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927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车辅助设备类型,特别与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有关。
背景技术
目前国际和国内生产的机车、车辆减震座椅,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均存在一些功能完善性、可靠性、灵活性、舒适性差等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座椅的升降机构虽然都采用了“人”字形支架结构,但升降高度均在60mm左右。其二、前后移动机构的前、后滑道定位锁都采用的单锁机构。其三、座椅的旋转不论国际或国内,都只有旋转±30°有的旋转360°中无定位或只能固定一个位置。其四、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均在20°左右,且调节不方便。其五、座椅扶手的倾仰角调节,目前国际和国内均采用扶手翻起,人离座椅才能调节,且还不是无极调节。其六、前后移动导轨和限位间隙过大,座椅明显摇晃。这些座椅躺卧,不适宜单司机长交距驾驶。
实用新型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可旋转定位、减震效果好,灵活、可靠、舒适,适宜单司机长交距驾驶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本发明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与座托架铰接的靠背、扶手,其特征是在底座和座托架间设置了旋转机构、减震机构、沿座托架长度方向上有与座托架连接的伸缩机构一端与伸缩机构连接的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置于伸缩机构上的脚垫,减震机构中有下托盘,互相配合的上支撑、下支撑的上、下部分别铰接在下托盘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杆机构,位于上、下支撑间的液压悬浮式减震器铰接于下托盘上,底座的对应边上有斜槽,手柄调节机构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轴穿过液压悬浮式减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对应边上的斜槽而装在底座上,旋转机构中有置于下托盘上通过连接件与下托盘连接且能旋转的上扣件,连接在下托盘底部的限位块的周边分布有至少二个开口定位槽,与开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弹簧。
上述的手柄调节机构中还有与含孔底件连接的内外螺纹杆,内外螺纹杆中的外螺纹杆螺纹穿过底座上的螺纹座其端部连接有手柄。
上述的下托盘、上扣件相对应面上分别有园形凹槽,凹槽内装有钢珠。
上述的下托盘上的限位块中的开口定位槽为六个,分布在下托盘周边上,座椅可旋转±360°并可在±30°、±90°、±180°方向上旋转定位。
上述的旋转机构与座托架间装有前、后移动机构,包括左直角支件、右直角支件,分别与左、右直角支件连接的左、右上导轨,左、右、前、后方向放置的上导轨的端头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分别含多个齿的左、右凸爪件分别与左、右下导轨连接为一体,左、右凸形控制件中有分别与左、右凸爪件上的齿啮合的齿,一端分别铰接在左、右上导轨上的左、右调节杆分别与左、右凸爪控制件连接为一体,分别套入左、右调节手柄上的左、右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右调节杆的尾端和连接在左右上导轨上,左右调节拉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调节手柄、左调节杆上,下导轨通过连接件与上扣件连接。
上述的左、右上导轨和左、右下导轨之间的前、后端分别有滚柱、钢球。
