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性保护膜、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33374发布日期:2022-08-13 08:16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粘接性保护膜、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粘接性保护膜、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1.本案是申请日为2018年4月5日、申请号为201880022741.6(pct/jp2018/014532)、发明名称为“粘接性保护膜、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粘接性保护膜、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3.目前,开发有各种类型的电池,在所有的电池中,用于封装电极或电解质等电池元件的包装材料是必不可少的部件。例如,在用于广泛领域的金属罐电池中,利用金属制的包装材料(金属罐)来封装电池元件。
4.另外,近年来伴随着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个人电脑、照相机、便携式电话等的高性能化,对电池要求多种多样的形状,并且要求薄型化和轻量化。因此,作为容易加工成多种多样的形状、且能够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的包装材料,提出了基材层/粘接层/阻隔层/热熔接性树脂层依次叠层而成的膜状的叠层体。
5.在使用这样的膜状的包装材料的情况下,在位于包装材料的最内层的热熔接性树脂层彼此相对的状态下,通过热封使包装材料的边缘部热熔接,从而利用包装材料来封装电池元件。金属端子从包装材料的热封部分突出的、由包装材料封装的电池元件,通过与电池元件的电极电连接的金属端子而与外部电连接。即,在包装材料的热封部分,形成为金属端子在被热熔接性树脂层夹着的状态下向包装材料的外侧突出。
6.在包装材料被热封的部分中、金属端子所处的部分,热熔接性树脂层的厚度因热封时的高温和高压而变薄,金属端子贯穿热熔接性树脂层而与阻隔层电连接,可能会发生短路。因此,在包装材料被热封的部分中、金属端子所处的部分,通常在金属端子与包装材料(热熔接性树脂层)之间配置粘接性保护膜(金属端子用粘接性保护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7.现有技术文献
8.专利文献
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25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1.配置于金属端子与包装材料之间的粘接性保护膜例如如图4所示,在利用粘接性保护膜从两侧夹着金属端子的状态下,将包装材料热封,从而将金属端子的周围包覆。但是,一旦在配置2片粘接性保护膜时位置错位,就会例如图5所示在金属端子的周围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合的部分错位的状态下被热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热封的部分的密封性变得不稳定,存在容易引发金属端子与包装材料中的阻隔层的短路的问题。因此,在金属端子与包装材料之间配置的粘接性保护膜必须以非常高的位置精度配置。
12.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研究获知,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2片粘接性保护膜时、或者利用1片粘接性保护膜缠绕金属端子周围时等的位置的微小错位,利用带有摄像头的传感器或目测有时无法检测,存在在未进行错位修正的状态下直接被热封的情况。
13.在这样的状况下,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位置精度配置的粘接性保护膜、使用该粘接性保护膜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14.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1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
400-800
为25%以上91%以下的粘接性保护膜,在制造电池时能够将粘接性保护膜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
16.另外,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通过使用雾度值处于50以上89以下的范围的粘接性保护膜,也能够在制造电池时将粘接性保护膜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并且,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一种粘接性保护膜,通过使用该粘接性保护膜,也能够在制造电池时将粘接性保护膜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该粘接性保护膜是经过着色的粘接性保护膜,对于上述粘接性保护膜,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
400-800
、与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ii)
400-800
之差的绝对值为13以上。另外,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一种粘接性保护膜,通过使用该粘接性保护膜,也能够在制造电池时将粘接性保护膜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该粘接性保护膜是经过着色的粘接性保护膜,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ii)
400-800
为5%以上50%以下。并且,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一种粘接性保护膜,通过使用该粘接性保护膜,也能够在制造电池时将粘接性保护膜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对上述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雾度值、与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而测得的雾度值之差的绝对值为8.5以上。
17.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见解进一步反复进行研究而完成的。
18.即,本发明提供以下方式的发明。
19.项1.一种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粘接性保护膜的t
400-800
为25%以上91%以下,上述t
400-800
是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20.项2.如项1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粘接性保护膜的t
800-1200
为30%以上,上述t
800-1200
是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800nm以上波长12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21.项3.如项1或2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粘接性保护膜的t
300-400
为89.00%以下,上述t
300-400
是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300nm以上波长4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22.项4.如项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粘接性保护膜的上述t
400-800
除以t
300-400
所得到的值在0.90以上8.00以下的范围,上述t
300-400
是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300nm以上波长4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23.项5.如项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500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500
除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700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700
的值在0.75以上0.99以下的范围。
24.项6.如项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550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550
除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350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350
的值在1.00以上35.00以下的范围。
25.项7.如项1~6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粘接性保护膜的雾度值在50以上89以下的范围。
26.项8.如项1~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粘接性保护膜的t(ii)
400-800
与上述t
400-800
之差的绝对值为13以上,t(ii)
400-800
是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27.项9.如项1~8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的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ii)
400-800
为5%以上50%以下。
28.项10.如项1~9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雾度值(ii)与上述雾度值之差的绝对值为8.5以上。
29.项11.如项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至少包括基材、和位于上述基材的一侧表面上的由酸改性聚烯烃或聚烯烃形成的第一聚烯烃层。
30.项12.如项11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至少包括位于上述基材的另一侧表面上的由酸改性聚烯烃或聚烯烃形成的第二聚烯烃层。
31.项13.如项12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第一聚烯烃层和上述第二聚烯烃层的至少一方由2层以上构成。
32.项14.如项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基材与上述第一聚烯烃层之间、以及上述基材与上述第二聚烯烃层之间的任一方或双方具有粘接促进剂层。
