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避震器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7870阅读:1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避震器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多段式快速避震作用,而可随路况不同而产生有效快速避震效果的汽车避震器之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的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如图1所示,其结构主要为一筒体10中设有一活塞杆20,且于活塞杆20上套设有一回复弹簧30,其中该筒体10其内填设有适量的油体,且一侧开口以一筒盖(11)将其封设;该活塞杆20一端穿过筒盖11而延伸入筒体10中,而另一端则身露于筒体10外,其延伸入筒体10的一端设有一活塞座21,而其伸露于筒体10外的一端则设有一弹簧座22,该活塞座21将筒体10内区隔为上容室70及下容室71,且该活塞座21的周缘与筒体10的筒壁呈密合而可滑移的状态,其上并设有若干可贯通上容室70及下容室71的通孔23,且于活塞座21的通孔23上又设有若干活片24可供控制通孔的组凝系数;该回复弹簧30套设于筒体10外的活塞杆20上,其一端顶底于筒盖11底部,而另端则压底于弹簧座22的顶面。
请参阅图2所示,当汽车轮子遇到坑洞或凹凸不平的路面而使活塞杆20受压力时,则较大面积的上容室70内的油体便会受活塞座21及上容室70内筒壁的压迫而由较小面积的通孔23以固定的流量流至下容室71中而使活塞杆因此而上升,同时亦使得弹簧座22压缩回复弹簧30;请参阅图3所示,当活塞杆20位受压力时,则该活塞杆20便会受回复弹簧30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而使其向下位移,而使得较大面积的下容室71内的油体受活塞座21及下容室71内筒壁的压迫而由较小面积的通孔23流至上容室70中;如此便可藉由固定的油体流量的缩小而使活塞杆20上升或下降位移时以一固定的速度减慢而得以达到缓冲避震的效果。
由于现有的用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因其为利用固定的流量设计来达到避震的目的,所以其活塞杆20无法瞬间快速的伸缩,所以当其不论受到任何大小的压力作用时,皆会直接使其直接产生位移来达到避震的效果,然而由于其无法让被压缩的油体快速的流通,因而便会产生很大的冲量,一旦汽车行进于路况稍为不佳一点的路面时,便会产生颠簸摇晃的情形,即使是经过一非常小的凹洞或石头皆会使汽车产生剧烈的晃动,而易造成驾驶者或乘客不舒适及晕车的情形。
缘是,本创作人即针对上述习用汽车避震器之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之道,经长期的努力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段式避震作用而可随路况不同而产生有效避震效果的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其结构主要为一内具有油体的筒体中设有一活塞杆,且于活塞杆上设有一回复弹簧,其特征是该活塞杆上设有一活塞板及两活动座,该活塞板的周缘与筒体的筒壁呈密合可滑移的状态,且其上设有若干通孔,而该活动座设于活塞板的上下两侧且周缘与筒体的筒壁间具有适当空间可供油体流通,另该通孔中又设有一可于其中滑移的塞体,该塞体的上下端设成锥状,且两端分别各设有一弹簧,而该弹簧的另一端则固定于活动座上,如此便可藉由塞体于通孔中的位移作用而使其具有多段的缓冲避震功效,以供其可随路况不同而产生有效的避震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细心的设计,故具有上述的优点及实用价值,且在同类产品中均未见有类似的产品或发表,故已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乃爰依法提出申请。


图1是现有的汽车避震器的组合剖面图图2是现有的汽车避震器受压力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汽车避震器回复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受较小压力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受较大压力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受较大压力回复至一半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受较大压力回复超过一半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号说明10筒体 11筒盖20杆活塞 21活塞座22弹簧座 23通孔24活片 30回复弹簧70上容室 71下容室40筒体 41筒盖50活塞杆 51活塞板52活动座 53通孔54塞体 55弹簧56弹簧座 60回复弹簧80第一容室 81第二容室82第三容室 