对照土壤的微生物量c、n处在最低水平(表5),分别为1002.3mg·kg-1和133.4mg·kg-1,说明对照微生物量c、n呈显著减少趋势;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s2、s4、s6)后,与ck比较,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有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对照的1.55、2.34和2.95倍,土壤微生物量氮是对照的1.38、1.92和2.23倍,并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s6增加最为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随着土壤生物改良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趋势表现为s6>s4>s2。土壤微生物量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部分,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因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和土壤健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本实验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土壤生物改良剂中的同化产物为微生物增殖提供了大量的c源和n源,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从而使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具体反映则是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的提高。

表5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

3、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方法:有机质用电热板加热一重铬酸钾容量法,ph值用phs-3b型ph计测定,速效氮用碱解扩散法,速效磷用0.5mnahco3浸提一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用1nnh4oac浸提一火焰光度法。试验设3次重复。

研究表明(表6),对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栽参前初始量比较明显降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代换量、代换性盐基、盐基饱和度下降趋势明显,代换h+显著增加。施用“对照土壤生物改良剂”(s2、s4、s6)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并均呈显著正相关趋势,其中以s6增加最为显著;不同用量之间趋势表现为s6>s4>s2,y=0.1875x+3.1467r2=0.9832**,呈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代换量、代换性盐基、盐基饱和度与“对照土壤生物改良剂”用量呈显著正相关;代换h+减少,呈负相关趋势。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成分,对肥力因素、水肥气热影响最大,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生物改良剂有机质含量在28%以上,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地力恢复。

表6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注:有机质以%表示,碱解n、p2o5和k2o以mg·kg-1表示,代换量、代换性盐基和代换性氢以me·100g-1土表示,盐基饱和度以%表示

4、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表7),栽参前容重、总孔度和含水量分别为0.78g·cm-3、68.9%和41.7%,对照土壤容重增加,总孔度减少,保水性差,分别为1.14g·cm-3、52.1%和26.8%,说明对照土壤板结,物理性状劣变,不利于人参生长。施用“对照土壤生物改良剂”(s2、s4、s6)后,与ck比较,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趋势,总孔度和含水量明显增加,其中以s6处理最为显著;土壤容重、总孔度和含水量随“土壤生物改良剂”用量增加而变化,趋势表现为s6>s4>s2。容重的大小可以反映栽参土壤的松紧度,容重小,表示土壤疏松多孔,结构性良好,容重大则表明土壤紧实板硬而缺少结构。栽参土壤要求较为疏松的土壤条件,容重在1.0以下对人参根系的正常生长较为有利。

表7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土壤容重和总孔度的影响

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8-10),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茎高较对照增加11.8%~21.1%,茎粗增加7.4%~16.2%,叶长增加13.8%~17.5%,叶宽增加7.7%~15.4%,叶面积增加11.4%~12.8%;光合速率较对照分别增加14.2%(t>t0.05)、24.9%%和29.7%%;病害(黑斑病、疫病)发生率较对照分别降低43.7%、64.1%和67.0%。

表8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注:调查株数为50株,随机取样。

表9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光合速率的影响

注:测定次数为20次,差异显著性1)t>t0.05,2)t>t0.01

表10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地上部病害发生率的影响

注:调查株数为500株,病害为黑斑病、疫病,差异显著性1)t>t0.05,2)t>t0.01

5、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根系生长的影响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参根疫病、菌核病和锈腐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0.4%、8.0%和7.2%(表11),较对照分别降低42.9%(t>t0.01)、56.0%(t>t0.01)和60.4%(t>t0.01);特等+1等参比率分别为73.6%、77.8%和75.8%,其中以s6效果最佳。

表11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参根病害发生率的影响

注:病害为疫病、菌核病、锈腐病,差异显著性2)t>t0.01;特等100-150g,1等>65g,2等>45g,3等>35g,4等>25g

表12土壤生物改良剂对参根等级的影响

注:各等级标准特等100-150g,1等>65g,2等>45g,3等>35g,4等>25g

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主成分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13、14),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不同部位皂苷含量有显著影响,参根皂苷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9.1%、12.6%(t>t0.01)和15.0%(t>t0.01);茎皂苷含量分别增加9.1%、14.5%(t>t0.01)和12.9%(t>t0.01);叶片皂苷含量分别增加7.3%、18.3%(t>t0.01)和20.2%(t>t0.01),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3.80%、10.31%(t>t0.05)和15.38%(t>t0.01)。对照人参产量与栽参前比较明显降低,说明土壤质量劣变。对照土壤生物改良剂与人参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人参产量增加30%-80%(表15),趋势表现为s6>s4>s2。