上述的前、后移动机构和座托架间有前、后升降机构,前、后升架机构中分别有设置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支撑管,连接在中支撑管两端的左右升降大三角杆,分别固连于中支撑管的左、右端头部的且分别能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滑动的含齿凸爪件、滑块,两端分别插入左、右直角支件中的边支撑管,一端固连于边支撑管的两端的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杆,固连于左、右前后升降短三角杆的另一端的弹簧固定件,内端头套入弹簧固定件而外端头扣于中支撑管上的弹簧,与凸爪件上的齿啮合的凸爪限位件,铰接于右直角支件上的前后升降手柄,套入前后升降手柄上的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凸爪限位件和右直角支件上。
上述的座椅上有靠背转角机构,包括固连于靠背框架上的扇形齿板,前后水平铰连于座托架上的调节手柄,与扇形齿板上的齿啮合的齿板限位件连接于调节手柄上,套在调节手柄上的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调节手柄和座托架上。
上述的座椅上有扶手改变角度机构,包括通过连接件分别固定于靠背左右侧的固定板,垂直向外固连于固定板上的锁轴,尾端装于销轴上的扶手壳体,转动手柄放置于扶手壳体前端部,螺杆从扶手壳体的尾端穿入并与转动手柄上的内螺纹配合。
上述的座托架两侧为空心管,伸缩机构中有分别伸入空心管中且可移动的伸缩管。
上述的座托架空心管外装有与之固连的限位节,限位节内孔有限位部,伸缩管伸入限位节和空心管的一端上有与限位节内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销。
上述的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中有与座托架底连接部铰接的支脚,分别位于伸缩机构及支脚上的含拉簧连接钩槽的挂件,拉簧两端上的挂钩分别挂在伸缩机构,支脚上的挂件上。
本发明与目前国际和国内使用的座椅相比较,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
本发明将整个座椅的旋转和移动间隙在各种机构限位情况下,减少到0.8mm或以下。可旋转定位。与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几种机车、车辆座椅在各种机构限位情况下,旋转或移动间隙均在1mm左右。在机车行驶过程中,机车司机乘坐该座椅工作时,感觉平稳、不摇晃,比其它几种国际国内座椅、舒适得多。经“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报告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经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优于目前国际国内座椅,确实能为机车、车辆的司乘人员提供一个灵活、可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坐卧两用,非常方便,特别适宜单司机长交距驾驶,充分利用了机车驾驶室有限空间。


图1为座椅主视图。
图2为座椅左视图。
图3为减震机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手柄调节机构位置图。
图5为图4中的E-E旋转示意图。
图6为旋转机构示意图。
图7为前、后移动机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F向视图。
图9为升降机构侧视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图11为靠背转角机构示意图。
图12为扶手转角机构示意图。
图13为头枕升降示意图。
图14为座椅卧式状态图。
图15为伸缩机构示意图。
图16为可折叠辅助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靠背与脚垫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给出的是一个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的主视结构图和各构件祥图。这种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从下至上是由底座1、减震机构2、下支撑3、上支撑4、旋转机构5、前后移动机构6、升降机构7、座托架8、座垫前后移动机构9、座垫10、靠背11、扶手12、头枕13、脚垫14、缩伸机构15、脚垫挂靠机构16、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17组成。
各主要部件的形状和方位(参见图1、图2)。
底座1是一块前后放置的等腰梯形底板、近似三角形的左右两块侧板和正面立放且带凹坑的面板焊接而成、面板的背后在前后水平中心线的两侧分别焊有直角梯形状的中立板。