83第四容四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所示,为一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其结构主要为一筒体40中设有一活塞杆50,且于活塞杆50上套设有一回复弹簧60,其中该筒体40其内填设有适量的油体,且一侧开口以一筒盖41将其封设;该活塞杆50一端穿过筒盖41而延伸入筒体40中,而另一端则伸露于筒体40外,其延伸入筒体40的一端设有一活塞板51及两活动座52以将筒体40内的空间分别区隔成第一容室80、第二容室81、第三容室82及第四容室83,且其中活塞板51的周缘与筒体40)的内筒壁呈密合而可滑移的状态,且活塞板51上设有若干贯通第二容室81与第三容室82的通孔53,而该活动座52则设于活塞板51的上下两侧且其周缘与筒体40的内筒壁间具有一适当空间可供油体流通,另通孔53中又设有一可于其中滑移的塞体54,且该塞体54的上下端设成锥状,另于该塞体54的两端又分别各设有一弹簧55,而该弹簧55的另一端则固定于上、下侧的活动座52上,另该活塞杆50伸露于筒体40外的一端则另设有一可供回复弹簧60顶抵的弹簧座56;该回复弹簧60套设于筒体40外的活塞杆50上,且其一端顶抵于筒盖41底部,而另端则压抵于弹簧座56的顶面。
请参阅图5所示,当活塞杆50受到一较小压力时即汽车于行进中遇到小坑洞或小石头时,则第一容室80内的油体便会受上方活动座52及筒体40内壁的挤压而由活动座52周缘与筒体40的筒壁间隙流入第二容室81中,而达到受压时第一段缓冲的目的,且流充于第二容室81的油体亦会进而将塞体54向下推移而使该塞体54拉伸设于其上方的弹簧55及压抵设于其下方的弹簧55而使其达到第二段缓冲的目的,且此时活塞杆50向上的位移量便会由各塞体54的位移量所吸收而使得其位移量大幅缩短至非常小,而如所受的压力不足以使塞体54位移到使通孔53呈贯通的状况时,则当其压力解除后即汽车离开小坑洞或小石头时,则该塞体54便会藉由其上下方弹簧55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而回复原位,如此便可使遇到小坑洞及小石头之汽车于行进中仅产生一非常微小的晃动,甚至始于行进中的驾驶者或乘客无法察觉出,而达到效果非常好的避震效果。
请参阅图6所示,当活塞杆50受到一较大压力时即汽车于行进中遇到大坑洞或大石头时,则于上述的第一段及第二段缓冲后,因该塞体54会继续被向下推移而使其与通孔53间产生间隙,而可供油体由第二容室81大量流入第三容室82中而使活塞杆50逐渐向上快速增加位移量,并进而使回复弹簧60受到压缩,以达到第三段缓冲避震的目的,而如压力过大时至使该塞体54完全被推移至活塞板51的下方而使通孔53完全贯通时,则同时油体便会再第三容室82快速流入第四容室83中而使活塞杆50以最大及均匀的位移量向上位移及压缩回复弹簧60,以达第四段缓冲避震的目的,请参阅图7所示,当压力解除时,则塞体54便会受其上、下方弹簧55的拉力及弹力的作用而先被拉回原位,而同时该活塞杆50亦会继续受回复弹簧60的弹力作用而向下位移,如图8所示,以使筒体40内的油体在依反次序由第四容室83、第三容室82、第二容室81而流入第一容室80,并同时因将塞体54向上推移,而使其亦具有如上述的四段缓冲的回复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可藉由第一段及第二段的缓冲避震作用而将较小的压力几乎完全吸收,而使其汽车于遇到小坑洞及小石头时仅会产生一非常微小,甚至使于行进中的驾驶者或乘客几乎无法察觉出的晃动,而达到效果非常好的避震效果,且即使遇到一较大的压力时,亦可藉由四段的缓冲作用而将其压力吸收到最小的程度,尤其可利用塞体54两端设成锥状的设计,而使第三段的缓冲作用能平顺及逐量的进行,以使其可因此而对任何由轮子传来的压力作一迅速的缓冲避震动作,且当压力消失时亦可快速的使轮子回复回位以使车子快速的恢复水平的状态,因而可获得一最佳及完美的避震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其结构主要为一内具有油体的筒体中设有一活塞杆,且于活塞杆上设有一回复弹簧,其特征是该活塞杆上设有一活塞板及两活动座,该活塞板的周缘与筒体的筒壁呈密合可滑移的状态,且其上设有若干通孔,而该活动座设于活塞板的上下两侧且周缘与筒体的筒壁间具有适当空间可供油体流通,另该通孔中又设有一可于其中滑移的塞体,该塞体的上下端设成锥状,且两端分别各设有一弹簧,而该弹簧的另一端则固定于活动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其特征是筒体的一端设有一筒盖可供活塞杆的一端穿过并将其封设于筒体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其特征是活塞杆伸露于筒体外的一端设有一可供回复弹簧顶抵的弹簧座,该回复弹簧套设于筒体外的活塞杆上,且其一端顶抵于筒盖底部,而另端则压抵于弹簧座的顶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汽车避震器之结构,其结构主要为一内具有油体的筒体中设有一活塞杆,且于活塞杆上设有一回复弹簧,其特征是该活塞杆上设有一活塞板及两活动座,该活塞板的周缘与筒体的筒壁呈密合可滑移的状态,且其上设有若干通孔,而该活动座设于活塞板的上下两侧且周缘与筒体的筒壁间具有适当空间可供油体流通,另该通孔中又设一可于其中滑移的塞体,该塞体的上下端设成锥状,且两端分别各设有一弹簧,而该弹簧的另一端则固定于活动座上,如此便可藉由塞体于通孔中的位移作用而使其具有多段快速缓冲避震的功效,以供其随路况不同而产生有效的快速避震效果。
文档编号B60G13/08GK2787921SQ200420065210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5日
发明者江明煌 申请人:史秋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