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03811发布日期:2021-11-03 14:01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


背景技术:

2.电致发光变色膜可在电场作用下激发颜色变化,其已被应用到当下的诸多领域中,例如在车装改色、窗膜、广告图样设计、发光logo等形式上,电致发光变色膜都有不错的应用效果。现有的电致发光变色膜通常都是在两个电极层之间设置发光层,发光层则是印刷在带有图案的电极层上的发光油墨(主要为掺以cu或mg等荧光染色剂的硫化锌的发光体),由于发光层本身的结构在印刷到电极层后就被限制了,因此发光时整体的色彩显得一成不变,长期使用下来难免会让人觉得单调,这导致现有的电致发光变色膜难以满足多样化变色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以提升变色的多样化效果。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包括上基材层、下基材层以及设置在二者之间的电控发光层,所述电控发光层包括涂覆在上基材层下表面的第一导电层和涂覆在下基材层上表面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下表面涂覆有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涂覆有电致发光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有正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有负电极,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连接至电源,所述上基材层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层覆有一层pet离型膜,所述下基材层的下表面涂覆有光致变色层,所述光致变色层的下表面覆有一层保护膜。
5.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发光层为硫化锌金属杂化物与丙烯酸树脂或有机聚合物混合后经固化成型的薄膜,所述固化的方式为uv光固化或eb光固化或热固化,所述电致发光层中还添加有绿色量子点或红色量子点或红绿混合量子点。
6.优选地,所述光致变色层采用添加有光致变色材料的自修复液或硬化液涂料经固化成型,所述固化的方式为uv固化、eb固化、热固化中的一种或者为同时进行uv固化和热固化。
7.更优选地,所述介质层采用绝缘材质制成。
8.更优选地,所述胶粘层中添加有紫外吸收剂及红外吸收剂。
9.更优选地,所述上基材层与下基材层的结构一致,均为pet基材或tpu基材。
10.更优选地,所述上基材层和下基材层均是通过pvc基膜或丙烯酸树脂基膜制成。
11.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或者所述第一导电层为采用铜箔或银箔或铝箔制成的非透明导电材质层。
12.更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层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为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分别接入电流,可
使得二者之间产生电场,进而促使电致发光层发光,而电致发光层发光后所产生的光源又能进一步激发光致变色层变色,并且可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电致发光层的发光亮度,进而达到激发光致变色层改变不同颜色的目的,这使得该变色膜的颜色变化更具多样性,相较于现有的颜色一成不变的电致变色膜而言更具有实用性和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为:
16.1——上基材层
ꢀꢀꢀꢀꢀꢀꢀ
2——下基材层
ꢀꢀꢀꢀꢀꢀ
3——第一导电层
17.3a——正电极
ꢀꢀꢀꢀꢀꢀꢀꢀ
4——第二导电层
ꢀꢀꢀꢀ
4a——负电极
18.5——介质层
ꢀꢀꢀꢀꢀꢀꢀꢀꢀ
6——电致发光层
ꢀꢀꢀꢀ
7——电源
19.8——胶粘层
ꢀꢀꢀꢀꢀꢀꢀꢀꢀ
9——pet离型膜
ꢀꢀꢀꢀ
10——光致变色层
20.11——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2.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如图1所示,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包括上基材层1、下基材层2以及设置在二者之间的电控发光层,电控发光层包括涂覆在上基材层1下表面的第一导电层3和涂覆在下基材层2上表面的第二导电层4,第一导电层3的下表面涂覆有介质层5,介质层5与第二导电层4之间涂覆有电致发光层6,第一导电层3连接有正电极3a,第二导电层4连接有负电极3b,正电极3a与负电极3b连接至电源7,上基材层1的上表面通过胶粘层8覆有一层pet离型膜9,下基材层2的下表面涂覆有光致变色层10,光致变色层10的下表面覆有一层保护膜11。
24.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可通过撕去pet离型膜9,并将该膜的带胶粘层8的一面贴覆于车体或窗体等结构上即可。其中的电源7可连接至控制器,通过控制电源7对第一导电层3和第二导电层4通电,可使第一导电层3和第二导电层4之间产生电场,进而促使电致发光层6发光,而电致发光层6发光后所产生的光源又能进一步激发光致变色层10变色,并且可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来控制电致发光层6的发光亮度,进而达到激发光致变色层10改变不同颜色的目的,这使得该变色膜的颜色变化更具多样性,相较于
现有的颜色一成不变的电致变色膜而言更具有实用性和市场前景。
2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器可采用市面上常见的控制器,其通过控制电源7所需的控制程序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轻松获得的,由于本案的实用新型点不在于此,因此不进行赘述。
26.进一步,电致发光层6为硫化锌金属杂化物与丙烯酸树脂或有机聚合物混合后经固化成型的薄膜,该固化的方式为uv光固化或eb光固化或热固化,并且,电致发光层6中还可添加绿色量子点或红色量子点或红绿混合量子点,可根据产品所需的不同颜色来混合量子点的比例进行调整,产生的颜色主要为蓝、绿、红、黄、橙等,使得该电致发光量子变色膜的色彩更丰富,美观性更好。
27.作为优选地,光致变色层10采用添加有光致变色材料的自修复液或硬化液涂料经固化成型,该固化的方式为uv固化、eb固化、热固化中的一种或者为同时进行uv固化和热固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道,上述光致变色材料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光致变色材料,只要可实现光致变色的能力即可,而该光致变色层10由于采用了自修复液或硬化液涂料固化成型,因此还具有一定的划痕自修复、抗刮、抗污功能。
28.作为更优选地,介质层5采用绝缘材质制成。
29.进一步,还可在胶粘层8中添加紫外吸收剂及红外吸收剂,这样在用于车窗及建筑窗户装饰时,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紫外线的射入并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
30.在本实施例中,上基材层1与下基材层2的结构一致,均为pet基材或tpu基材,进一步,上基材层1和下基材层2均是通过pvc基膜或丙烯酸树脂基膜制成。
31.另外,第一导电层3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或者第一导电层3为采用铜箔或银箔或铝箔制成的非透明导电材质层。第二导电层4为采用纳米银或ito或pdot制成的透明导电材质层。
32.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3.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技术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