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6977639发布日期:2024-02-07 13:30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暖白光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无机固体发光材料。


背景技术:

1、在固态照明领域,发光材料的发展对于提高照明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发光材料中存在着有毒元素或复杂的多组分结构,这些都会影响其应用前景。近年来,全无机发光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然而,一些已知的全无机钙钛矿发光材料中含有有毒元素如铅和镉,引发了环境和健康方面的担忧[liu,x.;zhang,y.;zhu,c.;yin,j.;li,s.;wang,y.;sun,c.;wang,z.;hao,x.engineering of inorganic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foroptoelectronics.adv.mater.2021,33,2100316.]。因此,需要开发无毒的、高效的发光材料,以实现理想的发光性能。

2、传统的实现暖白光通常需要使用多组分的发光材料,如用蓝光芯片同时激发黄、红光材料,或用近紫光芯片同时激发蓝、绿、红三色发光材料,需要复杂的封装工艺。而且传统的发光材料如氮化物红粉需要1600度以上烧结,而被广泛应用的黄光材料y3al5o12:ce3+(yag:ce)需要1500度以上烧结[wu,x.;zhang,y.;ouyang,x.;ma,h.;chen,j.one-potsynthesis of y3al5o12:ce3+phosphor by the molten salt method and itsluminescent properties.j.alloys compd.2017,722,129-135.]。另一种方法是在单组分发光材料基质中掺入不同离子,以实现多波段的发光,从而组成白光。然而,这种多组分结构容易导致离子之间的发光交叉驰豫,从而降低了发光效率。因此,需要一种更加简单、高效的方法来实现暖白光发光。

3、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能够实现单个发射带的全白光,但这些杂化材料的基质不稳定,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使用。因此,需要一种全无机的发光材料,既能实现单组分制备,又具备稳定性和高发光效率,以满足各种应用需求。例如,全无机卤化物钙钛矿晶体具有宽带能带结构,可通过成分和结构的调整实现多色发光[zhao,y.;gao,x.;zhang,l.;xu,z.;zhang,y.low 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all-inorganic perovskitenanocrystals:areview.chin.chem.lett.2021,32,1905-1915.]。然而,一些已知的全无机钙钛矿发光材料中含有有毒元素如铅和镉,引发了环境和健康方面的担忧。近年来,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系列无毒材料,例如cs2bibiiix6(bi=ag+,na+,k+,cs+,etc.,biii=bi3+,sb3+,in3+,x=cl-,br-,i-)等,这些材料成功解决了传统发光材料的毒性问题[li,x.;chen,b.;kang,l.;cai,m.;huang,j.recent advances in all-in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sfor optoelectronics.nano res.2021,14,3363-3382.]。然而,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种策略以提高发光材料的性能,包括提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稳定性和可调性。

4、因此,我们将持续探索新型全无机发光材料及其优化制备方法,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材料的性能及其发光机制,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和可调性,以推动全无机发光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适于大规模生产,发射的暖白光纯正,制备方法简单,原料廉价易得,最大激发波长位于近uv光区域,能高效吸收氮化镓芯片近紫外光并发射暖白光的无机材料。

2、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白光led用全无机暖白光材料,该材料的基质化学成分为:cs2nbcl6,掺四价te4+取代部分nb4+。所述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激发光谱由波长位于300~450nm的宽激发带组成,最高位于402nm,商业近uv光芯片的波长完全匹配;发射波长为450~750nm的暖白光led的发射波段te4+的特征发射,位于暖白光区域。

4、所述的白光led用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将固体原料氯化铯(cscl)和五氧化二铌(nb2o5)按计量摩尔比cs2nbcl6配料,以浓度为5~40wt%的hcl酸溶液为介质,将原料按计量比混合均匀溶解,在室温下超声分散5分钟,添加到密封聚四氟乙烯高压反应釜中,在60~200℃加热反应3~16小时,后以每小时6℃的速度缓慢冷却至室温,将得到的粉末用乙醇洗涤两次,并在80℃下干燥6小时,即可得到白光led用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值得指出的是,氧化物原料nb2o5中为铌五价nb5+,在弱环境的hcl溶液中,被还原成四价nb4+。

5、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目的,优选地,所述介质hcl酸溶液质量浓度为25~35wt%。

6、优选地,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为90~180℃。

7、优选地,所述水热反应的时间为8~14小时。

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9、(1)激发光谱由波长位于300~450nm的宽激发带组成,最高位于402nm,与商业近uv光芯片的波长完全匹配,发射峰位于暖白光区域,可见该发明可应用于紫光led。

10、(2)本发明基质化学成分为cs2nbcl6:te4+,属于全无机材料,既避免了有机无机白光材料稳定性差,易分解的缺陷,又避免了氮化物荧光粉的制备过程复杂,制备环境苛刻,产品成本高的劣势。

11、(3)本发明基质结构简单且只需掺杂一种离子,就得获得暖白光材料,且不含带毒性的铅镉,制备过程简单易行,合成技术难度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12、(4)本发明因材料不需要用到昂贵的金属单质钛、锗、硅原料,且不含稀土,制备过程无需避水避氧,无需高温烧结,与主流多数以ce3+为掺杂离子白光材料相比,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13、综上,该材料只需一个单组分就能实现暖白光,极大地简化了材料和工艺的复杂度。相比传统的发光材料,这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和环保性。该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制备方法也是一大创新点,传统的多组分发光材料需要复杂的制备工艺,例如高温烧结等,而该材料只需用水热法在200度以下合成,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



技术特征:

1.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基质化学成分为纯的铌基氯化物cs2nbcl6结晶相,掺入te4+离子取代部分中心离子nb4+,取代的浓度为1%-15%,即可实现单组分暖白光。产品颗粒均匀细小,不含稀土与铅镉,原料廉价易得,制备方法简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单组分产品在紫外灯的照射下会发出明亮暖白光,所述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激发光谱由波长位于300~450nm的宽激发带组成,最高位于402nm,商业近uv光芯片的波长完全匹配;发射波长为450~750nm的暖白光led的发射波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以cscl、nb2o5为基质原料,以teo2为激活剂原料,以hcl酸溶液为介质,将原料按计量比在室温下超声分散5分钟,混合均匀添加到密封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水热反应后即得产品。

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基质原料cscl与nb2o5投入量按计量摩尔比cs2nbcl6配料,即cscl与nb2o5的投料比为2:0.5,为实现掺杂发光,teo2投入量为1%-15%cs2nbcl6,则nb2o5相应减少至99.5%至92.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合成反应体系中的介质hcl酸溶液质量浓度为5~40wt%。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热反应温度为60~20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热反应时间为3~16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的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产品干燥条件:60~80℃下2~8小时。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组分全无机暖白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的基质化学成分为:Cs<subgt;2</subgt;Nb<subgt;1‑x</subgt;Cl<subgt;6</subgt;:xTe<supgt;4+</supgt;(x=1%‑15%),实现单组分暖白光。制备方法如下:以CsCl、Nb<subgt;2</subgt;O<subgt;5</subgt;为基质原料,TeO<subgt;2</subgt;为激活剂原料,以HCl酸溶液为介质,将原料按计量比在室温下超声分散并混合均匀。装入反应釜,加热反应3~16小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将得到的晶体用乙醇洗涤两次,并在60~80℃下烘2~8小时,即可得到产品。产品在紫外LED芯片激发下发出明亮的暖白光,激发光谱位于402nm处,与商业近紫外光芯片的波长完全匹配。产品颗粒均匀细小,不含稀土与铅镉,原料廉价易得,制备方法简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研发人员:潘跃晓,陈熙,傅晓晓,石晋溶,石振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