减震机构2中的减震器是一个由弹簧钢丝做成的圆筒式减震器,它的上下两端分别有一个安装孔。
下支撑3和上支撑4均为一个槽形冲压件、在槽形开口面的前后左右四个角处分别有一个安装孔。
旋转机构5是由下托盘和上扣件组成,下托盘是一个带有环形凹槽的圆盘下方焊接有一个近似三角门字冲压件。上扣件为一个带有环形凹槽的长方形冲压件。
前、后移动机构6和座垫前、后移动机构9均为左右放置的上、下叠合而成的槽形导轨组合而成。
升降机构7是由前后左右对称放置的四个“人”字形扁钢支架和在“人”字形下面左右两边、前后放置的直角形冲压件组合而成。
座托架8、是一个由钢管制成前后放置的矩形框架。框架的左右后角两侧面分别焊有安装靠背用的近似三角、矩形组合形状的耳板。
座垫10是一个用10cm厚的泡沫材料形成的前后放置固定其内框架上的矩形垫。
靠背11是一个用10cm厚度的泡沫材料形成的上下立放的固定其内框架上的矩形垫。
扶手12是一个前端带弧形、左右放置的长方体。
头枕13是一个由10cm厚度泡沫形成、四棱带圆弧的长方体。
各主要部件的连接底座1、下支撑3、上支撑4、旋转机构5、是用四根钢轴件26分别铰连于A、B、C、D四点,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
底座1同减震机构2的连接,是通过减震机构中的承重轴24穿入减震器的下端孔,同时穿入底座1中下部位斜槽中。
减震机构2与上支撑4、旋转机构5的连结是用一根钢轴件26同时铰连于图2中的A点。
旋转机构5与前后移动机构6的连接是前后移动机构6中分别固定于左右下导轨前后两端的四个螺栓40穿入旋转机构5中的上扣件,分布四个角部位的孔39中、带上螺母连接。
前后移动机构6与升降机构7的连接是将前后移动机构6中的左右上导轨和升降机构7的支承“人”字形扁钢两个“人”字脚的左右放置的直角支件54、55的前后两端处相对应的四个孔用铆钉铆接。
升降机构7和座托架8的连接是由升降机构7的前后左右四个“人”字形顶点处与座托架8上前后左右四个对应立焊小耳板处相对应的四个孔用螺栓和螺母连接。
座托架8与座垫前后移动机机构9的连接是座托架8上钢管框架内侧前后左右四个角处水平焊接的四个小耳板与座垫前后移动机构9左右放置的下导轨前后两端处对应的四个孔用螺栓螺母连接。
座垫前后移动机构9与座垫10的连接是座垫前后移动机构9中左右放置的上导轨前后两端处与座垫10上左右前后处对应四孔用螺栓和螺母连接。
座托架8与靠背11的连接是座托架8上左右后角两侧耳板上部的孔同靠背11上两侧面下部内框架上相对应的孔用螺栓和螺母连接。
靠背11与扶手12的连接是将左右水平放置的两扶手12后边尾部水平方向上的孔套于靠背左右两侧下中部位固定小耳板上水平向外伸出的轴71上、再用开口螺栓拧入轴上相应螺纹孔中,固定扶手12,只能转动不能滑出轴71。
靠背11与头枕13的连接是将头枕13,下平面伸出的两根锯齿形插杆79、插入靠背11的上平面上埋于靠背11内的对应的套筒78内。
参见图3~图5,减震机构2是根据改变筒式弹簧的压缩量和利用液体进行缓冲来达到减震的目的。
它由园球手柄21、内外螺纹杆22、白钢底件23、承重轴24、液压悬浮式减震器25、连结钢轴26和底座1、下支撑3、上支撑4、下托盘27组成。
液压悬浮式减震器25的上头部的孔、上支撑4、下托盘27用一根连结钢轴26、铰连于下托盘27的A点。上支撑4和底座1用另一根连结钢轴26铰连于底座1的B点。底座1和下支撑3用第三根连结钢轴26铰连于底座1的D点。下支撑3和下托盘27,用第四根钢轴26,铰连于C点。这样A、B、C、D四个铰连处就形成了平行四连杆机构。
液压悬浮式减震器25的下端部的孔,白钢底件23的孔并通过底座1、左右侧板和中立板的斜槽孔穿入承重轴24。白钢底件23、与内外螺纹杆22固连在一起,内外螺纹杆22的外螺纹杆穿入底座1、面板后面固连的螺纹座中,外螺纹杆的端部固连着园球手柄21。在底座1左右两侧板的斜槽孔外表面上从上至下分别刻有60~120kg刻度。
当机车、车辆司机需要使用时,司机根据自己的体重转动园球手柄21也即转动内外螺纹杆22的外螺纹杆,外螺纹杆带动内螺纹杆也即带动白钢底件23,也就带动承重轴24在底座1的中立板斜槽内滑动,承重轴24两端头的红色指针杆(因为红色指针杆固连于承重轴的两端部)移动到司机体重相符合时为止,调节即完成。承重轴24的位置改变,即改变液压悬浮式减震器25弹簧的压缩量。也就选定了液压悬浮式减震器25的最佳弹性位置,从而达到机车、车辆司机工作时最佳的减震效果,以满足机车、车辆司机工作时,乘坐舒适,提高工作效率。
参见图6,旋转机构是由下托盘27、开口螺母28、开口销29、螺柱30、弹垫31、钢珠32、上扣件33、回位弹簧34、定位手柄35、销轴36、手柄支撑件37、U形限位块38、连接孔39组成。