33.项15.如项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粘接性保护膜是夹在与电池元件的电极电连接的金属端子、与封装上述电池元件的包装材料之间的粘接性保护膜。
34.项16.如项15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上述包装材料由至少依次包括基材层、阻隔层和热熔接性树脂层的叠层体构成,
35.上述粘接性保护膜夹在上述热熔接性树脂层与上述金属端子之间。
36.项17.一种电池,其包括:至少具有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电池元件;封装该电池元件的包装材料;以及与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分别电连接、且向上述包装材料的外侧突出的金属端子,
37.项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夹在上述金属端子与上述包装材料之间。
38.项18.一种电池的制造方法,上述电池包括:至少具有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电池元件;封装该电池元件的包装材料;以及与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分别电连接、且向上述包装材料的外侧突出的金属端子,
39.上述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使项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性保护膜夹在上述金属
端子与上述包装材料之间的工序。
40.项19.一种粘接性保护膜,其雾度值在50以上89以下的范围。
41.项20.一种粘接性保护膜,其是经过着色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
42.上述粘接性保护膜的t
400-800
与t(ii)
400-800
之差的绝对值为13以上,上述t
400-800
是对上述粘接性保护膜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上述t(ii)
400-800
是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43.项21.一种粘接性保护膜,其是经过着色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
44.上述粘接性保护膜的t(ii)
400-800
为5%以上50%以下,上述t(ii)
400-800
是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45.项22.一种粘接性保护膜,其中,对上述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雾度值、与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雾度值(ii)之差的绝对值为8.5以上。
46.发明效果
47.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的粘接性保护膜。
48.另外,使用本发明的膜状的包装材料的电池包括:至少具有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电池元件;封装该电池元件的包装材料;以及与正极和负极分别电连接、且向包装材料的外侧突出的金属端子,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夹在金属端子与包装材料之间。因此,在使用本发明的膜状的包装材料的电池中,粘接性保护膜高精度地配置在金属端子的周围。
附图说明
49.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膜状的包装材料的电池的俯视示意图。
50.图2是图1的线a-a

的截面示意图。
51.图3是图1的线b-b

的截面示意图。
52.图4是膜状的包装材料被热封的部分中、金属端子所处的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53.图5是膜状的包装材料被热封的部分中、金属端子所处的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54.图6是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55.图7是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56.图8是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57.图9是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58.图10是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59.图11是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60.图12是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
61.图13是使用本发明的膜状的包装材料的电池所使用的包装材料的截面示意图。
62.符号说明
63.1:粘接性保护膜;2:金属端子;3:包装材料;10:电池;11:基材;12a:第一聚烯烃层;12aa:第一聚烯烃层;12ab:第一聚烯烃层;12b:第二聚烯烃层;12ba:第二聚烯烃层;12bb:第二聚烯烃层;13:粘接促进剂层;20:电池元件;31:基材层;32:粘接剂层;33:阻隔
层;34:热熔接性树脂层;35: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64.1.粘接性保护膜
65.本发明的第一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
400-800
为25%以上91%以下。
66.本发明的第二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雾度值在50~89的范围。
67.本发明的第三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其为经过着色的粘接性保护膜,对上述粘接性保护膜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
400-800
、与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ii)
400-800
之差的绝对值为13以上。
68.本发明的第四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其为经过着色的粘接性保护膜,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ii)
400-800
为5%以上50%以下。
69.本发明的第五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对上述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雾度值、与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雾度值(ii)之差的绝对值为8.5以上。
70.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粘接性保护膜至第五粘接性保护膜、以及使用它们的本发明的电池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本发明的代表,对第一粘接性保护膜进行详细说明。关于第一粘接性保护膜和第二粘接性保护膜至第五粘接性保护膜中共通的事项,记作对于本发明的说明,省略关于第一粘接性保护膜至第五粘接性保护膜的个别的说明。
71.在本说明书中,“~”所示的数值范围意指“以上”、“以下”。例如,2~15mm的表述意指2mm以上15mm以下。
72.另外,在本说明书中,“t
a-b”是将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为anm以上b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各波长的透过百分率相加、再除以(b-a+1)而得到的数。例如,t
400-800
是将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400nm以上8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各波长的透过百分率相加、再除以(800-400+1)而得到的数。另外,“t
a”是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为anm的透过百分率。例如,t
400
是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为400nm的透过百分率。其中,“t
a-b”的表述意指对1片粘接性保护膜测得值,“t(ii)
400-800”的表述意指将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叠而测得的值。关于后述的“t
300-400”、“t
800-1200”“t
500”、“t
700”、“t
550”、“t
350”、“t
800-1200”等,虽然没有特别说明,它们是对1片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值。
73.粘接性保护膜的光学特性
74.在本发明的第一粘接性保护膜中,t
400-800
为25~91%即可,从进一步提高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的观点出发,优选的下限可以列举约40%以上、约50%以上、约60%以上,优选的上限可以列举约88%以下、约60%以下。另外,作为t
400-800
的范围,优选列举25~88%左右、25~60%左右、40~91%左右、40~88%左右、40~60%左右、50~91%左右、50~88%左右、50~60%左右、60~91%左右、60~88%左右。通过
t
400-800
具有这样的值,在配置粘接性保护膜1时发生了错位的情况(例如,如图5所示,在金属端子的周围,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合的部分错开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带摄像头的传感器或目测等适当地检测。现有的粘接性保护膜中,透明度高、t
400-800
超过91%,或者颜色深、t
400-800
低于25%,因此,在配置粘接性保护膜1时发生了错位的情况下,难以高精度地检测。并且,还存在本来就不会高精度地检测粘接性保护膜的错位的状况。
75.在本发明中,粘接性保护膜的各波长下的光的透过百分率是按照以下方法测得的值。
76.<光的透过百分率的测定>
77.使用分光光度计,从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侧照射规定波长的光,测定光的透过百分率。测定条件如下所述。
78.数据间隔:1nm
79.测定范围:190nm~1500nm
80.紫外-可见带宽:5.0nm
81.近红外带宽:20.0nm
82.响应:快速(fast)
83.扫描速度:1000nm/min
84.光源:氘放电管、卤素灯
85.光源切换:340nm
86.衍射光栅切换:800nm