表13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注:差异显著性1)t>t0.05,2)t>t0.01

表14土壤生物改良剂对人参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注:差异显著性1)t>t0.05,2)t>t0.01

表15土壤生物改良剂对连作人参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说明,施用土壤生物改良剂,能够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促进微生物的生理活性,提高酶活性,提高人参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1、土壤生物改良剂的制备:按重量百分比,取尿囊素0.05~0.20%、维生素b0.02%~0.15%、维生素c0.15%~0.30%、羟季铵·萘·苄合剂0.05%~0.15%、乙·嘌合剂0.02%~0.10%、甲壳低聚糖0.30~2.00%、复合氨基酸0.50~2.00%、磷酸二氢钾0.10~0.40%、硫酸亚铁0.02~0.10%、硼酸0.05~0.20%、硫酸锰0.05~0.20%、硫酸铜0.02~0.10%、硫酸锌0.10~0.40%、钼酸铵0.05~0.10%、固氮菌0.05~0.20%、硅酸盐菌0.05~0.20%、黑曲霉0.05~0.20%、米曲霉0.05~0.20%、凝固芽孢杆菌0.05~0.20%、多粘类芽孢杆菌0.05~0.20%、地衣芽孢杆菌0.05~0.20%、短小芽孢杆菌0.05~0.20%、枯草芽孢杆菌0.05~0.30%、木霉菌0.05~0.30%、诺卡氏放线菌0.05~0.20%、白僵菌0.05~0.20%、绿僵菌0.05~0.20%、酵母菌0.05~0.20%、光合菌0.05~0.20%、红糖0.5%~5.0%、大豆饼1.0%~10.0%、玉米面1.0%~10.0%、沸石2.0%~20.0%,玉米秸杆切成1cm长段,然后粉碎,含水量调至60%,取余量。堆腐时将上述原料混合均匀,ph调至6.5~7.0,然后堆腐,制成本发明的土壤生物改良剂。

堆腐过程按温度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发热阶段:堆肥由常温上升到40~50℃;高温阶段:温度在50~70℃;降温阶段:温度降到50℃以下;后熟保肥阶段:此阶段继续进行缓慢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肥堆内的温度仍稍高于气温。腐熟度以黑、烂为感官标准。

2、实施例:制备100kg土壤生物改良剂,按重量百分比,取尿囊素0.1kg、生化黄腐酸0.1kg、维生素b0.2kg、维生素c0.2kg、羟季铵·萘·苄合剂0.1kg、乙·嘌合剂0.1kg、甲壳低聚糖1.0kg、复合氨基酸1.0kg、磷酸二氢钾0.5kg、硫酸亚铁0.1kg、硼酸0.1kg、硫酸锰0.1kg、硫酸铜0.1kg、硫酸锌0.2kg、钼酸铵0.1kg、固氮菌0.1kg、硅酸盐菌0.1kg、黑曲霉0.1kg、米曲霉0.1kg、凝固芽孢杆菌0.1kg、多粘类芽孢杆菌0.1kg、地衣芽孢杆菌0.1kg、短小芽孢杆菌0.1kg、枯草芽孢杆菌0.1kg、木霉菌0.1kg、诺卡氏放线菌0.1kg、白僵菌0.1kg、绿僵菌0.1kg、酵母菌0.1kg、光合菌0.1kg、红糖2.0kg、大豆饼5.0kg、玉米面5.0kg、沸石10.0kg,玉米秸杆切成1cm长段,然后粉碎,取余量,与上述原料混合均匀,含水量调至60%,然后堆腐,制成本发明的土壤生物改良剂。

3、土壤生物改良剂的使用:将土壤生物改良剂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每亩用量100~300kg,施用后3次旋耕,与30cm深参床土壤混合均匀,然后栽参或播种。

本发明在没有玉米秸杆的情况下可根据本地资源选用其它植物秸秆。本品可以与其它有机肥、菌肥混合施用,不可与杀菌剂混合使用;不应与种子、参苗直接接触;置通风、阴凉、干燥处保存。

本发明的土壤生物改良剂不能代替其它田间管理措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