下托盘27与上扣件33连结是通过固连下托盘中心上由下往上直立的螺柱30和弹垫31、开口螺母28、开口销29连结。在下托盘27和上扣件33的对应圆形凹槽中放置有数十粒钢珠32。在下托盘27的圆盘周边下内侧,以座椅正左面为零度基准在±30°、±90°、±180°位置,分别焊有U形限位块38。定位手柄35、用销轴36安装在固结在上扣件33矩形短边中间部位的手柄支撑件37上。在销轴36上装有回位弹簧34。回位弹簧34的一头扣于定位手柄35上、另一头扣于手柄支撑件37上。
定位手柄35的闭合状态是指当定位手柄35在回位弹簧34的弹力作用下,定位手柄35的另一端正好放入U形限位块38的U形开口槽中。
当机车、车辆司机需要改变座椅方位时,用左手轻轻提起定位手柄35、定位手柄35的另一端即离开U形限位块38的U形开口槽,此时只需机车、车辆司机利用蹬地的脚及腰部扭动动作,即可使座椅旋转360°、若需在±30°、±90°、±180°的六个位置中任一位置限位时,只需机车、车辆司机的左手松开定位手柄35,定位手柄35的另一端在回位弹簧34的弹力作用下、自动落入U形限位块38的U形开口槽中。调节动作即完成。
这种座椅的旋转机构、采用了圆盘凹槽导轨和钢珠的设计方案,既实现了转动灵活,又把旋转时上下间隙减到最小,再加之采用了固于下托盘27内周边沿的±30°、±90°、±180°的六个U形限位块38的U形开口槽与上扣件33边沿上连结的定位手柄35的定位方式,实现了既旋转灵活、又能可靠定位。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在机车、车辆司机座椅中、还没有这种设计结构。同时该座椅的设计、也符合今年铁道部新技术条件的要求。当座椅在±90°位置时,对铁路机车司机、特别是干道机车司机观察窗外,安全和紧急自救极为方便。当旋转±180°位置时,对机车倒车操纵也很方便。这对列车不断提速和今后的豪华大巴高档车辆的大量投入、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见图7、图8,座椅的前、后移动机构包含了两套前、后移动机构、一套为座椅的前、后移动机构6、一套为座垫的前、后移动机构9。这里主要介绍座椅的前、后移动机构的实施例、因为座垫前后移动机构所不同的只是采用了单锁制其余机构的结构均相同,只是上下导轨稍短故座垫的前后移动实施例在这里从略。
主要由以下构件组成连接螺栓40、滚柱41、钢珠43、左右上导轨42、右调节手柄44、左右下导轨45、左右调节拉线46、右凸爪控制件47、右回位弹簧48、右凸爪件49、左凸爪件50、左回位弹簧51、左凸爪控制件52、左调节杆53和左直角支件54、右直角支件55。
左右放置的左右上导轨42分别与左右放置的左直角支件54、右直角支件55、用塞焊固为一体,右凸爪件49、左凸爪件50分别与左右下导轨45用塞焊固为一体。4个连接螺栓40分别与左右前后方向放置的下导轨45的四个端头部位的孔中插入并焊接固为一体。右凸爪控制件47与右调节手柄44、左凸爪控制件52与左调节杆53固为一体,并分别铰连于左右上导轨外边沿。右回位弹簧48和左回位弹簧51分别套入右调节手柄44、左调节杆53后端尾部。右左回位弹簧48、51的一头分别扣于右调节手柄44、左调节杆53尾端,右、左回位弹簧48、51的另一头分别扣于左右上导轨42上。左右调节拉线46的两头分别固于右调节手柄44、左调节杆53前端部位的焊接小耳板上。左右上导轨42和左右下导轨45分别用插入的方式装在一起,并在左右上导轨42和左右下导轨45之间的前后两端部位分别放置滚柱41各一个、钢珠43各一个。这样左右下导轨45就能在左右上导轨42的长度范围内轻松前后移动。
前后移动机构6的闭合状态是指右凸爪件49和右凸爪控制件47、左凸爪件50和左凸爪控制件52的齿是相互啮合的。
当机车、车辆司机坐上座椅后,为了舒适需要改变前后位置时,只需将右手垂下提起右调节手柄44,此时右凸爪控制件47和右凸爪件49处于分离状态、左调节杆53在左右调节拉线46的带动下左凸爪控制件52也与左凸爪件50、分离,这时司机在座椅上依靠脚蹬地的力,就能使座椅向前或向后轻松移动,当向前或向后移动到合适位置时,司机只要将右手松开右调节手柄44、右凸爪控制件47和凸爪件49、在右回位弹簧48的弹力作用下即啮合在左右调节拉线46松驰时,左凸爪控制件52也与左凸爪件50啮合、即完成了座椅前后移动并双锁的功能特点。这种左右同时锁上的双锁制、截止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均还没有过。
这种座椅的前后移动,不仅座椅能在175mm范围内前后移动,而且座垫相对靠背也能在70mm范围内前后移动,且采用了左右两边的双锁制在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在导轨中设置滚柱和钢珠的特殊设计方案,将左右的移动间隙减少到最小值、且滑动灵活、结构紧凑可靠,此设计方案在目前国际国内机车、驾椅中还是首创。