87.首先,使用未放置样品的测定面积的样品架,获得基线。接着,在该样品架上,放置以上尺寸的粘接性保护膜作为样品,测定光的透过百分率。规定波长范围的光的透过百分率是该范围内波长间隔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例如,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光的透过百分率是在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测定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所得到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88.分光光度计使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从粘接性保护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任意面测定光的透过百分率均可,但上述和下述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数值只要在从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测定时满足即可。
89.从进一步提高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的观点出发,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300nm以上波长4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
300-400
优选为约89.00%以下。t
300-400
的下限优选列举约5.05%以上、更优选列举10.00%以上、进一步优选列举约20.00%以上,上限优选列举约87.00%以下、更优选列举约70.00%以下。作为t
300-400
的更优选的范围,可以列举5.05~89.00%左右、5.05~87.00%左右、5.05~70.00%左右、10.00~89.00%左右、10.00~87.00%左右、10.00~70.00%左右、20.00~89.00%左右、20.00~87.00%左右、20.00~70.00%左右。通过t
300-400
具有这样的值,在使用主要包含波长300nm至波长400nm的光的光源检测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位置时,能够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
90.另外,从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的观点出发,将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上述t(ii)
400-800
、与上述t
400-800
之差的绝对值|t
400-800
-t(ii)
400-800
|优选为1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以上。作为|t
400-800
-t(ii)
400-800
|的
优选的范围,例如可以列举13~30左右、13~25左右、14~30左右、14~25左右。从适当地将上述绝对值|t
400-800
-t(ii)
400-800
|设定在13以上的观点出发,优选粘接性保护膜被着色。作为着色剂,可以列举炭黑、氧化钛等一般的着色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使用多种。作为着色剂,优选炭黑、氧化钛等。粘接性保护膜的颜色优选为黑色、灰色等。并且,关于上述t
400-800
,优选为25~90%、进一步优选为25~60%左右。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三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粘接性保护膜被着色、|t
400-800
-t(ii)
400-800
|为13以上。
91.作为将上述绝对值|t
400-800
-t(ii)
400-800
|设定在13以上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使用着色剂,将构成粘接性保护膜1的层的至少一层着色的方法等。并且,也可以列举基材使用无纺布等来调节光的透过百分率的方法。另外,还可以列举选择透明度低的树脂,在构成粘接性保护膜1的层中使用的方法。并且,还可以列举调节粘接性保护膜1的厚度的方法。
92.另外,从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的观点出发,关于将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t(ii)
400-800
,优选为5~50%左右、更优选为5~40%左右、进一步优选为8~35%左右。从适当地将上述t(ii)
400-800
设定在5~50%左右的观点出发,优选粘接性保护膜被着色。作为着色剂,可以列举炭黑、氧化钛等一般的着色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使用多种。作为着色剂,优选炭黑、氧化钛等。粘接性保护膜的颜色优选为黑色、灰色等。并且,关于上述t
400-800
,优选为25~90%、进一步优选为25~60%左右。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四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粘接性保护膜被着色,上述t(ii)
400-800
为5~50%。
93.作为适当地将上述t(ii)
400-800
设定在5~50%左右的方法,可以列举与上述的将绝对值|t
400-800
-t(ii)
400-800
|设定在13以上的方法相同的方法。
94.从进一步提高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的观点出发,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得的波长800nm以上波长1200nm以下的范围内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t
800-1200
优选为约30%以上、更优选为约3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约40%以上。通过t
800-1200
在上述的下限以上,粘接性保护膜的散热性优异,例如还能够将电池内部放热时的热量有效地向外部散热。另外,作为t
800-1200
的上限,优选为约92%以下。通过t
800-1200
为约92%以下,在使用主要包含波长800nm至1200nm的光的光源检测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位置时,能够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作为t
800-1200
的优选的范围,优选列举30~92%左右、35~92%左右、40~92%左右。
95.另外,从进一步提高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的观点出发,在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中,优选t
400-800
除以t
300-400
得到的值(t
400-800
/t
300-400
)在0.90~8.00的范围。t
400-800
/t
300-400
的下限优选列举约1.02以上、更优选列举约1.32以上,上限优选列举约7.50以下、更优选列举约7.00以下。另外,作为t
400-800
/t
300-400
的优选的范围,可以列举0.90~7.50左右、0.90~7.00左右、1.02~8.00左右、1.02~7.50左右、1.02~7.00左右、1.32~8.00左右、1.32~7.50左右、1.32~7.00左右。通过t
400-800
/t
300-400
具有这样的值,能够进一步提高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即,在检测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位置时,有时使用多系统的光源。例如,在使用主要包含波长400nm~800nm的光的光源、和主要包含波长300nm~400nm的光的光源这样的双系统光源,检测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位置时,通过粘接性保护膜的t
400-800
/t
300-400
在上述的范围,对于利用单系统光源难以检测的光学特性,能够检测出对比度所带来的差异,能够实现更可靠的位置检测。并且,通过使用这些双系统光
源,对于粘接性保护膜的表面或内部存在异物、存在褶皱、内部缺陷等的检测也能够有效地进行。
96.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在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中,优选波长500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500
除以波长700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700
而得到的值(t
500
/t
700
)在0.75~0.99的范围。t
500
/t
700
的下限更优选列举约0.76以上,上限更优选列举约0.90以下。另外,作为t
500
/t
700
的优选的范围,优选列举0.75~0.90左右、0.76~0.99左右、0.76~0.90左右。通过t
500
/t
700
在该范围,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进一步提高。即,例如,在使用主要包含波长500nm的光的光源、和主要包含波长700nm的光的光源这样的双系统光源,检测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位置时,由于粘接性保护膜的t
500
/t
700
在上述范围,对于利用单系统光源难以检测的光学特性,能够检测出对比度所带来的差异,能够实现更可靠的位置检测。并且,通过使用这些双系统光源,对于粘接性保护膜的表面或内部存在异物、存在褶皱、内部缺陷等的检测也能够有效地进行。
97.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在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中,优选波长550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550
除以波长350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350
而得到的值(t
550
/t
350
)在1.00~35.00的范围。t
550
/t
350
的下限优选列举约1.10以上、更优选列举约2.70以上,上限优选列举约30.00以下、更优选列举约29.50以下。另外,作为t
550
/t
350
的优选的范围,优选列举1.00~30.00左右、1.00~29.50左右、1.10~35.00左右、1.10~30.00左右、1.10~29.50左右、2.70~35.00左右、2.70~30.00左右、2.70~29.50左右。通过t
550
/t
350
具有这样的值,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进一步提高。即,例如,在使用主要包含波长550nm的光的光源、和主要包含波长350nm的光的光源这样的双系统光源,检测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位置时,由于粘接性保护膜的t
550
/t
350
在上述范围,对于利用单系统光源难以检测的光学特性,能够检测出对比度所带来的差异,能够实现更可靠的位置检测。并且,通过使用这些双系统光源,对于粘接性保护膜的表面或内部存在异物、存在褶皱、内部缺陷等的检测也能够有效地进行。