参见图9、图10,升降机构是由两大部份组成,即前升降和后升降,前后升降的动作和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前后升降手柄放置位置相反。这里只介绍前升降机构的构件和实施例、后升降则以此类推。
主要由以下构件组成左直角支件54、右直角支件55前升降大三角杆56、前升降短三角杆57、弹簧固定件58、弹簧59、边支撑管60、中支撑管61、凸爪件62、凸爪限位件63、回位弹簧64、前升降手柄65。滑块80和座托架8。
左右前升降大三角杆56、固连于中支撑管61的两端部位开成一个门字形。凸爪件62固连于中支撑管61的右端头部位、滑块80固连于中支撑管61的端头部位。且凸爪件62和滑块80能在右直角支件55和左直角支件54的直立直角边上水平滑道中滑动。左右两个前升降短三角杆57的一端固连于边支撑管60的两端部位,且边支撑管60的两端头部插入左直角支件54和右直角支件50,直立直角边前端部位的孔中。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杆的另一端部固连弹簧固定件58。弹簧固定件58的内端头套入弹簧59、左右弹簧固定件58的外端头与左右前升降大三角杆56的中间孔铰连。弹簧59的一头扣于左右弹簧固定件的端头开槽中。弹簧59的另一头扣于中支撑管61上。凸爪限位件63用销子固连于前升降手柄65上。回位弹簧64套入前升降手柄65的中部,它的一头固连于凸爪限位件63上,它的另一头扣于右直角支件上边沿。前升降手柄65,铰连于右直角支件55直角立面上边沿。
前升降机构的闭合状态是指前升降手柄65上固连的凸爪限位件63,在其回位弹簧64的弹力作用下,凸爪限位件63的凸爪与凸爪限位件62凸爪相互啮合。
当机车、车辆司机坐上座椅后,为了高低适度需要调整座椅高度时,只需机车、车辆司机垂下右手、抓住前升降手柄65,并轻轻提起,此时凸爪件62和凸爪限位件63分离、座椅的前部在司机本身垂力作用下,左右前升降大三角杆56的两个顶点下降,推动中支管61,也即推动凸爪件62在左右直角支件54、立侧面上的水平矩形槽中往前后方向的中部移动、左右前升降大三角杆56顶点的下降同时也带动了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杆57的顶点的下降。当机车、车辆司机感觉高低位置适当时,即松开右手、凸爪限位件63在回位弹簧64弹力作用下,与凸爪件62啮合、前升降就定位在该位置。当机车、车辆司机需要升高座椅时,将右手垂下提起前升降手柄65,此时凸爪限位件63与凸爪件62分离、司机只需轻抬臀部、凸爪件62和中支撑管61在弹簧59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前移、也即带动前升降大三角杆56和前升降短三角杆57的顶点升高,也即带动座椅前部升高,当机车、车辆司机感觉位置适当时,司机的右手即松开手柄、凸爪限位件在回位弹簧64的弹力作用下与凸爪件62啮合,即完成了前升降机构的升和降的所有动作。按同样的操作顺序即可完成后升降机构的所有升降动作,这里不再重述。
这种“人”字形三角升降机构前后均可升降85mm,也可座椅前部和后部单独升降85mm。
参见图11,靠背转角机构是由锯齿扇形齿板66、凸爪限位件67、回位弹簧68和调节手柄69组成。
锯齿扇形齿板66固连于靠背11的右侧面下角框架上。凸爪限位件67固连于调节手柄69的后中部位、调节手柄69前后水平铰连于座托架8右后三角矩形组合形状的耳板内侧、调节手柄69的手柄向外。回位弹簧68套于调节手柄69的前中部位。回位弹簧68的一头扣于调节手柄69上、另一端扣于座托架8右后角三角矩形组合耳板内侧。
机车、车辆司机需要改变靠背11的倾斜角度时,只需将右手伸出右下角,握住调节手柄69提起,使凸爪限位件67、与锯齿扇形齿板66分离,此时司机利用背部和腰部的力量,就可使靠背11向后倾斜,当感觉靠背倾斜适度时,即可松开右手、这时,调节手柄69在回位弹簧68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凸爪限位件67与锯齿扇形齿板66啮合,即靠背定位于该位置也即调节动作完成。
若靠背11向前继续转动、使锯齿扇形齿板66与凸爪限位件67完全分离,则靠背11与座垫10基本重叠。
若靠背11向后继续转动到135°倾斜位置时,则靠背11的左右下角框架与座托架8左右后角的三角矩形耳板内侧限位块靠死定位,使得靠背11不会继续转动后翻,造成机车、车辆司机后仰的极大不安全。
参见图12,扶手12的改变角度机构。主要组成构件为菱形固定板70、销轴71、开口螺钉72、扶手壳体73,长螺杆74、转动手柄75组成。
两块菱形固定板70分别用螺钉固定于靠背11左右两侧面中下部位。销轴71垂直向外焊接固连于菱形固定板70的上半部位。转动手柄75放置于扶手壳体73前端吓部,再用长螺杆74从扶手壳体73的尾端中心部位穿入并旋转动手柄75中部的内螺纹中。再将扶手壳体73通过尾端中下部位左右方向的园孔套入销轴71上、再用螺钉72从扶手壳体73尾部中间位置拧入,这样扶手12就已装好。