98.并且,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在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中,优选雾度值在50~89的范围。雾度值的下限更优选列举约55以上、进一步优选列举约60以上,上限更优选列举约88以下、进一步优选列举约85以下。另外,作为雾度值的优选的范围,可以列举50~88左右、50~85左右、55~89左右、55~88左右、55~85左右、60~89左右、60~88左右、60~85左右。通过雾度值具有这样的值,粘接性保护膜的识别性进一步提高。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二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雾度值在50以上89以下的范围。其中,这些雾度值是对1片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值。
99.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对1片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上述雾度值、与将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雾度值(ii)(将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雾度值记作“雾度值(ii)”)之差的绝对值|雾度值-雾度值(ii)|,下限优选为约8.5以上、更优选为约9以上、进一步优选为约15以上,上限优选为约30以下、更优选为约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约23以下。另外,作为|雾度值-雾度值(ii)|的优选的范围,可以列举8.5~30左右、8.5~25左右、8.5~23左右、9~30左右、9~25左右、9~23左右、15~30左右、15~25左右、15~23左右。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五粘接性保护膜的特征在于,对1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雾度值、与将2片上述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雾度值之差的绝对值|雾度值-雾度值(ii)|为8.5以上。
100.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作为雾度值(ii)的下限,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
上,作为上限,优选为98以下,更优选为95以下,作为雾度值(ii)的优选的范围,可以列举80~98左右、80~95左右、85~98左右、85~95左右。
101.在本发明中,粘接性保护膜的雾度值是按照如下方法测得的值。
102.<雾度值的测定>
103.使用雾度计进行测定。其中,从粘接性保护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任意面测定雾度值均可,但上述的雾度值的数值只要在从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测定时满足即可。
104.作为调节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的光学特性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使用着色剂,将构成粘接性保护膜1的层的至少一层着色的方法等。并且,也可以列举基材使用无纺布等来调节光的特性的方法。另外,还可以列举选择透明度低的树脂,在构成粘接性保护膜1的层中使用的方法。并且,还可以列举调节粘接性保护膜1的厚度的方法。
105.作为着色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颜料、染料等。作为着色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炭黑、氧化钛等。
106.粘接性保护膜的层构成
107.如上述,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包括第一粘接性保护膜至第五粘接性保护膜全部。作为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的层构成,没有特别限制。以下参照图6~12对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的层构成进行说明。
108.例如,如图6所示,粘接性保护膜1可以由单层构成。
109.并且,也可以如图7所示粘接性保护膜1由基材11和第一聚烯烃层12a这2层构成,还可以如图8所示粘接性保护膜1为第一聚烯烃层12a和第二聚烯烃层12b隔着基材11叠层的3层构成。并且,第一聚烯烃层12a和第二聚烯烃层12b的至少一方可以由2层以上构成。图9中表示第一聚烯烃层12a为第一聚烯烃层12aa和第一聚烯烃层12ab的2层构成、并且第二聚烯烃层12b为第二聚烯烃层12ba和第二聚烯烃层12bb的2层构成的情况。如图7~图9所示,通过具有基材11,能够提高粘接性保护膜1的保形性。并且,如图8和图9所示,通过具有基材11、位于基材11的一侧表面上的由酸改性聚烯烃或聚烯烃形成的第一聚烯烃层12a、和位于基材11的另一侧表面上的由酸改性聚烯烃或聚烯烃形成的第二聚烯烃层12b,能够提高粘接性保护膜1的两面的粘接性。
110.并且,如图10~图12所示,从提高基材11与第一聚烯烃层12a之间、和/或基材11与第二聚烯烃层12b之间的粘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这些层之间具有粘接促进剂层13。特别是例如在基材11由聚酯等的膜构成、第一聚烯烃层12a和第二聚烯烃层12b由酸改性聚烯烃或聚烯烃等构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这些层之间的密合性,优选具有粘接促进剂层13。
111.另一方面,在基材11例如由无纺布等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具有粘接促进剂层13,但是,使基材11含浸第一聚烯烃层12a和第二聚烯烃层12b能够提高这些层的密合性,因此,即使例如图7~图9所示不具有粘接促进剂层13,也能够确保这些层之间的高的密合性。另外,在基材11由聚烯烃构成、并且第一聚烯烃层12a或第二聚烯烃层12b也由聚烯烃或酸改性聚烯烃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具有粘接促进剂层13,但是因为由同种的树脂叠层,所以即使不具有粘接促进剂层13,也能够确保这些层之间的高密合性。
112.作为粘接性保护膜1的厚度(总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列举50~150μm左右、更优选列举70~150μm左右。
113.在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由单层构成的情况下,粘接性保护膜1可以由后述的[第一聚烯烃层12a]一栏中例示的聚烯烃或酸改性聚烯烃形成,与第一聚烯烃层12a同样,可以配合后述的接合成分。并且,也可以由固化性酸改性聚烯烃形成粘接性保护膜1。
[0114]
作为固化性酸改性聚烯烃,可以列举含有酸改性聚烯烃和固化剂的树脂组合物。作为酸改性聚烯烃,可以列举与后述的[第一聚烯烃层12a]一栏中例示的同样的物质。例如,如图1~3所示,在金属端子2被包装材料3夹持的部分,利用由含有酸改性聚烯烃和固化剂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2片粘接性保护膜1夹入金属端子2,配置在金属端子2的两面侧,从包装材料3的两侧进行热封,由此将电池元件20封装,之后,向2片粘接性保护膜1照射电离辐射,由此能够使粘接性保护膜1固化。即,在粘接性保护膜1中,在配置于规定位置时,固化性酸改性聚烯烃优选是热塑性的、并且具有电离辐射固化性。
[0115]
作为固化剂,只要能够通过照射电子射线或γ射线等电离辐射等而使酸改性聚烯烃固化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酯类等。具体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的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酯类;二乙烯基苯、二乙烯基吡啶等的二乙烯基化合物;二芳基富马酸酯等的烯丙醇与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酯类;三烯丙基氰脲酸酯、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等。虽然添加量越多交联度越高,但是容易脆化,因而需要选定最佳值。固化剂的添加量可以为23质量%以下。
[0116]
作为固化剂的市售品,例如可以使用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例如日本化成株式会社生产的taic(注册商标)等),其添加量优选为0.5~10质量%。另外,电离辐射的照射优选列举50~200kgy左右、更优选列举70~130kgy左右。
[0117]
通过在单层的粘接性保护膜1中配合着色剂,能够使粘接性保护膜1着色,调节透光度。另外,选择透明度低的树脂,能够调节粘接性保护膜1的透光度。
[0118]
另外,粘接性保护膜1可以形成为基材11、第一聚烯烃层12a、第二聚烯烃层12b、粘接促进剂层13等中的至少2层叠层而成的叠层体。
[0119]
[基材11]
[0120]
在粘接性保护膜1中,基材11是作为粘接性保护膜1的支撑体发挥作用的层。
[0121]
关于形成基材11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形成基材11的原料,例如可以列举聚烯烃、聚酰胺、聚酯、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氟树脂、硅树脂、酚醛树脂、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或共聚物等。
[0122]
作为聚烯烃,具体可以列举: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均聚丙烯、聚丙烯的嵌段共聚物(例如,丙烯与乙烯的嵌段共聚物)、聚丙烯的无规共聚物(例如,丙烯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等结晶性或非晶性的聚丙烯;乙烯-丁烯-丙烯的三元聚合物等。这些聚烯烃中,优选列举聚乙烯和聚丙烯、更优选列举聚丙烯。
[0123]
作为聚酰胺,具体可以列举: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12、尼龙46、尼龙6与尼龙66的共聚物等的脂肪族系聚酰胺;包含来自对苯二甲酸和/或间苯二甲酸的结构单元的尼龙6i、尼龙6t、尼龙6it、尼龙6i6t(i表示间苯二甲酸、t表示对苯二甲酸)等的六亚甲基二胺-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共聚酰胺、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mxd6)等的包含芳香族的聚
酰胺;聚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己二酰二胺等的脂环系聚酰胺;以及内酰胺成分、或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的异氰酸酯成分共聚而得到的聚酰胺、作为共聚酰胺与聚酯或聚亚烷基醚二醇的共聚物的聚酯酰胺共聚物或聚醚酯酰胺共聚物;它们的共聚物等。这些聚酰胺可以单独使用1种,并且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0124]