当机车、车辆司机需要根据座椅的倾斜程度,将扶手12的转角相应调整时,只需用左右手指握住转动手柄75,进行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转动,即带动长螺杆74、伸长或缩短,长螺杆74尾端顶住开口螺钉72,而开口螺钉72和销轴71是禁止不动的,因而扶手12就随着长螺杆74的伸长与缩短改变了扶手12的转角位置。
参见图13,头枕高度调节机构,它是由回位弹簧76、卡块77、套筒78、锯齿形插杆79组成。
回位弹簧76的一端固于靠背11上平面左边定位块上,另一端扣于卡块77的右端面。卡块77的另一端插入锯齿形插杆79的凹进部位。套筒78两根垂直左右固连于靠背11的上端内框架上,锯齿形插杆79固连于头枕13左右向下直立的框架上对应插入两根套筒78内。
当机车、车辆司机需要改变头枕的高度位置以适应舒适的需要时,将大手指推动卡块77,使其卡块77与锯齿形插杆9分离,再用另一只手提起或压下头枕13,当位置升高或降低到适当位置时,即松开大手指,卡块77在回位弹簧76的弹力作用下,卡块77顶死锯齿形插杆79,则头枕定位于该位置。
参见图14,将伸缩机构15沿座托架长度方向拉出,放上并固定脚垫后便可躺卧。
参见图15,伸缩机构15包括焊接在底座两侧空心管18上的带限位部19的限位节20,一端穿过限位节伸入空心管内的伸缩管81,与两伸缩管焊接的方形连接管82。伸缩管81伸入空心管内的一端上有限限位节上的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销83。
参见图16,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17包括通过连接销84与方形连接管83下的铰连接头85铰接的带铰链头86的支脚87,装在伸缩管上的带钩槽的拉簧偏心挂圈88,连接在支脚下部的带钩槽的拉簧挂柱89,拉簧90两端的挂钩分别钩挂在拉簧偏心挂圈柱的钩槽上。
参见图17,脚垫挂靠机构16中有装在靠背背面上、下部的挂靠件91、锁扣92,装在脚垫上的与挂靠件91、锁扣92配合的挂钩93、松紧连接带94。
权利要求
1.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与座托架铰接的靠背、扶手,其特征在于在底座和座托架间设置了旋转机构、减震机构,沿座托架长度方向上有与座托架连接的伸缩机构,一端与伸缩机构连接的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置于伸缩机构上的脚垫,减震机构中有下托盘,互相配合的上支撑、下支撑的上、下部分别铰接在下托盘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杆机构,位于上、下支撑间的液压悬浮式减震器铰接于下托盘上,底座的对应边上有斜槽,手柄调节机构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轴穿过液压悬浮式减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对应边上的斜槽而装在底座上,旋转机构中有置于下托盘上通过连接件与下托盘连接且能旋转的上扣件,连接在下托盘底部的限位块的周边分布有至少二个开口定位槽,与开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弹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手柄调节机构中还有与含孔底件连接的内外螺纹杆,内外螺纹杆中的外螺纹杆螺纹穿过底座上的螺纹座其端部连接有手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下托盘、上扣件相对应面上分别有园形凹槽,凹槽内装有钢珠。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下托盘上的限位块中的开口定位槽为六个,分布在下托盘周边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旋转机构与座托架间装有前、后移动机构,包括左直角支件、右直角支件,分别与左、右直角支件连接的左、右上导轨,左、右、前、后方向放置的上导轨的端头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分别含多个齿的左、右凸爪件分别与左、右下导轨连接为一体,左、右凸形控制件中有分别与左、右凸爪件上的齿啮合的齿,一端分别铰接在左、右上导轨上的左、右调节杆分别与左、右凸爪控制件连接为一体,分别套入左、右调节手柄上的左、右