作为聚酯,具体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重复单元的主体的共聚聚酯、以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重复单元的主体的共聚聚酯等。另外,作为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重复单元的主体的共聚聚酯,具体可以列举: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重复单元的主体、与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合的共聚物聚酯(以下参照聚亚乙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缩写)、聚亚乙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聚亚乙基(对苯二甲酸酯/己二酸酯)、聚亚乙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磺酸钠)、聚亚乙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钠)、聚亚乙基(对苯二甲酸酯/苯基-二甲酸酯)、聚亚乙基(对苯二甲酸酯/癸烷二甲酸酯)等。另外,作为以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重复单元的主体的共聚聚酯,具体可以列举:以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重复单元的主体、与间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合的共聚物聚酯(以下参照聚亚丁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缩写)、聚亚丁基(对苯二甲酸酯/己二酸酯)、聚亚丁基(对苯二甲酸酯/癸二酸酯)、聚亚丁基(对苯二甲酸酯/癸烷二甲酸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这些聚酯可以单独使用1种,并且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0125]
基材11可以由经过单轴或双轴拉伸的树脂膜构成,并且也可以由未拉伸的树脂膜构成。这些之中,经过单轴或双轴拉伸的树脂膜、特别是经过双轴拉伸的树脂膜通过发生取向结晶化而使得耐热性提高,因而适合作为基材11使用。
[0126]
作为形成基材11的树脂膜的示例,可以列举聚酯膜,特别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因水蒸气阻隔性高且耐热性优异而优选。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是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有时记作“pen”)形成的膜。
[0127]
pen膜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聚烯烃膜、酸改性聚烯烃膜等相比,熔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高,高温环境下的机械强度优异。因此,即使在粘接性保护膜1以夹在金属端子2与包装材料3之间的状态被热封的情况下,pen膜也不易变薄,能够有效地抑制金属端子2与包装材料3的阻隔层33的短路。
[0128]
并且,pen膜与pet膜相比水蒸气透过度小、水蒸气阻隔性优异,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水蒸气透过pen膜而进入电池内部。因此,能够使电池寿命实现设计寿命。
[0129]
另外,基材11可以利用由上述树脂形成的无纺布形成。在基材11为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基材11由上述的聚烯烃、聚酰胺等构成。
[0130]
并且,如上所述,也能够通过在基材11中配合着色剂,将基材11制成含有着色剂的层。另外,还可以选择透明度低的树脂来调节透光度。在基材11为膜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着色膜或透明度低的膜。另外,在基材11为无纺布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使用含有着色剂的纤维或粘合剂的无纺布、或者透明度低的无纺布。
[0131]
在基材11由树脂膜构成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基材11的表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臭氧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公知的易粘接手段。
[0132]
关于基材1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从防止短路的观点出发,优选列举5~100μm左
右、更优选列举8~80μm左右。
[0133]
[第一聚烯烃层12a]
[0134]
粘接性保护膜1可以具有由酸改性聚烯烃或聚烯烃形成的第一聚烯烃层12a。第一聚烯烃层12a位于基材11的一侧表面之上。
[0135]
第一聚烯烃层12a包含聚烯烃骨架。第一聚烯烃层12a包含聚烯烃骨架例如能够利用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进行分析,分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马来酸酐改性聚烯烃时,在波数1760cm-1
附近和波数1780cm-1
附近检测出来自马来酸酐的峰。作为第一聚烯烃层12a所含的聚烯烃,没有特别限制,从不仅适合与树脂部件密合、还适合与金属或陶瓷等无机部件密合的观点出发,优选列举酸改性聚烯烃。
[0136]
酸改性聚烯烃与金属和聚烯烃等热熔接性树脂的亲和性高。因此,例如在将粘接性保护膜1应用于使用膜状的包装材料的电池的情况下,通过在金属端子2侧配置由酸改性聚烯烃形成的第一聚烯烃层12a,能够提高第一聚烯烃层12a与金属端子2的界面的密合性。
[0137]
作为形成第一聚烯烃层12a的聚烯烃,具体可以列举: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均聚丙烯、聚丙烯的嵌段共聚物(例如,丙烯与乙烯的嵌段共聚物)、聚丙烯的无规共聚物(例如,丙烯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等结晶性或非晶性的聚丙烯;乙烯-丁烯-丙烯的三元聚合物等。这些聚烯烃中,优选列举聚乙烯和聚丙烯。
[0138]
聚烯烃可以是环状聚烯烃。例如,羧酸改性环状聚烯烃是指通过将构成环状聚烯烃的单体的一部分替换为α,β-不饱和羧酸或其酸酐进行共聚、或者通过使α,β-不饱和羧酸或其酸酐与环状聚烯烃嵌段聚合或接枝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环状聚烯烃是烯烃与环状单体的共聚物,作为成为上述环状聚烯烃的构成单体的烯烃,例如可以列举乙烯、丙烯、4-甲基-1-戊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等。另外,作为成为上述环状聚烯烃的构成单体的环状单体,例如可以列举降冰片烯等环状烯烃;具体可以列举环戊二烯、二环戊二烯、环己二烯、降冰片二烯等的环状二烯等。这些聚烯烃中,优选列举环状烯烃、进一步优选列举降冰片烯。
[0139]
另外,作为形成第一聚烯烃层12a的酸改性聚烯烃,只要是经过酸改性的聚烯烃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列举利用不饱和羧酸或其酸酐接枝改性后的聚烯烃。
[0140]
作为被酸改性的聚烯烃,可以例示与作为形成第一聚烯烃层12a的聚烯烃例示的物质同样的物质。
[0141]
作为酸改性所使用的羧酸或其酸酐,例如可以列举马来酸、丙烯酸、衣康酸、巴豆酸、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
[0142]
从对于金属或陶瓷等无机部件也能够适当地密合的观点出发,在第一聚烯烃层12a所含的聚烯烃中,特别优选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等改性聚烯烃。
[0143]
第一聚烯烃层12a可以单独由1种树脂成分形成,也可以由2种以上的树脂成分组合而成的掺混聚合物形成。并且,第一聚烯烃层12a可以仅由1层形成,也可以利用相同或不同的树脂成分由2层以上形成。如上所述,图9中例示第一聚烯烃层12a为第一聚烯烃层12aa与第一聚烯烃层12ab的2层构成的例子。
[0144]
作为第一聚烯烃层12a所含的聚烯烃或酸改性聚烯烃的比例,没有特别限制,作为下限,优选列举约70质量%以上、更优选列举约80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列举约100质量%以下、更优选列举约9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列举约90质量%以下。另外,作为聚烯
烃的比例的范围,优选列举70~100质量%左右、70~95质量%左右、70~90质量%左右、80~100质量%左右、80~95质量%左右、80~90质量%左右。通过第一聚烯烃层12a所含的聚烯烃或酸改性聚烯烃的比例具有这样的值,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能够适当地发挥优异的密合性。
[0145]
第一聚烯烃层12a优选还含有接合成分。更具体而言,第一聚烯烃层12a优选由含有接合成分的聚烯烃或酸改性聚烯烃构成。通过第一聚烯烃层12a含有接合成分,能够使粘接性保护膜1的第一聚烯烃层适当地与金属端子等预接,能够抑制热熔接时的错位等。其中,在本发明中,预接意指使其预粘接,在暂时预粘接后也能够剥离的状态。
[0146]
作为接合成分,只要能够对第一聚烯烃层12a赋予接合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松香、氢化松香、聚合松香、松香酯等松香或其衍生物;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萜烯系树脂;萜烯酚醛树脂、香豆酮-茚树脂、苯乙烯系树脂、二甲苯系树脂、酚醛系树脂、石油树脂、氢化石油树脂等。另外,经过氢化的萜烯树脂、松香树脂、石油树脂与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的弹性体相相容,在提高与聚烯烃等非极性部件的密合力方面可见很高的效果,二甲苯系树脂、酚醛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等与苯乙烯相相容,具有提高凝聚力的效果。因此,也可以将经过氢化的萜烯树脂、松香树脂、石油树脂与二甲苯系树脂、酚醛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等组合作为接合成分。
[0147]
另外,作为接合成分,还可以使用无定形聚烯烃。作为无定形聚烯烃,例如有无定形聚丙烯、或无定形丙烯与其他α-烯烃的共聚物等,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丁烯-1共聚物、丙烯-丁烯-1-乙烯三元共聚物、丙烯-己烯-1-辛烯-1三元聚合物、丙烯-己烯-1-4-甲基戊烯-1三元共聚物、丙烯-己烯-1-4-甲基戊烯-1三元共聚物、聚丁烯-1等。在作为对象的无定形α-聚烯烃中,优选低分子量成分含量多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0以下、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下的聚烯烃。
[0148]
作为接合成分,优选无定形聚烯烃。作为无定形聚烯烃的市售品,例如可以列举rextac2280(rextac.llc生产)等。在第一聚烯烃层12a中,例如在作为接合成分使用rextac2280、并且使用酸改性聚烯烃的情况下,作为rextac2280的含量,相对于酸改性聚烯烃100质量份,优选为约10质量份左右、或者约20质量份左右。
[0149]
接合成分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0150]
作为第一聚烯烃层12a所含的接合成分的比例,没有特别限制,作为下限,优选列举约1质量%以上、更优选列举约5质量%以上,作为上限,优选列举约30质量%以下、更优选列举约25质量%以下。另外,作为接合成分的比例的范围,优选列举1~30质量%左右、1~25质量%左右、5~30质量%左右、5~25质量%左右。通过第一聚烯烃层12a所含的接合成分的比例具有这样的值,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能够适当地发挥优异的接合性和优异的热熔接性,能够更适当地与金属端子等热熔接。特别是能够适当地使粘接性保护膜1与金属端子等预接,能够抑制热熔接时的错位等,使粘接性保护膜1与金属端子等热熔接。
[0151]
在第一聚烯烃层12a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可以使至少1层中包含接合剂,接合剂可以仅包含在1层中,也可以包含在多层中。
[0152]
第一聚烯烃层12a可以根据需要含有发挥作为隔离物(spacer)的功能的添加剂。通过第一聚烯烃层12a含有添加剂,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金属端子2与包装材料3的阻隔层33之间的短路。作为添加剂的粒径,可以列举0.1~35μm左右、优选列举5.0~30μm左
右、更优选列举10~25μm左右的范围。另外,作为添加剂的含量,相对于形成第一聚烯烃层12a的树脂成分100质量份,可以列举5~30质量份左右、更优选列举10~20质量份左右。
[0153]
作为添加剂,无机系、有机系的任意添加剂均可使用。作为无机系添加剂,例如可以列举炭(碳、石墨)、二氧化硅、氧化铝、钛酸钡、氧化铁、碳化硅、氧化锆、硅酸锆、氧化镁、氧化钛、偏铝酸钙、氢氧化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钙等。另外,作为有机系添加剂,例如可以列举氟树脂、酚醛树脂、尿素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苯并胍胺-甲醛缩合物、三聚氰胺-甲醛缩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物、聚乙烯交联物等。从形状的稳定性、刚性、内容物耐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氧化铝、二氧化硅、氟树脂、丙烯酸树脂、苯并胍胺-甲醛缩合物,其中,特别优选球状的氧化铝,更优选二氧化硅。作为向形成第一聚烯烃层12a的树脂成分中混合添加剂的方法,可以采用:预先利用班伯里混合机等将两者熔融混炼、再将制成母料后的材料设定为规定混合比的方法;与树脂成分直接混合的方法等。
[0154]
并且,还可以如上所述在第一聚烯烃层12a中配合着色剂,从而使第一聚烯烃层12a成为含有着色剂的层。另外,也可以选择透明度低的树脂来调节透光度。
[0155]
在第一聚烯烃层12a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将至少1层着色或降低透明性,可以仅将1层着色或降低透明性,也可以将多层着色或降低透明性。
[0156]
作为第一聚烯烃层12a的厚度,可以根据粘接性保护膜1的层构成适当选择,在应用于使用膜状包装材料的电池的情况下,考虑到热封后的树脂的填埋、穿孔,分别优选列举10~100μm左右、更优选列举12~90μm左右。
[0157]
[第二聚烯烃层12b]
[0158]
粘接性保护膜1可以具有由酸改性聚烯烃或聚烯烃形成的第二聚烯烃层12b。第二聚烯烃层12b位于基材11的与第一聚烯烃层12a相反一侧的表面之上。
[0159]
作为形成第二聚烯烃层12b的聚烯烃、酸改性聚烯烃、接合成分等的具体例,可以例示与上述的[第一聚烯烃层12a]一栏中例示的相同的物质。另外,在第二聚烯烃层12b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可以使至少1层中包含接合剂,接合剂可以仅包含在1层中,也可以包含在多层中。
[0160]
第二聚烯烃层12b可以单独由1种树脂成分形成,也可以由将2种以上的树脂成分组合而成的掺混聚合物形成。并且,第二聚烯烃层12b可以仅由1层形成,也可以利用相同或不同的树脂成分形成2层以上。如上所述,图9和图12中表示第二聚烯烃层12b为第二聚烯烃层12ba和第二聚烯烃层12bb的2层构成的例子。
[0161]
并且,第二聚烯烃层12b可以根据需要含有添加剂。在第二聚烯烃层12b含有添加剂的情况下,其含量、种类等与上述的[第一聚烯烃层12a]相同。
[0162]
另外,还可以如上所述在第二聚烯烃层12b中配合着色剂,从而使第二聚烯烃层12b成为含有着色剂的层。另外,也可以选择透明度低的树脂来调节透光度。在第二聚烯烃层12b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将至少1层着色或降低透明性,可以仅将1层着色或降低透明性,也可以将多层着色或降低透明性。
[0163]
作为第二聚烯烃层12b的厚度,可以根据粘接性保护膜1的层构成适当选择,在应用于使用膜状包装材料的电池的情况下,考虑到热封后的树脂的填埋、穿孔,分别优选列举10~100μm左右、更优选列举12~90μm左右。
[0164]
[粘接促进剂层13]
[0165]
粘接促进剂层13是为了使基材11与第一聚烯烃层12a之间、和/或基材11与第二聚烯烃层12b之间牢固地粘接而根据需要设置的层。粘接促进剂13可以仅设置在基材11与第一和第二聚烯烃层12a、12b之间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两侧。
[0166]
如上所述,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中,例如在基材11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的膜构成、且第一聚烯烃层12a和第二聚烯烃层12b由酸改性聚烯烃或聚烯烃等构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这些层间的密合性,优选具有粘接促进剂层13。
[0167]
粘接促进剂层13可以使用异氰酸酯系、聚乙烯亚胺系、聚酯系、聚氨酯系、聚丁二烯系等公知的粘接促进剂形成。并且,还可以使用双液固化型粘接剂或单液固化型粘接剂等公知的粘接剂形成。从进一步提高耐电解液性的观点出发,这些之中,优选由异氰酸酯系的粘接促进剂形成。作为异氰酸酯系的粘接促进剂,由选自三异氰酸酯单体、聚合mdi中的异氰酸酯成分构成的粘接促进剂,层压强度优异、并且电解液浸渍后的层压强度的降低小。特别是,特别优选利用由作为三异氰酸酯单体的三苯基甲烷-4,4’,4”-三异氰酸酯或作为聚合mdi的聚亚甲基聚苯基聚异氰酸酯(nco含有率为约30%、粘度为200~700mpa
·
s)构成的粘接促进剂形成。另外,还优选利用将作为三异氰酸酯单体的三(对异氰酸酯苯基)硫代磷酸酯或聚乙烯亚胺系作为主剂、将聚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的双液固化型的粘接促进剂形成。
[0168]
粘接促进剂层13可以通过利用棒涂法、辊涂法、凹版涂布法等公知的涂布法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作为粘接促进剂的涂布量,在由三异氰酸酯构成的粘接促进剂的情况下,为20~100mg/m2、优选为40~60mg/m2;在由聚合mdi构成的粘接促进剂的情况下,为40~150mg/m2、优选为60~100mg/m2;在将聚乙烯亚胺系作为主剂、将聚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的双液固化型的粘接促进剂的情况下,为5~50mg/m2、优选为10~30mg/m2。在使用公知的粘接剂作为粘接促进剂的情况下,涂布量的上限优选为约10g/m2以下,下限优选为约1g/m2。其中,三异氰酸酯单体是1分子中具有3个异氰酸酯基的单体,聚合mdi是mdi与mdi聚合而成的mdi低聚物的混合物,是下述式(1)所示的物质。
[0169][0170]
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例如在具有图8所示的层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基材11的一侧表面叠层第一聚烯烃层12a而制造。另外,例如在具有图9所示的层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基材11的两面分别叠层第一、第二聚烯烃层12a、12b而制造。
[0171]
基材11与第一、第二聚烯烃层12a、12b的叠层可以通过挤出层压法、热层压法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叠层。第一聚烯烃层12a和第二聚烯烃层12b分别为2层以上时也同样。另外,在基材11与第一、第二聚烯烃层12a、12b隔着粘接促进剂层13叠层的情况下,例如可以按照上述的方法将构成粘接促进剂层13的粘接促进剂涂布在基材11上并进行干燥,从粘接促进剂层13上分别叠层第一、第二聚烯烃层12a、12b。
[0172]
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可以进一步叠层与基材11、第一聚烯烃层12a、第二聚烯
烃层12b、粘接促进剂层13不同的其他的层。
[0173]
并且,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可以根据需要含有润滑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等其他的添加剂。另外,粘接性保护膜1还有时会因添加剂的种类、含量等而发生变色。
[0174]
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在由单层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将通过挤出成型等制得的树脂膜作为粘接性保护膜1。另外,在为具有基材11、第一聚烯烃层12a、第二聚烯烃层12b、粘接促进剂层13等的叠层体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层叠层而制造。如上所述,作为这些层的叠层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热层压法、夹层层压法、挤出层压法等进行。
[0175]
2.粘接性保护膜的用途
[0176]
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例如作为在制造使用膜状包装材料的电池时夹在与电池元件20的电极电连接的金属端子2和封装电池元件20的包装材料3之间的材料是有用的。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能够夹在与电池元件20的电极电连接的金属端子2、和封装电池元件20的包装材料3之间。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由于t
400-800
设定在25~91%的范围内,因而在供于热封之前,在利用2片粘接性保护膜1从金属端子2的两侧夹入的情况、或者利用1片粘接性保护膜1在金属端子2的周围缠绕的情况等情况下,粘接性保护膜1发生了重叠的部分与未重叠的部分的颜色的区分容易。即,发生了重叠的部分的颜色比未重叠的部分深。因此,能够利用带摄像头的传感器或目测容易地检测粘接性保护膜1的位置是否错位。
[0177]
另外,如后述,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除了夹在金属端子与封装电池元件的包装材料之间的用途以外,还能够在广泛的用途中使用。