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右调节杆的尾端和连接在左、右上导轨上,左右调节拉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调节手柄、左调节杆上,下导轨通过连接件与上扣件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左、右上导轨和左、右下导轨之间的前、后端分别有滚柱、钢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前、后移动机构和座托架间有前、后升降机构,前、后升架机构中分别有设置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支撑管,连接在中支撑管两端的左右升降大三角杆,分别固连于中支撑管的左、右端头部的且分别能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滑动的含齿凸爪件、滑块,两端分别插入左、右直角支架中的边支撑管,一端固连于边支撑管的两端的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杆,固连于左、右前后升降短三角杆的另一端的弹簧固定件,内端头套入弹簧固定件而外端头扣于中支撑管上的弹簧,与凸爪件上的齿啮合的凸爪限位件,铰接于右直角支件上的前后升降手柄,套入前后升降手柄上的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凸爪限位件和右直角支件上。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有靠背转角机构,包括固连于靠背框架上的扇形齿板,前后水平铰连于座托架上的调节手柄,与扇形齿板上的齿啮合的齿板限位件连接于调节手柄上,套在调节手柄上的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调节手柄和座托架上。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有扶手改变角度机构,包括通过连接件分别固定于靠背左右侧的固定板,垂直向外固连于固定板上的锁轴,尾端装于销轴上的扶手壳体,转动手柄放置于扶手壳体前端部,螺杆从扶手壳体的尾端穿入并与转动手柄上的内螺纹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座托架两侧为空心管,伸缩机构中有分别伸入空心管中且可移动的伸缩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座托架空心管外装有与之固连的限位节,限位节内孔有限位部,伸缩管伸入限位节和空心管的一端上有与限位节内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销。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其特征在于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中有与座托架底连接部铰接的支脚,分别位于伸缩机构及支脚上的含拉簧连接钩槽的挂件,拉簧两端上的挂钩分别挂在伸缩机构,支脚上的挂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与座托架连接的伸缩机构,在底座和座托架间设置旋转机构、减震机构,减震机构中有下托盘,上支撑、下支撑分别铰接在下托盘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杆机构,位于上、下支撑间的减震器铰接于下托盘上,底座上有斜槽,手柄调节机构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轴穿过液压悬浮式减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上的斜槽而装在底座上,旋转机构中有置于下托盘上通过连接件与下托盘连接且能旋转的上扣件,连接在下托盘底部的限位块的周边分布有至少二个开口定位槽,与开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弹簧。可旋转定位、减震效果好,坐卧两用,特别适宜单司机长交距驾驶,充分利用了驾驶室有限空间。
文档编号B60N2/32GK1730313SQ20051002143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2日
发明者张云琨 申请人:张云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