[0178]
金属端子2向包装材料3的外侧突出,在被热封的包装材料3的边缘部3a,隔着粘接性保护膜1被包装材料3夹持。其中,在本发明中,作为将包装材料热封时的热量,通常为160~190℃左右的范围,作为压力,通常为1.0~2.0mpa左右的范围。
[0179]
作为使粘接性保护膜1夹在金属端子2与包装材料3之间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图1~3所示,在金属端子2被包装材料3夹持的部分,能够利用粘接性保护膜1夹入金属端子2而配置在金属端子2的两面侧。
[0180]
以下,对于制造使用膜状的包装材料的电池时使用的金属端子2和包装材料3进行详细说明。
[0181]
[金属端子2]
[0182]
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能够夹在金属端子2与包装材料3之间使用。金属端子2(引板)是与电池元件20的电极(正极或负极)电连接的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金属端子2的金属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铝、镍、铜等。例如,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连接的金属端子2通常由铝等构成。另外,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连接的金属端子通常由铜、镍等构成。
[0183]
从提高耐电解液性的观点出发,金属端子2的表面优选实施化学法表面处理。例如,在金属端子2由铝形成的情况下,作为化学法表面处理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形成磷酸盐、铬酸盐、氟化物、巯基三嗪化合物等的耐酸性覆膜的公知的方法。在形成耐酸性覆膜的方法之中,优选使用由酚醛树脂、氟化铬(iii)化合物、磷酸这三种成分构成的物质的磷酸铬酸盐处理。
[0184]
金属端子2的大小可以根据所使用的电池的大小等适当设定。作为金属端子2的厚度,优选列举50~1000μm左右、更优选列举70~800μm左右。另外,作为金属端子2的长度,优选列举1~200mm左右、更优选列举3~150mm左右。另外,作为金属端子2的宽度,优选列举1~200mm左右、更优选列举3~150mm左右。
[0185]
[包装材料3]
[0186]
作为包装材料3,可以列举具有叠层结构的材料,该叠层结构由至少依次具有基材层31、阻隔层33和热熔接性树脂层34的叠层体形成。在图13中,作为包装材料3的截面结构的一例,表示基材层31、粘接剂层32、阻隔层33、粘接层35和热熔接性树脂层34依次叠层而成的方式。在包装材料3中,基材层31成为最外层侧,热熔接性树脂层34成为最内层。在组装电池时,通过使位于电池元件20的边缘的热熔接性树脂层34彼此面接触并进行热熔接,将电池元件20密封,电池元件20被封装。其中,图1~3中表示使用通过压纹成型等成型得到的压纹型的包装材料3时的电池10,包装材料3也可以是未成型的袋型。其中,袋型有三方密封、四方密封、枕型等,任意类型均可。
[0187]
[基材层31]
[0188]
在包装材料3中,基材层31是发挥作为包装材料的基材的功能的层,是形成最外层侧的层。
[0189]
关于形成基材层31的原料,以具备绝缘性为限,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形成基材层31的原料,例如可以列举聚酯、聚酰胺、环氧、丙烯酸、氟树脂、聚氨酯、硅树脂、酚醛、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或共聚物等。
[0190]
关于基材层31的厚度,例如可以列举3~50μm左右、优选列举10~35μm左右。
[0191]
[粘接剂层32]
[0192]
在包装材料3中,粘接剂层32是为了对基材层31赋予密合性而根据需要在基材层31上配置的层。即,粘接剂层32根据需要设置在基材层31与阻隔层33之间。
[0193]
粘接剂层32由能够将基材层31与阻隔层33粘接的粘接剂形成。用于形成粘接剂层32的粘接剂可以为双液固化型粘接剂,也可以为单液固化型粘接剂。另外,关于用于形成粘接剂层32的粘接剂的粘接机理,没有特别限制,化学反应型、溶剂挥发型、热熔融型、热压型等任意类型均可。
[0194]
关于粘接剂层32的厚度,例如可以列举1~10μm左右、优选列举2~5μm左右。
[0195]
[阻隔层33]
[0196]
在包装材料中,阻隔层33是具有提高电池用包装材料的强度、并防止水蒸气、氧、光等侵入电池内部的功能的层。作为构成阻隔层33的金属,具体可以列举铝、不锈钢、钛等,优选列举铝。阻隔层33例如可以由金属箔或金属蒸镀膜、无机氧化物蒸镀膜、含碳无机氧化物蒸镀膜、设有这些蒸镀膜的膜等形成,优选由金属箔形成,更优选由铝箔形成。从防止在制造电池用包装材料时阻隔层33产生褶皱或穿孔的观点出发,阻隔层例如更优选由经过退火处理的铝(jis h4160:1994a8021h-o、jis h4160:1994a8079h-o、jis h4000:2014a8021p-o、jis h4000:2014a8079p-o)等软质铝箔形成。
[0197]
关于阻隔层33的厚度,只要能够发挥作为水蒸气等的阻隔层的功能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10~100μm左右、优选为10~80μm左右。
[0198]
[粘接层35]
[0199]
在包装材料3中,粘接层35是为了将热熔接性树脂层34牢固地粘接而根据需要在阻隔层33与热熔接性树脂层34之间设置的层。
[0200]
粘接层35由能够将阻隔层33与热熔接性树脂层34粘接的粘接剂形成。关于形成粘接层时使用的粘接剂的组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含有酸改性聚烯烃的树脂组合物。作为酸改性聚烯烃,例如可以例示与第一聚烯烃层12a中例示的同样的物质。并且,还可以例示利用不饱和羧酸或其酸酐(例如第一聚烯烃层12a中例示的物质)对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等进行酸改性而得到的物质。
[0201]
关于粘接层35的厚度,例如可以列举1~50μm左右、优选列举2~40μm左右。
[0202]
[热熔接性树脂层34]
[0203]
在包装材料3中,热熔接性树脂层34相当于最内层,是在组装电池时热熔接性树脂层彼此热熔接而将电池元件密封的层。
[0204]
关于热熔接性树脂层34所使用的树脂成分,以能够热熔接为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聚烯烃、酸改性聚烯烃。
[0205]
作为上述聚烯烃,可以列举与第一聚烯烃层12a中例示的同样的物质、或者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等。另外,作为酸改性聚烯烃,也可以列举与第一聚烯烃层12a中例示的同样的物质。
[0206]
另外,作为热熔接性树脂层34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列举100μm以下、更优选列举15~60μm左右、进一步优选列举15~40μm左右。
[0207]
3.电池
[0208]
在本发明中,使用膜状的包装材料的电池10包括:至少具有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电池元件20;封装该电池元件20的包装材料3;和与正极和负极分别电连接、向包装材料3的外侧突出的金属端子2。本发明的电池10的特征在于,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夹在金属端子2与包装材料3之间。
[0209]
具体而言,对于至少具有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电池元件,利用包装材料3,在与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的金属端子2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下,将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夹在金属端子2与热熔接性树脂层34之间,以能够在电池元件20的边缘形成包装材料的凸缘部(热熔接性树脂层34彼此接触的区域,包装材料的边缘部3a)的方式覆盖,将凸缘部的热熔接性树脂层34彼此热封而使其密封,由此能够提高使用包装材料3的电池10。其中,在使用包装材料3收纳电池元件20的情况下,以包装材料3的热熔接性树脂层34为内侧(与电池元件20接触的面)的方式使用。
[0210]
本发明的各电池可以为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的任意电池,优选为二次电池。对于二次电池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铅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镍-镉蓄电池、镍-铁蓄电池、镍-锌蓄电池、氧化银-锌蓄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多价阳离子电池、电容器(condenser)、电容器(capacitor)等。这些二次电池中,优选列举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
[0211]
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还能够用于夹在金属端子与封装电池元件的包装材料之间的用途以外的用途,能够广泛地用于使用粘接性保护膜将树脂部件、金属部件、陶瓷部件等从两侧夹入并使其粘接的用途。并且,本发明的粘接性保护膜1能够广泛地用于与树脂部件、金属部件、陶瓷部件等粘接且需求位置精度的用途。
[0212]
实施例
[0213]
以下,例示实施例和比较例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例。
[0214]
<粘接性保护膜的制造>
[0215]
(实施例1)
[0216]
在实施了两面电晕放电处理的作为基材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厚度12μm)的一侧表面涂布以固态成分计为50mg/m2的三苯基甲烷-4,4’,4”-三异氰酸酯的粘接促进剂,并且,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44μm厚度的作为第一聚烯烃层的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ppa)。接着,在基材的另一表面涂布以固态成分计为50mg/m2的同样的粘接促进剂,并且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44μm厚度的作为第二聚烯烃层的ppa。之后,进行熟化处理,得到ppa(44μm)/粘接促进剂层/pen(12μm)/粘接促进剂层/ppa(44μm)叠层而成的粘接性保护膜。其中,作为第一聚烯烃层、第二聚烯烃层的ppa利用炭黑着色。
[0217]
(实施例2)
[0218]
在实施了两面电晕放电处理的作为基材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厚度12μm)的一侧表面涂布以固态成分计为50mg/m2的三苯基甲烷-4,4’,4”-三异氰酸酯的粘接促进剂,并且,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30μm厚度的作为第一聚烯烃层的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ppa)。接着,在基材的另一表面涂布以固态成分计为50mg/m2的同样的粘接促进剂,并且利用t模挤出机以ppa侧与粘接促进剂层叠层的方式共挤出涂布ppa(厚度30μm)和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pea、厚度33μm)2层,形成第二聚烯烃层。之后,进行熟化处理,得到ppa(30μm)/粘接促进剂层/pen(12μm)/粘接促进剂层/ppa(30μm)/pea(33μm)叠层而成的粘接性保护膜。第一聚烯烃层的ppa、第二聚烯烃层所含的ppa分别利用炭黑着色。
[0219]
(实施例3)
[0220]
在作为基材的聚乙烯制的无纺布(厚度16μm)的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67μm厚度的作为第一聚烯烃层的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ppa)。接着,在无纺布的另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67μm厚度的与第一聚烯烃层同样的ppa,形成第二聚烯烃层。之后,进行熟化处理,得到ppa(67μm)/无纺布(16μm)/ppa(67μm)叠层而成的粘接性保护膜。得到白色的粘接性保护膜。
[0221]
(实施例4)
[0222]
在作为基材的聚酰胺制的无纺布(厚度12μm)的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44μm厚度的作为第一聚烯烃层的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ppa)。接着,在无纺布的另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44μm厚度的与第一聚烯烃层同样的ppa,形成第二聚烯烃层。之后,进行熟化处理,得到ppa(44μm)/无纺布(12μm)/ppa(44μm)叠层而成的粘接性保护膜。得到淡黄色的粘接性保护膜。
[0223]
(实施例5)
[0224]
在作为基材的未延伸聚丙烯膜(cpp、厚度60μm)的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20μm厚度的作为第一聚烯烃层的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ppa)。接着,在基材的另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20μm厚度的与第一聚烯烃层同样的ppa,形成第二聚烯烃层。之后,进行熟化处理,得到ppa(20μm)/cpp(60μm)/ppa(20μm)叠层而成的粘接性保护膜。
[0225]
(实施例6)
[0226]
在作为基材的聚丙烯膜(pp、厚度70μm)的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20μm厚度的作为第一聚烯烃层的聚丙烯与聚乙烯的混合树脂(pp+pe)。接着,在基材的另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20μm厚度的与第一聚烯烃层同样的混合树脂(pp+pe)。之后,进行熟化处理,得到pp+pe(20μm)/pp(70μm)/pp+pe(20μm)叠层而成的粘接性保护膜。
[0227]
(实施例7)
[0228]
在作为基材的聚丙烯膜(pp、厚度10μm)的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共挤出涂布聚丙烯(pp、厚度15μm)、和聚丙烯与聚乙烯的混合树脂(pp+pe、35μm)2层,形成第一聚烯烃层。接着,在基材的另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同样共挤出涂布聚丙烯(pp、厚度15μm)、和聚丙烯与聚乙烯的混合树脂(pp+pe、25μm)2层,形成第二聚烯烃层。之后,进行熟化处理,得到pp+pe(35μm)/pp(15μm)/pp(10μm)/pp(15μm)/pp+pe(25μm)叠层而成的粘接性保护膜。pp(15μm)均着色为灰色。
[0229]
(实施例8)
[0230]
在作为基材的聚丙烯膜(pp、厚度40μm)的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30μm厚度的聚丙烯与聚乙烯的混合树脂(pp+pe),形成第一聚烯烃层。接着,在基材的另一侧表面,利用t模挤出机挤出涂布30μm厚度的与第一聚烯烃层同样的混合树脂(pp+pe),形成第二聚烯烃层。之后,进行熟化处理,得到pp+pe(30μm)/pp(40μm)/pp+pe(30μm)叠层而成的粘接性保护膜。
[0231]
(比较例1)
[0232]
将厚度12μm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膜作为粘接性保护膜。
[0233]
(比较例2)
[0234]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混炼有炭黑的膜作为粘接性保护膜(厚度12μm)。
[0235]
(比较例3)
[0236]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混炼有炭黑的颜色比比较例2浅的膜作为粘接性保护膜(厚度12μm)。
[0237]
<光的透过百分率的测定>
[0238]
使用分光光度计(日本分光株式会社生产的装置名v670),对于上述中所得到的各粘接性保护膜,从粘接性保护膜的一侧照射规定波长的光,测定光的透过百分率。测定条件如下所述。将结果示于表1。
[0239]
数据间隔:1nm
[0240]
测定范围:190nm~1500nm
[0241]
紫外-可见带宽:5.0nm
[0242]
近红外带宽:20.0nm
[0243]
响应:快速(fast)
[0244]
扫描速度:1000nm/min
[0245]
光源:氘放电管、卤素灯
[0246]
光源切换:340nm
[0247]
衍射光栅切换:800nm
[0248]
首先,使用未放置样品的测定面积的样品架,获得基线。接着,在该样品架
上,放置以上尺寸的粘接性保护膜作为样品,测定光的透过百分率。波长范围的光的透过百分率是该范围内波长间隔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例如,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的光的透过百分率是在波长400nm以上波长800nm以下的范围内,测定波长每差1nm的光的透过百分率所得到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平均值。
[0249]
<雾度值的测定>
[0250]
对于如上所述得到的各粘接性保护膜,使用雾度计(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的装置名hm-150),按照jis k7136:2000测定雾度值。样品尺寸为30mm
×
30mm左右,光源为带有二向色镜的卤素灯,滤光片为a光、d65光滤光切换式,受光元件为平面型硅光电管。其中,jis k7136:2000是单射线,但hm-150是多射线。另外,jis k7136:2000能够适用于雾度值40%以下的材料,但在本发明中以此为基准进行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
[0251]
<位置精度的评价>
[0252]
将如上所述得到的各粘接性保护膜裁切成60mm(纵向)
×
4mm(横向)的长方形,分别准备2片。并且,准备1片厚度100μm的铝制的金属端子(50mm(纵向)
×
3mm(横向))。接着,以金属端子的横向的中心部与粘接性保护膜的横向的中心部对合的方式,使纵向、横向对合,并且利用2片粘接性保护膜将金属端子从两侧夹入,利用热板从2片粘接性保护膜的两侧热封(热封条件为温度190℃、面压1.0mpa、时间3秒钟),制作金属端子与粘接性保护膜的接合体。观察所得到的接合体,在2片粘接性保护膜彼此未重叠的部分的长度在0.1mm以内的情况下,错位容易检测、修正,评价为粘接性保护膜能够以高位置精度配置。另一方面,在彼此未重叠的部分的长度超过0.1mm的情况下,错位难以检测,评价为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的位置精度低,发生了错位。进行10次各粘接性保护膜的位置精度的测定,按照下述基准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0253]
a:错位的发生为0次
[0254]
b:错位的发生仅为1次
[0255]
c:错位的发生为2次以上
[0256]
[表1]
[0257][0258]
在使用t
400-800
为25%以上91%以下的实施例1~8的粘接性保护膜的情况下,2片
粘接性保护膜重叠的部分与未重叠的部分的色差大、错位容易修正,因此,如表1所示可知,粘接性保护膜能够以高位置精度配置。另一方面,在t
400-800
超过91%的比较例1中,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叠的部分与未重叠的部分的色差小,错位难以检测,因此,成为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的位置精度低的结果。另一方面,在t
400-800
低于25%的比较例2中,2片粘接性保护膜的重叠的部分与未重叠的部分的色差小,错位难以检测,因此,成为粘接性保护膜的配置的位置精度低的结果。
[0259]
<将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时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测定>
[0260]
对于实施例1、2、7和比较例3的各粘接性保护膜,除了将2片相同的粘接性保护膜重叠进行测定以外,与上述的<光的透过百分率的测定>同样操作,测定光的透过百分率t(ii)
400-800
。其中,作为2片重叠的方法,在一个粘接性保护膜的上下端部粘贴厚度100μm左右的双面胶带,以不产生褶皱的方式贴合另一个粘接性保护膜,利用该样品实施测定。将样品的未利用双面胶带贴合的部分作为测定部位。在下述表2中表示对1片各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400-800
、将2片各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ii)
400-800
、光的透过百分率t
400-800
与光的透过百分率t(ii)
400-800
之差的绝对值(|t
400-800
-t(ii)
400-800
|)、和上述的位置精度的结果。
[0261]
[表2]
[0262][0263]
由表2所示的结果可知,在作为着色的粘接性保护膜的、光的透过百分率t
400-800
与光的透过百分率t(ii)
400-800
之差的绝对值(|t
400-800
-t(ii)
400-800
|)大的实施例1、2、7中,能够以高位置精度配置粘接性保护膜。
[0264]
<将2片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时的雾度值的测定>
[0265]
对于实施例1、2、4、5和比较例1的各粘接性保护膜,除了将2片相同的粘接性保护膜重叠进行测定以外,与上述的<雾度值的测定>同样操作,测定雾度值(ii)。其中,作为2片重叠的方法,在一个粘接性保护膜的上下端部粘贴100μm左右的双面胶带,以不产生褶皱的方式贴合另一个粘接性保护膜,利用该样品实施测定。将样品的未利用双面胶带贴合的部分作为测定部位。在下述表3中表示对1片各粘接性保护膜测得的雾度值、将2片各粘接性保护膜重叠测得的雾度值(ii)、以及雾度值与雾度值(ii)之差的绝对值(|雾度值-雾度值(ii)|)、和上述的位置精度的结果。
[0266]
[表3]
[0267]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4实施例5比较例1雾度值84.262.970.683.58.6雾度值(ii)93.686.391.393.316.8|雾度值-雾度值(ii)|9.423.420.79.88.2位置精度aaaac
[0268]
由表3所示的结果可知,在雾度值与雾度值(ii)之差的绝对值(|雾度值-雾度值(ii)|)大的实施例1、2、4、5中,能够以高位置精度配置粘接性保护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